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史与文化》第六章,日据时期的台湾
- 格式:ppt
- 大小:266.00 KB
- 文档页数:12
台湾美术的特色一.明清时期台湾美术:明清以来,大陆沿海移民由东南沿海地区大批迁移到台湾,加快了台湾的开发,使台湾与内地贸易频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宽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大地主和仕绅等上层开始关注艺术,造就了一批画家。
当时来台的书画家主要有三类:一是奉朝廷之命来台治理的朝廷命官,如沈葆桢、刘铭传、唐景崧等。
一是被延聘或流寓来台的画家,如谢管樵、吕世宜等。
还有一类由庙宇画师画工组成,如林朝英、林觉、庄敬夫等。
中原的书画艺术,就是通过他们传到了台湾。
当时台湾属于新开辟的疆土,设施简陋,绘画材料不易齐备,受过严谨训练的绘画人才也颇为难寻,所以绘画的发展很容易倾向于简逸的文人画风格。
文人画是从元代开始兴起的,其特色为画中富有文人气质,讲究文学意味与书法墨韵。
目的在宣抒胸中逸气,并不考究画中的技巧和形似,可以脱去一些成规的束缚。
没有经过正式的绘画训练的一般士大夫,只要书法写得好,也可以潦草挥毫以消遣。
从流传至今的明清台湾画家作品看,以水墨写意为主,工笔设色的作品很少。
水墨写意中又以花鸟类及四君子较多,尤其是兰竹最为常见。
人物画次之,山水画则少见。
明清时期台湾艺术有“闽习”之称,这和当时台湾画家大多来自闽、粤两省有关。
“闽习”特点表现为:大胆涂抹,恣意的笔意,短暂的时间,完成大体形象,气氛浓浊,十分霸气,一点也不含蓄。
如谢管樵的花鸟画的笔意,吕世宜、林觉的作品都表现着“闽习”的风格。
当然,明清来台的画家只是一些二三流的大陆文人,其作品少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相结合,并不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具体面貌,流露着因袭传统、“师古临摹”的旧习,其风格与技巧没有太多的创新和变化。
二.日据时期台湾美术:1895 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宝岛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
日本侵占时期执行的方针“是要尽量使台湾脱离中国而与日本合并”。
他们一方面以残酷的军事镇压反抗的台湾人民,同时加紧文化方面的征服和奴役。
殖民统治者挟武力进行文化上的“改造”和所谓“风俗改良”。
福师(2020-2021)《台湾历史文化》在线作业二
注:本科有多套试卷,请核实是否为您所需要资料,本资料只做参考学习使用!!!
一、单选题(共25题,50分)
1、在郑成功复台战役中,荷兰殖民者坚守的最后一座台湾城堡是()。
A赤嵌
B巴达维亚
C普罗文查
D热兰遮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D
2、下面是有关台湾史前文化遗址的论述,其中甲遗址发现红褐色的陶器和炼铁作坊;乙遗址的特色是已知用火、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着采集、狩猎和渔捞的生活;丙遗址的陶器腹部有粗绳纹、石器有磨制的石斧、石镞和以芋薯为主的农作。
这三个遗址按照时间先后排列应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乙甲丙
D丙甲乙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B
3、清朝“迁界令”的颁布是在()。
A1661年
B1760年
C1516年
D1601年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A
4、牡丹社事件后,首先被派遣来台,从事各项建设的清朝官员是()。
A刘铭传
B丁日昌
C沈葆桢
D邵友濂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D
5、建立起了台湾第一个民用工业的人是()。
A沈葆桢
B丁日昌
C刘铭传。
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台湾同中国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
