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散文的发展及其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1
第五章“五四”时期的散文一、“五四”时期散文创作总貌。
“五四”时期白话散文创作相当发达,品种体式繁多,既有杂感小品,也有抒情“美文”,哲理随笔,还有散文诗,文艺性的通讯。
起初兴起的是由《新青年》“随感录”创始的现代杂文,此后不久,随着“美文”的倡导,也涌现了许多作家写的艺术性散文。
它们各自发扬着文体的优长,辉耀着作家的个性,与传统文言散文争相媲美。
造成“五四”散文发达的因素是:时代风云和外国文体的影响;作家个性和社会特质的融汇;中国古代散文传统的潜在作用。
二、周作人生平及创作评介。
“美文”概念的提出与散文理论上的贡献。
蔼理斯“自由”与“节制”相协调原则的思想影响;英国随笔、公安派小品、日本俳文等多方面的文学借鉴;个性气质与人生态度。
这三方面决定了周作人散文的特色。
《谈虎集》、《谈龙集》简介。
“浮躁凌厉”的倾向;积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作用。
风格“冲淡平和”的《吃茶》、《谈酒》、《乌篷船》、《故乡的野菜》等著名篇章。
开创了寓知识、理喻、趣味于一体的现代“言志派”散文,对许多现代散文作家有影响。
俞平伯的《陶然亭的雪》、《西湖的六月十八夜》、钟敬文的《荔枝小品》集。
三、朱自清的生平与散文创作。
《背影》、《荷塘月色》、《儿女》、《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赏析。
艺术特色:真挚纯朴的感情;对自然景物的声音、色彩感觉敏锐,观察精确;比喻巧妙,联想丰富,构成动静结合的鲜明形象和纯净幽远的境界;文笔精美,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四、冰心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散文。
冰心以空灵莹澈的想象,飞驰不羁的笔触,清丽典雅的语言,温柔含蓄地抒发人生探索中的自我主观情绪。
她知道自己的笔力“宜散文而不宜诗”,便取散文体式来自由地挥写流畅的诗情。
她的许多散文都是“放大了的诗”——散文诗(如《往事(一)》)。
《笑》、《往事(一)·七》、《寄小读者通讯十》等歌唱母爱和人间爱,《梦》、《往事(一)·一》追怀美好的童年,《寄小读者通讯七》、《山中杂记·(七)·说几句爱海的孩气的话》、《往事(一)·十四》、《往事(一)·二0》表达对大自然的倾心,《往事(二)·三》、《寄小读者通讯二十三》抒发浓烈的爱国思乡之情,都善于把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见出“清水出芙蓉”的审美境界。
50-70年代散文对比五四时期
五四时期散文小品的兴盛是中国散文史上独有的现象,它在新文学中的成绩甚至超过其它三类体裁的创作。
五四时期的散文小品承担着思想启蒙、文学革命的历史巨任,其思想成就超越了文学本身,具有了社会学的意义。
其思想启蒙成就包括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弘扬科学、民主的现代思想,推进古老的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
这一时期的散文小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五四先进的知识分子们通过散文小品表达出来的文学思想是中国现代文学由传统衍变到现代、由本国走向世界的永久的精神资源。
五四时期的散文小品的成就主要是表现在思想上,但是它在艺术上也取得很大的成就。
鲁迅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作品体现了当时散文小品的最高成就。
还有散文小品“短平快”的文体特点、五四时期特有的青春气息、作家的个性化的创作等等,这所有的一切都成为现代散文艺术的源头、发祥地。
而50一70年代中期散文的发展状况则不同。
当代抒情散文创作发端于建国初,50年代中期抒情散文蓬勃发展,这与国泰民安的良好环境密不可分。
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了一个抒情散文创作热潮。
本时期抒情散文的创作特点有:呈现出大“我”的形象,作家主体性不断弱化总的说来,由于时代的制约,全民族的心理态势和审美情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逐步呈现出大“我”的形象。
与现代散文相比,小我”淡化隐没,作家主体性不断弱化,这种文学态势的变化与时代的变革紧密相关。
在时代的推动下,作家积极投身于火热的斗争之中,全身心地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热情地讴歌生活。
“五四”时期散文格外发达的原因及表现五四时期散文的革故鼎新,是相当自觉和彻底的,其格外发达,甚至成绩超出其它文体,原因如下:①散文文体比较自由,相对容易掌握,写的人也就越多,现代文学的第一代作家几乎全都涉足这一领域,在这方面显过身手。
②散文一般较简短,一有感触,即可成篇,适合于五四”时期思想启蒙的需要,也有利于开展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尤其是杂文,更成为战斗的“阜利通”。
③由于古代文学中散文较发达,新文学若要站住脚,务必打破用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因此诸多作家往散文方面努力,也是为了向传统文学示威。
④散文“化传统”化得较好,比较适合民族审美的心理习惯,自然也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综上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作家们通过对中国古典散文进行承继和创新,创作了一大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散文,从而形成了众多风格各异的散文流派。
