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切除术后凶险感染OPSI讲义
- 格式:ppt
- 大小:136.00 KB
- 文档页数:15
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ov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infection,OPS)是一种极端严重的全身性脓毒症,可发生于术后6个月至数年,多见于术后2~3年。
其临床特点是发病隐匿,病初可能有轻度流感样症状,继而骤然寒战、高热,随即出现头痛、恶心、呕吐、上腹部弥漫性疼痛、腹泻、全身乏力等,病情发展快,迅速发生昏迷,并伴有明显酸中毒、休克、凝血功能障碍,可在几小时内死亡[1]。
本文就OPSI的风险因素及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预防等方面做一综述。
标签:脾切除;暴发性感染;危险因素及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预防;脾切除治疗脾损伤等疾疾患已有400余年的历史,长期被认为对身体是无害的。
1919年Morris[2]等证明无脾动物的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有脾动物高。
早在1929年,O’Donnell[3]在《大不列颠医学杂志》中首先报到了1例患儿切除脾脏后发生”暴发性脓毒症”,但在当时并未引起医学界足够的重视。
直到1952年,King和Schumacker报道了脾切除后发生严重感染的儿童病例,人们才逐渐认识和了解脾切除后暴发性感染(ov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infection,OPS)这一综合征。
WaghormDJ[4]等认为OPSI的发生率约为1%~10%,其死亡率高达45%以上。
近年来由于国外对OPSI的发生非常重视,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其发生率逐渐下降。
1 OPSI的危险因素及发生机制1.1危险因素行脾切除术后的患者都存在着罹患致命性脓毒症感染即OPSI 的危险,引发OPSI的主要因素有:行脾切除术时的年龄、脾切除术后间隔的时间、行脾切除的原因、脾切除后患者的免疫状态。
OPSI在切脾后数日终生可发病,但术后2年内发病的高危时期[5],概率有60%~70%。
这可能与术后血清中IgM的含量持续降低有关。
虽然OPSI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是儿童尤其是2岁以内的儿童[6],其发生率、死亡率均高于成年人。
脾切除术后发生凶险感染6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脾切除术后平安性评判。
方式通过6例脾切除术后发生凶险感染(OPSI)病例,而取得脾切除术后远期并发症资料。
结果 2例因抢救无效死亡。
结论脾切除术后可能引致免疫功能紊乱,咱们推荐保脾手术及术后动态观看。
【关键词】脾切除术;脾切除术后凶险感染【Abstract】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safety of 6 cases of OPSI was reviewed and more information about long-term complication was 2 cases resulted in death after ineffective There may be some immune disorder after splenectomy and we recommend spleen-preserving operation and a dynamic poatsplenectomy obeveration should be made.【Key words】Splenectormy;Ov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infection(OPSI)脾切除术后凶险感染(OPSI)是一种危急性疾病,其特点是发生于全脾切除术后。
临床起病突然,凶猛,病情迅速恶化,短时间内进入休克状态。
血液细菌培育阳性,无特定的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灶存在,其发病急,死亡率高。
随着现代脾外科对脾脏生理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切,OPSI已慢慢被人们所熟悉。
本文对10年来(1997~2007年)6例OPSI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一样资料本组6例,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40岁。
其中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者3例,脾外伤者2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临床表现及医治结果患者均以高热,寒战就医内科,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
脾切除术后范文脾切除的术后护理1 护理方法1.1 术前护理患者一到院,接诊护士稳、准、快地将伤员送入抢救室,协助医师全面检查,尽快做出诊断。
同时立即开通静脉通道,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积极抗休克。
一旦确诊,快速做好各种术前检查及术前准备、配血并做好输血准备,及时送手术室。
同时安慰患者及家属,做好心理护理,稳定情绪,以取得配合。
有合并伤者视病情给予处理。
1.2 术后护理精心护理、严密观察BP、P、R、瞳孔及腹部情况,定期翻身,预防褥疮的发生。
保护好各种留置导管,防止脱落、折叠和感染,认真记录出入量,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1.3 结果本组15例除1例死亡外均治愈出院。
术后恢复顺利,切口甲级愈合,无持续高热、再次出血发生,无切口感染、褥疮发生,平均住院2周。
2 护理讨论2.1 术前建立静脉通道,止血、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及时有效的处理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2.2 积极抗休克立即中等度持续吸氧,心电循环监测,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每15min测P、R、BP 1次并观察瞳孔及意识变化。
2.3 患者麻醉清醒后及时开展心理护理患者对突发的意外伤害毫无思想准备,难以接受这种刺激和打击。
容易产生焦虑、急躁、恐惧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情绪波动大。
在护理中,要善于和患者交谈,利用沟通技巧,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提高应对能力和患者的承受能力,使患者一直处于最佳治疗状态。