在远古时代,台湾和大陆本来连在一起。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相连结的部分陆地沉为海峡,台湾遂成海岛。
这从地形上就可以看出来。
台湾山脉走向与大陆沿海地区的山脉走向一致,都是有规律地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平行排列,台湾岛西部海岸形状与隔海相望的福建海岸形状基本吻合。
台湾海峡最深处不过100米,过半地域深度只有50米,台湾岛与大陆最近处仅130公里。
从海底地形来看,台湾海峡海底河谷有向南及向北两大河系,这种海底河谷地形是台湾海峡还是陆地的时候,由陆上河谷侵蚀形成的。
这些都说明台湾与大陆原本就是一体的,只是后来由于地球自转向心力作用和地壳运动,相连接部分沉陷成为海峡,台湾遂成海岛。
台湾就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
其中有很多方面可以看出来两岸同文同种。
例如台湾各地相继挖出的黑陶、彩陶、石器等历史文物就可以证明台湾与大陆同属一脉。
漫报板报道:台北地区最近发掘出大批史前文物,与大陆上曹翘出土的一些文物相似,证明台润原始民族的文化,与大陆中原文化是同一系就。
台北市《联合报》11月13日的消息靓,“台北县文献委具会”最近在这个县的土城乡大安寮村掘出了史前遗物石器四百多件、陶片六千六百多件。
出土的石器有石锄、石凿、石刀等,陶器上有绳救、条救、刺校、方格救等图案。
这家报机税:“从土城大安寮所发掘的史前遣物,可以看出在台北地区的原始民族文化与大陆汉人文化有关”。
报抵弓}用“台北县文献会”分析的韶靓,这次出土的“陶器方面如绳胶、方格放等图案,大陆上曾普遍发现。
”“所掘出的有段石凿,曾在福建、杭州等地出土;有肩石斧与华北、辽东等地所发现的形状极相似”。
(根据新华社n月22日飘)台湾新近发掘大批史前文物——证明原始文化和中原同一系统<正> 据台湾报纸报道:台北地区最近发掘出大批史前文物,与大陆上曾经出土的一些文物相似,证明台湾原始民族的文化,与大陆中原文化是同一系统。
如台北县八里乡发掘的以绳纹陶为代表的大坌坑文化在大陆东南沿海各地广泛存在。
15世纪,素有航海王⼦之称的葡萄⽛英雄「亨利」推动了历史新⽓象───⼤航海时代的来临。
掀起了欧洲商业⾰命及帝国主义思潮,欧洲国家纷纷寻求海外殖民与贸易。
⽽15世纪末,葡萄⽛⼈东来,观其美丽之岛,不禁赞叹「FORMOSA」,⾄此,台湾即有「福尔摩莎」美名之称 史前⽂化 台湾史前时代⽂化,最早于距今五万~六千年前,已知⽤⽕的长滨⽂化,及同属于旧⽯器时代晚期的「形⽂化」,当然,还有距今2~3万年前的左镇⼈ 台湾旧⽯器时代的漫长,可能原因即为属海岛型,与外界接触不多 在中国华南⽂化的扩张,台湾从旧⽯器晚期逐⽽进⼊为新⽯器时代,该时代距今6~2千年前,代表⽂化为早期「⼤坌坑⽂化」(粗绳陶⽂⽂化),中期「圆⼭⽂化」、「芝⼭岩⽂化」、「⽜骂头⽂化」、「⽜稠⼦⽂化」,晚期则有「卑南⽂化」、「麒麟⽂化」、「植物园⽂化」、「营埔⽂化」、「⼤湖⽂化」 新⽯器时代已有早期农耕,⼩型聚落,制陶及台湾最早的栽培稻⽶;在⽣活略有提升后,⽣产和技术也慢慢增进,磨制⽯器也成为新⽯器⽂化特⾊ 距今2千~4百年前,台湾迈⼊了⾦属器时代,代表⽂化为「⼗三⾏⽂化」、「番仔园⽂化」、「茑松⽂化」、「静浦⽂化」,其中⼗三⾏⽂化有炼铁技术。
⾦属器⽂化特征即为铁器的普遍使⽤,故⾦属器时代⼜称为「铁器时代」 铁器的使⽤⼤⼤提升农耕技术,农耕技术提升,⼈类不必因⾷物⽽四处迁动,开始了定居⽣活,再者,粮⾷来源固定,闲暇时间增多,助澜了⽂明的开花 明朝朝贡政策,⾛私商⼈和海盗⽇渐居多,名词上统称「倭寇」,⽽海禁政策使得倭寇进⽽活动于澎湖和台湾沿海地区 公元1622年荷兰再度占领澎湖,随即被明军击退,辗转于1624年占领⼤员(台南),开启了38年荷据时代 荷据时期 1624年8⽉26⽇,荷兰据⼤员,其统治权由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接管,⼤员商馆为⾏政机构,并以「热兰遮城」和俗称「⾚崁楼」的普洛民遮城为中⼼ 荷兰⼈以传教⼠教化原住民,创⽴新港⽂(罗马拼⾳)传教,不向原住民征税 直接与原住民贸易,但对于汉⼈采不传教。
台湾历史与文化探究台湾是一个多元化的岛屿,她拥有着灿烂多彩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作为一个跨越两岸的重要文化中心,台湾饱含着各种不同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的土地,其历史和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启示和体验。
一、台湾历史梳理台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