散文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熟的文体,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散文发达的表现(成就):①现代散文意识的觉醒。
首先是个性意识,每一个散文家都通过自己的眼睛开看人生并且表现人生。
其次是强烈的参与意识,五四散文家要求散文独立,摆脱古代散文作为“载道”工具的限制地位,直面人生,干预现实。
再次是纯文学意识,五四作家把散文看作文学的四大门类之一,并把纯文学散文的文体和杂文学的文体区别开来,努力提高散文的艺术品味。
②题材和体裁的丰富多样性。
现代散文更加贴近社会、自然、人生,取材的视野更为开阔,体裁也丰富多样。
杂文体走向成熟,创作量多质优;记叙抒情散文也成就斐然,小品文成就很快,此外书信、日记等个性化体裁也得到了大的发展。
③不少散文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他们作品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方面,都有一些鲜明的特征,一些名家之作不用看署名也可分辨,如鲁迅、周作人等的杂文,冰心、朱自清等的抒情散文,周作人、梁遇春等的小品文,都风格鲜明。
总之,五四时期是我国现代散文的开创期,一大批散文先驱们为我国散文开拓了一条宽广的道路,无论在思想内容、文体样式,还是语言诸方面的自觉革新,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五四散文文学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性事件,它不仅在政治上引发了国家思想大转变,同时也启发了文学与艺术的革命。
散文文学史上,五四运动是一段重要的历史,它带来了很多新的文学潮流和思想,这些潮流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文艺形态,同时也促进了文学与社会的互动,为中国的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石。
五四运动对散文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作风格的变革。
五四运动后,传统的文学形式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写实、革命意识和生活主题的散文。
作家们开始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受。
五四运动后形成的新文艺群体,在散文方面的表现尤其突出。
他们的作品流畅、自然、多样,语言流畅有力,饱含人民自由与独立的精神。
在这种文风的影响下,中国散文终于摆脱了传统诗文的束缚,开始真正融入了现代文明进程。
二、主题的转变。
传统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精英主义的,强调的是对封建社会人们的认可,但散文却擅长于描绘民众的生活状况。
五四运动后,作家们开始思考和倡导新生活,揭露现实的黑暗和不公,关注底层人民的群体生活和悲欢离合。
五·四后,散文文学从国家、家庭、战争、革命等方面开始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民愿望和思想,成为反复无常的社会风气的重要代表。
三、文学作品的社会性。
五四运动是中国文化革命的启示,让文学艺术回归社会、回归人民。
在这个背景下,作家开始重视他们创作的社会影响力,以人民的需求和命运为关注点,同时展现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这样,文学作品不再是一个艺术品,通过反映现实、抒发情感,民族和时代、作者和作品,以及作者和读者之间一种新的情感关系得以形成。
这样的作品更能与读者沟通,引导后人思考,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总之,五四运动给中国散文文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散文文学可以说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脱胎换骨,更加开阔了写作思想和创作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四”时期女性散文的爱欲表达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众多的女性作家涌现出来,她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崭新的形式,表达了对爱情和欲望的独立思考和深刻感悟。
五四时期的女性散文作品中反映了女性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在旧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婚嫁是由家长和媒婆等传统力量安排的,女性几乎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而在五四时期,女性作家们开始反思这一传统观念,呼唤着自由和平等的婚姻关系。
《烟花》一文中,朱兮云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女性对于婚姻束缚的厌倦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她写道:“我是他的妻子,我可以为他生活,但我不能将我自己给他。
”这种独立自主的态度,让人感受到女性对于爱情的追求和自由的向往。
五四时期的女性散文作品中揭示了女性对于身体与欲望的思考和探索。