2.4 加强各项基础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床单整洁干燥,做好皮肤护理,定时翻身,预防褥疮,并给予饮食指导。
2.5 引流管的护理脾切除术后患者均带有各种引流管,应妥善固定,防止脱落,常规护理术后引流管接好无菌引流袋,同侧引流管连接到同侧,保持引流管通畅,经常挤压引流管,防止凝血块等阻塞引流管,术后早期密切观察各种引流管引流液的颜色及引流量,及时准确记录24h引流量。
如腹腔引流物为血性液体,颜色鲜红而且进行性增加则高度怀疑腹腔内再次出血,应立即通知医师及时抢救。
2.6 膀胱冲洗在无菌操作下进行膀胱冲洗,冲洗液可用生理盐水250ml加庆大霉素8万u或甲硝唑100ml每日1次,防止尿路感染。
一起谈谈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的预防及处理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ov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infection, OPSI)发病突然、来势凶猛,是极具危险的无脾综合征。
脾脏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之一,被临床上被称为是人体内的重要血库,会在人体进入休息状态之后存储血液,一旦人体出现了缺氧或者失血的状况后,就会将所存储的血液输送到血液循环之中,增加人体内的血液容量。
脾脏还能够对人体内所出现的各种病菌或者异物进行过滤,利用淋巴细胞吞噬这些危害人体的物质,且脾脏还可以自主产生淋巴细胞的作用。
脾脏是提高人体免疫力的重要器官,能够生产各种免疫物质,为人的身体健康提供重要的保障。
当脾脏受到严重创伤、感染、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影响之后,就需要实施脾切除术,来避免病情的恶化,挽救患者的生命。
但是在接受脾切除术之后,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会出现下降的问题,极其容易出现凶险性感染的症状。
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调整生活习惯,来加快脾脏的恢复速度,那么,你知道脾切除后的凶险性感染应当如何进行预防和处理吗?脾切除后的凶险性感染应当如何进行预防?要想更加有效预防患者出现凶险性感染的问题,首先就必须要避免让患者接受全脾切除的手术,根据患者脾脏实际的病变情况来进行处理。
1、预防单纯闭合性脾脏损伤出现OPSI对于只是单纯的闭合性脾脏损伤患者而言,可以对患者实施非手术治疗或者手术治疗,两种治疗方法分别所适应的患者类型是不同的,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治疗方案。
(1)非手术治疗,这种治疗方式所适用的年龄范围在50岁之下,这一类患者的年龄较为年轻,且血流动力学处于稳定的状态。
如果患者没有再继续出血的征兆,则可以让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卧床休息,同时禁止患者食用食物和饮水,为患者设置胃肠减压管,提供输血补液的治疗。
对患者实施14天到21天的监察之后,判断患者的恢复情况,同时需要告知患者不能够在三个月内进行剧烈活动。
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杨英祥
【期刊名称】《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年(卷),期】1999(000)001
【摘要】脾切除治疗脾损伤等疾患已有400余年的历史;长期被认为对人体是无害的。
1919年Morris等证明无脾动物的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有脾动物高,1952年King等首次报道了脾切除后发生严重感染的儿童病例,至七十年代,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Ov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infection OPSI)逐
【总页数】4页(P59-62)
【作者】杨英祥
【作者单位】解放军304医院晋外科 1000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7.6
【相关文献】
1.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1例 [J], 苏长岐;陆家齐
2.假体周围感染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J], 杨天翔;张晋宁;张博文;程萌旗;陈德胜
3.糖尿病足感染发病机制及抗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 [J], 余海洋;叶新华;苏丹;贾中芝
4.肝切除后的感染机理及其研究进展 [J], 刘鹏熙;吕新生
5.脾切除后凶险性感染的预防和处理 [J], 瞿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脾切除后暴发性感染与脾脏的免疫功能
段雅琦;梁萍
【期刊名称】《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年(卷),期】2006(018)001
【摘要】脾脏是人体最人的外用淋巴器官,自开展脾脏外科研究几百年以束,医学界普遍认为自人体出生以后.脾脏就没什么重要生理功能可言.脾外伤、脾功能亢进、血液病巨脾时脾脏均可切除。
早在1929年.O’Donnell在《大不列颠医学杂志》中首先报道了1例患儿切除脾脏后发生“暴发性脓毒症”,但在当时并未引起医学界足够的重视。
直到1952年,King和Schumacker报道了脾切除后发生严重感染的儿童病例,人们才逐渐认识和了解脾切除后暴发性感染(ov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infection,OPSI)这一综合征。
现就OPSI和脾脏脓毒免疫功能问的关系综述如下。
【总页数】3页(P62-64)
【作者】段雅琦;梁萍
【作者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超声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超声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
【相关文献】
1.脾脏切除后暴发性感染6例临床分析 [J], 梁彩云
2.脾脏巨噬细胞对门脉高压症脾亢及脾脏免疫功能的影响 [J], 王永向;高亮一;李国威;李宗芳
3.门脉高压症巨脾大部切除后残脾形态与免疫功能的观察 [J], 黄凤瑞;李君芳
4.应用脾组织匀浆回输维护脾切除后早期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 [J], 高祖华;李智勋;杨戴严;罗文涛;宋纯
5.门脉高压症巨脾大部切除后近期残脾及其免疫功能变化 [J], 黄凤瑞;褚海波;李银良;徐学汇;李鹏程;孙学军;潘龙文;王翠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