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问题小说
- 格式:ppt
- 大小:861.00 KB
- 文档页数:18
“五四”时期的短篇小说第一节问题小说与“为人生的小说” 所谓“问题小说”,就是以家庭、妇女、婚恋、劳工、青年等各种社会问题为题材,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的小说作品。
作品从不同角度触及当时社会人生问题,具有较突出的关注现实社会问题的倾向。
代表作家:冰心、叶绍钧、许地山、庐隐、王统照1 问题小说的成因1.理论的倡导:对“问题小说”作理论阐述和要求的1 是胡适与周作人。
2.创作主体的响应:五四时期,培养了大批具有思考能力的青年人,渴求对社会问题的探讨。
3.文学借鉴的结果:主要受易卜生社会问题剧和俄国文学的影响。
2 问题小说的特征及缺点问题小说或“人生派小说”,都是时代的产物,是思想启蒙的成果,也是小说艺术革新的先锋,它有着如下一些共同特征。
(1)关注社会人生问题的现实精神(2)题材广泛,涉及面广劳动者的命运问题、妇女地位问题、青年恋爱婚姻问题、教育问题、探索人生意义问题问题小说的缺点:过分强调社会问题的政治性,后期作品文艺性缺失。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新文学初期重要的女作家之一(也是新文学史上最早的女作家之一)。
文学研究会成员。
主要作品有短篇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楼花赞》。
有《冰心全集》8卷。
冰心的文学创作冰心最初的文学创作多为“问题小说”,她是以“问题小说”步入文坛,最早又以“问题小说”闻名。
冰心早期的“问题小说”着力宣扬“爱的哲学”,一般认为,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是冰心早期作品的三个基本主题。
1931年创作的《分》以后,则比较关注现实人生。
冰心“问题小说”的基本题材是“旧社会、旧家庭的不良现状”,目的是“为人生”,局限是“改良”。
冰心的“问题小说”创作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9-1920年,按题材大体分为三类:(1)表现对封建制度和封建家庭不满的。
(2)表现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同情的。
(3)批判封建军阀混战的。
总之,冰心早期的“问题小说”提出了许多人生的问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但所提出的问题不够尖锐,所写的矛盾冲突比较温和,刻画的正面人物都是“软脊骨的好人”(茅盾语),这些都影响了小说的思想深度。
名词解释1.问题小说:❤是指五四时期以反映政治、婚姻、恋爱等社会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小说群体,标志着中国现实主义新小说的发端。
其作家主要由文学研究会的成员构成。
2.美文:美文的产生与周作人的大力倡导有关,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3.小诗:❤1921-1924年间,冰心、宗白华、徐玉诺等人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徘句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
所谓小诗多是以一至四行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表现作家“零碎的思想。
”冰心体:以短小的诗句,抒写富有哲理的零碎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感,歌颂母爱、童真和大自然。
感情细腻、触觉灵动敏感。
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被称为“冰心体”(繁星体、春水体)。
4.街头诗:1938年8月,柯仲平、田间等联合发表《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在延安发起街头批判诗运动。
街头诗即指抄在村庄墙壁、门楼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它们多以抗战为内容,短小精悍、战斗性强。
田间的《义勇军》等是其优秀之作。
5.新剧:❤又称文明戏,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一阶段,开始于1907年。
春柳社在日本演出的新派剧和上海春阳社等以话剧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
其特点是“言论老生”类角色往往脱离情节去评议政治。
辛亥革命期间,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为内容的政治戏居多;辛亥革命后,演出以演家庭伦理剧居多;“五四”前夕,新剧趋向衰落。
6.零余者:❤指的是郁达夫创伤中具有连贯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在这个形象身上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了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7.“三美”理论:是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的,也是新格律诗论的核心,指的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综述为探讨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
它与问题剧一样,都是“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
当时以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两大思潮的传播为背景,形成了文学必须接触现实人生问题的启蒙主义主张。