在封建社会里,女性的身体被视为家族的荣辱,注重的是女性的贞洁和纯洁,对于性欲和身体的需求则被压抑在潜意识里。
在五四时期,女性作家们开始思考身体和欲望的自由表达。
沈从文的《边城》中,女主角柳秀梅展现了女性对于性欲的深刻感悟与追求。
她害羞地向武装队长打探草药的“胆”范,同时对于身体和性的渴望又充满了向往和勇气。
这种对于身体和欲望的表达和思考,勾勒出五四时期女性散文中丰富的爱欲表达。
五四时期的女性散文作品反映了女性对于情感与爱恋的独立思考。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情感多被家族和社会的约束所束缚,不能自由地选择和表达自己的爱恋。
在五四时期,女性作家们开始反思这一传统观念,强调女性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严歌苓的《陆犁记事》中,女性角色陆犁对于爱情的思考非常深刻。
她在和自己的情人相处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自省和思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观。
这种对于情感和爱恋的独立思考,体现了五四时期女性散文对于爱欲的深刻表达。
“五四”时期女性散文的爱欲表达在五四时期的中国,爱情和性爱成为了激发青年学子激情的重要源泉。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掀起了风气,激起人们对传统礼教的反抗和对新思潮的追求。
在这一时期,女性散文作家们秉持着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勇敢地探讨和表达了爱欲的话题。
她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当时社会中的爱情观念和性观念,呼吁人们对爱情和性爱的重视和尊重。
在五四时期的女性散文中,爱情是一个主题被广泛涉及的内容。
女性散文作家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观察力,深情地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她们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了爱情的甜蜜和苦涩,表达了对爱情的美好祝福和无尽期待。
女性散文作家们也不回避爱情中的痛苦和挣扎,她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向读者们展示了不同形式的爱情困境和心灵挣扎。
如茅盾的作品《春风沉醉的夜晚》、冰心的《幽兰》等,均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情的笔触,深深打动了当时的读者,并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性欲也是五四时期女性散文中引人注目的一个话题。
在这一时期,女性散文作家们大胆探讨和表达了对性爱的向往和追求。
她们不再被束缚于传统礼教和道德规范,而是秉持着自由和平等的态度,敞开心扉,坦诚地表达了对性爱的渴望和追求。
“五四”时期,女性散文中的性爱题材呈现出了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特点,作家们用大胆的文字和深情的表达,勇敢地探讨了性爱的话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和讨论。
在五四时期的女性散文中,情欲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女性散文作家们以其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笔触,深情地描绘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她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情感表达方式,深情地描绘了当时社会中的情欲和情感困扰,引发了读者们的共鸣和思考。
她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情感困惑和心灵挣扎,呼吁人们对情感的理解和尊重,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重视情感世界的重要性。
“五四”时期的女性散文在爱欲表达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魄力。
女性散文作家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情感表达方式,勇敢地探讨和表达了爱情、性欲和情欲等话题,成为了当时社会中表达爱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四”散文格外发达的状况及其原因鲁迅在30年代曾这样评说:“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文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试借用鲁迅的评价,并结合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的分析,说明“五四”散文格外发达的状况及其原因。
要点:
1.对“五四”散文“数量之大、文体品种之丰、风格之绚烂多彩、名家之多”这一发达状况的总体概述;
2.梳理不同风格流派的散文创作,如《新青年》杂志上鲁迅、李大钊等人的随感录体散文,鲁迅的独语体散文《野草》,周作人等人“冲淡平和”的言志派散文,冰心、朱自清等作家的抒情“美文”,等等,注意要有代表作家作品的文体风格的简要分析;
