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制度 第五讲 分类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5
这一讲它的题目叫《职位聘任与任期制》,这一讲的主要内容,大背景实际上属于公务员的更新机制。
我们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更新机制,有录用、职务任免、培训、交流、辞职辞退、退休、职位聘任这样一些管理环节构成,优化更新机制的关键,大家都知道,还是严格进口,畅通出口。
如何严格进口?由老师给大家结合录用考试制度已经给大家讲过,我这一讲侧重的是如何畅通出口。
中国公务员的更新机制,由七个环节构成,这次公务员法当中变化最大的是两点,这两点一是创设了职位聘任,二是明确了领导成员职务实行任期制,这两点创新是中国公务员更新机制的两大创新。
公务员队伍必须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应该吐故纳新,新陈代谢,这样整个公务员队伍才有生机和活力。
第一个问题简要给大家介绍我国公务员制度更新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进口不严,出口不畅的问题继续存在。
第二,专业化不够、灵活性不足的问题并存。
专业化不够,是指的社会需求的公务员的专业化水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还不足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还不足以满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灵活性不足,也就是在操作方面在具体操作的层次上还是有些灵活不够,僵化有余,这是两大问题,下面我简要做一点解释。
职位聘任与任期制主要侧重于探出口上,出口不畅,不仅是中国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一个难题,实际上也是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老大难的问题。
西方国家它是如何结果出口不畅的问题呢?我简要给大家介绍一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西方国家大规模行政改革,西方国家为了解决出口不畅的问题,采取了一个办法,就是越来越多的采取聘任制公务员的方式,来畅通出口。
大家都清楚,公务员制度在西方的确立,有两大标志,第一,职务常任,第二,凡进必考。
职务常任,我们通常说就是常任制公务员,常任制公务员在管理实践当中给人带来的感觉就是稳定有余、灵活不足。
灵活不足,是说他有点灵活性,但是灵活性不够,不够到一定的程度上就是出口不畅。
越来越多的国家为了解决出口不畅的问题,主要是扩大职位聘任的范围,当今世界各国据有案可查的资料,新西兰、瑞典、瑞士这样一些国家,聘任制已经成为公务员的最基本任用方式,大家对德国也比较熟悉,德国的公务员队伍当中,聘任制公务员占到70%,传统意义上的常任制的纯粹国家公务员,只占到30%。
我国公务员的职位分类制度我国公务员的职位分类制度是为了统一和规范公务员的管理和职能,确保公务员队伍的运转顺利和高效。
本文将从公务员的职位分类标准、职位分类的目的和意义以及职位分类在公务员选拔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职位分类标准我国公务员的职位分类标准主要包括层级、部门或单位、职能和专业性等因素。
1. 层级:根据公务员的工作层级划分,主要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各级别的机关。
2. 部门或单位:根据公务员所在的具体部门或单位划分,如教育、卫生、财政等。
3. 职能:根据公务员从事的具体职能划分,如行政执法、人事管理、信息技术等。
4. 专业性:根据公务员的专业背景和学科划分,如法律、经济、工程等。
二、职位分类的目的和意义公务员的职位分类制度旨在实现以下目的和意义:1. 统一管理:职位分类能够使公务员队伍的管理更加规范和高效,有利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公务员的组织和调动。
2. 配置合理:职位分类可以根据行政机关的实际需求和职能要求,科学配置公务员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人员过剩。
3. 专业化发展:职位分类将公务员按照专业性进行划分,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提升行政工作的专业水平。
4. 提高工作效率:职位分类能够使公务员在不同职能和专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职位分类在公务员选拔中的应用职位分类在公务员选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保证选拔公务员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1. 选拔标准:职位分类将岗位的职能和专业性考虑进去,为选拔公务员提供明确的指标和标准,保证选拔的公正性。
2. 考试内容:根据不同职能和专业的需求,对公务员考试的内容进行分类设置,使考试更加科学和有针对性。
3. 专业测试: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岗位中,可以设置专业测试环节,对候选人的专业背景和能力进行评估和鉴定。
4. 绩效考核:职位分类也可以作为进行绩效考核的依据之一,不同职位的绩效指标有所差异,能够更好地评估公务员的工作表现。
我国的公务员分类制度公务员是指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由法律、法规规定享有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专门的行政管理、执法、公共服务等工作的人员。
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公务员分类制度是指根据公务员的任职条件、工作性质,将公务员分为不同的类别,实行不同的管理和职务设置。
我国的公务员分类制度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相对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和管理模式。
首先,我国的公务员分类包括事业单位公务员、企业公务员和行政机关公务员。
事业单位公务员主要包括教师、医生、科研人员等,他们在事业单位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企业公务员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他们在企业中从事经营管理工作;行政机关公务员主要包括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他们担任行政管理职务。