俄国文学、东欧文学、北欧文学特别是易卜生密切关心社会现实问题的进步倾向,也影响并促成了中国问题小说的兴盛。
周作人说:“问题小说,是近代平民文学的出产物。
这种著作,照名目所表示,就是论及人生诸问题的小说。
”(《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陈望道、沈雁冰等认为:问题小说就是“以劳工问题、子女问题以及伦理、宗教等等问题中或一问题为中心的小说”(《问题小说》)。
鲁迅从《狂人日记》开始的短篇小说,如他自己所说:“原意其实只不过想将这示给读者,提出一些问题而已”(《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
《每周评论》上胡适的小说《一个问题》,《新潮》上的小说像汪敬熙的《谁使为之?》,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晨报》上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等,都是较早出现的问题小说,有的连题目都带着问号,由于作者思想倾向不同,初期问题小说中有一部分作品专以“美”和“爱”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大部分则并不提供答案,是所谓“只问病源,不开药方”;而“不开药方”本身,也正是问题小说的特点之一。
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
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问题小说也体现著作家密切关心现实这一优良的传统。
背景问题小说形成潮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现实人生有问题而人们开始思考人生问题。
五四以后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充满青春气象的中国,而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
而新文化运动又启蒙了中华民族,人们就开始思考怎样是健全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等问题。
这些问题又迫使小说家去探索去回答。
二是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大量的欧洲、俄国的表现社会与人生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
名词解释1.问题小说:❤是指五四时期以反映政治、婚姻、恋爱等社会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小说群体,标志着中国现实主义新小说的发端。
其作家主要由文学研究会的成员构成。
2.美文:美文的产生与周作人的大力倡导有关,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3.小诗:❤1921-1924年间,冰心、宗白华、徐玉诺等人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徘句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
所谓小诗多是以一至四行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表现作家“零碎的思想。
”冰心体:以短小的诗句,抒写富有哲理的零碎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感,歌颂母爱、童真和大自然。
感情细腻、触觉灵动敏感。
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被称为“冰心体”(繁星体、春水体)。
<4.街头诗:1938年8月,柯仲平、田间等联合发表《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在延安发起街头批判诗运动。
街头诗即指抄在村庄墙壁、门楼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它们多以抗战为内容,短小精悍、战斗性强。
田间的《义勇军》等是其优秀之作。
5.新剧:❤又称文明戏,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一阶段,开始于1907年。
春柳社在日本演出的新派剧和上海春阳社等以话剧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
其特点是“言论老生”类角色往往脱离情节去评议政治。
辛亥革命期间,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为内容的政治戏居多;辛亥革命后,演出以演家庭伦理剧居多;“五四”前夕,新剧趋向衰落。
6.零余者:❤指的是郁达夫创伤中具有连贯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在这个形象身上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了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7.“三美”理论:是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的,也是新格律诗论的核心,指的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第06讲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1,传统小说观念的局限性“小道”,“雕虫小技,壮夫不为!”“街谈巷议”2,古代小说的成就与小说的向心运动3,晚清小说革命4,鲁迅等人的实践二、“五四”问题小说形成原因“五四”问题小说显示出明显的“为人生”的写实倾向。
他们的创作一般都具有二重性,即反映丑恶人生时的现实主义和表现理想人生时的浪漫主义。
他们的历史功绩主要是建立了现代市镇和乡土文学的基本叙述模式。
