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快产业集聚对策措施讲课讲稿

加快产业集聚对策措施讲课讲稿

加快产业集聚对策措施讲课讲稿
加快产业集聚对策措施讲课讲稿

加快产业集聚对策措施

一、开发区基本情况

1、XXX 开发区。截止2012 年,已累计开发面积2.3 万亩,入驻工业企业136 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2.44 亿元,比增21% ;规上工业企业用电量占全县的46.9% ,外贸出口6285 万美元。

2 、XX 机电高新产业园。截止201

3 年8 月,已累计开发面积4500 亩,引进XXXX 、XXXX 机械制造、XXX 电子科技等项目26 个,总投资15.6 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4个,目前已有9个项目建成投产,17 个项目正在建设。

3 、XX 新材料产业园。截止2013 年9 月,已累计开发面积850 亩,完成项目供地780 亩,共引进XXX 、XX 化工等项目 5 个,总投资8.5 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有XX 环保、XXXX 。目前,XX 环保、XX 兴化工已完成一期建设并投产,XX涂料项目已部分投产,XX生物科技和XX涂料2 个项目正在开工建设。

二、对策措施

1 、先行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立足当前我县产业

现状、各园区区位及功能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区域布局重点,引导产业持续发展。一是做好轻纺高新产业城、高端装备机械产业城、光电高新产业城、百强企业和央企对接城、现代生活配套生态节能示范城以及XX 机电产业园、

XX 新材料产业园和XX 现代物流园相关规划的衔接与协调,规划制定各具特色的产业板块,引导各区块产业有序发展。二是加强规划的评估与监督,根据规划具体实施情况和产业经济发展态势,对规划布局和重点发展方向实行动态调整、滚动发展,更好的发挥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有效避免只顾眼前利益、盲目引进一些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缺乏竞争力项目的短期行为。

2、精心谋划项目,提高对接实效。一是从各园区资源、区位及产业现状出发,结合区块规划提出的发展重点和方向及产业空间布局,面向央企、面向国内重要民企及行业龙头企业,做好带动我县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生成工作,争取建成一批有规模、能形成产业聚集、发展潜力大的终端产品项目,引领产业发展。二是紧紧抓住国家支持XX 省开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的机遇,策划生成一批对接XXX 等沿海经济产业配套协作、产业梯度转移的项目,加快推进产业发展。

3 、持续产业对接,加快聚集发展。一是理清思路、突

出重点、拓宽领域,积极主动、有针对性对有关央企进行走访、沟通、衔接,将央企拓展市场、完善布局的发展项目吸引到XX 园央企对接城落户建设。二是积极对国内重要民营企业及行业龙头企业进行认真梳理、分析,研究其发展战略和投资方向,结合规划,有针对性的筛选3?5家国内重要民企或行业龙头企业进行重点跟踪对接。三是充分利用我县在XX 建设中的地域优势,抓住XX 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现有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促进现有完整产业链的形成,增强竞争力。同时,积极融入XXX 等沿

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调研报告 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所在单位: 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 课题负责人:沈晓 开始时间: 2009年5月1日 完成时间: 2009年6月2日

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企业是人才创新的主体,也是人才集聚程度最高的地方。通过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优势来促进我区开发建设,将是我区组织人事部门今后所要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主题词: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对策措施 企业是人才创新的主体,也是人才集聚程度最高的地方。如何围绕企业发展,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优势来促进我区开发建设,将是我区组织人事部门今后所要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东钱湖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简况 近年来,我区人才工作紧紧围绕区域大规模开发建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目前,全区各类高学历、高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比管委会成立之初均有较大的增长,仅08年一年,全区共引进硕士学历人员9人,专业技术人员84人,其中大部分人才均在我区企业工作,极大了改善了我区企业人才队伍现状。 (一)企业人才工作机构和机制进一步完善 为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引才育才环境,我区严格落实《关于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07〕81号)文件精神,大力实施宁波市千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试行)》、《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关于加快引进海外留学人才