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海洋贸易中,古老的台湾岛就扮演着重要角色。
17世纪,荷兰、西班牙、中国大陆先后占领了台湾。
1662年,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的孙子郑成功夺回了台湾,建立起后来称为“台湾王国”的政权,直到清朝统一整个台湾。
之后,台湾逐渐走向繁荣发展,经历了许多内外交替的历史事件。
广东人和福建人成为了台湾的主体移民来源,台湾交错的景观从此展开。
二、台湾文化的多样性台湾的文化包罗万象。
不论是本土文化还是逐渐发展的“随著宫庙运动”文化,都为台湾人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庙会文化”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现。
庙会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具有民俗特色,是台湾民众表达情感、庆祝节日、祷神求福的重要场所。
而“台湾电影”则是中国台湾地区的代表性文化之一。
代表作品有《悲情城市》《倩女幽魂》《好男好女》等。
此外,台湾还有着各种传统的手工艺品,诸如宜兰梨山的乌松纹石雕、金门的鲸鱼石雕、台中的竹编玩具等,这些手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台湾美食的特色台湾的美食也是其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有着“小吃王国”的美誉,台湾有着数量众多、种类丰富、风味独特的小吃。
从卤肉饭、黑豆腐、口味均匀的香肠、传统豆花、茶叶蛋到剃冰、珍珠奶茶等,这些美食为台湾的口味文化注入了独特的色彩,成为了全球闻名的食品。
总结起来,这些成分,种类和特性的混合,在传统中“台湾的现代化和多彩”的风格得以深化,成为台湾经济增长和文化繁荣的支柱之一。
台湾的历史和文化熔化在一个多元化社会,形成了独特而又鲜明的风格。
它丰富了我们对这座岛国的认识和体验,同时也给我们启示——保持开放、包容、多彩的文化环境,是人类既定的目标。
第六章 门阀政治与士族社会绪 论一、魏晋南北朝的历史1.建安元年曹操迁汉献帝於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使东汉名存实亡2.发展历程:共394年二、无论政治制度、民族融合、思想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特徵与意义,并且奠定了此后隋唐盛世的基础第一节 魏晋与南朝的门阀政治一、东汉末年门阀政治的萌芽1.门阀释义A.家门阀阅的简称,本是达官贵人家的大门外两根柱子,经常用来榜贴本户的功状,代表官吏个人拥有辉煌的成就与傲人的资历B.东汉后,仕宦者的阀阅积渐成为家族名望、声誉的标志,世代做官的人家,就称「门阀」C.「以贵役贱」的政治型态,由阀阅世家垄断政权,并且按门户等级,严格区别士族与庶族的身分地位,藉以维护阀阅世家特权2.门阀政治的萌芽:东汉时代A.武帝独尊儒术,实施以才德为标准的察举制度a.此作法主要是在表现「以智役愚」的精神b.儒术讲究家学渊源,几乎都成富家巨室,故选举也难免有营私舞弊的现象B.东汉后逐渐出现世代做官的家族,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等,被称为「士族」或「世族」a.「士族」指他们掌握儒学的文化传统;「世族」则强调他们是世代为官b.察举制度日坏,由於仕宦家族互相提携,门生、故吏时思报恩,士族往往积世显宦,成为特殊阶级c.他们的权力及地位,主要仍是经由乡举里选、通经入仕而取得,是建立在个人的才德和儒学传统的基础上,而不是取决於以贵役贱的门阀制度二、魏晋时期门阀政治的形成1.背景:分崩离析的政局A.无论鼎立的政权或分裂对峙的各个皇朝,其统治基础与实力都远逊於两汉时代B.乱世中,世家大族日益壮大,成为曹魏新政权选任人才的来源a.东汉末年后,北方战争不断,兵役、徭役日益繁重,人民流离失所,无以维生,不得不投奔世家大族,充当佃客、部曲、奴婢,以求自活b.太学和郡国学到了曹魏时代,几已完全沦废或形同虚设,唯有世家大族尚能维持重视子弟教育(门第教育)的传统c.曹操因身为宦门之后,曾刻意摧残士族,但曹魏之代汉实有赖中原士族的支持2.形成:九品中正制度A.原因:a.汉代以来的察举制度出现了名实不副的弊端b.因应汉末以来社会动荡,人才流徙,无法进行乡举里选的新形势B.实施:曹丕采陈群的建议,创新诠选人才的办法a.由在中央朝廷任官的本处人兼任各级中正官,将人才定为九等b.