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颈椎病中医辨证
- 格式:doc
- 大小:26.52 KB
- 文档页数:3
看!颈椎病的中医辨证疗法引言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头晕等症状。
中医认为,颈椎病是由于颈部气血不畅、经络受阻所致。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及相应的疗法,希望能为患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风寒湿阻型症状表现1.颈部酸痛,困重感明显;2.痛感加重或缓解随着天气情况变化;3.可伴有头晕、眩晕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1.药物疗法:选用辛温散寒、祛湿痰药物进行治疗,如桂枝汤加减、羌活胶囊等;2.中药外治法:可采用草药熏洗、贴敷等,如草药膏药、艾灸等。
二、气滞血瘀型症状表现1.颈椎疼痛固定,无法自由转动;2.疼痛常局限在颈部一侧;3.头晕、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1.药物疗法:选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药物进行治疗,如血必净注射液、川芎茶等;2.中药外治法:可使用艾灸、刮痧、拔罐等,促进气滞血瘀的疏通。
三、肝肾不足型症状表现1.颈椎痛感较轻,但时间较长,难以缓解;2.颈部酸软无力,活动受限;3.伴有精神疲倦、腰膝酸软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1.补肝肾:选用补肾壮阳、滋养肝肾药物进行治疗,如金匮肾气丸、肾气丸等;2.针灸疗法:可选用肾俞、肝俞等穴位进行针刺,调节肝肾功能。
四、脾胃虚弱型症状表现1.颈椎疼痛常伴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2.颈部酸胀感明显,症状较轻;3.容易疲倦,精神不佳。
中医辨证治疗1.脾胃健运:选用补脾和胃、调理脾胃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六君子丸、参苓白术散等;2.饮食调理:可适当增加消化容易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保证充足的休息。
五、气血不足型症状表现1.颈椎疼痛感较轻,但持续时间较长;2.颈部酸软无力,且容易疲倦;3.容易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1.补益气血:选用补气养血、调理气血循环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养血生发丸、香附养心丸等;2.合理运动:适度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循环,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结论颈椎病的中医辨证疗法包括风寒湿阻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脾胃虚弱型、气血不足型等。
中医辩证治疗颈椎病西医: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
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颈椎病可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
多发在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中医: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并无“颈椎病”的病名,但其症状近似于中医的“痹症”、“痿症”、“头痛”、“眩晕”、“项强”等。
中医书籍也有所谓“骨错缝,筋出槽”等描述。
早在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素问》中,对痹症就做过如下描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还根据症状和部位,将痹症分为筋痹、骨痹、脉痹、肌痹和皮痹。
这些描述中包括了对颈椎病的描述。
这样看来颈椎病多见于外感风寒湿邪伤及经络,或长期劳损,肝肾亏虚,或痰瘀交阻,气滞血瘀等原因引起。
《杂病源流犀烛》中:“凡颈项强痛,肝肾膀胱病也,三经受风寒湿邪。
”多因外伤或感受风寒湿邪,以致筋骨劳伤、气血瘀滞或痰瘀阻络。
治疗颈椎病多采用综合疗法,时间一般为l~3个月。
据临床验证,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的痛苦。
验方精选:(一)痹痛型:以颈肩痛、僵为主症,或伴一侧上肢麻痛,或兼见胸、背痛。
脉多紧弦,苔薄白。
此为风寒湿邪、痹阻经络,营卫气血不畅为患。
中医膏方辨证论治颈椎病颈椎病多与风寒湿刺激、慢性劳损、咽喉部感染、颈部外伤等有关,发病机制可归纳为风寒外袭,劳损筋骨,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痰瘀互阻,脾肾亏虚,脏腑失调。
根据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和交感型和混合型。
1、神经根型颈椎病为颈椎病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
患者的主要症状是痛和麻,颈部单侧局限性痛,或向肩、臂、前臂乃至于手指放射,伴有麻木感。
疼痛呈酸痛、灼痛或电击样痛,颈部后伸、咳嗽、甚至增加腹压时疼痛可加重。
中医膏方治疗应用于缓解期。
此类型的主要病机是气血亏虚、痰瘀闭阻、经脉不通,属本虚标实之证。
疼痛主要是由于“不通则痛” 、“ 不荣则痛” 所致。
病程较短偏实者治以活血祛瘀、祛风除湿、通痹止痛,方用益元舒筋煎加减;病程较长者往往偏虚,治以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方用益元养身煎加减。
(1)瘀血痹阻证:临床表现:颈项肩臂疼痛麻木,以痛和麻为主,往往久治不愈,疼痛难忍,夜间犹甚。
苔白腻,质紫,脉弦紧。
治法:祛瘀通络,蠲痹止痛代表方:益元舒筋煎加减膏方治疗基本用药:活血化瘀:丹参、川芎、当归、蒲黄、桃仁、红花、田三七、没药、五灵脂、香附、牛膝;祛风通络:秦艽、地龙、羌活、独活、穿山甲、全蝎、蜈蚣等;补肾填精:熟地、山茱萸、杜仲、枸杞子、淫羊藿、菟丝子、补骨脂、葫芦巴等;细料及其它:阿胶,白参,西洋参、红参、高丽参、灵芝、紫河车。
随症加减:颈肩部酸胀疼痛明显者,给予桑枝、金雀根等缓急止痛;伴见头晕头胀者,给予钩藤、菊花、川芎、天麻等;(2)肝肾亏虚证临床表现:颈项酸楚疼痛,肩臂麻木,掣引肢臂,遇寒痛甚。
患肢乏力,甚者有肌肉萎缩,较多见的部位是手部的大小鱼际肌等。
平素乏力,不耐久作,舌质暗,脉沉细。
治法:调和气血,补益肝肾代表方:益元养身煎加减膏方治疗基本用药:滋补肝肾:熟地、山茱萸、黄精、杜仲、枸杞子、淫羊藿、菟丝子、补骨脂等;活血化瘀:丹参、川芎、当归、蒲黄、桃仁、红花、牛膝、香附、牛膝;通络止痛:田三七、没药、五灵脂、元胡、地龙、独活、全蝎、蜈蚣等;细料及其它:阿胶,龟板胶、白参,西洋参、红参、灵芝、紫河车。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第一部分概述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化,进而发生椎体骨质增生硬化、边缘骨赘形成、黄韧带肥厚及后纵韧带骨化等病理改变,刺激神经、血管或颈脊髓造成各种临床症状的疾病。
可出现颈臂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悸,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相应临床表现。
中医多归为“痹证”、“痿证”、“项强”、“血痹”、“骨痹”。
系积劳伤颈,外感风寒湿邪,内损肝肾,致督脉空虚,髓海枯竭,颈部气血不和所致。
