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检测方法三种
- 格式:ppt
- 大小:5.84 MB
- 文档页数:42
WS 394-2012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由卫生部于2012年9月19日卫通〔2012〕16号发布,自2013年4月1日起实施。
卫生部于2006年发布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自2013年4月1日起废止。
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卫生部环境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姚孝元、金银龙、刘凡、王俊起、戴自祝、张秀珍、于淑苑、孙波、金鑫、王艳、朱文玲、韩旭。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空调系统)的设计、质量、检验和管理等卫生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公共场所使用的集中空调系统,其他场所集中空调系统可参照执行。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新风量air change flow单位时间内由集中空调系统进入室内的室外空气的量,单位为m3/(h·人)。
2.2 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le matter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 μm,能够进入人体喉部以下呼吸道的颗粒状物质,简称PM10。
2.3 风管表面积尘量duct surface dust集中空调风管内表面单位面积灰尘的量,单位为g/m2。
3 设计卫生要求3.1 集中空调系统新风量的设计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新风量要求3.2 集中空调系统送风温度的设计宜使公共浴室的更衣室、休息室冬季室内温度达到25℃,其他公共场所在16℃~20℃之间;夏季室内温度在26℃~28℃之间。
3.3集中空调系统送风湿度的设计宜使游泳场(馆)相对湿度不大于80%,其他公共场所相对温度在40%~65%之间。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5部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1 范围本文件描述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中嗜肺军团菌、细菌总数、真菌总数、空调送风中β-溶血性链球菌、新风量、空调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空调风管内表面积尘量和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检测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其他场所使用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参照执行。
本文件中同一个指标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检验方法时,根据技术条件选择使用,但以第一法为仲裁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789.2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培养基和试剂的质量要求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GB/T 18204.1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1部分:物理性指标GB/T 18204.2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2部分:化学性指标GB/T 18883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 19489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T 34012 通风系统用空气净化装置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两端钝圆,有鞭毛,无芽孢和荚膜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在含有L-半胱氨酸和三价铁盐缓冲液的活性炭-酵母提取液培养基上生长的特性,经生化试验和血清学试验鉴定确认的一种具有致病性的军团菌,是引起军团菌病的主要菌型。
细菌总数 total bacteria count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经36 ℃±1 ℃培养48 h所生长发育的嗜中温性需氧和兼性厌氧菌落的总数。
真菌总数 total fungal count在沙氏琼脂培养基上经28 ℃±1 ℃、5 d培养所形成菌落数。
β-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能产生溶血素,血平板上在菌落周围形成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溶血环(β-型溶血)的化脓(或A群)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和无乳(或B群)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室内新风量检测作业指南1编制目的根据《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要求,民用建筑工程验收时,对采用中央空调的工程,应进行室内新风量的检测,特制定本作业指南。
2适用范围适用于集中式空调系统、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室内新风量检测。
应优先采用0。
2示踪气体法检测新风量,对集中式空调系统,抽检的房间面积2500m2 时,可采用风量直接检测法检测新风量。
如能确定进入室内的空气全部为新风时,优先采用0。
2示踪气体法检测新风量;如送入室内的空气是新风与回风混合后的空气,则应采用风量直接检测法测出总送风量后,根据实测新回风比计算出新风量。