「品」指人品,由中正官评定人物的才能道德,经司徒府核准,做为吏部诠选、任用的依据c.强调「唯才是举」的原则,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以定品第,不分门第高卑C.变质:西晋以后a.新政权为了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更需善加拉拢倚重b.中正官多由高门士族担任,不免徇私,故意抬高达官贵族及其子弟的人品等第,造成以官品高低决定人品及门第上下的现象D.结果:西晋已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政治3.社会等级森严:士人→平民→部曲→奴隶A.士人阶级中,又有「士族」与「庶族」的贵贱之别;门第不相等,不通婚姻,甚至不同坐交谈B.士族得各募部曲(私人军队),叫做「义从」;庶人为求进身,往往自附於士族,叫做「门生」C.部曲与奴隶皆属贱民阶级三、东晋及南朝前期门阀政治的鼎盛1.君弱臣强,世族子弟的定品更占优势A.永嘉南渡后,东晋政权幸赖南渡士族(侨姓)与江南大族(吴姓)的拥戴而建立,王、庾、谢、桓四大家族,几乎垄断统治的实权a.王敦与王导拥兵翼戴并策画争取南渡士族与吴地士族拥护,使东晋顺利立国江南,故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b.肥水之战时,赖谢安、谢玄力持镇定,运筹帷幄,才能以寡击众,保全汉人在南方的立足之地c.当时政权中心建康在扬州,而长江上游的荆州经济、军事实力相当大,形成荆、扬对立,君臣猜忌,北伐终不成B.世族渐形成以「郡望」区别门阀高下的「门品」C.极重视家族的「谱牒」以维系门品於不坠,并以门品的高下为标准确立士庶之别的门阀制度a.高门甲族:常任官品五品以上的清官高位的世族b.次门:寒门中人品被评三品至九品者,并且累世充任最高为六品官品的家族c.役门:指魏晋以来的庶族(寒人),没有被评定人品的资格,即使入仕,也只能反覆充当不入流的寒官小吏2.垄断政权,享有特权A.占田、荫户和免除租税徭役等特权a.利用租税徭役的豁免权,广置庄园土地、占山封泽b.庇荫大量的部曲、宾客、佃客、奴婢,严重影响国家的财税收入与人力资源c.土断制:东晋时刘裕所创(1)原因:北方南渡的侨人不必负担赋役,造成政府税基的严重流失(2)目的:促使侨户、流民与世家大族控制的各种人口,变成本土居民,并且纳入政府的编户,藉以增加赋役收入(3)作法:以土地限制户籍(4)结果:因触及门阀利益而一再遭遇抗拒,世族与皇权的冲突也愈趋尖锐(5)影响:北人与南人之间,彼此的痕迹逐渐消没於无形;北人「南染吴、越」,南人亦能「晋语」,中原正统文化与吴、越土着文化交流B.仕宦优先权a.南朝前期世族子弟二十即可登仕,寒门年过三十方能试吏b.第一流高门可以「平流进取,坐至公卿」(1)清官:事情少待遇好,为门阀士族的禁脔,不久便能升迁高官要职(2)浊官:与清官相反,由庶姓寒人任之,世世悲叹时穷运蹙(3)梁朝俗谚:「上车不落则着作,『体中何如』则秘书。
《台湾历史与文化》期末考试A卷
成绩:
一、简答题(40分)
简述20世纪50年代,台湾“回忆文学”或“乡愁文学”流行的原因。
答:
第一,亲情和乡情是人类的感情领域中最原始、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台湾长期孤悬海外,那里的同胞久怀亡国之痛,代代相传着对原乡故土的怀念,对祖国大陆的向往,因而它成为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乡愁成为台湾社会独特的历史条件下的民族感情的体现。
这种在台胞中长期积淀的民族心理和由此形成的台湾独特的文化、文学传统,无疑对台湾当代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是新的现实刺激的结果。
大批背井离乡随国民党来台的大陆军民,随着“反共复国”的希望彻底破灭,“老家回不去了”,“身在异乡为异客”的焦灼感随之而生,“怀乡病”一时弥漫台岛。
二、论述题(60分)
试论台湾原住民工艺的特点。
答:
台湾原住民与世界上其他原始社会一样,没有专业性的艺术家,也没有纯艺术的作品,所有的作品都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但从美术的观点,排湾、鲁凯、雅美、布农、阿美族的陶器,排湾、鲁凯、卑南等族的木雕,排湾、鲁凯、卑南、泰雅、赛夏以及巴则海等族的夹彩织布,泰雅、排湾和鲁凯等族的缀珠工艺,排湾、鲁凯等族的贴布和刺绣,以及各族的饰物、编器都有堪称为艺术精品。
台湾原住民的工艺特性基本上与其他地区的无文社会类似,重要的特征如下:
(一)实用性:工艺作品作为生活用品、举凡饮食、衣物、居勿、运输、娱。