一、诊断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 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间隙、关节突关节及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壮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 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有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 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西医分型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一)颈型颈椎病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 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多数无明显外伤史。
大多患者逐渐感到颈部单侧局限性痛,颈根部呈电击样向肩、上臂、前臂乃至手指放射,且有麻木感,或以疼痛为主,或以麻木为主。
疼痛呈酸痛、灼痛或电击样痛,颈部后伸、咳嗽、甚至增加腹压时疼痛可加重。
上肢沉重,酸软无力,持物易坠落。
部分患者可有头晕、耳鸣、耳痛、握力减弱及肌肉萎缩,此类患者的颈部常无疼痛感觉。
临床检查:颈部活动受限、僵硬,颈椎横突尖前侧有放射性压痛,患侧肩胛骨内上部也常有压痛点,部分患者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退,腱反射异常,肌力减弱。
颈 5-6 椎间病变时,刺激颈 6 神经根引起患侧拇指或拇、示指感觉减退;颈 6-7 椎间病变时,则刺激颈 7 神经根而引起示、中指感觉减退。
颈椎病中医辨证颈椎病中医辨证一、引言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中医认为颈椎病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方法。
二、病因与病机1.病因颈椎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姿势不良、劳动方式不当、颈椎长期受风寒侵袭等。
2.病机中医认为颈椎病的病机主要有气滞血瘀、痰湿阻滞、肝肾不足等。
三、临床表现1.颈部疼痛颈部疼痛是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以表现为局部或弥散性的疼痛,常伴有僵硬感。
2.头痛颈椎病患者常出现头痛症状,可以表现为前额疼痛、枕部疼痛等。
3.上肢麻木、无力颈椎病引起的神经根损伤常导致上肢麻木、无力、疼痛等症状。
四、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型主要症状为颈部疼痛剧烈,活动受限,疼痛部位可有紫瘀斑点。
2.痰湿阻滞型主要症状为颈部疼痛,伴有沉重感,容易疲倦,舌苔多腻。
3.肝肾不足型主要症状为颈部疼痛,伴有骨质疏松、腰膝酸软等症状,舌质淡红。
五、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
1.气滞血瘀型治疗原则:●理气活血,行气止痛:采用逍遥散、血府逐瘀汤等药物治疗。
●肌肉松弛,促进血液循环:可采用推拿、针灸等物理疗法。
2.痰湿阻滞型治疗原则:●消痰化湿,通络止痛:采用平胃散、川芎茶等药物治疗。
●温经理阳,促进湿气排出:可采用温灸、艾灸等物理疗法。
3.肝肾不足型治疗原则:●补肝肾,滋养筋骨:采用六味地黄丸、益智丸等药物治疗。
●加强腰膝部保暖,避免寒湿侵袭:可采用腹部贴敷、温灸等物理疗法。
六、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详见附件1.附件1:颈椎病中医治疗方案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颈椎病:颈椎病是指颈椎骨质退行性改变、退变、增生,引起神经和血管受压,导致颈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病症。
2.辨证:中医诊断方法的一种,通过观察、问诊、切诊等手段,来判断病情及病理机制。
3.气血运行不畅:中医术语,指气血循环受阻,不能正常运行的状态。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治疗中医对颈椎病进行的辨证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分为不同的类型,而后进行对症治疗的。
对颈椎病进行的中医辨证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瘫痪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下肢麻力、无力,腿发软,易跌倒,行走不便,有踏棉花感,甚至可出现大小便障碍。
患者常有头颈疼痛等表现。
1、湿胜型:肢体困重,痿软无力,下肢麻木,行走易跌倒,或有胸闷,腹腹,食欲不佳等。
2、肝肾亏虚型:下肢痿软无力腰膝酸软,头眩,眼花,耳鸣,性功能下降。
病情发展很慢。
3、气血瘀滞型:下肢疼痛剧烈,位置固定不移,活动加剧;肢体有麻木感。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瘫痪型颈椎病以下肢运动障碍,发抖,病起缓慢,间歇性发作为主。
临床上以脊髓型多见。
治宜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以补阳还五汤加减。
二、痹痛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上肢放射痛、颈部活动受限。
1、风邪偏胜者:颈肩疼痛,位置不定,或痛在肩,或痛在肘,或痛及手部,关节活动不利,怕风。
2、寒邪偏胜者:颈部疼痛,固定不移,疼痛较剧,甚者不能入睡;疼痛遇到寒冷时加重,热敷后好转;颈部僵硬感,活动受限。
3、湿邪偏胜者:颈、背部疼痛,有沉重感;上肢疼痛、肌肤麻木不仁;不愿活动,易疲倦;伴有饮食不良、腹胀、大便稀等。
病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痹痛型颈椎病以颈肩、上肢的疼痛、麻木为主。
临床上以神经根型多见。
治宜温经活血,以桂枝葛根汤或蠲痹汤加减。
三、眩晕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昏、头痛、耳鸣,颈部活动受限,尤不能旋转,甚至可出现猝倒。
1、气血两虚者:眩晕在动作后加重,劳累后发生,休息后好转,精神疲倦,心慌,记忆力下降,面色苍白,头颈无力。
2、肝肾两虚型:眩晕,精神欠佳,记忆力下降,腰酸耳鸣,听力下降,视力下降。
3、痰浊中阻型:眩晕,头昏,头重,昏昏欲睡,恶心呕吐,胸闷,食少,腹胀等。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眩晕型颈椎病以发作性眩晕,头痛,目眩,转动头颈即发眩晕或猝倒为主。
临床上以椎动脉型多见。
颈椎病中医诊断辨证与论治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可有如下几种:1、风寒痹阻型:患者多有风寒侵袭病史,局部以冷痛为主,遇寒冷刺激后加重,伴有手臂麻木发冷、全身酸楚、畏风恶寒等表现。
治宜温经活血,代表方为桂枝葛根汤;2、气滞血瘀型:患者多有外伤史或为伏案工作者,有固定疼痛点,颈部僵直活动不利,肩部有压痛。
治宜活血化瘀,以补阳还五汤加减;3、肝肾亏虚型:主要表现为颈肩疼痛,伴头晕眼花、耳鸣、腰膝酸软等全身症状。
颈椎病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的一系列功能障碍,主要症状表现为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还可出现上肢放射性麻痛、无力,头晕、呕吐等症状。
中医建议保守治疗外敷济愈堂颈椎顺古安玉贴效果显著。
1.后颈部疼痛,用手向上牵引头颈可减轻,而向下加压则加重者,大多为颈型颈椎病。
(贴在发根处)
2.颈部疼痛的同时,伴有上肢(包括手部)放射性疼痛或(与)麻木者,大多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以第5、6、7节颈椎为中心贴上)
3.闭眼时,向左右旋转头颈,引发偏头痛或眩晕者,大多为椎动脉颈椎病。
4.颈部疼痛的同时,伴有上肢或(与)下肢肌力减弱及肌体疼痛者,大多为脊髓型颈椎病或是合并颈椎椎管狭窄.