3术语3.1集中式空调系统:是指系统所有空气处理设备集中设置在一个空调机房内的中央空调系统。
3.2半集中式空调系统:是指系统除设集中空调机房外,还设有分散在空调房间的空气处理装置的中央空调系统。
第一法CO2示踪气体法4检测依据《公共场所室内新风量测定方法》GB/T 18204.18-20005原理采用0。
2示踪气体浓度衰减法。
在待测室内通入适量CO2示踪气体,由于室内、外空气交换,CO2示踪气体的浓度呈指数衰减,根据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的值,计算出室内的新风量,再根据室内设计人数,计算出人均新风量结果。
6仪器和材料6.1轻便型CO2气体浓度测定仪,最低检出限>1ppm,可连续自动测读。
6.3 CO2示踪气体。
7 测定步骤7.1室内空气总量的测定7.1.1用尺测量并计算出室内容积V1(m3)。
7.1.2室内应无家具等物品,用尺测量并计算出室内梁、柱等凸出物的总体积V2(m3)。
7.1.3计算室内空气容积,见式7.1。
V = V—V(7.1)12式中:V--------- 室内空气容积,m3;V-------- 室内容积,m3;1V2-------------------- 室内物品容积,m37.2检测点的设置室内CO2浓度检测点数应按表7.2设置,当房间内有2个及以上检测点时,应采用对角线、斜线、梅花状均衡布点。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及公共场所、特殊场所卫生学检测评价指南一、概述承担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及公共场所、特殊场所卫生学检测评价的部门直属于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院),是从事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检测、评价及公共场所、特殊场所卫生学检测的专业部门,现场检测及实验室均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可根据需要向委托方提供相关检测或评价报告。
二、简介(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检测1.检测场所本部门提供以下建筑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现场检测,种类包括:(1)旅馆、餐饮建筑、商场、公共浴室、公用事业及金融机构的营业场所等商业建筑;(2)行政办公楼、商务写字楼等办公建筑;(3)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档案馆、体育馆、音乐厅、影剧院、游艺厅、歌舞厅、网吧等文化体育娱乐建筑;(4)机场、铁路客运站、长途客运站、轨道交通站、港口客运站等交通建筑;(5)学校、医疗机构等教育卫生建筑;(6)住宅等居住建筑;(7)其他用于社会公共活动的公共建筑。
2.检测所需资料请提供所需检测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竣工图及设备清单(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1.评价场所种类本部门提供下列建筑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学评价:(一)旅馆、餐饮建筑、商场、公共浴室、公用事业及金融机构的营业场所等商业建筑;(二)行政办公楼、商务写字楼等办公建筑;(三)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档案馆、体育馆、音乐厅、影剧院、游艺厅、歌舞厅、网吧等文化体育娱乐建筑;(四)机场、铁路客运站、长途客运站、轨道交通站、港口客运站等交通建筑;(五)学校、医疗机构等教育卫生建筑;(六)住宅等居住建筑;(七)其他用于社会公共活动的公共建筑。
2.所需资料(1)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委托书:委托书应当注明委托单位、委托单位法定代表人、被委托单位、项目名称、委托事项等基本情况,并盖上委托单位的公章。
(2)建设项目相关技术资料:建设项目概况资料;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设计说明、施工图/竣工图、设备清单。
中央空调检验标准及检验方法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一)、风管清洗验收标准1、总体要求:1)执行标准:《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卫监发[2006]53号)《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清洗规范》(卫监发[2006]53号)《公共场所集中通风系统卫生规范》(卫监发[2006]53号)《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卫监发[2006]53号)参考标准:GB19210《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GB50243《通风与空调工程实施及验收规范》2)取得由“通过技术评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出具的清洗消毒竣工报告。
3)提供完整的清洗消毒资料:包括清洗消毒实施方案、清洗消毒全过程录像、自检书面结果、清洗消毒竣工验收报告等。
2、具体参数:风机盘管及鲜风机:清洗后设备内壁及表面目视清洁,无明显脏污,过滤网干净无尘,排水畅通、蒸发器表面及内部无可视污染物(垃圾、水垢等),保证通风透气(出风口风速增大,一般风柜清洗后出风口风速应达到≥s,风机盘管出风口风速应≥s)。
空调风管:清洗后达到国家标准,即:1.目视清洁—风管内没有碎片和粘结物;2.称重达标—风管内表面残留尘量≤m2。
判定指标:残留尘粒量应在 g/m2以下。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完成后卫生要求参数见以下详表:表1 新风量卫生要求表2 送风卫生要求表3 风管内表面卫生要求3、检验方法:(1)、擦拭取样,将磁性取样框贴在风管内表面检测位置上,用无纺布擦拭取样框所包围的风道表面,然后通过无纺布擦拭前后的重量差,对风道清扫效果和风道内的污染情况进行评定。
(2)、经双方商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委托有资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细菌、微生物等数据的抽查检验,并出具相关的检测报告。