的实施意见》等多项人才政策,发布了《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2009-2010年高层次人才导向目录》,设立了50万元人才基金用于企业人才培养、培训、引进及奖励等工作。同时,积极响应市政府干部进企业的号召,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用人需求,积极为企业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 (二)企业人才引进的力度和范围进一步扩大 一是主动赴外招聘,积极组织相关企业组团参加省内外各类人才招聘会,08年全年共组织参加各类招聘会12次。特别在今年的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区按照省委组织部部署,携带3个岗位和1个合作项目赴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地进行抄底人才,取得了较好效果。二是进行双向对接,了解企业人才需求信息,有针对性的组织企业开展招聘。在今年2月的全区人才工作会议上,向80余家企业发放了《关于征集2009年全区企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需求计划》,针对企业上报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筛选企业参加专场招聘会。对一些企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还通过宁波市人才市场及市人事局留学人才信息库进行人才猎头,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三是开展网络招聘,依托网络信息平台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成本低的特点,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网上招聘,组织企业参加宁波市第二届海外网上洽谈会,通过网络远程洽谈进行人才招聘。 (三)企业高层次人才培育和使用进一步加强 一是继续推进高层次人才选拔,积极选拔优秀人才进入高级专家数据库,目前,全区共有3人进入浙江省人才信息库,49人进入宁

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考

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考 提要:当前,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诸多突出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发展;思考 产业集聚区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依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途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突破口。然而,当前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产业集聚区的内涵 产业集聚区是以若干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功能区。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 1、企业(项目)集中布局。空间集聚是产业集聚区的基本表现形式。通过同类和相关联的企业、项目集中布局、集聚发展,为发展循环经济、污染集中治理、社会服务共享创造前提条件,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2、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聚区区内企业关联、产业集群发展,这是产业集聚区与传统工业园区、开发区的根本区别。集聚区通过产业链式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集群协调效应,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集群或专业园区。 3、资源集约利用。促进节约集约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产业集聚区的本质要求。按照“节约、集约、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提高土地投资强度,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提供示范。 4、功能集合构建。推动产城一体、实现企业生产生活服务社会化是产业集聚区的功能特征。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依托城市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人口集中创造条件,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完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提高产业支撑和人口聚集能力,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二、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亟待理顺。首先,管理体制不顺。县域内的产业集聚区虽然具备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但存在与市直职能部门职能交叉问题,在行政区划和责任权限上,产业集聚区与所在乡镇之间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不明、职责不清的问题,产业集聚区对所在乡镇大都只有协调权,没有决策权,

关于“五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的认识

[键入公司名称] [键入文档标题] [键入文档副标题] [键入作者姓名] 2012/11/15 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十八大大会作报告

关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的认识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人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科学人才观逐步确立,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初步发挥,人才效能明显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要解放思想、去除偏见,不拘一格用人才。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大局,本着敢为事业用人才的积极态度,牢固树立人才宝贵、人才难得、人才至上的理念,贯彻实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要方针。从服务保障、人文关怀、事业激励等多个方面入手,为各类人才发挥才干创造良好的环境。 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

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徐州市外经贸局开发区处 开发区是开放型经济进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开发区产业竞争力是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开发区的产业进展反映着地区经济社会进展的总体水平,决定着地区经济进展的后劲,也引领着地区先进生产力的进展方向。明确开发区产业定位、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打造开发区产业优势,是现时期开发区进展的紧迫课题。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和市动员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省级开发区进展,我们采纳咨询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市省级开发区371家工业企业产业进展现状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专题调研,并在分析研究开发区产业进展的总体状况、要紧特点、制约因素和进展前景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开发区产业进展的一些设想和建议。 一、全市开发区产业进展概况 目前,全市共有8个省级开发区,经国家核准的近期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633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81平方公里,累计基础设施投入120多亿元,开发区共设置各类企业40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400多家。2007年,8家省级开发区实现GDP211亿元,同比增长56.11%,占全市的12.57%;业务总收入910亿元,同比增长48.1 %;一样预算收入1 7.44亿元, 同比增长66.1 %,占全市17.37 %,;实际到帐注册外资2.8 亿美元,占全市的63.88%;自营出口9.6 亿美元,占全市的58%。开发区道路、供排水、供电、通信、热力、绿化、污水处理和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比较完善,项目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开发区主导产业逐显特色,开发区进入了集约进展、可连续进展的新时期,出现良好的进展态势。开发区已成为我市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主阵地,经济快速进展的重要支撑、招商引资最重要的平台和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产业进展出现出四个明显特点:

关于加快集聚院士智力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

《关于加快集聚院士智力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解读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落实人才强省战略,助力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省科技厅会同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集聚院士智力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鲁科字〔2019〕52号,以下简称《若干措施》)。 《若干措施》共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条是加大科研条件保障力度。确定对住鲁院士团队建立稳定支持机制;对新当选院士给予经费保障;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向住鲁院士团队全面开放。 第二条是强化柔性智力合作支持。明确省科技计划、科技奖励向省外院士团队开放,鼓励院士作为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作为项目承担单位,与我省单位合作申报;对符合条件的兼职合作院士,省级科技资金按“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 第三条是深化海外智力创新合作。鼓励我省单位在海外建设的离岸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聘用发达国家学术机构院士,符合条件的受聘院士可比照享受全职或兼职引进院士的相关政策支持;依托诺奖实验室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按照引进顶尖人才“一事一议”政策给予资助。 第四条是支持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支持院士团队领衔建设各类省级重大创新平台,对升级为相应国家级创新平台的给予经费支持;鼓励院士团队牵头打造能够发挥源头创新引领作用的山东省实验室,支持院士在我省牵头建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

第五条是发挥人才团队培养作用。鼓励院士所在单位为院士设置“人才特区”,支持院士自行组建学术团;鼓励院士为我省举荐引进优秀人才,申报省级重点人才工程的可单设名额;住鲁院士培养团队成员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的,给予院士团队科研经费补助。 第六条是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优先支持院士团队在我省创办科技型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院士团队以我省单位为第一完成单位取得科技成果的给予政府奖励。 第七条是加强院士工作站布局建设。围绕全省战略重点统筹院士工作站建设规划布局;建立院士工作站定期绩效评估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和奖优罚劣;组建院士工作站联盟,推动院士智力成果与我省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第八条是鼓励建言献策创新发展。省委、省政府定期举办院士恳谈会,组建山东院士专家联合会,支持院士牵头参与我省重大战略规划咨询论证、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 第九条是积极完善荣誉激励机制。支持以院士名字命名建设高等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通过省科学技术最高奖、齐鲁杰出人才奖、省国际科技合作奖、齐鲁友谊奖等对在我省作出突出贡献的国内外院士等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条是强化创新创业服务支撑。鼓励各地建设“院士驿站”、“院士之家”,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机制,为院士创新创业服务提供全链条服务。

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徐州市外经贸局开发区处 开发区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开发区产业竞争力是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反映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决定着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劲,也引领着地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明确开发区产业定位、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打造开发区产业优势,是现阶段开发区发展的紧迫课题。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和市动员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省级开发区发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市省级开发区371家工业企业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专题调研,并在分析研究开发区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主要特点、制约因素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开发区产业发展的一些设想和建议。 一、全市开发区产业发展概况 目前,全市共有8个省级开发区,经国家核准的近期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633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81平方公里,累计基础设施投入120多亿元,开发区共设立各类企业40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400多家。2007年,8家省级开发区实现GDP211亿元,同比增长56.11%,占全市的12.57%;业务总收入910亿元,同比增长48.1 %;一般预算收入

17.44亿元, 同比增长66.1 %,占全市17.37 %,;实际到帐注册外资2.8 亿美元,占全市的63.88%;自营出口9.6 亿美元,占全市的58%。开发区道路、供排水、供电、通信、热力、绿化、污水处理和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比较完善,项目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开发区主导产业逐显特色,开发区进入了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开发区已成为我市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主阵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招商引资最重要的平台和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产业发展呈现出四个显着特点: 一是产业特色初步形成。徐州经济开发区形成了以工程机械和专用车辆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集群,同时积极培育光伏光电、清洁技术、现代服务业等特色比较鲜明的产业板块;丰县经济开发区以食品加工、盐化工和电动自行车为优势产业,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沛县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以煤电铝一体化为龙头的产业体系,形成了新型材铝加工、农产品加工、煤化工三大园区,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铜山经济开发区以工程机械、车辆制造、电子电器为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睢宁经济开发区重点建设棉纺织、白色家电、皮革皮具三大产业板块;邳州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板材家具、纺织服装、煤化工三大产业,特色较为鲜明;新沂经济开发区规划了精细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及纸制品加工三大产业板块,发展势头迅猛;

加快产业集聚对策措施讲课讲稿

加快产业集聚对策措施 一、开发区基本情况 1、XXX 开发区。截止2012 年,已累计开发面积2.3 万亩,入驻工业企业136 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2.44 亿元,比增21% ;规上工业企业用电量占全县的46.9% ,外贸出口6285 万美元。 2 、XX 机电高新产业园。截止201 3 年8 月,已累计开发面积4500 亩,引进XXXX 、XXXX 机械制造、XXX 电子科技等项目26 个,总投资15.6 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4个,目前已有9个项目建成投产,17 个项目正在建设。 3 、XX 新材料产业园。截止2013 年9 月,已累计开发面积850 亩,完成项目供地780 亩,共引进XXX 、XX 化工等项目 5 个,总投资8.5 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有XX 环保、XXXX 。目前,XX 环保、XX 兴化工已完成一期建设并投产,XX涂料项目已部分投产,XX生物科技和XX涂料2 个项目正在开工建设。 二、对策措施 1 、先行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立足当前我县产业 现状、各园区区位及功能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区域布局重点,引导产业持续发展。一是做好轻纺高新产业城、高端装备机械产业城、光电高新产业城、百强企业和央企对接城、现代生活配套生态节能示范城以及XX 机电产业园、