5.低头时,突然引发全身麻木或有“过电”样感觉者,大多为脊髓型颈椎病,尤其是合并有严重颈椎椎管狭窄症者。
颈椎病中医辨证一、病情描述⒈颈椎病定义:颈椎病是指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包括颈椎关节、颈椎间盘和周围软组织病变。
⒉病因分析:颈椎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年龄、工作姿势、颈部受伤和缺乏运动等。
二、中医四诊分析⒈望诊:观察患者的颈部是否有肿胀、红斑、皮肤变色等异常表现。
⒉闻诊:听取患者对颈部疼痛的描述,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症状,如头晕、头痛等。
⒊问诊: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疼痛部位、疼痛程度和疼痛的特点等。
⒋切诊: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检查患者颈部是否有压痛点、紧张度等。
三、中医辨证分析⒈气血不调证:表现为颈部疼痛、颈肩部紧张、头晕乏力、手麻、舌淡苔白等。
⒉肝肾亏虚证:表现为颈椎病疼痛加重、颈部肌肉无力、头晕目眩、腰酸腿软、舌淡苔白等。
⒊寒湿内蕴证:表现为颈部疼痛、湿重感、活动受限、压痛明显、舌苔厚白等。
⒋气郁血瘀证:表现为颈部疼痛、胸闷、疼痛难以忍受、疼痛范围明显、舌质紫暗等。
四、中医治疗方案⒈气血不调治疗:调养气血、活血祛瘀,使用补气养血的中药,如黄芪、当归等,结合针灸、推拿疗法。
⒉肝肾亏虚治疗:益肝肾、滋阴补阳,使用温阳滋肾的中药,如杞菊地黄丸,结合针灸、艾灸疗法。
⒊寒湿内蕴治疗:祛湿散寒,使用温中散寒的中药,如草果、红花等,结合针灸、拔罐疗法。
⒋气郁血瘀治疗: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香附等,结合针灸、火罐疗法。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如下:⒈附件一:中医草药方剂配方表格。
⒉附件二:针灸治疗所需的穴位图。
⒊附件三:推拿按摩手法示意图。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⒈颈椎病:根据《中华医学会颈椎病防治指南》,颈椎病是颈椎解剖结构损害或功能障碍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⒉中医四诊:中医四诊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⒊辨证分析: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及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进而确定治疗方案的过程。
颈椎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法1.颈椎病的病因病机认识颈椎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发病的内因是人到中年以后肝肾功能由盛到衰,或久病伤肾,或强劳伤肾,致肝肾亏虚,精血不足,气血失于循行,筋脉失于润养所致。
外因是有明确外伤史,或与职业工作姿势不正确致颈部肌肉劳损,使腠理空虚,风寒湿邪杂至督伤络阻,闭阻经脉,脉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瘀阻所致。
本病属肝肾气血不足为本虚,积累伤筋,外感于邪,筋脉挛急痹痛为标实。
从而导致一系列颈肩臂痛,手麻,头晕及肢无力,或拘挛等症状。
2.颈椎病的辨证分型特点依据病因病机,将本病分为肝肾亏虚型、风寒湿型和气虚血瘀型。
肝肾亏虚型病程较长,发病较缓,出现肢体沉重,肌肉萎缩,运动无力,持物及行走不稳,最后无力行走而瘫痪,兼有二便失禁(多见于脊髓型)。
风寒湿型发病较急,见于长期伏案低头工作患者,致颈肩臂疼痛、麻木、酸胀感为主要症状,并以夜间症状加重为特点(多见于神经根型)。
气虚血瘀型见于中老年人,其症状头痛头晕,头痛呈胀痛或跳痛,与眩晕同时出现,或交替发作,可合并有耳鸣,听力下降。
以转动头颈即发眩晕,甚至晕厥、跌倒为特点(多见于椎动脉型)。
3.颈椎病的治法方药特色治宜以补为主,以通为用。
补则滋补肝肾,益气养血。
通则风寒湿邪沉伏于经络者,以活血通络疏风散寒除湿为主。
颈病汤基础方,药用鹿角胶20g、黄芪30g、当归20g、川芎10g、羌活20g、姜黄15g、秦艽20g、桂枝15g、地龙15g、细辛5g、葛根20g。
每日1剂,水煎服。
方中鹿角胶、黄芪、当归、川芎以滋补肝肾,补气活血为主药;羌活、秦艽、姜黄、桂枝、茯苓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为辅药;地龙、细辛通络止痛为佐药;葛根升阳发散而解项背之强急,又能引诸药上达于颈项为使药。
诸药合用,恰中病机。
4.强调功能锻炼①自我按摩患者双手半环抱于颈后,头后仰,沿颈棘突两侧上下进行对合捏挤项后软组织,使肌肉松弛缓解疼痛,从而达到自我康复目的。
②自我练功患者坐位,两肘屈曲,左手背反摸棘突,右手拇食中指用力拉对侧耳垂,使颈椎缓缓向左旋转至最大限度,然后还原,再使头颈转向对侧,方法同前,旋转力度由小到大,达到松解小关节之间粘连舒利筋骨之作用,恢复颈椎内外平衡。
颈椎病中医诊断标准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其主要病因是颈椎退行性变所致。
中医对于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病因辨证、病机辨证和病位辨证三个方面。
一、病因辨证。
1. 痰浊阻络型。
主要症状为颈项强痛,伴有头晕目眩,甚至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象滑数。
2. 阴虚阳亢型。
主要症状为颈项强痛,伴有头晕目眩,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舌红苔少,脉象细数。
3. 肝肾不足型。
主要症状为颈项强痛,伴有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舌质暗红,苔薄腻,脉象沉细。
二、病机辨证。
1. 风寒湿困型。
主要症状为颈项强痛,伴有寒痛,活动受限,舌苔白腻,脉象浮紧。
2. 气血不畅型。
主要症状为颈项强痛,伴有疼痛难忍,颈项肌肉紧张,舌质暗红,脉象沉细。
3. 肝肾阴虚型。
主要症状为颈项强痛,伴有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三、病位辨证。
1. 风寒湿困型。
主要症状为颈项强痛,伴有寒痛,活动受限,舌苔白腻,脉象浮紧。
2. 气血不畅型。
主要症状为颈项强痛,伴有疼痛难忍,颈项肌肉紧张,舌质暗红,脉象沉细。
