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竹子的历史、品种及竹子精神、文化ppt
- 格式:ppt
- 大小:11.96 MB
- 文档页数:115
竹子知识介绍竹子种植,种类与竹文化竹子的介绍竹子是一种巨大的草类,是禾本科植物,它是常绿(少数竹种在旱季落叶)浅根性植物,茎一般是圆柱形具中有节;可有一种方竹的竹竿却是四方形。
竹子是重要的森林资源之一,具有分布广以,生长快,用途多。
生态和经济价值高等特点,被誉为“绿色的金矿”。
竹子又名竹,多年生禾草类植物,茎为木质,是禾本科的一个分支,学名Bambusoideae(Bambusaceae或Bamboo),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很多,有的低矮似草,有的高如大树,生长迅速。
通常通过地下匍匐的根茎成片生长,也可以通过开花结籽繁衍,种子被称为竹米。
有些种类的竹笋可以食用。
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国人喜爱,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古今文人墨客,爱竹诵竹者众多。
竹子的形态特征竹是高大乔木状禾草类植物。
记载有70余属,1000多种,但其中许多是同物异名。
竹为高大、生长迅速的禾草类植物,茎为木质。
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
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也最多。
竹的地上茎木质而中空(我们称为竹杆),是从竹的地下茎(根状茎)成簇状生出来的。
最矮小的竹种,其杆高10至15厘米,最大的竹种,其杆高达40米以上。
成熟的竹生出水平的枝,叶片为剑形,有叶柄,幼株的叶直接从茎上生出。
虽然某些种的茎杆生长迅速(每日可生长0.3米),但大多数种类仅在生长12至120年后才开花结籽。
竹一生只开花结籽一次。
竹的地下茎(俗称竹鞭)是横着生长的,中间稍空,也有节并且多而密,在节上长着许多须根和芽。
一些芽发育成为竹笋钻出地面长成竹子,另一些些芽并不长出地面,而是横着生长,发育成新的地下茎。
因此,竹子都是成片成林的生长。
嫩的竹鞭和竹笋可以食用。
秋冬时,竹芽还没有长出地面,这时挖出来就叫冬笋;春天,竹笋长出地面就叫春笋。
冬笋和春笋都是中国菜品里常见的食物。
中国的竹文化与历史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
从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把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
竹子与中国历史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已经反映出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
1954 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6000 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说明在此之前,竹子已为人们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我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
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
在7000 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内也发现了竹子的实物,可见在原始社会时期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有了密切关系。
因为只有竹子已为人所用,才须为其创造一种文字符号来表示。
研究证明,我国商代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作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有时用木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书”,汉字“册”即由此而来。
竹简和木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
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
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
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战国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证。
利用竹子的另一项伟大成果是造纸。
早在9 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1000 年。
当然竹纸的大发展还是此以后。
关于用竹造纸,明代《天工开物》中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竹纸制造图。
用竹造纸,标志着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