XX 新材料产业园和XX 现代物流园相关规划的衔接与协调,规划制定各具特色的产业板块,引导各区块产业有序发展。二是加强规划的评估与监督,根据规划具体实施情况和产业经济发展态势,对规划布局和重点发展方向实行动态调整、滚动发展,更好的发挥规划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有效避免只顾眼前利益、盲目引进一些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缺乏竞争力项目的短期行为。 2、精心谋划项目,提高对接实效。一是从各园区资源、区位及产业现状出发,结合区块规划提出的发展重点和方向及产业空间布局,面向央企、面向国内重要民企及行业龙头企业,做好带动我县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生成工作,争取建成一批有规模、能形成产业聚集、发展潜力大的终端产品项目,引领产业发展。二是紧紧抓住国家支持XX 省开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的机遇,策划生成一批对接XXX 等沿海经济产业配套协作、产业梯度转移的项目,加快推进产业发展。 3 、持续产业对接,加快聚集发展。一是理清思路、突 出重点、拓宽领域,积极主动、有针对性对有关央企进行走访、沟通、衔接,将央企拓展市场、完善布局的发展项目吸引到XX 园央企对接城落户建设。二是积极对国内重要民营企业及行业龙头企业进行认真梳理、分析,研究其发展战略和投资方向,结合规划,有针对性的筛选3?5家国内重要民企或行业龙头企业进行重点跟踪对接。三是充分利用我县在XX 建设中的地域优势,抓住XX 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现有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促进现有完整产业链的形成,增强竞争力。同时,积极融入XXX 等沿

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 促进农村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对策研究

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 促进农村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对策研究 ——以温岭市中心村建设实践为例 要真正实现中国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心村建设是不可忽视的基础工程。世界各国在推进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都非常重视中心村的建设。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要使这些被排挤出农业的人不致没有工作,或不会被迫集结城市,必须使他们就在农村从事工业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从我市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看,作为村庄“小中心”的中心村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和人口集聚中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形式的城镇无法取代的。如果把所有的农民搬进集镇,对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都是极为不利的,也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本文以温岭市中心村建设的实践为例,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心村建设的概念内涵、现实意义、面临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措施作一些必要的探讨。 一、中心村建设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中心村的理论内涵 中心村,是以区域位臵和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居民点为中心,或具有一定规模、或聚集周围一些弱小村庄后形成的,具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且能对周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带动和

辐射作用的村庄。中心村的出现,是工业化社会乡村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的一种必然反映,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 理论上,农村中心村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1)从乡村聚落体系看,中心村介于乡(镇)和行政村之间,由一个或若干个行政村联合组成,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行政村的概念,更多的是一个社区的概念,是小型集镇的雏形,起到乡镇副中心的作用;(2)从职能作用看,中心村既要为本村居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还要为周边村庄居民提供一些必要的服务;(3)从内部结构看,中心村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公共设施较为齐全的农村社区,每个中心村都有各自清晰的核心和边缘,基本功能齐备。 中心村的形成和发展,表面上是传统乡村聚落的重构,本质上则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各类生产要素从分散布局走向相对集中的过程。这种集中,不仅带来乡村聚落形态的变化,而且为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劳动力合理流动提供了新的途径,从而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中心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中心村建设,不但有利于优化农村劳动生产力的区域空间配臵、节约耕地,而且能提高广大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它既是实现村民居住集约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战略要求,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进行中心村建设,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更为重要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加快人才集聚措施