3. 肝肾阴虚型。
主要症状为颈项强痛,伴有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综上所述,颈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病因辨证、病机辨证和病位辨证三个方面。
通过对患者的症状和舌脉等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明确病因、病机和病位,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将根据不同的辨证加以施治,以期达到疾病的治愈和康复。
因此,对于颈椎病患者来说,及早寻求中医诊断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中医概述颈椎病的四种病因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由于颈椎内因、外因的变化,使颈椎及其周围的神经、血管发生病理改变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目前国内外医学界对颈椎病日趋重视。
祖国医学经过了数干年实践,留下了大量的医学著述,其中也包含与颈椎病临床表现有关的理论及治疗经验。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及理论体系的不同,未见颈椎病的中医专著。
但古人经过大量的实践,细致的观察,详细地记录了和我们今天所述颈椎病的各型病变相似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颈椎病的颈、肩、臂痛等症多包括在祖国医学痹证中,这些症状多因外伤或气血虚衰、感受风寒湿邪所致,而头昏、目眩、耳鸣等症则多与疾浊、肝风、虚损有关。
颈椎病的常见原因可以概括为:(1)外伤:是指跌仆、闪挫等对筋、骨、皮肉的损伤。
外伤所致的颈肩痛,是指由于闪、挫所致的筋络、筋膜、肌肉等软组织受伤(包括急、慢性损伤)以及关节错位造成的症状,即所谓的骨错缝、筋出槽症状。
人体是一个整体,由于颈肩等部位受外力影响而遭受损伤时,也能导致脏腑、经络、气血失调,因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临床上可见肩、背、肢体痛等症,此时以疼痛为主。
另一方面,人体的脏器都依赖于气血的滋养,如气血阻滞,则脏腑缺乏气血濡养,其功能也受到影响,肝、肾、脾等内脏功能受到影响后反过来会影响筋骨、肌肉和关节功能。
这时疾病的症状不仅是外伤后的疼痛症状,还会出现各种虚证。
因此伤后应注意到内脏功能.特别是肝肾脾功能受损的因素。
(2)风寒湿痹、经络受阻:由于风、寒、湿三种外邪侵入身体,流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肢体与关节疼痛、酸麻、重着及屈伸不利等。
古代医家归纳的这些风寒湿痹所引起的各种症状,其中包括了现代所指的颈椎病症状。
特别是痛痹、着痹所致的症状,包括了大部分的根性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体征。
风、寒、湿三种病邪中某一种病邪偏盛,则某一方面的症状就表现得突出,如寒邪偏胜则为痛痹,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得热则减,遇寒则甚,关节屈伸不利,施治时应以散寒止痛为主(3)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久病体弱,肝血不足,肾精亏损,经脉失去濡养,可致肢体筋膜弛缓,手足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肝肾不足,气血亏损,除了可引起肢体不利等症外,还有耳鸣、目眩等症。
颈椎病(项痹)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概述】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慢性病,其临床主要表现:颈项拘急强痛或颈项牵引肩臂上肢麻痛,或头痛、头晕、眩晕、耳鸣等。
每当低头抬头过久或颈部转动甚时症状加重或反复出现。
本病属祖国医学之“痹症”、“头痛”、“眩晕”等范畴。
其病情顽固,缠绵难愈。
【病因病机】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化间隙变窄骨质增生,从而刺激或压迫颈椎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性疾病。
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
神经根型颈椎病,以颈肩臂疼痛及上肢麻木为主要症状:患者颈项强直板滞,神经根牵拉试验阳性,肱二头肌腱或三头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X线摄片可见颈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增生,椎间孔变形等征象。
脊髓型颈椎病表现为四肢麻木,肌肉减弱,行走笨掘,甚至不能站立行走,严重者可发展至四肢瘫痪,检查可见肌张增高,腱反射亢进,并可引出病理反射,脊髓造影有完全或部份横断性梗阻椎动脉型颈椎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常伴有恶心、耳鸣、猝倒症状的出现与颈部活动有关,多在颈后仰或后旋时发病,旋颈试验阳性,椎动脉造影有异常改变。
交感型颈椎病症状复杂,有眼部干涩胀痛,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皮温降低,多汗或无汗心率异常等。
中医学认为:其病因为年老体弱,气血衰退,肝肾亏损,但亦与局部长期劳损或外伤有直接关系,在上述因素情况下风寒湿等外邪乘虚而入,从而产生了经络受阻淤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为其主要病机。
《内经》指出:“肾主骨髓”若肾精虚少,骨髓的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则出现骨骼脆弱,肢体无力,故骨易退变。
《内经》又云:“肝藏血”“肝主身之筋膜”,“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
”筋膜是一种联络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
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出现颈部的筋骨韧带钙化而退变,若肝肾不足,特别是肾精亏损为本病之本。
而血脉淤阻,气血运行不畅,乃本病之标。
