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发展史
- 格式:docx
- 大小:18.18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一)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的文化经历开始的。
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此前为旧石器时代。
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都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
新石器时代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早期为仰韶文化以前时期(公元前8000--前5000年),中期为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年--3000年),晚期为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
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陶器的烧制还带出了另一项重大意义的手工业--青铜器制造。
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文化的发生绝不限于“三皇五帝”“一脉”相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两大流域之外的广大周边地区,都有古老文化遗址发现,而且相互间存在有明显的影响和交融。
“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如神农氏发明农业,巢氏发明居室等,“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黄帝与蚩尤曾发生过重大战争,黄帝获得胜利,便“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可见宗教活动的重要。
到帝颛顼则进行更深刻的宗教革命,他“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天神与地祗分开,祭祀行为专业化。
尧舜时代著名的故事是“尧舜禅让”,另有一件重要的事便是“乃命羲和敬顺昊天”,内容是派人到四方测量一年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从黄帝时代的“封禅”“鬼神”,到帝颛顼的“绝地天通”,再到尧舜时代的“敬顺昊天”,线索清晰地展示着宗教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与此相伴的是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收族”(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
它所以能将众多人群辐辏在一起,是因为这里的宗教涵盖着先进的文化,因此五帝时代的历史线索,是文化带动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各阶段特点及总体规律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中国先哲与当代学者往往以“上古”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物质文化长足进展,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
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从人猿叩别、文化开始发端,到传说中的禹“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中国文化在自身的生命运动中,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
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其要旨在于“纳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周初统治者在总结夏亡殷灭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重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此。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中国文化历史发展及感悟中国是一个拥有八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古国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曾引领着世界潮流 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曾结出影响深远的思想硕果。
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特色绽放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之花 典型地代表了东方文明。
从盘古开天到三皇五帝 从夏商周秦到唐宋元明清 以先秦诸子百家和程朱理学融汇成儒、释、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的萌芽和发展期 对它的认识应该从宏观和全局上进行把握。
结合中国文化在各个阶段的特征和主要成就 把中国文化发展分为七个阶段 前文明期 新石器时代和传说时代 、雏形期 夏商周时期 、形成期 春秋战国时期 、定型期 秦汉时期 、发展期 魏晋南北朝 、鼎盛期 隋唐两宋 、衰变期 元明清 。
一、前文明期 新石器时代和传说时代中国在进入文明前经历了漫长了进化历程 这段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独立发展的基础。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 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 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 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
在传说时代 中国也产生影响比较深远的文化 三皇五帝的传说、羲和敬顺昊天和敬授民时等。
二、雏形期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时期 这一时期初创的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
1 分封制 西周建立后 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 史称封建 所形成的社会制度 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 第一 作为一种制度 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生存的权利。
第二 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 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第三 分封制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发展史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发展史可以追溯至三皇五帝时期,这一时期的宗教文化主要是祭祀与巫术,人们通过祭祀来祈求丰收和平安,而巫术则被视为一种可以预测未来、治疗疾病、驱邪祛病的能力。
到了夏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先贤与神灵之间的关系,先贤被视为后代的祖先,其灵魂可以指引后代前行,而神灵则是掌管人世间的诸多事物的存在。
这一时期的神灵多为自然界的力量,如天、地、水、火、山等。
同时,这一时期的巫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巫师也逐渐成为社会中权贵的一部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和阴阳家等多种学派诞生,它们对于先贤与神灵的理解有着不同的见解,同时,它们也各自培育了自己的信徒群体。
儒家主张的是以仁爱之道和中庸之道为核心,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道家主张的是以自然之道为核心,强调“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
