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日据时期的殖民统治〉补充讲义
- 格式:pdf
- 大小:234.21 KB
- 文档页数:9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讲述,使学生认识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才造成中国近现代的落后,从而能够正确认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本质;同时使学生认识,正是由于中国各阶层民众的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和爱国主义的传统,才使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
二、重点和难点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造成的危害。
2.分析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三、计划课时:2课时这一章共有两条线索,三个基本问题。
这两条基本线索是: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前后长达100多年的时间,本章所讲只是1840年到1919年这一段的情况。
三个基本问题是: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反侵略斗争的意义是什么?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帝国主义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是学习中国近现代史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
为什么要使用“资本-帝国主义”这个概念呢?因为这个概念更准确的界定了我们经常所说的外国侵略中外国一词的本质属性。
本章所讲这一段时间,正是西方和日本的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及帝国资本主义这个阶段。
本章所讲的反对外国的侵略的斗争,即包括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中国人民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也包括帝国资本主义阶段,中国人民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斗争。
在学习本章的过程中间,更要注意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是学习中国近代80年历史的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掌握了这个基本问题,我们就能够更好的分析和认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很多事件,弄清这个问题,是研究这中国近代这80年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历史特点的出发点和前提条件。
弄清了这个问题,我们在中国近代这80年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因、进程和结果,就会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一、军事侵略(一)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对人民的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改变侵华的战略方针;汪精卫亲日派集团投敌叛国建立伪政权;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及奴化政策;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
2.解析(1)通过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战略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讲述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的过程及其卖国行径,使学生认识汪伪政权是日本统治中国的工具,汪伪集团是中华民族的败类,从而激发学生对卖国贼的仇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责任感和正义感。
(3)通过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
讲述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和残暴统治,使学生体会到沦陷区人民过着水深火热般的亡国奴生活,培养学生坚决反对法西斯、反对侵略战争的情感。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及其原因;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改变;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日本侵略对论陷区的经济掠夺、奴化教育和残暴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沦陷区人民对日伪殖民统治的斗争。
2、解析(1)正确分析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改变侵华方针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2)归纳概括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殖民统治的种种罪行,分析日本对沦陷区经济掠夺的手段及方式。
(3)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沦陷区人民反对日伪殖民统治的特征。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是重点。
1938年秋,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迫于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和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威胁,基本上停止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进攻。
就中国方面看,正面战场连续败退,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
这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所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是双方面的。
学生在分析这一问题时,容易出现片面性。
教师在讲解时,应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改变侵华的战略方针;汪精卫亲日派集团投敌叛国建立伪政权;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及奴化政策;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
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列举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殖民统治的种种罪行,培养学生整理历史知识、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日本首相平沼所说的一段话的三个问题的分析,学生能够将第一个子目内容加以整理,从而使知识系统化。
2.通过小结时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的归纳,可以将本课内容加以整理,形成整体认识。
3.注重音乐及影像资料的运用,尽量让枯燥的历史通过现代化的媒体生动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汪精卫集团投敌卖国,成为可耻的汉奸卖国贼,汪伪政权也就成了日本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
汪精卫等人是历史的罪人,他们的行为将受到中国人民永远的谴责和唾骂。
2.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暴的法西斯统治,给沦陷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激发学生坚决地反对侵略、维护和平的情感;同时对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应该倍感珍惜。
3.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一定程度上打击和动摇了日伪的统治。
正是因为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不断反抗,我们才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改变及其后果;日本对沦陷区野蛮的经济掠夺。
难点:日本对沦陷区掠夺的内容、方式和手段。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方面: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包括1.影像资料:《铁道游击队》片断。
2.音乐资料:歌曲《在松花江上》、《游击队之歌》。
3.图片资料:《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等相关图片。
4.文字资料幻灯片:抗战的防御和相持阶段的时间划分、日本首相平沼所说的一段话、日本对中国沦陷区经济掠夺的三种方式和手段、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背景内忧德川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外患美国迫使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港口,其他西方国家接踵而至,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政治前提倒幕派发动政变,支持天皇亲政,结束了幕府统治开始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内容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军事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经济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意义积极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消极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启示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国情;重视发展教育,大力培养人才;要向先进国家学习,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等易误警示英、法、美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俄国、日本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知识拓展中、日近代化过程中的洋务运动、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的原因。
(1)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单纯引进西方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顽固派的阻挠;洋务运动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洋务派内部的腐败;外国势力的打压。
(2)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力量强大;在推翻幕府统治的基础上实施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日本全方位学习西方;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图片解读:1853—1854 年,美国海军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并强迫日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在列强的侵略下,日本被迫开放了下田、横滨等6 个港口。
因天皇大权旁落,统治阶级内部分化,西南地区出现强藩,日本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德川幕府陷于孤立状态。
图片考点:19 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倒幕运动的原因、明治维新的背景。
图片解读:本图记录了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教育改革的历史事实。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
2.掌握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
3.了解汪精卫亲日派集团叛国投敌建立伪政权的情况。
4.掌握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及推行奴化教育的内容。
5.掌握日伪政权在沦陷区进行残暴统治的手段。
6.掌握沦陷区人民反抗斗争的主要形式。
二、德育目标1.在认识和揭露汪精卫亲日派集团叛国投敌可耻行径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不畏强暴、不受利诱,保持民族气节的精神。
2.通过对沦陷区人民反抗日伪残暴统治斗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继承中华民族勇于斗争的优良传统。
三、能力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日本在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的几方面表现,培养学生整理历史知识,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及其产生的后果。
2.日本对沦陷区野蛮的经济掠夺。
●教学难点日本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经济掠夺的方式和手段。
●教具准备1.小黑板(课前在上面画好《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殖民统治》的一张空表)。
2.投影仪。
●教学方法1.讲述法:注意叙述的流畅、系统,概述语言要精确、合理。
2.谈话法:对于教材中理性分析内容,由教师引导学生,以问答形式进行。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构思本课内容比较枯燥,形式上比较“散”,并且缺少用以连缀教学过程的具体历史事件和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增强教师讲述对学生的吸引力。
2.多问学生一些“为什么”,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过程,可穿插一些练习题,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
4.如有条件的话,以多媒体形式展示一些有关的影音资料,以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之一,导入语例示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共双方的抗战情况。
这一时期,国民党的抗战是比较努力的,但由于其片面抗战路线、敌强我弱等原因,不断丧师失地,使大片国土沦陷,而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则将主力转向敌后,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抗日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