如《证治准绳》谓:“有风、有寒、有湿、有内挫、有淤血气滞,有痰皆标也,肾虚其本也。
颈椎病的辨证施治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它通过不同的辨证施治方法可以得到缓解和治疗。
下面将会介绍颈椎病四种常见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分别是寒湿阻络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亏损型和风寒湿三虚型。
一、寒湿阻络型颈椎病寒湿阻络型颈椎病是由于颈部受凉或者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导致的。
其主要表现为颈部酸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此类型的治疗方法主要以祛除寒湿为主。
可以采用温灸艾叶或者使用温毛巾进行局部敷贴来发散寒湿。
同时还可以通过中药内服,如桂枝汤和逍遥丸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正气运行。
二、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气滞血瘀型颈椎病多与劳累过度或情绪不畅有关,其特点是颈项强直、疼痛不适,甚至可出现头晕、心慌等症状。
此类型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舒缓气滞、活血化瘀。
可以选择风湿药浴或者经络穴位推拿作为外治方法。
中药方面则常用于调和气机,活血祛瘀的药物,如桃仁、红花等。
此外,还可以进行针灸和拔罐等手法来促进气血的循环。
三、肝肾亏损型颈椎病肝肾亏损型颈椎病多见于长期劳累、营养不良或身体虚弱者。
其表现为头昏眼花、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等症状。
治疗该类型的颈椎病需要重在益肝养肾,健脾温阳。
可以采用牛膝汤配合生姜片进行局部温敷来缓解颈部不适。
内服方面,则可使用大枣和当归来补益血气,同时再加上泽漆松筋丸以温阳助阳。
四、风寒湿三虚型颈椎病风寒湿三虚型颈椎病是由于长期居住在湿冷环境导致的。
其典型症状包括颈部肌肉紧张、酸胀疼痛以及气血不畅等。
治疗该类型的方法主要是祛风除湿,温经通络。
可以通过温灸或者艾灸来舒缓颈椎周围的毛细血管以增强局部的循环功能。
中药方面则常用于散寒祛邪、温通经络的药物,如羌活、薄荷。
综上所述,针对颈椎病辨证施治可以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处理。
根据不同类型的辨证,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并结合中药内服与外用来达到缓解和治愈效果。
然而,在进行任何治疗之前,建议您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并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用眼和过度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以预防颈椎问题的发生。
颈椎病中医辨证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颈椎部位的疼痛和不适,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颈椎病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而针对颈椎病的治疗,中医有着独特的辨证方法。
本文将就颈椎病的中医辨证进行详细介绍。
中医辨证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病情、询问病史、望闻问切等方式,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而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法。
对于颈椎病患者,中医辨证可以分为气血虚弱、风寒湿邪、痰湿内蕴、肝肾阴虚等几种类型。
首先是气血虚弱型的辨证。
气血虚弱是指患者气血亏虚,导致颈椎部位缺乏养分和能量的供应,从而引发疼痛和僵硬。
此时,患者往往表现出精神疲乏、面色苍白、舌质淡白等症状。
对于这种类型的颈椎病,中医治疗主要以益气养血为主,可以选择一些补气养血的药物,如人参、黄芪等,同时患者需要注意合理饮食,多补充营养物质。
其次是风寒湿邪型的辨证。
风寒湿邪是指外界的寒湿气候进入人体,使得颈椎部位的血流不畅,导致疼痛和不适。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局部疼痛、感觉冷痛等症状,舌苔白腻。
对于这种情况,中医治疗主要以祛风散寒为主,可以选择一些温经散寒的药物,如羌活、防风等,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潮湿的天气。
第三种是痰湿内蕴型的辨证。
痰湿内蕴是指人体内湿气积聚,堆积成痰,进而阻碍颈椎部位的气血流通,引发疼痛和不适。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患者往往表现为头重脑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舌苔薄白而湿。
对于这种情况,中医治疗主要以祛痰化湿为主,可以选择一些祛湿化痰的药物,如半夏、陈皮等,同时还需要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过于油腻和寒湿的食物。
最后是肝肾阴虚型的辨证。
肝肾阴虚是指患者肝肾功能不足,导致颈椎部位的气血流通受阻,引发疼痛和僵硬。
这种类型的颈椎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头晕目眩、失眠健忘等症状,舌质红少苔薄。
对于这种情况,中医治疗主要以养肝肾为主,可以选择一些滋补肝肾的药物,如枸杞子、山药等,同时需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并进行适当的调理。
总之,对于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精确的辨识和分类。
颈椎病中医辨证疗法大全,不懂中医照样看得懂,用得上,收藏传统中医对颈椎病辨证分型论治,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的痛苦。
通常中医将颈椎病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气血两虚夹淤型: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