从吕赫若小说透视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日本从明治维新(1868)开始了资本主义的历程,它迅速选择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国家走过的道路:首先是国内的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接着是为了掠夺资源而贪婪地向外扩张,通过武力来建立自己的殖民地。
从甲午战争以后,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拥有了包括中国的台湾澎湖列岛、东北三省(满洲)、朝鲜半岛等地区和国家在内的主要的殖民地。
1937年,更进一步全面侵华,试图建立日本历史上最大的统治“版图”。
在这个版图上,它开始野心勃勃地构建起一套“现代国家”的制度——包括在“经济统合”的层面上建立一套现代化的交通网、土地制度、租税、市场和统一的货币一度量衡;在“国家统合”层面上建立一套“现代化”的宪法、国民议会、政府、地方自治体、裁判所、警察一刑务所、军队等;在“国民统合”的层面上建立一套“现代化”的户籍一家庭、学校一教会、博物馆、新闻等;最后,在“文化统合”的层面上,则试图通过其“现代化”的教育制度,通过强制性地推行“国语”,而创造“现代”的文学、艺术等等[1]——这些“现代化”的经济、政治、国民观念和文化观念,是文艺复兴,特别是法国大革命以后西方现代国家的主要特征。
非常具有讽刺性的是,当日本试图通过这些“现代化”手段来圆自己的“强国梦”时,它却采取了对自己的“内地”与“殖民地”分别对待的双重标准:不是要有“国民议会”和“地方自治”吗?然而,当林献堂、蒋渭水等人策动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时,却被日本政府以违反治安警察法提起公诉(1924年);不是需要有“国民”的“言论自由”与“政治平等”吗?可是当《台湾民报》于1927年8月由东京迁到台湾发行以后,有关民族问题和社会运动的言论和主张,都被台湾总督府的“文化统合”政策给“统合”掉了。
日据时代的台湾,面对的正是这些“统合”的压力。
而台湾文学也正是在这些权力的压力下,积极参与了本民族的文化启蒙与解放运动,它也充分利用了“现代性”的策略,来消解这些压力。
台湾近代史研究简述一、日本统治时期的台湾十九世纪末一直到二战结束,台湾一直处在日本的统治之下,这五十年是台湾人民身处日本残暴统治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台湾人民反抗日本统治的时期。
台湾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是对中国大陆抗日战争的配合与呼应。
而这一历史时期台湾的政治活动与内地几乎是同步的。
在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台湾的资产阶级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并且开始主导进行政治改良运动。
其中著名的“台湾同化会”,这个组织融合了当时资产阶级通过思想的改良,改变时事的思维,但是日本人在参与同化活动却改变了整个活动的性质,同化会成为日本人以思想同化来达到对台湾人民的思想控制的方式。
而在先进的思想外衣包裹下的同化运动受到了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可,并且给日本高压政治统治下的台湾人民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同化运动的组织者希望以此来削弱台湾总督势力,改善台湾同胞的境遇,并且可以在同化运动活动中要求日本改良统治,但是运动本身因为引发台湾本土统治阶层与日本人之间的矛盾,并最终失败。
在中国大陆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五四运动时期,受此影响台湾的文化界也掀起了一场文化运动,这场文化运动是台湾文化界民族意识觉醒的一场运动,以青年为主导的文化运动通过报刊、书籍、演讲等各种形式配合抗日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青年民族进步人士,而通过此次文化运动,社会各阶层的民族意识普遍得到觉醒。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台湾二战结束同时也宣告了日本在台湾统治的灭亡,但是光复之后的台湾进入了国民党独裁统治时期,国民党在政治上对台湾实行特殊化和政治独裁的统治方式,而在经济上面实行与内地完全隔离的统治政策。