加快人才集聚措施 高端人才是实现基本现代化最紧缺的资源、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最迫切的需要、是抢占区域竞争制高点最根本的保障,切实增强推进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主动结合魏都发展特色,围绕重点产业招引人才,发挥规模企业、上市企业的引才主力军作用,重点引进一批高级技术人才,要大力创新高端人才引进的“新思路”,精心打造高端人才创业创新的“好载体”,要积极优化人才落地生根的“软环境”。其具体措施如下: 一、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企业在自身发展中,对急需引进的高层次、短缺专业人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采取直接考核的方式招聘。对引进的人才及其随迁父母、配偶、子女,均可在魏都区落户。对引进人才配偶的就业问题,原则上由引进单位负责解决,确有困难的,由产业集聚区人才服务中心参照其配偶工作个人工作意愿和用工形式协助妥善安置。其子女在辖区入学就读的,由教育部门负责安排,不得收取国家规定以外的费用。 二、鼓励企业自身引进高成就人才。对引进到集聚区企业工作的高端人才,5年内给予一定的安家补贴和生活补贴,进行科研院项目、教育、卫生、等工作的,全额享受安家补贴和生活补贴。凡引进的人才应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服

务期合同,明确双方职责、权益和违约责任。 对符合两种以上标准的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不重复享受;对于难以界定标准的人才,不唯学历、不唯职称,采取“一人一策”的方法,经确认后比照上述标准执行。 鼓励企业以项目服务、业余兼职、人才租赁等方式,打破身份、户籍、人事劳动关系接转等制约因素,引进人才来济创业或提供智力服务。对于同一年度在集聚区工作时间达3个月以上的,经核实批准后,可按实际工作时间享受同等条件人员的生活补贴。 三、高端人才激励政策。产业集聚区要将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市技能拔尖人才在产业集聚区工作期内可给与津贴,其津贴额分别为6000元、4500元、3000元;连续三届被评为我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另外一次性奖励10000元。 四、高端人才的政治待遇。产业集聚区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适当增加优秀高层次人才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名额,优先推荐优秀高层次人才参加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的评选,并积极做好优秀高层次人才的党员发展工作。 五、建立完善人才服务体系。魏都产业集聚区要设立人才服务中心,经常到各企业走访、调研,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切实在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构建人才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总第108期) J ou r nal of t he Par t y s(:h ool of cPc Z he ngzhou M uni ci pal C otm ni t tee N o.6,9_010(S um,108)市情省情研究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杨留晓1,孔喜梅2,赵山1 (1.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信息调研处,河南郑州450003;2.郑州大学商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产业集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也是一种新的竞争形式,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本文从分析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出发,并提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了河南省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产业聚集区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0)06—0083—03 产业集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也是一种新的竞争形式,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当前,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既有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也有许多不利条件和消极因素,如产业层次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振兴河南,就必须做到既要利用好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又要尽快克服那些不利条件和消极因素,化不利为有利,化消极为积极。而加快建设发展产业集聚区,适逢其时,既是必然选择,也是正确选择。 一、发展产业集聚区,是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必然选择 1.发展产业集聚区,是快速提升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河南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发展成就。同时,我们又必须承认,河南省工业发展目前仍处于“弱质”状态:行业结构不合理,低水平的加工工业增长快,高精加工度的产业发展不足;产品结构不合理,多数行业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落后的传统产品多,高新技术产品少;产业集中度过低,企业组织规模小而散,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工业装备水平整体偏低等。与此相适应,河南省城镇化程度也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发展产业集聚区,是快速提升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必然选择。 2.发展产业集聚区,是促进充分就业、带动人口集中,创造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生产和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2008年底,河南城镇就业人口只有976万,占全部就业人口的16.7%,乡村就业人口4859万,占全部就业人口的83.3%。在83.3%的乡村就业人口中,只有48.8%是属于第一产业就业,其他34.5%的人口实际上已经实现非农就业。说明了这些人的生产方式与收入来源已经工业化了,但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等还没有转变。非农就业机会的创造,要靠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转变在传统农业的居住生活方式下无法实现,只有在人口集中、居住方式转变的条件下才能实现。通过产业集聚区这一载体带动产业关联发展、带动产业规模扩大,自然会带来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通过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逐步推进这部分人口的居住方式由分散转向集中,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效结合。 3.发展产业集聚区,是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08年,河南省能源原材料等资 收稿日期:2010一l O一20 作者简介:杨留晓(1967一),男,河南襄城人,硕士,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信息调研处副处长;孔喜梅(1975一),女,河南睢县人,博士,郑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赵山(1980一),男,河南延津人,夯科,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信息调研处科长。 83

人才金政37条

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引才用才工作的若干措施(淄博人才金政37条) 淄博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年11月