3.原因注意四个方面:a.文体自由、容易掌握,所以写作散文的作家较多,b.简短灵活、适于进行思想启蒙与社会批评,为当时个性解放的社会风气认同,c.若要对中国强大的文言散文传统的构成挑战,必须要多下功夫写出白话“美文”,d.相对于小说、诗歌、戏剧等其他文学体式艰难的探索期,“五四”散文与传统散文更深的内在联系促进了自身的迅速、良性发展。
五四时期散文发展史在中国文学史上,“五四”无疑是一个大分水岭,它以气贯长虹之势将文学的各种形式变革改造,也使历经千年的各种文体勃发出新的生机。
与其他文体相比,散文在“五四”时期的成就毫不逊色,它成功地完成了由古代向现代的形态转变,出现了鲁迅、周作人、冰心、俞平伯、丰子恺、梁遇春、陈西滢、林语堂、郁达夫等散文大师,一时间云蒸霞蔚,涌现出大批堪称经典的散文作品,时人曾给予相当高的评价。
曾朴认为“新文学成就第一是小品文字,含讽刺的,分析心理的,写自然的,往往着墨不多,而余韵曲包”。
鲁迅说:“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朱自清的评价则更为全面细致:“‘五四’阶段散文创作的派别林立,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
迁流曼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也是如此。
或描写,或讽刺,或委屈,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
”{3}从种种可见,无论是旧式文人曾朴还是新文学大家鲁迅、朱自清都认为散文的成就要超过人们更倾向于关注的小说、诗歌和戏剧,认为其兼容并包,不仅形态各异,且各尽其妙。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虽然散文获得如此大的成就,但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与小说、戏剧和诗歌相比,散文的成就出现得较晚,这一点也早已在“五四”作家以及后来的文学评论者中达成了共识。
周作人说“新文学中白话散文的成功比较容易,却也比较迟,原来都是事实”。
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指出:“回顾新文学各类作品的发展,新诗起步最早,成熟反较迟;散文诞生较迟,可成熟得最早。
……可散文一进入成长期即陆续出现一流的作品了。
”也就是说在“五四”时期,散文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怪圈,相对于其他文体,它出现较迟,但是这种迟缓非但没有影响它的发展进程,恰恰相反,它的成就要高于其他文体。
五四散文的艺术特征
“五四”时期,随着西方文论的介绍,散文的概念也得到了新的界定,成为与诗歌、小说、话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
从文学形式上看,“五四”时期散文的革故鼎新如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是相当自觉和彻底的。
散文自此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实现了从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从历史影响来看,“五四”时期散文创作数量之大,问题品种之丰,风格之绚烂多彩,名家之多,都是异常触目的。
散文创作的个性特征与时代特征的扩张,以及由此产生的散文内容、形式风格的独创性,无疑是新文学的重要收获。
五四散文的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观念的现代性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五四文学最突出的转变。
思想观念包括政治观念、伦理观念、教育观念、历史观念、家庭观念等等。
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人生观念、价值观念的变化。
2、情感体验的现代性
五四文学在情感体验上的现代性具有两大特点。
一是对群体性情感的淡化和对个体性情感的强调;二是对规范化情感的否定和对自然化情感的推崇。
强调个体性情感,就是重视个体情感的复杂性、细微性、差异性,重视不同个体对感情体验的自我特征。
3、思维和想象方式的现代性
五四文学在思维和想象方式方面的变化,主要是强调主、客二元
分离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思维的特点。
4、艺术形式的现代性
五四文学在艺术形式方面的变化,总的特点是自由化表达原则对程式化表达原则的取代。
5、语言系统的现代性
五四文学在语言系统方面的变化,总体上是用白话语言系统取代了文言语言系统,确立了现代文学语言书面语。
“五四”时期女性散文的爱欲表达“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女性作家也开始涌现出来。
她们以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点点滴滴,展现了她们对爱情的渴望和对性解放的追求。
在那个时代,爱情是深深地扎根在每个人心中的火种,对于女性来说更是如此。
女性散文中的爱情表达,多数情况下是含蓄而委婉的,不会过于直接地表达出来。
这是由于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期待和要求,女性必须保持端庄、贞节的形象。
所以女性散文中的爱情表达常常是间接、模糊的,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受来传达出来。
在女性散文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完美爱情的追求。
她们希望能够得到真正的爱情,渴望与心爱的人共度一生。
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中,女主角既表达了对父爱的思念,也掩饰不住对爱情的憧憬。
在她的笔下,爱情是高尚而忠诚的,她对于爱情的追求始终如一,坚定而执着。