与美帝国主义勾结的台湾国民党政府,对台湾人民大肆搜刮和掠夺导致了通货膨胀,以及人民的流离失所。
美国的介入加剧了台湾人民的恶劣处境。
从1950年开始国民党开始了重新整顿台湾政治经济秩序的时代。
为了摆脱国民党内部原来的派系斗争,在台湾以青年知识分子和广大劳动群众为基础建立起了了新的党内组织,对原来的元老势力通过党内政治和军事的制衡削弱他们的势力。
一:㈠台湾为什么要从福建分出建省?答:1.台湾建省一事,早在1874年日本出兵侵占中国台湾琅峤后就提出来了。
时任福建巡抚的丁日昌就提出:台湾可另设一省,以固夷夏之防,以收自然之利。
沈葆桢提出的在闽浙总督名下设立“福建巡抚”,兼管闽台“闽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但此闽台兼顾的方法实施起来可谓困难重重,分驻也名不副实。
2.台湾的防务系统不堪一击在中法战争期间暴露了出来。
种种防务弱点之多使得清廷在中法战争结束后,关于台湾的问题,大家都提出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开辟台疆,加强海防,建省分治,是防止外敌入侵,加固藩篱门户最有效的措施。
对此最有代表性的意见是左宗堂提出的“建省分治”的主张,他分析了台湾战略地位和中国海防的关系,分析了康熙统一台湾后的20年来治理台湾的利弊,认为“台湾建省,于台防善后大有裨益。
”3.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月十二日,慈禧太后,下旨诏准左宗棠的奏请,福建政务由闽浙总督兼管,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正式下诏在台湾建省㈡清政府是如何管理建省后的台湾?刘铭传就任台湾巡抚后,对台湾的海防、吏治、财政、农业、工业、交通、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出以建成自立之省为目标的自强新政,使台湾面貌焕然一新,其改革内容如下:1、海防建设①刘铭传严格整肃军队,裁撤军队,留下35营的精兵强将。
②全部配备洋枪,聘请外国教习,进行正规的训练。
③建基隆炮台,并同时加固各地的炮台。
配备从西方购置的大炮,火力增强了数倍。
④购置一批小火轮,供海上稽查,缉捕和运输,传递之用。
⑤雇佣洋匠自造驳轮和水线船。
2、增设府县刘铭传按建省的规制,上任后重新整饬了台湾的行政建制,全台设置三府一直隶州十二县五厅3、发展交通⑴电报通讯建设:架设水陆电缆计有1400余里,设水线局4所;设电报局;⑵仿效西方设邮政⑶于1886年设招商局于新加坡,先后购置8艘轮船,开通多条水路,建设海上交通;⑷聘英、德两国人为工程设计,修建铁路。
4、兴办企业①1887年,刘铭传设立煤务局,开采煤矿。
研究日据时期中国台湾人民抗日斗争历史的五点认识——《日据时期中国台湾人民抗日斗争史》导言
张海鹏
【期刊名称】《台湾历史研究》
【年(卷),期】2024()2
【摘要】日据时期中国台湾人民抗日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重
要组成部分。
通观日据时期中国台湾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可以得出五点认识:第一,日本对中国台湾省的军事占领是帝国主义时代的产物;第二,日据时期中国台湾人民
的抗日斗争是甲午战争的延续,是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一部分;第三,日据时期中国台湾人民抗日斗争可以1915年、1937年为节点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各个时期各有不同特点;第四,日据时期中国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往往以祖国为依靠或者受祖国人民
民主革命的启发;第五,日据时期中国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始终坚持了中国人的立场。
历史昭示现实,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完成国家统一的全部历史和法理依据。
【总页数】7页(P1-7)
【作者】张海鹏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日据时期台湾人民与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特点探究
