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中医辨证讲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5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第⼀部分概述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化,进⽽发⽣椎体⾻质增⽣硬化、边缘⾻赘形成、黄韧带肥厚及后纵韧带⾻化等病理改变,刺激神经、⾎管或颈脊髓造成各种临床症状的疾病。
可出现颈臂痛、头晕、恶⼼、呕吐、⼼悸,甚⾄⼤⼩便失禁等相应临床表现。
中医多归为“痹证”、“痿证”、“项强”、“⾎痹”、“⾻痹”。
系积劳伤颈,外感风寒湿邪,内损肝肾,致督脉空虚,髓海枯竭,颈部⽓⾎不和所致。
⼀、诊断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性病变。
2.多发于40 岁以上中年⼈,长期低头⼯作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间隙、关节突关节及患侧肩胛⾻内上⾓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壮硬结,可有上肢肌⼒减弱和肌⾁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 线正位摄⽚显⽰:钩椎关节增⽣,张⼝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显⽰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有⾻质增⽣,韧带钙化,斜位摄⽚可见椎间孔变⼩。
CT 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西医分型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民卫⽣出版社)(⼀)颈型颈椎病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 线⽚⽰:颈椎⽣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神经根型颈椎病多数⽆明显外伤史。
⼤多患者逐渐感到颈部单侧局限性痛,颈根部呈电击样向肩、上臂、前臂乃⾄⼿指放射,且有⿇⽊感,或以疼痛为主,或以⿇⽊为主。
疼痛呈酸痛、灼痛或电击样痛,颈部后伸、咳嗽、甚⾄增加腹压时疼痛可加重。
上肢沉重,酸软⽆⼒,持物易坠落。
部分患者可有头晕、⽿鸣、⽿痛、握⼒减弱及肌⾁萎缩,此类患者的颈部常⽆疼痛感觉。
临床检查:颈部活动受限、僵硬,颈椎横突尖前侧有放射性压痛,患侧肩胛⾻内上部也常有压痛点,部分患者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受压神经根⽪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退,腱反射异常,肌⼒减弱。
颈 5-6 椎间病变时,刺激颈 6 神经根引起患侧拇指或拇、⽰指感觉减退;颈 6-7 椎间病变时,则刺激颈 7 神经根⽽引起⽰、中指感觉减退。
颈椎病一、中医辨证剖析(理法方药):1、寒湿痹阻型证见头痛或后枕部痛苦,颈僵,转侧不利 ; 或头疼涉及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涉及软组织肿胀结节。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候剖析:患者向来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空虚,复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肌肉,而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发生痛苦,麻痹,活动欠利,且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为寒湿痹阻之征。
治法: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方药:颈舒汤加减 ----- 葛根 30g 当归 15g 桂枝 15g 黄芪 30g 炒白术15g 白芍 12g 茯苓 30g 狗脊 15g 全蝎 10g 炙甘草 10g 羌活 30g 独活30g 防己 10g,水煎取 450ml, 150ml/ 次,每天三次,口服。
2、痰瘀阻络型证见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休,按之尤甚,痛有定处,夜间加重,伴上肢麻痹、头晕、欲呕。
舌黯,舌体有少量瘀点,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或弦滑证候剖析:邪痹经脉,络道阻滞,气血津液输部失施,血滞为淤,津停为痰,淤组经脉,而致关节痛苦,屈伸不利,且患者舌黯,舌体有少量瘀点,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弦滑为痰瘀阻络之征。
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方药:颈舒汤加减 ------ 葛根 18g 当归 15g 桂枝 9g 黄芪 12g 白术 12g 白芍 12g 茯苓 12g 狗脊 15g 全蝎 6g 炙甘草 6g 法半夏12g 陈皮 9g 红花 12g 丹参 12g ,水煎取 450ml,150ml/ 次,每天三次,口服。
3、气血两虚型证见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痛苦。
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
苔薄白而润。