政策涉及部门牵头科室、责任人及联系电话 责任部门牵头科室责任人联系电话市纪委市监委机关党风室王俊谋3182857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科李碧录3180118 市委编办机构编制实名制 管理科 黑红波2791867 团市委学少部刘文才3180377市发改委创新与高技术产业科张华3182706 市教育局 人事科 (教育人才工作科)蒲磊3181532 市科技局人才与成果科关若飞3178947市工信局人事科孙永华3182617市财政局科技教育文化科孙立春3887072市人社局人才开发科崔向军2791829市住建局运营管理科晋猛2181340市卫生健康委人事科高伟3887898市审计局人事科韩晶3887307 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 中心规划发展科 桂娟3178957 市投资促进局统计管理科王长征2777905市住房公积金中心贷款科陈军华6721201总牵头:市人才办一电话:3180118 1

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引才用才工作的若干措施(淄博人才金政37条)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组织部二省委编办等10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强新形势下引才用才工作的若干意见?(鲁组发 2019 12号)?进一步提升全市招才引智工作的精准度?为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集聚人才支撑?制定如下措施? 一一一二加快各类人才集聚发展 1二 一事一议 引才计划?对我市新引进的国际国内一流或顶尖创业人才团队?市财政给予2000万元 5000万元的项目经费资助?对符合我市重大发展战略二拥有关键核心技术二全职引进的顶尖人才团队?采取 一事一议 的办法给予项目支持(责任单位:市科学技术局一人才与成果科一关若飞一3178947?市委组织部一人才工作科一李碧录一3180118)? 2二顶尖人才突破计划?对新培育和全职新引进的两院院士二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具有世界级水平?带领核心团队在我市产业化的顶尖创新人才?经认定?市财政给予1000万元支持?其中?给予个人500万元生活补贴?给予用人单位500万元人才项目专项扶持?以上资金按照2

区域人才集聚策略研究

区域人才集聚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本文基于区域人才集聚现状的分析,针对目前存在的流向单一、政策雷同、观念狭隘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战略性重构人才集聚系统的解决视角,确立了人才流入、人才经营和内外交互作用三个子系统,并就每一个子系统提供了相应的人才集聚策略。 【关键词】人才集聚区域经济人才引进 人才集聚是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是经济运行高效率的重要标志。人才集聚就是把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优秀人才相对集中,发挥人才集合效应,以实现人才价值,促进生产和经济高速增长。 一.区域人才集聚现状分析 1.区域人才集聚的主要做法 我国各个地区为了吸引优秀人才相继出台各种优惠政策,纷纷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提升人才集聚的速度。综观各地人才集聚实践,方式多种多样。 利用开发区集聚人才,是目前我国各地采用最广泛、最重要的途径。开发区通过建设创业载体、推出项目计划和引进跨国公司等措施吸引大批人才,发挥着集聚人才的功能,北京的中关村、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宁波市科技园区、青岛开发区是较为成功的例子。举办招聘会是各地吸引人才的又一重要方式,通过主动走出去寻觅人才和本地举办招聘会两种主式集聚人才。同时各地都出台很多优惠政策,如弱化户口限制,引进人才补贴、设立人才奖励专项资金等;有的还推出柔性引进的措施,形成进出更自由、渠道更畅通、方法更灵活的流动方式。除此之外,各地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深化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了各种人才培训基地或培训中心。 2.区域人才集聚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各个区域人才集聚实践的纵深发展,人才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已成为普遍现象,无论是人才集聚渠道、集聚规模、集聚机制都有了全面的创新。但也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主要有: (1)人才集聚流向单一 我国区域人才集聚趋向主要表现为流向全国各大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中高级人才由中西部流向东部沿海地区的梯度流特征明显,而从东部流向中西部的

关于“五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的认识

交通与工程系党支部 关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的认识 班级:10土木 姓名:赵小建 2012/11/15 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十八大大会作报告

关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的认识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人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科学人才观逐步确立,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初步发挥,人才效能明显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要解放思想、去除偏见,不拘一格用人才。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大局,本着敢为事业用人才的积极态度,牢固树立人才宝贵、人才难得、人才至上的理念,贯彻实践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要方针。从服务保障、人文关怀、事业激励等多个方面入手,为各类人才发挥才干创造良好的环境。 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