2.日据初期台湾人民抗日武装斗争中"归顺"问题初探
3.日据时期台湾人民抗日斗争述论
4.广东抗战史研究的扛鼎之作——简评《广东人民武装斗争史(抗日战争时期)》
5.白山黑水赤子情——评《日伪时期吉林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台湾的人文历史台湾是一个充满丰富人文历史的地方,拥有悠久的传统和多元文化。
从古代原住民到清朝时期的移民,再到日本殖民统治和中华民国时期的演进,台湾的人文历史经历了众多变迁。
本文将以纵向的历史时期为线索,带您领略台湾独特的人文魅力。
1. 古代原住民时期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台湾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居住。
那时的台湾是由多个原住民族组成,如排灣族、泰雅族等。
他们生活在山区与海滨,以捕鱼、狩猎和农耕为生。
原住民的历史与文化形成了台湾多元的人文基础。
2. 清朝时期的移民潮17世纪中期,随着荷兰人和西班牙人的离去,中国大陆的移民开始涌入台湾。
清朝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移民政策,吸引了大量福建、广东等地的移民。
这些移民将自己的语言、习俗和宗教信仰带到了台湾,丰富了这个岛屿的多元文化。
3.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1895年至1945年间,台湾处于日本统治之下。
这段历史对台湾的人文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人在台湾实施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港口和水利工程。
同时,他们也推广了日本文化,包括语言、教育和体育等。
这段历史为台湾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文化元素。
4. 中华民国时期的演进1945年,二战结束后,中华民国接管了台湾。
这个时期,台湾经历了从军事统治到民主化的转变。
台湾人民重新恢复了言论和出版自由,并且追求了民主和人权的理念。
同时,多元文化和民族认同也成为了台湾社会的重要议题。
总结:台湾的人文历史丰富多样,各个时期的文化都对台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原住民时期的多元文化,清朝时期的移民潮,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现代化建设,以及中华民国时期的民主转型,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台湾独特的人文魅力。
如今的台湾保留了这些历史遗迹,并且在当代社会中继续传承与发展。
无论是古老的庙宇,还是现代的艺术表演,都体现了台湾人文历史的丰富内涵。
前往台湾,您将有机会亲身感受这个宝岛上不同文化交融的魅力,探寻那些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珍宝。
台湾历史简介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东临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峡,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其历史悠久而丰富,承载了许多不可忽视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史前时期在台湾本土居住的原住民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
他们狩猎和采集,生活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这些原住民群体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留下了独特的历史印记。
殖民时期17世纪,荷兰人、西班牙人和明朝移民陆续抵达台湾。
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了台湾新鹿耳门城,西班牙人在北部设立了城堡,明朝移民则在南部开发农田。
这些外来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景观。