主要表现为: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眼睛疼痛,颈部酸痛,身软乏力,有时也感到双肩疼痛。
舌淡红或舌淡胖边缘有齿痕。
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治疗时以益气养血、活血通络、醒脑宁神为主。
2、寒湿阻络型:常见于颈椎病颈型和神经根型。
主要表现为: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部感到僵硬,无法顺畅地转头,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感到酸胀痛麻;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治疗时以祛寒除湿、温经活血、通络止痛为主。
3、气阴两虚夹淤型:常见于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主要表现为:经常眩晕,严重的一日数十次,即使卧床也视物旋转,伴有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不稳,或烦躁易怒,心悸气短,咽干口苦,失眠多梦等。
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脉沉细而数,或弦数。
治疗时以益气养阴、调和气血、安神醒脑为主。
中医治疗须注意(关键点)中医治疗,讲究标本兼顾,特别是中药外敷法效果更佳,药物有效成分直达病灶,安全无副作用,持续调理,治疗颈椎病效果很好。
大家在选择中药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名家验方,比如——淮盛堂筋骨贴,200多年的传承秘方,被国家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界少有的),因药效显著,也是膏药协会的理事单位,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和推广,网络发达,(掏宔)上很容易找到。
临床显示,百分之九十的患者,持续调理一个疗程以上,都达到了意向不到的效果!颈椎病的日常保健:1.局部按摩:可于颈部、大椎穴、风池穴附近寻找压痛点、硬结点或肌肉绷紧处,在这些反应点上进行揉按、推掐。
2.远道点穴:在手背、足背、小臀前外侧、小腿外侧寻找压痛点。
于此反应点施点穴按摩。
3.擦掌摩腰:将两手掌合并擦热,随即双手磨擦腰部,可上下方向擦动,作五十次。
颈椎病的中医辩证论治国家级名老中医丁锷教授专究中医骨伤科疾病50余载,学验俱丰,对骨伤科疑难疾病特别是颈椎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方药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和方法,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
余有幸成为丁锷名老中医工作室成员,从师学习,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现就丁锷教授辩治颈椎病经验总结如下,以馈读者。
病因及中医分型颈椎病是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其产生原因,主要是筋骨缓弱,关节失稳,加上慢性累积性劳损,以致逐渐形成骨刺,或形态结构改变,如生理曲线变直,或关节错缝等,最终累及周围软组织,或神经、血管、脊髓,而出现相应症状。
常因外感风寒或外伤而诱发加重。
由于受累组织的不同,临床表现相当繁杂,丁老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将颈椎病分为痹痛型,临床上以疼痛、麻木和僵硬为主;眩晕型,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意识清楚;痉症型,四肢强直拘挛为主。
辩治施治治疗颈椎病的药物和方法很多,包括中药、手法、牵引、封闭、手术和功能锻炼等。
丁老应用中药治疗颈椎病强调辨证施治,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经验。
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受累的软组织或神经、血管、脊髓的病变,缓解症状。
一痹痛型以颈肩痛、僵为主症,或伴一侧上肢麻痛,或兼见胸、背痛。
脉多紧弦,苔薄白。
此为风寒湿邪、痹阻经络,营卫气血不畅为患。
治宜温经活血通络为原则。
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桂枝15g、白芍20g、甘草10g、葛根30g、生姜3g、大枣3枚、羌活20g、当归20g、川芎10g。
疼痛剧烈彻夜难眠者加蜂房10g、玄胡索15g、生珍珠母30g,另加龙琥定痛丹(丁锷教授验方,由地龙、血竭、蜈蚣、全蝎、琥珀、珍珠母组成)5g 冲服,每日2次;痛随天气变化,遇寒加剧者,加制川草乌各5g、威灵仙20g、细辛3~5g;肢麻明显者加黄芪30g、苍术20g、天麻10g;颈背强痛拘紧不舒,转侧不灵者,加用消瘀接骨散(丁锷教授验方,院内制剂,由花椒、荜拨、五加皮、白芷、南星、肉桂、丁香、乳香、没药等组成)局部外敷,每日一次,每次6~8小时。
颈椎病概念颈椎病是指颈椎骨质增生、颈项韧带钙化、颈椎间盘萎缩退化等改变,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脊髓、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中医学中虽然没有颈椎病的提法,但其相关认识散见于“痹证”“痿证”“项强”“眩晕”等病证。
病因病机1.内因肝肾不足、颈脊筋骨痿软是其发病的内因。
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
2.外因颈部外伤、劳损及外感风寒湿邪等是引起本病的外因。
由于颈项部日常活动频繁,活动度较大,易受外伤,因而中年以后颈部常易发生劳损,如从事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的会计、誊写、缝纫、刺绣等职业者,或长期使用电脑者,或颈部受过外伤者。
3.分型分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若同时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者为混合型。
(1)颈型亦称局部型。
是最早期的颈椎病,以颈项肩背部疼痛为主要特征。
不合并明显的神经根、脊髓、血管症状。