女性散文中还经常描写一些恋人之间的缠绵,以及相思之苦。
这些表达多是从心理和情感的层面上进行,用诗意而美丽细腻的语言,展现出恋人之间深入骨髓的爱。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情侣分别之际的深情告白,表达出无尽的思念与别离之苦。
女性散文作家们通过这些描写,把恋人之间的爱情表达得真挚动人,给人以温馨而浪漫的感受。
女性散文中也存在着对于性解放的追求和呼唤。
那个时代,性解放对于女性来说是新鲜且富有吸引力的。
她们渴望摆脱旧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禁锢,追求自由与平等。
在冰心的《涅槃》中,女主角对于性解放有着强烈的渴望,她希望能够摆脱旧世界的束缚,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和幸福。
“五四”时期女性散文中的爱欲表达主要通过含蓄、委婉的方式进行,展现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渴望、追求和性解放的呼唤。
这些作品不仅深情浪漫,而且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和憧憬。
它们不仅为当时的社会增添了文化的魅力,也为后世的女性作家们铺平了道路,激励了她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爱情。
“五四”时期女性散文的爱欲表达“五四”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开始发生了转变。
女性在这一时期,逐渐得到了更多的社会地位和发展空间,她们的生活和情感也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这个时期的女性散文中,爱欲表达也成为了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女性散文的爱欲表达在“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首次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展现。
女性文学家们将自己的感情和情感融入到了文学创作之中,表达出了对爱情和性爱的向往和追求。
在她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她们对于爱情和性爱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女性地位的提升。
在这一时期的女性散文作品中,爱欲表达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
一方面是对于纯粹爱情的向往和表达。
女性文学家们通过她们的作品表达了对于爱情的美好和纯粹的追求,她们渴望被理解、被关心、被爱护,同时也渴望找到心灵的归宿。
在她们的作品中,爱情被赋予了高贵和崇高的意义,成为了她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是性爱的表达和探索。
在“五四”时期的女性散文中,一些作家在她们的作品中勇敢地表达了对于性爱的渴望和向往,她们试图打破传统的性别观念和伦理道德的束缚,探索自己的身体和情感,寻找属于自己的性爱之道。
她们以自由、开放的态度,勇敢地探讨了性爱对于女性的意义和影响,同时也倡导了性别平等和性解放的观念。
在这些作品中,女性散文家们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感受力,表达了对于爱欲的独特理解和深刻体验。
她们以自己的视角和感受,将性别、爱情和性爱等议题通过文学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引起了人们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她们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呼吁,她们试图为女性争取更多的自主权和平等权利,同时也希望能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观念对女性的束缚。
“五四”时期的女性散文在爱欲表达方面呈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五四时期散文的发展及其特点
王瑤
【摘要】:正一1933年当林語堂主持的《論語》、《人間世》等期刊提倡以“幽默”、“閑适”为內容的小品文的时候,魯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題为《小品文的危机》。
他从散文小品这一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发展线索,說明它的生存和发展必須“仗着掙扎与战斗”,那些企图把这一文体变成文学上的“小摆設”的人,只能引导人脫离現实,“将粗獷的人心,磨得渐漸的平滑”。
因而他认为小品文走到了“危机”,并且加以解释說:“但我所謂危机,也如医学上的所【关键词】:危机文字五四时期不合理现象散文小品英国小品文密切联系作用周作人
【正文快照】:
1933年当林斋堂主持的《萧藉、《人简世》等期刊提倡以“幽默”、“阴适”为内容的小品文的时候,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小品文的危机》①。
他从散文小品这一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发展线索,貌明它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仗着挣扎与战斗”,那些企图把这一文体变成文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