墨家则主张以爱为中心,推崇兼爱、非攻的理念。
法家则主张以法律、权力为中心,强调法治和社会秩序,以此来达到统治社会的目的。
阴阳家则主张以阴阳五行为核心,推行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并发明了风水学和占卜术。
到了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期间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汲取,最终在唐代达到了顶峰。
佛教将求证人性的天命与求得超越人性的救渡人类相结合,成为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中的一部分。
此外,道家、儒家与佛家也在这一时期相互借鉴,出现了一些综合性的宗教。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宗教也逐渐传入中国,与道家、儒家、佛家等传统宗教形成了多元的宗教文化。
总的而言,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迁,最终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多元文化。
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传统宗教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甚至至今仍被广泛传播。
同时,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也为中国的宗教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对中国宗教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文化发展历程总结一、百家争鸣1、背景:(1)、经济:井田制崩溃,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争衡较量,未形成新的统治权威。
(3)、阶级:“士”阶层活跃并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思想: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条件。
2、诸子百家: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主张:(1)哲学:①“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唯心思想。
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任何事务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思想的精华)(2)政治:倡导“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3)社会:主张建立“小国寡民”式社会,对人民实行“愚民政策”。
(消极)影响:(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2)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代表人物:庄子主张:(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
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2)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
就是要“无所恃”,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
(3)天与人“不相胜”。
因此人必须顺从自然。
影响:(1)庄子在文学、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
(2)庄子的寓言、散文中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
(3)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1)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兼爱”是无等级差别的爱,“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
(2)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
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地位。
同时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约。
影响:1、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2、战国时期,一度为显学。
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3、战国以后,墨家思想不再受人们重视。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他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史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变革。
以下是中国旅游文化发展的完整版历史:古代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221年)在古代中国,旅游主要是贵族的活动。
贵族们会进行各种远足和狩猎,同时也会到名胜古迹游览。
在这个时期,旅游与文化联系非常紧密,因为许多著名的文化遗产都是在这个时期创建的。
中世纪时期(公元221年-公元1279年)在这个时期,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更广泛的活动,各种民间文化和宗教活动也开始影响旅游的发展。
随着佛教和道教的兴起,朝圣和拜祭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旅游方式。
此外,很多名胜古迹也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2年)明清时期是中国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此时,官方开始将旅游作为一种有利于国家把上边文章补充完整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活动来推广和发展。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旅游业也随之蓬勃发展。
著名的旅游景点,如故宫、长城、西湖等都得到了更广泛的宣传和推广,成为了吸引国内外游客的重要景点。
同时,旅游也成为了一种社交和文化交流的方式,各地的文化和民俗也得以传承和发扬。
近代时期(1912年-1949年)在近代时期,中国旅游文化逐渐进入现代化阶段。
旅游业的管理和运作开始规范化,政府机构也开始制定相关政策来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新兴的媒体技术,如电影、广播等也开始被应用于旅游宣传和推广。
不过,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的影响,旅游业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新中国时期(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旅游业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
政府机构开始制定更加完善的旅游政策和规划,投资和建设各类旅游设施和景点,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
与此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旅游合作和交流,推广中国旅游文化和形象,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
总的来说,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史可以归纳为从古代时期的贵族活动到中世纪时期的民间文化和宗教活动,再到明清时期的官方推广和现代化阶段的规范化运作和国际交流。