(2)神经根型亦称痹痛型,是各型中发病率最高、临床最为多见的一种,其主要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障碍及反射变化。
(3)脊髓型亦称瘫痪型,此型比较多见,且症状严重,以慢性进行性四肢瘫痪为其特征。
(4)椎动脉型亦称眩晕型,椎动脉第二段通过颈椎横突孔,在椎体旁走行,当钩椎关节增生时,可对椎动脉造成挤压和刺激,引起脑供血不足,产生头晕、头痛等症状。
(5)交感神经型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交感神经而引起相关的症候群。
交感神经症状,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和交感神经抑制症状。
辨证论治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很多,根据其类型、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以及患者的健康状况来进行选择。
理筋手法是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方法,能使部分患者较快缓解症状,可配合药物、牵引、练功等治疗。
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仅适用于极少数经过严格的、正规的非手术治疗无效,且有明显的颈脊髓受压或有严重的神经根受压的临床表现者。
颈椎病的中医辩证论治之阳早格格创做国家级名老中医丁锷熏陶博究中医骨伤科徐病50余载,教验俱歉,对于骨伤科疑易徐病特天是颈椎病的病果病机、治则圆药提出了许多特殊的睹解战要领,并分离自己的临床试验逐步产死了具备特殊内涵的教术思维战诊疗体味.余有幸成为丁锷名老中医处事室成员,从师教习,受益匪浅,体验颇深.现便丁锷熏陶辩治颈椎病体味归纳如下,以馈读者.病果及中医分型颈椎病是骨伤科罕睹病,多收病,其爆收本果,主假如筋骨缓强,枢纽得稳,加上缓性乏积性劳益,以致渐渐产死骨刺,或者形态结构改变,如死理直线变直,或者枢纽错缝等,最后乏及周围硬构造,或者神经、血管、脊髓,而出现相映症状.常果中感风热或者中伤而诱收加重.由于受乏构造的分歧,临床表示相称繁纯,丁老根据临床表示的分歧将颈椎病分为痹痛型,临床上以痛痛、麻木战僵硬为主;眩晕型,表示为收火性眩晕,意识领会;痉症型,四肢强直拘挛为主.辩治施治治疗颈椎病的药物战要领很多,包罗中药、脚法、牵引、启关、脚术战功能锻炼等.丁老应用中药治疗颈椎病强调辨证施治,并产死自己特殊的教术思维战体味.药物治疗的主要脚段是革新受乏的硬构造或者神经、血管、脊髓的病变,缓解症状.一痹痛型以颈肩痛、僵为主症,或者陪一侧上肢麻痛,或者兼睹胸、背痛.脉多紧弦,苔薄黑.此为风热干邪、痹阻经络,营卫气血不畅为患.治宜温经活血通络为准则.圆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味:桂枝15g、黑芍20g、苦草10g、葛根30g、死姜3g、大枣3枚、羌活20g、当归20g、川芎10g.痛痛剧烈彻夜易眠者加蜂房10g、玄胡索15g、死珍珠母30g,另加龙琥定痛丹(丁锷熏陶验圆,由天龙、血竭、蜈蚣、齐蝎、琥珀、珍珠母组成)5g冲服,每日2次;痛随天气变更,逢热加剧者,加造川草黑各5g、威灵仙20g、细辛3~5g;肢麻明隐者加黄芪30g、苍术20g、天麻10g;颈背强痛拘紧不舒,转侧不灵者,加用消瘀交骨集(丁锷熏陶验圆,院内造剂,由花椒、荜拨、五加皮、黑芷、北星、肉桂、丁香、乳香、出药等组成)局部中敷,每日一次,屡屡6~8小时.共时配服颈椎活血胶囊(丁锷熏陶验圆,院内造剂,由当归、川芎、三七、黑花、天麻、肉桂、龙脑、人为牛黄组成).每日2次,屡屡5粒.两眩晕型收火性眩晕,以至猝倒(但是意识领会),常于头颈转化即收为特性.眩晕的病机前人有风火痰真之道.察之临床,丁老将颈椎病之眩晕分为气真下陷、浊痰中阻、风热束络、风阳上扰四种证型.1气真下陷型经云:“上气缺乏,脑为之不谦,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故中气真陷,浑阳不降,营血不克不迭上启,浑窍得养,而出现眩晕、神疲气强、舌浓、脉重细或者真大,血压偏偏矮等,治宜益气降阳法,圆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20g、黑术10g、陈皮10g、降麻10g、柴胡12g、小黑参10g、苦草6g、当归10g、枳壳20~30g、川芎7g、五味子15g. 共时心服颈椎活血胶囊,用法共上.眩晕消得后继服颈椎活血胶囊1~2个月.2 浊痰中阻型心脾缺乏,痰涎内死,痰气相搏,上僭阳位,受蔽浑阳,故做眩晕,心烦欲呕,惊悸怵惕,舌黑苔腻,脉弦或者滑等,治宜涤痰化浊通络,佐以战胃落顺法,圆用温胆汤加味: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苦草6g、枳壳10g、竹茹10g、石菖莆15~2g、黑术10g、天麻10g、死龙牡各15g.共时配服颈椎活血胶囊,用法共上.3风热束络型风热客于经络,经脉拘挛不舒,气血上止不畅,浑窍得养而做眩晕,陪随恶心,以至呕吐.头颈转化或者粗神激动即可收病,脉弦紧,舌浓苔黑,脑黑色B超多提示椎动脉痉挛.治宜舒筋活血法.桂龙活血止眩汤(丁锷熏陶验圆):肉桂10g、天龙30g、当归10g、川芎10g、葛根30g、黑芍15g、羌活15g、防风10g、姜黄10g、天麻10g 僵蚕10g.配服颈椎活血胶囊,用法共上.4风阳上抗型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体阳用阳,阳真阳卑,肝风上扰,浑窍得宁,收为眩晕,心烦易喜,舌黑脉弦,血压删下等.治宜镇肝熄风为主.圆用熄风活血汤(丁锷熏陶验圆):代赭石20g、灵磁石30g、死石决30g、川牛夕10g、天龙20g、勾藤20g、当归10g、川芎10g、丹参15g、茅根20g、车前子15g.共时配服颈椎活血胶囊,共法共上.三痉症(瘫痪)型以止走得稳,举步笨笨,脚下收硬如履棉上,触之哆嗦,呈缓缓性间歇性举止加重为特性的单侧或者单下肢疏通障碍.颈椎病之成“痉”者,乃瘀浊阻络,筋脉拘慢不舒,非脚术治疗颇为棘脚,对于不肯脚术或者不脚术条件,执意央供中医治疗的患者,以化瘀集结活络为主,药用集结活络汤(丁锷熏陶验圆):黄芪40g、赤芍20g、当归10g、川芎10g、三棱10g、莪术10g、石菖莆15g、黑刺15g、黑搞参5g.共时服用龙马脱山集(丁锷熏陶验圆,由天龙、造马钱子、炮山甲、火蛭、蜈蚣、齐蝎、龙脑组成)一日2次,屡屡3g(拆胶囊服用).丁老特天强调正在颈椎病治疗症状缓解之后要注重保健,颈、肩、背保温,预防少久矮头,合理用枕,适合功能锻炼是博得深刻疗效的关键.典型病案邵X X 女 50岁安徽合肥市人初诊2006年1月27日患者头晕绵绵,关目静卧,动则天旋天转,站坐则眩晕加剧,颈部酸痛,少气乏力,里黑少华,舌浓黑,苔薄黑,脉重细,血压90/65mmHg,颈椎棘间椎旁压痛(+),侧背挤压痛(+).乃中气真陷,浑阳不举,髓海得养所致.治以益气降阳为主,少佐活血止痛.灸黄芪20g、焦黑术10g、广陈皮10g、绿降麻10g、小黑参10g、齐当归10g、正川芎10g、、炒枳壳20g、火蛭3g (终吞).火煎服,每日1剂.辅以颈椎活血胶囊,一日2次,屡屡5粒.两诊(2006年2月4日),服前圆后,头痛头晕及颈部酸痛等症状明隐减少,已能起床活动,料理家务,药证相合,上圆再服10剂,颈椎活血胶囊绝服3月,以坚韧疗效.按: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综瞅本例症状体征,当属中气真陷(血压偏偏矮是要害体征之一),无力降举浑阳,以致髓海得养,故而头晕头痛.圆选东垣补中益气汤以益气降阳,加枳壳止气上举,用量宜大,普遍20g~30g;少佐火蛭,活血通络止痛.脉畅络战,浑阳上充,眩晕自止.。