清朝时期1662年,郑成功驱逐了荷兰殖民者,台湾成为明朝建政余孽的殖民地。
清朝在台湾设立台湾府,并实行一系列改革政策,促进了台湾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这一时期留下了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深刻影响了台湾当地文化发展的方向。
日本统治时期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日本开始了严苛的殖民统治,剥削台湾人民资源,限制言论自由,禁止传统文化。
然而,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台湾逐渐接触到西方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奠定了后来的发展基础。
二战后返还中国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签署投降书,台湾从日本统治中解放。
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台湾归还给中国。
中国政府派遣军队占领台湾,实现了台湾的完全统一。
台湾人民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进入现代化时期20世纪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台湾逐渐开放经济,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
台湾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同时,台湾也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总结台湾历史悠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从史前时期的原住民文化到现代化的社会建设,台湾走过了漫长的历史长河,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台湾的发展道路充满曲折和挑战,但无疑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地方。
福师《台湾历史文化》第七章日据时期的台湾日据时期台湾大事记1895年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强迫清政府割让台湾、澎湖。
5月25日地方绅民丘逢甲等创议成立“台湾民主国”,抗击日寇侵占台湾。
11月日本宣布台湾“全岛平定”。
1896年3月日本政府颁布《六三法》,授予台湾总督以处置一切的专权,实行恐怖统治。
6~7月柯铁在云林大坪顶地区建立抗日武装活动中心,大坪顶被称为“铁国山”。
1897年5月8日简大狮、詹振等率领抗日武装6000余人袭击台北。
1898年12月林少猫率领抗日武装3000余人袭击潮州、恒春。
1907年11月蔡清琳率众举行北埔起义。
1910年日本总督府制订五年讨“番”计划,颁布《番务监视规程》。
高山族同胞奋起反抗。
1913年12月日警在全台大搜捕,罗福星等921名革命志士被捕,其中罗等200余人被杀害。
此事与南投事件、新竹事件、东势角事件、台南关帝庙事件等并称为“苗栗起义”。
1915年5~7月余清芳、江定、罗俊等率领数千民众起义,进攻噍吧哖,全歼甲仙埔、大邱园、小张犁、阿里兰等地日警。
起义被日军镇压下去,1000多人被日寇判为死刑。
1920年1月留日台籍学生在东京成立“新民会”,并创刊《台湾青年》杂志。
会员百余人。
1921年10月台湾文化协会在台北成立。
在该协会影响下,台湾各地青年相继组织各种文化团体。
1923年1月日总督府宣布实施《治安警察法》,镇压台湾同胞的政治活动。
1927年12月台湾农民组合举行全岛第一届大会,成立了全台领导机构,会员发展到数万人。
1928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帮助下,台湾籍共产党人在上海举行日本共产党台湾民族支部第一次代表大会,建立党的组织。
1929年2月日本殖民当局突然出动全部警察、特务在全岛大搜捕,文协、工会、农会等组织的成员1000多人被捕下狱。
此即“二一二”事件。
1930年8月林献堂、杨肇嘉等人创立台湾地方自治联盟。
10月27日爆发震惊中外的雾社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