其次,我国的公务员还根据职务级别进行分类,包括领导职务、中层职务和基层职务。
领导职务主要担任领导岗位,决策管理工作;中层职务在具体部门或单位中担任重要管理工作;基层职务则在基层单位从事基层管理和服务工作。
此外,我国的公务员也按照政治面貌、专业技术和特殊岗位进行分类。
按照政治面貌,公务员可分为中共党员和非中共党员;按照专业技术,公务员可分为专业技术人员和非专业技术人员;按照特殊岗位,公务员可分为涉密人员、决策咨询人员等。
我国公务员分类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助于完善公务员管理,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分类制度能够使公务员在不同领域、不同层级担任适合自身能力和背景的职务,有利于激发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分类制度也有助于公务员的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提供了更多的晋升和提升机会。
然而,我国的公务员分类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之一是目前的分类标准和管理模式仍然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另外,公务员分类制度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一些难题,如如何保证分类公正、分类标准的科学性等。
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的公务员分类制度,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分类标准和管理办法,确保分类结果的公正和科学。
•第一节职位分类制度概述•二、品位分类•1、品位分类的涵义•品位分类是一种以人员分类为中心的人事分类制度。
具体地说,就是以官员的个人条件,即以官员的地位高低、资历深浅或俸禄多寡作为分类标准,以此建立起人事等级体系,并将它作为公务员管理的依据。
•2、品位分类的特点:•(1)从分类的对象和条件上看,品位分类是以人为主要对象的分类,其依据是公务员个人所具备的条件(如年资、学历)和身份(如官职高低,应得的薪俸的多少)。
•(2)从分类的方式上看,品位分类是通常先根据职务的性质作比较粗犷的分类,再根据官员的地位、职责与资格条件作分级。
因此其人事框架结构一般比较简单•(3)从分类的结果上看•品位分类往往导致一些等级体系的产生,诸如职务等级体系、官品等级体系、待遇等级体系等,所以品位分类又可称之为“等级分类”。
•(4)从等级与职位关系看,等级与职位是分离的。
等级代表地位、身份和待遇,谓之品。
职位仅代表权限,谓之位。
官品等级一般要随人走,只要是具有一定级别的人员就可以担任一定级别的职务,同时享受一定级别的待遇,而不论其职位是否有所变化。
没有重大过失,一个人可以在人事等级结构中只升不降,或不升不降,直至退休。
如遇工作调动,至少要对等地安排工作。
在一般情况下,行政人员的品级同他所任职务的等级之间存在某种相应关系,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出现高品级低职务或低品级高职务的情况。
•3、品位分类的利弊分析•与品位分类的特点相联系,其优劣是显而易见的。
•从优点方面看,品位分类的职务划分比较简单,使得公务员的分类工作相对简单,易于实行,也有利于培养通才式的公务员;对教育水平的强调,有利于吸收教育程度高的优秀人员;对年资的强调,有利于激励公务员献身公务事业,促进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官职相对分离使公务员的职位调动不影响其地位和待遇,使公务员具有安品位制的全感,也使公务员系统的结构富有弹性,适应性强,便于调整。
•不足方面在于:(1) 强调人在事先,容易出现因人设岗、机构臃肿,职责不清的现象;(2)公务员一旦获得比较高的品位就终身受用,并且能上不能下,容易导致公务员丧失奋进精神;(3)由于待遇与品位挂钩,容易导致同工不同酬现象,不利于对人员的激励;(4) 过于注重人员的学历、年资和背景,容易形成论资排辈,压抑人才,不利于学历低,能力强的人脱颖而出。
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
国务院根据本法,对于具有职位特殊性,需要单独管理的,可以增设其他职位类别。
各职位类别的适用范围由国家另行规定。
本条是对职位分类制度的规定。
职位分类与品位分类是两种基本的公务员分类方式。
职位分类,通常是根据职位的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等进行分类。
品位分类,通常以人的职务高低、资历深浅和应获得报酬的多少为标准进行分类。
两种分类方式互有长短。
品位分类是以“人”为中心的分类,侧重人的资历条件;职位分类是以“事”为中心的分类,侧重职位的职务、职责与职权。
两种分类方式近年来有相互兼容融合的发展趋势。
本条指出:“国家实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
”明确了职务、级别设置的指导思想,即以职位分类为导向,并吸收品级管理的合理因素。
可以说,公务员法规定的分类制度是一种以职位分类为主,职位分类和品位分类相结合的分类制度。
职位分类制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划分职位类别,二是职位设置。
本法分别在第十四条、十八条作了规定。
分类必须符合标准的统一性与类别的排他性原则,必须能够涵盖所有公务员。
根据公务员分类制度设计的立法思想,划分类别的标准,不仅要依据职位的性质和特点,还要取决于管理的需要。
按照以上标准,这里采取举例的方式提出三个类别。
当然并不是只有这三个类别。
(一)行政执法类职位。
指行政机关中直接履行监管、处罚、稽查等现场执法职责的职位。
这是行政执法类职位的本质特征。
与政府机关的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职位相比,行政执法类职位具有下列特点:一是纯粹的执行性。
只有对法律法规的执行权,而无解释权,不具有研究、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的职责。
这一点,与综合管理类职位的区别尤为明显。
二是现场强制性。
依照法律、法规现场直接对具体的管理对象进行监管、处罚、强制和稽查。
行政执法类职位主要集中在公安、海关、税务、工商、质检、药监、环保等政府部门,且只存在于这些政府部门中的基层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