颈椎病
一、中医辨证分析(理法方药):
1、寒湿痹阻型
证见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候分析:患者平素体虚,阳气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空虚,复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肌肉,而致营卫行涩,经络不通,发生疼痛,麻木,活动欠利,且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为寒湿痹阻之征。
治法: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30g 当归15g 桂枝15g 黄芪30g 炒白术15g 白芍12g 茯苓30g 狗脊15g 全蝎10g 炙甘草10g 羌活30g 独活30g 防己10g,水煎取450ml,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2、痰瘀阻络型
证见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休,按之尤甚,痛有定处,夜间加重,伴上肢麻木、头晕、欲呕。
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或弦滑
证候分析:邪痹经脉,络道阻滞,气血津液输部失施,血滞为淤,津停为痰,淤组经脉,而致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且患者舌黯,舌体有少许瘀点,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弦滑为痰瘀阻络之征。
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18g 当归15g 桂枝9g 黄芪12g 白术12g 白芍12g 茯苓12g 狗脊15g 全蝎6g 炙甘草6g 法半夏12g 陈皮9g 红花12g 丹参12g ,水煎取450ml,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3、气血两虚型
证见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
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
苔薄白而润。
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患者素体自虚,气血生化不足,复又外感寒邪、湿邪痹阻经脉,
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关节、筋脉、肌肉失养,且患者舌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沉细
无力为气血两虚之征。
治法:治以益气养血,醒脑宁神
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30g 当归15g 桂枝15g 黄芪30g 炒白
术15g 白芍12g 茯苓30g 狗脊15g 全蝎10g 炙甘草10g 党参30g 熟
地15g,水煎取450ml,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4、脾肾亏虚型
证见颈项酸软胀痛,四肢倦怠乏力,或双下肢软弱无力,行走吃力,头晕,耳鸣,舌淡或有齿痕,或舌干红少苔,脉细弱或虚而无力。
证候分析:患者素体自虚,先天肾精亏虚,不足以濡养经脉;后天脾气化生不足,气血生化乏源,血不上荣,经脉失养而发生疼痛,活动不利,且患者舌干红
少苔,脉细弱、虚而无力为肝肾不足之征。
治法:治以补肾健脾,温经和阳,强筋健骨。
方药:颈舒汤加减------葛根18g 当归15g 桂枝9g 黄芪12g 白术
12g 白芍12g 茯苓12g 狗脊15g 全蝎6g 炙甘草6g 山药12g 枣皮12g,水煎取450ml,150ml/次,每日三次,口服。
偏于阴虚+龟板、菟丝子、女贞子;偏于阳虚+鹿角胶、肉桂、苁蓉。
二、鉴别诊断:
1、与美尼尔氏病鉴别:椎动脉型颈椎病与美尼尔氏病很易混淆。
二者同样有
眩晕、头痛、恶心、复视、眼震、耳鸣等症,且神志都很清楚。
但美尼尔氏病的
发作与头位体位的改变无关,且耳力障碍较为明显。
颈椎病则有颈椎X线的颈椎
病特征。
另外美尼尔氏病以听力障碍如耳鸣、耳蒙、耳聋为早期先兆,且听力障
碍的程度随着发作次数的增高而加剧。
2、与肩周炎鉴别:肩周炎是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退行性病变,常发生于中
老年人,女性的发病率较高。
发病原因与受寒、劳损及外伤有关、并和激素失调
有一定关系。
由于有肩颈不适及上肢麻木、疼痛,而与颈椎病有类似之处,主要
应与颈型颈椎病相鉴别。
但该病的疼痛重点在肩周部,且无头颈转动加重的特征,
X线也无颈椎肥大征兆。
3、与脊髓空洞症鉴别:该病为脊髓颈胸段的脊髓慢性进行性病变,严重时有
脊髓空洞形成。
主要与脊髓型颈椎病相鉴别。
脊髓空洞症起病较早,多数在中年以前,症状多出现在上肢,呈脊髓节段性分布的感觉异常,即长手套式、褂式的分离性感觉异常。
X线检查可见颅颈部畸形改变及脊柱病变,但无颈椎病病变特征。
脊髓型颈椎病也可引起上肢感觉障碍,但X线检查有颈椎肥大改变。
且年龄出现较晚,可作鉴别。
三、注意事项:
1、让病人了解颈椎病的有关知识,提高防病意识,增强治疗信心,掌握康复的方法。
观察病人治疗过程中经受心理情绪的变化,调节心理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2、正确有效牵引,解除机械性压迫。
注意牵引时的姿势、位置及牵引的重量,并及时发现牵引过程中的反应,如是否有头晕、恶心、心悸等。
3、由于病人颈部制动,就在减轻局部刺激。
正确应用理疗、按摩、药物等综合治疗,以解除病痛。
4、正确指导病人的头颈功能锻炼,坚持颈部的活动锻炼,方法为前、后、左、右活动及左、右旋转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