脉沉细无力证候剖析:患者素体自虚,气血生化不足,复又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转不畅,而致关节、筋脉、肌肉失养,且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为气血两虚之征。
治法:治以益气养血,醒脑宁神方药:颈舒汤加减------ 葛根30g 当归15g 桂枝15g 黄芪30g 炒白术15g 白芍12g 茯苓30g 狗脊15g 全蝎10g 炙甘草10g 党参30g 熟地 15g,水煎取450ml,150ml/ 次,每天三次,口服。
颈椎病中医辨证一、病情描述⒈颈椎病定义:颈椎病是指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包括颈椎关节、颈椎间盘和周围软组织病变。
⒉病因分析:颈椎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年龄、工作姿势、颈部受伤和缺乏运动等。
二、中医四诊分析⒈望诊:观察患者的颈部是否有肿胀、红斑、皮肤变色等异常表现。
⒉闻诊:听取患者对颈部疼痛的描述,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症状,如头晕、头痛等。
⒊问诊: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疼痛部位、疼痛程度和疼痛的特点等。
⒋切诊: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检查患者颈部是否有压痛点、紧张度等。
三、中医辨证分析⒈气血不调证:表现为颈部疼痛、颈肩部紧张、头晕乏力、手麻、舌淡苔白等。
⒉肝肾亏虚证:表现为颈椎病疼痛加重、颈部肌肉无力、头晕目眩、腰酸腿软、舌淡苔白等。
⒊寒湿内蕴证:表现为颈部疼痛、湿重感、活动受限、压痛明显、舌苔厚白等。
⒋气郁血瘀证:表现为颈部疼痛、胸闷、疼痛难以忍受、疼痛范围明显、舌质紫暗等。
四、中医治疗方案⒈气血不调治疗:调养气血、活血祛瘀,使用补气养血的中药,如黄芪、当归等,结合针灸、推拿疗法。
⒉肝肾亏虚治疗:益肝肾、滋阴补阳,使用温阳滋肾的中药,如杞菊地黄丸,结合针灸、艾灸疗法。
⒊寒湿内蕴治疗:祛湿散寒,使用温中散寒的中药,如草果、红花等,结合针灸、拔罐疗法。
⒋气郁血瘀治疗: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香附等,结合针灸、火罐疗法。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如下:⒈附件一:中医草药方剂配方表格。
⒉附件二:针灸治疗所需的穴位图。
⒊附件三:推拿按摩手法示意图。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⒈颈椎病:根据《中华医学会颈椎病防治指南》,颈椎病是颈椎解剖结构损害或功能障碍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⒉中医四诊:中医四诊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⒊辨证分析: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及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进而确定治疗方案的过程。
颈椎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法1.颈椎病的病因病机认识颈椎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发病的内因是人到中年以后肝肾功能由盛到衰,或久病伤肾,或强劳伤肾,致肝肾亏虚,精血不足,气血失于循行,筋脉失于润养所致。
外因是有明确外伤史,或与职业工作姿势不正确致颈部肌肉劳损,使腠理空虚,风寒湿邪杂至督伤络阻,闭阻经脉,脉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瘀阻所致。
本病属肝肾气血不足为本虚,积累伤筋,外感于邪,筋脉挛急痹痛为标实。
从而导致一系列颈肩臂痛,手麻,头晕及肢无力,或拘挛等症状。
2.颈椎病的辨证分型特点依据病因病机,将本病分为肝肾亏虚型、风寒湿型和气虚血瘀型。
肝肾亏虚型病程较长,发病较缓,出现肢体沉重,肌肉萎缩,运动无力,持物及行走不稳,最后无力行走而瘫痪,兼有二便失禁(多见于脊髓型)。
风寒湿型发病较急,见于长期伏案低头工作患者,致颈肩臂疼痛、麻木、酸胀感为主要症状,并以夜间症状加重为特点(多见于神经根型)。
气虚血瘀型见于中老年人,其症状头痛头晕,头痛呈胀痛或跳痛,与眩晕同时出现,或交替发作,可合并有耳鸣,听力下降。
以转动头颈即发眩晕,甚至晕厥、跌倒为特点(多见于椎动脉型)。
3.颈椎病的治法方药特色治宜以补为主,以通为用。
补则滋补肝肾,益气养血。
通则风寒湿邪沉伏于经络者,以活血通络疏风散寒除湿为主。
颈病汤基础方,药用鹿角胶20g、黄芪30g、当归20g、川芎10g、羌活20g、姜黄15g、秦艽20g、桂枝15g、地龙15g、细辛5g、葛根20g。
每日1剂,水煎服。
方中鹿角胶、黄芪、当归、川芎以滋补肝肾,补气活血为主药;羌活、秦艽、姜黄、桂枝、茯苓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为辅药;地龙、细辛通络止痛为佐药;葛根升阳发散而解项背之强急,又能引诸药上达于颈项为使药。
诸药合用,恰中病机。
4.强调功能锻炼①自我按摩患者双手半环抱于颈后,头后仰,沿颈棘突两侧上下进行对合捏挤项后软组织,使肌肉松弛缓解疼痛,从而达到自我康复目的。
②自我练功患者坐位,两肘屈曲,左手背反摸棘突,右手拇食中指用力拉对侧耳垂,使颈椎缓缓向左旋转至最大限度,然后还原,再使头颈转向对侧,方法同前,旋转力度由小到大,达到松解小关节之间粘连舒利筋骨之作用,恢复颈椎内外平衡。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中医概述颈椎病的四种病因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由于颈椎内因、外因的变化,使颈椎及其周围的神经、血管发生病理改变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目前国内外医学界对颈椎病日趋重视。