中国近代史——文化发展历程【附加总结类文档一篇,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2015年工程部施工员年终工作总结光阴荏苒,转瞬又是一年,2015年在紧张忙碌中飞快地过去了,工程部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八字生产方针,始终把如何有效控制项目的成本、进度、质量目标作为部门日常管理的核心工作,与其他部门携手顺利完成年度施工任务。
回顾2015年,工程部施工任务刷新了历史记录,2015年我们又取得佳绩。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们工程部完成开工项目76个,验收项目40个,完工待验收项目5个,尚在建跨年度项目29个,完成总产值约8700万。
不可否认,我们是欣喜的,但在欣喜的同时那些工作过程中的不足和困扰我们仍然会谨记于心。
那些力不从心日子,那些检查过程中出现了质量问题需要我们刻不容缓解决的日子,那些为了保证工程保质保量保时完成我们不辞艰辛的日子……这些我们都不会忘记,这些都是我们存在的不足,都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新年新岁新的开始,在此,我代表我们工程部向各位领导及同仁汇报工程部2015年工作总结及2016年的工作重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一、2015年工作总结(一)核心工作控制情况1.安全文明施工:项目开工前,三级安全交底贯彻到位,安全文明施工设施配备齐全,现场布置到位,严格监督检查,杜绝了较大事故发生。
2.进度控制:2015年度项目部共计实施了76个项目,70%的项目能在合理计划工期内完成。
未能全面完成目标任务,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没有落实到位:(1)计划制定不合理。
没有结合工程所需设备、部分定制材料的供货时间编制,提前进场施工,导致中途出现设备不齐全、材料供货不及时,被迫停工,进而延误了计划的工期。
(2)计划工期控制不严格。
工期偏离时未及时采取措施纠偏,或纠偏措施不及时。
(3)施工班组施工力量较弱,人员不足,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班组不予积极配合。
(4)项目部施工过程未能做到天天梳理,发现问题时也没有及时汇报,延误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演变有哪些_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她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挽救社会的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演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中国文化早期的源头以《易经》为代表,儒家也有“《易》为五经之首”的说法。
据记载,伏羲在7000多年之前就创造了《易》。
实际上,《易经》代表了中国先哲对宇宙和人生的理解。
其中,《易经》中体现的变易思想、忧患精神、人与世界一体的体认等,都对后世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实际上是中国文化中重视德性和自觉的集中体现。
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中国文化给出的表率就是建立在道德和觉悟的基础上实行的“禅让”,这种传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在讨论政治理想时,总是会把尧舜禹时期作为理想的代表。
但是,建立在道德和觉悟基础上的人治,有着自身严重的局限,对于此,中国传统政治一直缺少足够的反思。
商周之际的时代变革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据《礼记》文献记载,中国的商代非常注重鬼神,社会事务的合法性都来自于鬼神意旨。
据历史记载,很多看到商代问题的人,都尽力奉劝纣王改弦更张,可是纣王以“天命在我”的姿态,我行我素,最终被周取代。
这种情况下,周代就面临着如何解释天命转移的问题。
如果天命选择的是商,那么,周取代商就不具有合法性。
这种情况下,周代的统治者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
认为,天命确实存在,但是天命选择谁管理国家,要看这个人是否领悟天命,而领悟天命的表现就是德政,就是爱民。
这就是《尚书》上所讲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这是中国思想史的重大变革,自此后,中国思想文化没有走向神学,而是走向对人的重视,这与西方思想史有着重大分野。
到了东周时期,历史上称为春秋和战国,中央控制力明显弱化,诸侯国开始出现异心,“问鼎”这个词就出现在这个时期。
试析我国文化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文化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明显。
文化已经成为决定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的重要因素。
当前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因为文化优势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势。
中国正因为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文化底蕴,中国的科技、经济发展较快,使原来贫困落后的中国发展成世界经济、文化强国。
文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巨大推动作用。
一、中国文化发展史的探析1.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先哲留下的一份厚重遗产。
它凝结积累着民族的智慧,是全体中华民族创造的结晶。
中国历代各大家思想流派对中国文化的各个发展时期都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和作用,就其影响来说,其中道、佛、儒等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最为深刻。
特别是儒家的礼学在中国的思想界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从先秦的孔、孟、荀、韩,汉代的董仲舒、班固,清元明理学以及清学,他们都十分注重礼学,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各个时期的发展。
正是由于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长期潜移默化,所以中国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伦理观念和精神力量。
注重人伦政治,把礼学神学化、理学化,并强调非常严格的等级观念。
显然,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思想作用。
2.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各种思想流派共同作用的结果。
虽然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经常占据着主导地位,但这绝不能说儒家思想就是中国文化的全部。
中国文化本身就在不断地学习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
正是由于它善于接受和消化外来文化的优良成果,所以它能長期地独立发展。
在中国文化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大规模引进、消化外来文化的历史曾经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是公元2~11 世纪,由印度传入佛教文化;第二次是17 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实施的大规模文化扩张。
而这两次外来文化进入中国都曾使中国本土文化显得十分仓皇,完全处在尴尬应对的窘境之中。