加快哈尔滨市园区集聚发展的对策研究

加快哈尔滨市园区集聚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要:园区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城市参与国际竞争的平台,在推动经济发展,增强产业集聚力以及参与国际分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哈尔滨市产业园区发展的现实情况入手,通过SWOT分析得出产业园区所处的位置,找出制约哈尔滨市产业园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哈尔滨市产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园区;集聚发展;SWOT分析 近年来,哈尔滨市产业园区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与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对园区发展的要求还存着一定差距。因此,产业园区集聚发展是哈尔滨市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哈尔滨市园区集聚的发展情况 (一)集聚发展的软环境不断优化 为了加快实现哈尔滨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这一发展目标,哈尔滨市充分利用《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延边开发开放规划》以及黑龙江省的《重点扶持产业园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并借助自身的资源、区位、环境、低成本等综合优势,相继出台了

《哈尔滨市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印发哈尔滨市产业园区“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关于印发哈尔滨市产业园区鼓励和限制产业目录的通知》、《重点产业发展及布局规划》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及多项鼓励措施,为推进园区加快发展、提升园区集聚度、提高园区管理服务水平、促进园区整体水平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二)集聚发展的硬环境不断完善 2013年,为了促进园区集聚发展,哈尔滨市不断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把园区发展专项资金由3亿元提高到5亿元,并结合各园区最新的总体规划和功能规划,根据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的发展需要,借鉴国内外国际化、专业化、科学化的园区发展经验,从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入手。目前,四个国家级开发区核心区均达到了“七通一平”及以上标准,哈南工业新城已经打通了哈五路和连接市区的道路,以及连接双城的松花路,新城内正在实施各园区之间的道路贯通工程;利民经开区今年投资22.8亿元,是前二十余年总投资的50%以上;五常牛家工业园区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2012年两年累计建设道路11公里,是2010年以前历年建设总和的2.2倍,满足了区内58个新建项目的需求。 (三)集群效应不断凸显 目前,哈尔滨市已经初步形成“南、北、东、西和城

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市建设的若干措施

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强市建设的若干措施 (试行)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驱动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为加快推进我市人才强市建设,努力打造全球有影响、国内有地位的先进制造业名城,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以人才和智力资源的集聚引领和支撑昆山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根据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精神和江苏省、苏州市有关人才发展决策部署,结合昆山实际,提出如下措施: 一、实施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培育和引进政策 全面实施昆山优才计划,着力构建我市人才培育引进政策体系,力争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培育引进能够引领我市重点产业发展的国家级创新创业人才30名左右、市级以上创新创业人才300名左右,以及一批支撑经济发展的紧缺人才和引领社会事业发展的领军型人才。 1.双创人才计划。未来三年,力争培育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0名,省双创、姑苏高层次人才80名,经认定给予入选者最高600万元项目资助和最高200万元安家补贴,给予用人单位50~100万元奖励。引进国内或发达国家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等顶尖人才的,按“一事一议”给予支持,并给予用人单位最高500万元奖励。提档升级昆山市级双创人才计划,未来三年重点培育引进创新创业人才200名左右,全市创新创业

人才总量超600名,给予入选者最高300万元项目资助和最高100万元安家补贴,并给予用人单位最高50万元奖励。 2. 双创团队计划。未来三年,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重点产业发展核心技术需求,积极引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创新团队,培育引进10个左右江苏省双创团队和姑苏重大创新团队,给予团队1000~5000万元项目资助。培育引进不少于10个昆山市级双创团队,给予团队最高1000万元项目资助。经认定给予上述团队核心成员最高100万元安家补贴,并给予用人单位50~100万元奖励。对成长性好和业绩突出的团队项目予以滚动支持。 3. 紧缺人才计划。未来三年,培育引进6000名左右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各类紧缺专业人才。每年评定1200名左右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按层次连续3年给予每人每月2000~5000元生活津贴。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支持力度,未来三年投入2000万元,每年重点支持200名左右企业经营管理团队核心人才、2000名左右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各种研修培训。支持各领域各行业人才参加国际或国家最高荣誉奖项评选,获得奖项的给予个人最高100万元奖励,符合条件的可直接认定为昆山市级双创人才并享受相关待遇。对有突出专长和行业影响且创造性成果得到社会认可并作出较大贡献的实用型紧缺人才,经认定给予个人最高50万元奖励。向当年度新引进落户且符合条件的全日制本科、研究生学历以上人员和归国留学人员发放一次性租房和生活补贴,其中,本科每人0.5万元、硕士每人1万元、博士每人