问题小说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因此它所造就的是“思考的一代”。
问题小说探讨的都是青年人关注的问题,例如家族礼教、婚恋家庭、妇女贞操、劳工、战争、知识分子等。
但问题小说都比较概念化,小说主人公也大多都是“主义传声筒”。
第二,欧洲社会人生派文学的影响。
1918年《新青年》的“易卜生专号”使社会问题剧风行一时,并直接导致了“问题小说”的出现。
第三,理论家的阐释与推广。
周作人1918年的演讲《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中认为,日本近代文学中的“问题小说”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且肯定了“为人生”的文学。
1919年2月又发表了《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明确提出“问题小说是近代平民文学的出产物”,问题小说所反映的道德观将是中国未来的道德观念主流。
但是“以小说为闲书”的中国文学传统不可能出现“问题小说”,因此要倡导“问题小说”。
此外,沈雁冰在《文学与人生》、《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等文章中,也大力倡导“为人生”的“问题小说。
由于以上多方面的原因,问题小说兴盛起来。
但是问题小说并不都是写实文学,冰心和王统照的创作就带有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色彩,庐隐的小说更是主观抒情的路子,许地山的小说充满着宗教氛围。
三、“五四”问题小说的主要作家及其创作1,爱的哲学:冰心的问题小说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从小生活在一个温馨、富裕的家庭中,感受着爱的氛围,童年是在山东烟台的海边度过的,自然之美陶冶着她爱的情感。
五四问题小说中的问题郭仁怀;杜胜韩【摘要】五四"问题小说"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是"为人生"派小说的一种.鉴于有些论者对它的评介不够明确,易于引起人们的误解,本文通过对部分"问题小说"及其作者的创作经验,重新加以考察辨析,力求弄清"问题"二字的实质所在,同时还对"问题小说"的产生背景作了简要描述.【期刊名称】《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04(000)004【总页数】6页(P117-122)【关键词】五四时期;问题小说;问题【作者】郭仁怀;杜胜韩【作者单位】滁州师专,安徽,滁州,239012;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滁州市分校,安徽,滁州,23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五四时期,“为人生”派作家创作小说,有的被称作“问题小说”。
近年来,新文学史家们对“问题小说”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几乎把它看作重要的文学流派。
唐瞍本较早作了描述:文学研究会成员从“为人生”出发,“创作也大多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出现不少所谓问题小说”[1]。
此后,有的新文学史为“问题小说”设了专节,还为“问题小说”下了定义:“问题小说,是探索人生问题的小说”[2];“‘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在‘五四’文坛引出了一批提出社会人生的问题并开出解决问题药方的小说——‘问题小说’”[3]。
并且明确指出,所谓“问题小说”就是围绕探索和讨论“人生究竟是什么”、“人生的意义”等问题展开的,试图提出或解决问题。
具体涉及到劳工问题、妇女问题、儿童问题、教育问题、国民性问题等等。
这些“现实人生问题”,是否都要在小说中加以探索、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倒实在成了问题。
因为以上提法极易引起人们的误解,以为“问题小说”不是文艺作品,而是讨论问题、解答问题的一种类似论文的边缘文体。
鉴于此,我们对部分“问题小说”及作者的创作经验,作了重新考察,试图弄清“问题”的实质所在。
名词解释:1, 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20年代初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伤热潮,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五四 ”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其内容广泛涉及婚姻恋爱、就业、家庭等问题,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
代表作家有冰心、叶绍钧、庐隐等。
2,美文:美文的产生与周作人的大力倡导有关,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
3, 小诗:1921-1924年间,冰心、宗白华、徐玉诺等人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徘 句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
所谓小诗多是以一至四行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表现作家“零碎的思想。
” 4,街头诗:1938年8月,柯仲平、田间等联合发表《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在延安发起街头批判诗运动。
街头诗即指抄在村庄墙壁、门楼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它们多以抗战为内容,短小精悍、战斗性强。
田间的《义勇军》等是其优秀之作。