中国文化是在外来文化经过大规模文化渗透以后,甚至是遭到了外来文化的肆虐,才萌生了应对外来文化的举措。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1840年以前的中国文化)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萌发期 (1)1.时间:原始社会时期 (1)2.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 (1)3.三大民族集团 (2)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期(夏商周) (3)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 (5)(一)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5)(二)成熟期(隋、唐——南宋) (6)(三)衰落期(元、明、1840年前的清朝) (9)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 (10)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萌发期1.时间:原始社会时期从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国文化已有200万年的历史。
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1954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距今约6000年。
陶盆内壁上的人面鱼纹图案,线条生动、明快、形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开创了中国传统艺术夸张、变形,不求形似而求神似的风格。
原始文化(指精神文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上。
2.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原始艺术主要有:模仿劳动动作的舞蹈,以及陶塑、陶绘和木雕、骨雕。
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
自然崇拜:对大自然(如太阳、月亮、大地等)的崇拜。
是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
祖先崇拜:对祖先创造生命的崇拜。
在母系氏族社会,主要供奉女性祖先,到父系社会,男性祖先成为供奉对象。
与祖先崇拜密切相关的是生殖崇拜,生殖崇拜反映原始人对自身繁衍、大地母神和万物生育的虔诚祝愿。
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址发掘了陶塑孕妇裸体像(高腹丰臀、乳房硕大)。
红山文化陶塑孕妇裸体像图腾崇拜: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宗教形式。
“图腾”(totem)是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
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特殊的亲密关系,此物(多为动物)即成为该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
龙、凤就是中华先民崇拜的图腾物,它们是经过抽象概括出来的。
四、名词解释1.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2.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
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3.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
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4.羲和敬顺昊天:传说尧曾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润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5.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
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
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农时的努力。
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6、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分布于豫西晋南,是夏文化的重要遗址。
遗址中发掘出青铜器、玉器等礼器、祭器,还有大型宫殿的基址;此外还发现了少量非正常死亡者的乱葬境,乱葬者可能是战争俘虏。
这些都显示着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
7.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
8,二王之后:周武王为了巩固周家统治,在分封诸候的同时,还把部分商人的后代封到宋国,把夏朝之后封到杞国,所以称为“二王之后”。
9.西域:西域分狭义的西域和广义的西域两种。
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汉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
广义的西域,除新疆外,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
中国的发展史历程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到今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以下为中国主要发展历程:1. 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221年):中国的封建制度和思想哲学开始初步形成,诸子百家哲学家齐聚一堂。
2. 秦汉时期(公元221年-公元22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汉朝时期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的长足发展。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1年):这段时期中国的政治分裂,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衰退,但文化繁荣。
4.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隋朝开始了大规模的农业、交通和水利工程建设,唐代是中国古代最繁荣的时期之一,经济发展极为迅速。
5.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公元979年):中国政治的分裂与混乱,但也孕育了不少杰出文化人物和艺术造诣。
6. 宋元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此时期的中国是世界上最繁荣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经济、科技、文化都达到了新的高峰。
7.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1年):明朝时期是中国文化风华正茂、经济繁荣发展的时期,清朝时期是封建社会中末期,中国经济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逐步滞后。
8. 近代时期(1911年-1949年):此时期是中国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一度深陷内战和外侵之中。
9. 新中国时期(1949年至今):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后,中国经历了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历程,国家实力得到迅速提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总的来说,中国自古至今经历了辉煌和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在历经千辛万苦、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奋发图强后,如今正在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道路不断迈进。
中国文化的发展
回望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积淀了璀璨的华夏文化。
中国文化始终作为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映射着历史的光辉,展现着民族的风华。