(3)、中央空调设备的性能及相关技术参数检测的工作,可委托国家中央空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检测。
4、验收风道清洗效果,目前大多采用卫生空调清洗规范检测的目测法:用清洗设备中的摄像头监控系统对清洗过程的风道实行监控录像,以目测形式直接检测风道清洗效果。
空调通风工程系统调试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1检查数量:
主控项目
1)表5.27.17第1项:全数检查。
2)表5.27.17第2项:通风机、空调机组单机试运转及调试按风机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少于1台;水泵单机、冷却塔单机、制冷机组单机试运转及调试全数检查;电控防、排烟阀的动作试验,按系统中风阀的数量抽查20%,且不得少于5件。
3)表5.27.17第3项:系统风量的调试、空调水系统的总流量测试和空调温度、湿度测量,按系统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少于1个系统。
防、排系统调试,按总数抽查10%,且不得少于2个楼层。
净化空调系统的调试,调试记录全数检查,测点抽查5%,且不得少于1点。
一般项目
4)表5.27.17第1项:水泵运行和风机、空调机组、风冷热泵等设备运行,抽查20%,且不得少于1台;风机盘管机组的三速、温控开关,抽查10%,且不得少于5台。
5)表5.27.17第2项:按系统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少于1个系统或1间。
6)表5.27.17第3项:按系统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少于1个系统或1间。
其中工程的控制和监测元件和执行机构,按系统或监测系统总数抽查30%,且不得少于1个系统。
2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通风与空调工程检测方案一、前言通风与空调系统是建筑物内部环境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稳定与有效,对于建筑物内部的舒适度和能源消耗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于通风与空调系统的工程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通风与空调工程检测方案进行详细描述,包括工程检测的目的、范围、方法、步骤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二、检测目的通风与空调系统的工程检测主要目的在于确认系统的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包括通风效率、温度控制效果、湿度控制效果等方面。
另外,检测同时也需要确认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对于能源消耗的影响。
通过检测,可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室内环境,同时也有利于减少能源消耗和维护成本。
三、检测范围1. 通风系统检测通风系统检测主要包括通风量、风速、压力等参数的测量,以确认通风系统的通风效率和正常运行。
检测的范围包括通风管道、风口、风机等设备和附件的检测。
2. 空调系统检测空调系统检测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风量、制冷量等参数的测量,以确认空调系统的制冷效果和正常运行。
检测的范围包括空调机组、风口、风机、冷凝器、蒸发器等设备和附件的检测。
3. 控制系统检测控制系统检测主要包括控制参数的测量,以确认空调系统的控制效果和正常运行。
检测的范围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风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的检测。
四、检测方法1. 传感器检测通过安装传感器并连接到检测设备,可以对通风与空调系统进行多个参数的测量,如温度、湿度、风速、压力等。
2. 静态检测通过对系统的静态参数和设备的外观进行检查,来确定系统的正常工作状态和设备的完好性。
3. 动态检测通过对系统的动态工作状态进行检测,来确认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比如通过实时监测系统温度的变化、通风量的变化等来确认系统的运行情况。
五、检测步骤1. 制定检测计划首先需要制定检测计划,包括确定检测时间、地点、人员、设备、检测参数等。
2. 准备检测设备从检测设备的选型、校准、准备工作等方面,确保检测设备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通风空调系统的检测、试验与运行、调试1.通用规定通风与空调系统施工过程中,检测与试验项目应包括下列内容:成品风管出扬检验;风管严密性检验(漏光检验和漏风量检验);水系统阀门压力试验:强度试验和严密性试验;水系统管道压力试验:冷凝水管道灌水试验;风机盘管机组水压试验;VRF系统试验;变风量末端装置试验;通风空调辅助设备试验;制冷系统试验;通风空调设备电气检测与试验等。
2.成品风道出场检验成品风管出场必须进行检验,试验仪器、低压照明灯(不低于100W)、钢卷尺、U型压力计、倾斜式微压计、连接软管、计算器、手电钻、玻璃胶枪、板手等应满足检验要求;试验场地应具有220V~380V的连续电源。
3.风管严密性检验风管漏光检验,风管分段连接完成或系统主干管已安装完毕。
测试风管周围环境整洁,无障碍物。
试验光源应为可移动带保护罩的不低于100W的低压照明灯,电源线长度或拉绳长度小低于检测管段的长度。
4.水系统阀门压力试验试压泵、压力表、秒表、试验平台等满足试验要求;进场检验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及性能检测报告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及设计要求。
阀门试验应在试验台上进行,通常以水作为介质,温度应在5~40℃之间。
阀门的强度试验压力为公称压力的1.5倍,持续时间为5min。
锅炉严密性试验压力为公称压力的1.1倍,试验持续时间根据管径不同及密封材料不同而不同,从15min至120min。
5.水系统管道压力试验系统高处应设排气阀,使管道压力缓慢上升0.4~0.5MPa,进行检查,如无渗漏继续升压至试验压力;10min内管道压力不得下降,且无泄漏、变形现象,则强度试验合格。
将工作压力降至工作压力,进行检查,在规定时间内系统无渗漏为合格。