祖国医学经过了数干年实践,留下了大量的医学著述,其中也包含与颈椎病临床表现有关的理论及治疗经验。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及理论体系的不同,未见颈椎病的中医专著。
但古人经过大量的实践,细致的观察,详细地记录了和我们今天所述颈椎病的各型病变相似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颈椎病的颈、肩、臂痛等症多包括在祖国医学痹证中,这些症状多因外伤或气血虚衰、感受风寒湿邪所致,而头昏、目眩、耳鸣等症则多与疾浊、肝风、虚损有关。
颈椎病的常见原因可以概括为:(1)外伤:是指跌仆、闪挫等对筋、骨、皮肉的损伤。
外伤所致的颈肩痛,是指由于闪、挫所致的筋络、筋膜、肌肉等软组织受伤(包括急、慢性损伤)以及关节错位造成的症状,即所谓的骨错缝、筋出槽症状。
人体是一个整体,由于颈肩等部位受外力影响而遭受损伤时,也能导致脏腑、经络、气血失调,因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临床上可见肩、背、肢体痛等症,此时以疼痛为主。
另一方面,人体的脏器都依赖于气血的滋养,如气血阻滞,则脏腑缺乏气血濡养,其功能也受到影响,肝、肾、脾等内脏功能受到影响后反过来会影响筋骨、肌肉和关节功能。
这时疾病的症状不仅是外伤后的疼痛症状,还会出现各种虚证。
因此伤后应注意到内脏功能.特别是肝肾脾功能受损的因素。
(2)风寒湿痹、经络受阻:由于风、寒、湿三种外邪侵入身体,流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肢体与关节疼痛、酸麻、重着及屈伸不利等。
古代医家归纳的这些风寒湿痹所引起的各种症状,其中包括了现代所指的颈椎病症状。
特别是痛痹、着痹所致的症状,包括了大部分的根性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体征。
风、寒、湿三种病邪中某一种病邪偏盛,则某一方面的症状就表现得突出,如寒邪偏胜则为痛痹,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得热则减,遇寒则甚,关节屈伸不利,施治时应以散寒止痛为主(3)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久病体弱,肝血不足,肾精亏损,经脉失去濡养,可致肢体筋膜弛缓,手足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肝肾不足,气血亏损,除了可引起肢体不利等症外,还有耳鸣、目眩等症。
颈椎病中医辨证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颈椎部位的疼痛和不适,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颈椎病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而针对颈椎病的治疗,中医有着独特的辨证方法。
本文将就颈椎病的中医辨证进行详细介绍。
中医辨证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病情、询问病史、望闻问切等方式,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而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法。
对于颈椎病患者,中医辨证可以分为气血虚弱、风寒湿邪、痰湿内蕴、肝肾阴虚等几种类型。
首先是气血虚弱型的辨证。
气血虚弱是指患者气血亏虚,导致颈椎部位缺乏养分和能量的供应,从而引发疼痛和僵硬。
此时,患者往往表现出精神疲乏、面色苍白、舌质淡白等症状。
对于这种类型的颈椎病,中医治疗主要以益气养血为主,可以选择一些补气养血的药物,如人参、黄芪等,同时患者需要注意合理饮食,多补充营养物质。
其次是风寒湿邪型的辨证。
风寒湿邪是指外界的寒湿气候进入人体,使得颈椎部位的血流不畅,导致疼痛和不适。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局部疼痛、感觉冷痛等症状,舌苔白腻。
对于这种情况,中医治疗主要以祛风散寒为主,可以选择一些温经散寒的药物,如羌活、防风等,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潮湿的天气。
第三种是痰湿内蕴型的辨证。
痰湿内蕴是指人体内湿气积聚,堆积成痰,进而阻碍颈椎部位的气血流通,引发疼痛和不适。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患者往往表现为头重脑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舌苔薄白而湿。
对于这种情况,中医治疗主要以祛痰化湿为主,可以选择一些祛湿化痰的药物,如半夏、陈皮等,同时还需要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过于油腻和寒湿的食物。
最后是肝肾阴虚型的辨证。
肝肾阴虚是指患者肝肾功能不足,导致颈椎部位的气血流通受阻,引发疼痛和僵硬。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头晕目眩、失眠健忘等症状,舌质红少苔薄。
对于这种情况,中医治疗主要以养肝肾为主,可以选择一些滋补肝肾的药物,如枸杞子、山药等,同时需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并进行适当的调理。
总之,对于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精确的辨识和分类。
颈椎病中医辨证
颈椎病
一、中医辨证分析(理法方药):
1、寒湿痹阻型