5, 新剧:又称文明戏,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一阶段,开始于1907年,留日学生曾孝谷、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影响下,组织话剧团体春柳社,改编演出《黑奴吁于录》等话剧。
辛亥革命前后,新剧团体很多,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为内容的政治戏居多。
辛亥革命后,新新剧很繁荣,以演家庭伦理剧居多。
“五四”前夕,新剧趋向衰落。
6, 零 余者:指的是郁达夫创伤中具有连贯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在这个形象身上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了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7, “三美”理论(诗歌的三美):是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的,也是新格律诗论的核心,指的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冰心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高潮期间,以一篇反映家庭问题的小说《两个家庭》登上文坛,之后相继发表了数篇反映当时社会敏感问题的小说,被统称为“问题小说”。
除了反映问题之外,她还在部分小说里宣扬她的“爱的哲学”。
进入中年以后,她的小说如《分》和《关于女人》,风格明显与前不同。
高龄的冰心在文革后,又发表了多篇引起了读者强烈反响的写实主义小说,如短篇小说《空巢》和小小说《万般皆上品……》等,再攀另一高峰。
冰心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开宗明义讲家庭问题。
小说以两位作风不同的家庭主妇作对比,突出女子对丈夫和孩子的重要影响。
冰心理想的主妇形象,是婚前要接受完美的教育,婚后则能相夫教子,使丈夫虽在外受挫,还能保持“大英雄当以赤手挽时势”的劲头。
与此相反的,则是娇慵、懒惰、没有受过教育的女人。
她要么睡眼惺忪,要么打扮得珠围翠绕的出去打牌,结果弄得夫妻龃龉,经济拮据,孩子失教,最后还把受过良好教育的丈夫逼上绝路。
冰心的《两个家庭》,充分表现她对婚姻、夫妻关系、女性等方面的见解。
这是她在新文学运动时期发表的系列“问题小说”的第一篇。
她19岁那一年,还写了许多篇以家庭为关注点的“问题小说”,如《斯人独憔悴》、《秋雨秋风愁煞人》、《庄鸿的姐姐》,相继反映了父子两代人的冲突,包办婚姻给年轻女性造成的悲剧,女孩子能否受教育等等,都是当时切合时代、惹人争议的问题。
由于选材上的独特匠心,冰心的作品迅即引起瞩目,文名大振。
1921年,冰心发表了小说《超人》,在当时也引起强烈的反响。
《超人》的男主人公何彬,是一个患了“厌世症”的青年。
这个人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很有代表性──在“五四”的启蒙下,许多青年都投奔到社会变革的洪流里,但在现实面前,却到处碰壁,因而悲观厌世。
何彬表面上很“冷”,他不与任何人交际,凡带有一点儿生气的东西他都不爱。
他的内心很痛苦,常常叨念着,世界是空虚的,人生是无意识的。
治好何彬“厌世症”的,却是一个纯朴、天真、可爱的孩子禄儿。
论述赵树理的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
它与问题剧一样,都是“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
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后来,问题小说也体现著作家密切关心现实这一优良的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树理就把自己的小说也叫做“问题小说”。
他说:“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
”赵树理延续了“五四”问题小说的创作思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更注重现实人生的切实方面的创作姿态,把“问题小说”作为他实现其使命意识的最佳方式。
文章在提出问题的性质、问题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三方面对赵树理与“五四”问题小说进行了分析比较。
赵树理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在农民中长大,他不仅了解农民,也热爱和深通农民的艺术。
他自己是一个农民,他了解农民的习性。
赵树理曾经以山西,保持与农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从事农村工作。
所以他知道农村中还存在的问题,在那个人人歌颂共产党的年代,他勇敢的站出来说有的领导人领导不正确,方针不和实际,因为敢讲真话,他当时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乡村出身而又时时返回乡土的赵树理在现实的一再刺激与昭示下也变得越来越“右倾”、越来越认“死理”,在这期间,他的思想越来越“跟不上政治的主流”。
与典型的过时和淘汰,但伴随着其作品的时遭批评和责难,赵树理事实上却在一步步一步步远离文学管理权威的视野,一步步被权力人物所淡忘……,最后直到1964年被调出首都北京后被当时的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
赵树理小说创作以农村变革为题材。
主要是反映出根据地和解放区农村的历史性变革,比如减租减息,新政权的建设,民族改革和土改运动等。
但赵树理的作品既从正面表现农村政治斗争,如《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又从私人空间中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来反映社会的变迁。
后一种是赵树理更擅长的,也是他创作的重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