6.冷凝水管灌水通水试验试验可分层或分段进行,封堵冷凝水最低处,由该系统风机盘管托水盘向该管段内注水,水位高于风机盘管托水盘最低点,灌满水后观察15min,检查管道及接口有无渗漏;确认管道及接口无渗漏时,从最低处泄水,同时检查各盘管托盘无存水为合格。
建筑验收标准通风与空调系统性能测试与评估建筑验收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以确保新建建筑的安全、功能和性能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在建筑验收过程中,通风与空调系统的性能测试与评估是一个关键的步骤。
本文将探讨建筑验收标准下通风与空调系统性能的测试方法与评估指标。
一、通风系统性能测试与评估通风系统是建筑中保证空气质量和室内环境舒适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确保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性能符合规范要求,在建筑验收时需要进行相关的测试与评估。
1. 空气流量测试:通过测量通风系统的送风和排风口的空气流量,来评估通风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空气交换率。
测试过程中需要使用专业的风速仪和风量仪器,准确记录数据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比。
2. 噪音测试:通风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噪音,通过噪音测试可以评估其噪音水平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测试时需要选择适当的噪音测试仪器,并按照标准测试方法进行操作。
3. 能耗评估:通风系统的运行需要耗费相应的能源,建筑验收时需要对其能耗进行评估。
通过测量通风系统的电力消耗情况,计算出其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综合性能指标,以评估其能源消耗是否符合要求。
二、空调系统性能测试与评估空调系统是建筑中保持温度和湿度适宜的重要设备,其性能测试与评估也是建筑验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1. 制冷/制热效果测试:通过测量空调系统的制冷和制热效果,来评估其制冷/制热能力是否符合要求。
测试时需要使用温度计和湿度计等仪器,对房间内外的温湿度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以进行分析与比对。
2. 温度稳定性测试:空调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保持室内温度的稳定性。
通过长时间运行测试,观察空调系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室内温度的变化情况,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比,以评估其温度控制能力是否达标。
3. 空气质量评估:空调系统在维持温度的同时,也需要保证室内空气的质量。
通过测量室内空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碳等指标,评估空调系统的空气过滤和新风功能是否正常。
测试时需要使用专业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仪器,并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操作。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监测现场采样技术室内空气生物污染研究现状现代人有70~9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室内空气品质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居住卫生条件的极大改善,室内空气污染由生物性污染转向化学性污染,一些新型的建筑装饰材料向空气中释放的有害物质,给人健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成为研究的焦点。
然而,生物性污染依旧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也是造成不良建筑物综合征(Sick Building Syndrome,SBS)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疾病如流感、麻疹、哮喘的发生均与之有关。
同时,随着空调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广泛使用,一些只有在春夏才能良好生长的细菌可以存在于一年四季中。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室内生物性污染与控制的研究,降低空气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室内空气生物污染的种类广义上讲,室内空气生物污染因子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藻类、原虫、螨虫及其排泄物、微小植物残体(如花粉)、生物体有机成分(如动物和人的皮屑)等。
在这些生物污染因子中有些是致病微生物或致敏物,室内空气生物污染因子的来源具有多样性,主要来源于患有呼吸道传染病的病人或感染者、动物(啮齿动物、鸟、家畜等)和污染的环境等。
在200多种病毒因子中有2~5种来源于动物,其余均来自患者;在25种细菌中,14种来源于人,9种来源于环境,2种来源于动物;放线菌10种中,7种来源于农业生产活动,3种来源于环境;真菌33种都来自于环境。
可见室内空气生物污染因子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感染病人、环境、动物和农业生产。
所以,不同的环境具有不同的污染源,所造成的危害大小和种类也有所差异。
室内空气生物污染研究现状室内空间往往较小, 污染受人活动及卫生习惯的影响很大。
室内温度湿度适宜,是病原微生物生存的良好环境。
人类呼吸道传染病绝大部分是在室内传播感染的,是当今重大公共卫生难题。
室内空气生物因子污染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国外对室内空气生物污染主要集中在对呼吸道系统有影响的生物因子,并探讨这些生物因子与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过敏、哮喘等疾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