证见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候分析:患者平素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空虚,复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肌肉,而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发生疼痛,麻木,活动欠利,且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为寒湿痹阻之征。
治法: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30g 当归15g 桂枝15g 黄芪30g 炒白术15g 白芍12g 茯苓30g 狗脊15g 全蝎10g 炙甘草10g 羌活30g 独活30g 防己10g,水煎取450ml,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2、痰瘀阻络型
证见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休,按之尤甚,痛有定处,夜间加重,伴上肢麻木、头晕、欲呕。
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或弦滑
证候分析:邪痹经脉,络道阻滞,气血津液输部失施,血滞为淤,津停为痰,淤组经脉,而致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且患者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弦滑为痰瘀阻络之征。
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18g 当归15g 桂枝9g 黄芪12g 白术12g 白芍12g 茯苓12g 狗脊15g 全蝎6g 炙甘草6g 法半
夏12g 陈皮9g 红花12g 丹参12g ,水煎取450ml,150ml/次,每日
三次,口服。
3、气血两虚型
证见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
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
苔薄白而润。
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患者素体自虚,气血生化不足,复又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关节、筋脉、肌肉失养,且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为气血两虚之征。
治法:治以益气养血,醒脑宁神
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30g 当归15g 桂枝15g 黄芪30g 炒白术15g 白芍12g 茯苓30g 狗脊15g 全蝎10g 炙甘草10g 党参30g 熟地15g,水煎取450ml,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4、脾肾亏虚型
证见颈项酸软胀痛,四肢倦怠乏力,或双下肢软弱无力,行走吃力,头晕,耳鸣,舌淡或有齿痕,或舌干红少苔,脉细弱或虚而无力。
证候分析:患者素体自虚,先天肾精亏虚,不足以濡养经脉;后天脾气化生不足,气血生化乏源,血不上荣,经脉失养而发生疼痛,活动不利,且患者舌干红少苔,脉细弱、虚而无力为肝肾不足之征。
治法:治以补肾健脾,温经和阳,强筋健骨。
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18g 当归15g 桂枝9g 黄芪12g 白术12g 白芍12g 茯苓12g 狗脊15g 全蝎6g 炙甘草6g 山药12g 枣皮12g,水煎取450ml,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偏于阴虚+龟板、菟丝子、女贞子;偏于阳虚+鹿角胶、肉桂、苁蓉。
二、鉴别诊断:
1、与美尼尔氏病鉴别:椎动脉型颈椎病与美尼尔氏病很易混淆。
二者同样有眩晕、头痛、恶心、复视、眼震、耳鸣等症,且神志都很清楚。
但美尼尔氏病的发作与头位体位的改变无关,且耳力障碍较为明显。
颈椎病则有颈椎X线的颈椎病特征。
另外美尼尔氏病以听力障碍如耳鸣、耳蒙、耳聋为早期先兆,且听力障碍的程度随着发作次数的增高而加剧。
2、与肩周炎鉴别:肩周炎是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退行性病变,常发生于中老年人,女性的发病率较高。
发病原因与受寒、劳损及外伤有关、并和激素失调有一定关系。
由于有肩颈不适及上肢麻木、疼痛,而与颈椎病有类似之处,主要应与颈型颈椎病相鉴别。
但该病的疼痛重点在肩周部,且无头颈转动加重的特征,X线也无颈椎肥大征兆。
3、与脊髓空洞症鉴别:该病为脊髓颈胸段的脊髓慢性进行性病变,严重时有脊髓空洞形成。
主要与脊髓型颈椎病相鉴别。
脊髓空洞症起病较早,多数在中年以前,症状多出现在上肢,呈脊髓节段性分布的感觉异常,即长手套式、褂式的分离性感觉异常。
X线检查可见颅颈部畸形改变及脊柱病变,但无颈椎病病变特征。
脊髓型颈椎病也可引起上肢感觉障碍,但X线检查有颈椎肥大改变。
且年龄出现较晚,可作鉴别。
三、注意事项:
1、让病人了解颈椎病的有关知识,提高防病意识,增强治疗信心,掌握康复的方法。
观察病人治疗过程中经受心理情绪的变化,调节心理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2、正确有效牵引,解除机械性压迫。
注意牵引时的姿势、位置及牵引的重量,并及时发现牵引过程中的反应,如是否有头晕、恶心、心悸等。
3、由于病人颈部制动,就在减轻局部刺激。
正确应用理疗、按摩、药物等综合治疗,以解除病痛。
4、正确指导病人的头颈功能锻炼,坚持颈部的活动锻炼,方法为前、后、左、右活动及左、右旋转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