范县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范县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共范县县委党校丁敬省 产业集聚区是指相互联系的企业与机构在某一区域内集聚,形成一个竞争力强、低成本、配套体系完善、能发挥辐射带动效应、具有区域产业优势的产业群。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在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作用。范县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区域竞争优势,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跨越发展。 一、范县产业集聚区的现状 范县产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11平方公里,“一区两园”,其中濮王产业园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起步区2平方公里、发展区2平方公里、控制区3平方公里),以精细化工、玻璃制品及电光源业为主导产业;新区产业园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起步区1平方公里、发展区1平方公里、控制区2平方公里),以金属制造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建设了18条道路,总长90公里;完成黄河路东延工程和道路绿化工程;建设完成新区产业园和濮王产业园工业污水处理厂和新区35KV输变电站;建设新区产业园振兴创业园100亩标准化厂房区;完成储备土地1000亩。范县产业集聚区已建成项目83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6个。 二、范县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1、起步晚,园区发展还不够完善。产业集聚区还处在起步阶段,虽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但是管理、服务、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企业自身发展等方

面还不很完善,集聚区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协调繁杂,这都与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壮大不相适应。 2、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融资困难,作用发挥不够。做为县级投融资平台,银行授信额度较低,担保要件要求过高,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所在地银行,对还款付息要求很高,贷款困难。 3、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财力不足。县级财政财力有限,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财力更加有限,对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捉襟见肘,如工业污水处理厂这样大型的基础配套设施,投资巨大,地方财力难以承担。 4、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聚区目前的主导产业主要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例偏低,多数产业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素质不够高,研发、人才、品牌等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还很不足,创新能力滞后于生产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多数中小企业缺乏自己的科研力量,民营科技服务企业培育有待加强,致使许多产业发展缺少技术支持。 5、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产业集聚区需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目前,企业中高学历、高职称、高级别技术工人、高层次管理人才严重匮乏,不仅制约创新,对企业扩大规模未来发展也是一个很大制约因素。 6、经营者素质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营者的管理能力、领导魅力对于吸引人才、提高劳动生产率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真正管理型的企业家还较少,对企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对企业

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技术人才集聚-加快公司转型发展

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技术人才聚集,促进公 司职业团队化建设 公司领导: 为推动公司转型发展,打造我司的职业化团队,而职业化团队需要高技术人才的聚集和基层员工的不断更新,为此需进一步加强与本地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推进公司技术力量的增强和基层员工的持续优化,现就加强校企合作背景原因和建议如下: 一、公司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公司上半年在编员工共计727人,按用工性质划分:其中公司制员工693人、常烟派驻员工32人、港方派驻员工2人。年龄段分布情况:30周岁以下员工246人,占比33.8%,31-50周岁员工433人,占比59.5%,51周岁以上员工48人,占比6.7%,平均年龄达到38岁。学历情况:研究生12人,占比1.7%,本科生277人,占比38.1%,大专生218人,占比30%,大专及以下220人,占比30.3%,但是机械、电气、包装设计、印刷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占比极少。从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员工整体老龄化 当前公司员工平均年龄达到了38岁,其中生产部、设备动力部、办公室员工平均年龄达到了45岁左右,年龄最小的部门财务部、车间、政治工作部平均年龄也达到35岁左右。 (二)专业匹配度不高 公司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共507人,占比69.7%,员工整

体素质较高,但是员工的专业结构存在问题,专业匹配度不高。 二、公司人力资源现状的背景情况 (一)员工整体老龄化背景情况 根据湖南中烟常德卷烟厂关于适度缓解员工子女就业压力的指导思想,结合公司实际生产经营现状和需要,我公司自2007以来工接收安置员工子女共十批次,合计356人。其中: 第一批:2007年8月,接收安置大学生31人; 第二批:2008年3月,接收安置复员转业军人17人; 第三批:2008年8月,接收安置大学生25人; 第四批:2009年6月,接收安置复员转业军人6人; 第五批:2009年8月,接收安置大学生6人; 第六批:2010年2月,接收安置复员转业军人5人; 第七批:2011年1月,接收安置复员转业军人42人; 第八批:2011年5月,接收安置复员转业军人1人; 第九批:2011年9月,接收安置大学生40人; 第十批:2011年11月,接收安置复员转业军人25人; 第十一批:2012年9月,接收安置大学生45人; 第十二批:2013年8月,接收安置大学生62人; 第十三批:2015年12月,接收安置大学生51人。 自2007年至2015年都有通过招聘考试的新员工进入公司,2016年以后虽然每年都向上级投资公司争取招聘新员工,但由于受主业市场化进程的影响,整体业务量的下滑较大,投资公司没有批准进行新员工的招聘计划,造成公司没有新鲜血液补充,平均年龄每年递增,如果公司完全按照“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