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文明作为唯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淫灭的古国文明,始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魂。
这种寄于民族之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中不断积淀,不断变得博大精深。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每一种文化载体,都体现着各异的社会风情和漫漫的历史道路。
在中国远古时期,由口头文化发展起来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作为中国文化间接记录,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开始的发展道路,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记录。
文字的出现不仅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更是文明的飞跃。
远古的中国文化主要集中于宗教崇拜和原始艺术,没有高度统一的形式,体现的是先民粗狂的情感意识和活跃的自然认识。
自夏朝开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由自由性向统一性转变,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各个部落文化融合,其中以华夏文化为代表。
自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
在当时,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的造字规则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1) 。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相随的一些典籍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实体文化的逐步形成。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代。
走过周朝礼乐文化时代,春秋时期伴随着国家动乱,群雄争霸历史背景,出现了各种政治流派和文化主张,呈现百家争鸣的格局。
社会动乱和政治模糊为当时文化
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
诸子兴起,各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
儒、道、法、墨各大学派应运而生。
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
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2)。
春秋时期特殊时代,不仅为“文化的轴心时代”的确立提供契机,更为华夏族的建立了基础,这一时代是中国文化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
先秦文化经历了蓬勃发展,进入秦朝,封建社会的形成,为中国文化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舞台。
以前自由的文化体系逐渐被破坏。
在这一时期,中国实体文化经历了一大浩劫。
由于秦朝集权统治,大量历史典籍只能藏于宫廷,并出现了焚书坑儒的残酷历史,大量的文化典籍流失,并为中国后期文化发展造成很大阴影。
相随的汉王朝统一后,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为我国千年的儒家正统思想建立基础。
在之后中国封建统治时代,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旗帜一直走下来。
中国文化的发展形式随社会的变革不断变化着。
自汉朝开始,中国文化开始走出国门,传入其他国家,国外的一些文化形式也传入中国,具有显著代表意义的佛教的传入。
为中国宗教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在中国文化中,古诗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始终绽放着光彩。
自春
秋战国时期的《诗经》、《楚辞》,到先秦诸子散文,再到魏晋时期古诗,到唐朝时诗文化的极度昌盛时期。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建立,致使文化走出多元化,科举制度强调严谨的八股文等,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考生自由思想,将文章局限于八股文,在举仕文章中,产生的广被流传的有些文章较少。
同时不可否认,科举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产生学习的动力,并且在历史发展中,学习古诗文成为社会的时尚,社会各层以学习为荣。
唐朝诗文发展充满了光辉,主要以绝句和律诗为主,在接下的几个朝代,诗文发展各呈风采,代表鲜明的有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清末时期废除科举制度,封建王朝的结束,五四运动等划时代变革推动了文化的大变革。
在科举制度除,伴随着新学堂的建立,以及五四运动的展开,中国的教育文化在这一段出现了历史的转折。
结束了封建的八股取士,结束了统治千年的礼乐等思想文化教育,转向对自然科学的探索。
支撑千年中国儒家思想被一度批判,新文化运动为近现代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可是与之相随的没有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良好地衔接。
这一时期新文化快速发展体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但不可不免这一时期文化的断层,为中国后期古代文化继承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学习作为推动文化发展的方式,中国近代对学生学习的主要导向是学习自然科学,在自然科学上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祖国的发展带来卓越成效,逐渐地造成对传统文化的淡化。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文化主题材是革命与发展,众多的文章卷入浓后的政治色彩,自
由思潮文章受到一定的限制,使当时文化更加呈现出单一化,许多文章显得单调。
尤其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是中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
在这一时期,也是文人最艰难的时间,众多文人遭到压迫,为避免文字带来的横祸,无数文人放弃文学创作,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发展近处于停滞状态,古代的文化典籍也遭到一些损失。
中国新文化的发展处于探索状态,经历了众多起起落落,当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被冷落无法脱离历史上文化变革的影响,从当时来说,现代文化主要形成一种快餐式文化,为适应社会发展,众多人将精力投入到能够直接带来利益的专业学习,对传统文化的意识逐渐淡漠。
也不可忽视的是现在大学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同样带来不好的社会导向。
快速的社会节奏,更多的人追求暂时的快乐,致使较多的娱乐的垃圾文化迅速发展。
而这众多的快餐文化不能作为人们永远的精神食粮,带给人们较多的空虚。
中国千年的传统文化,以其伟大的思想为文化的主体,带给人们的是思想的滋润,这也是中国文化经久不衰并且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因。
无论生活怎么发展,人们总无法解脱思想的困惑,这也许是宗教一直延续根本所在。
当人们在寻找思想的寄托时,更多的想到的是古代诗文的启迪。
在古代文化中,人们找到了解脱思想的良药。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多地集中于潜移默化中,不能直接带给人们利益,加之社会较少,没有被高度重视。
在众多的文化中,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作为文化的精髓,使人们永远的思想启迪和精神寄托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