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中西医结合治疗腮腺炎的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r4/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315-01【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腮腺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5月~2010年4月收治的腮腺炎患者1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利巴韦林10mg/(kgd)、头孢呋辛钠50mg/(kgd)。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自拟中药汤剂。
5d为一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
结果对照组患者显效35例,有效4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9.25%;观察组患者显效38例,有效5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77%。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腮腺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腮腺炎;临床观察腮腺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亦偶见于成人。
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腮腺炎,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5月~2010年4月收治的腮腺炎患者186例,年龄5~16岁,平均年龄(10.6±2.7)岁;其中男性102例,女性84例;病程1~3d。
全部患者均有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局部肿胀发亮,触之疼痛等临床表现,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头痛、食欲不振等伴随症状。
其中合并脑膜炎16例,睾丸炎12例。
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3例。
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情、病程、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全部患者入院后均隔离,并注意卧床休息。
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利巴韦林10mg/(kgd)、头孢呋辛钠50mg/(kgd)。
对合并脑膜炎患者如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可静脉推注20%甘露醇1g/kg,每6h一次,直至症状缓解。
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效果好近日,有流行性腮腺炎患儿住院,反复高热,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症状,单纯抗感染、退热治疗效果不佳。
家属比较紧张,我们科根据《伤寒论》“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给予小柴胡汤加减,一两剂明显热退呕止,同时使用中药贴敷疗法,起到良好治疗效果,家属也赞叹中药效果好。
(一)痄腮的病机和适应症痄腮是由时邪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主要特征。
基本病机邪毒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于耳下腮部。
敷贴法是将药物研粉、制成软膏或药饼,敷贴于局部的一种外治法,可用于痄腮的各个证型。
(二)痄腮敷贴法的常用药物及操作方法1.仙人掌1块。
视痄腮的肿痛范围,取仙人掌1块,剥皮去刺,用刀剖为两块薄片,如单侧痄腮,先取1片敷贴患处,如双侧痄腮,则2片分别敷贴患处,盖上夹有塑料薄膜的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1次。
2.大青叶50~100g。
将鲜大青叶捣烂如泥,敷贴患处,每日1~2次,如没有鲜大青叶,可用干大青叶碾细粉,加水调成糊状,敷贴患处。
3.鲜马齿苋30~60g。
将鲜马齿苋捣烂如泥,加面粉少许和匀,铺在纱布上,敷贴患处,每日1~2次。
4.青黛、大黄、赤小豆各10g。
先将大黄、赤小豆共研细粉,再与青黛粉和匀分成2包,先取1包与鸡蛋清两个调成稀糊状,用棉签蘸药糊,涂敷两侧腮部,干后再涂,1日5~6次。
5.黄柏、生石膏各等份。
将黄柏、生石膏研为细粉,取30g用清水调成稀糊状,用棉签蘸药糊,涂敷两侧腮部,1日3~4次。
(三)常见错误及对策1.敷贴药物药汁流淌,无法敷贴。
对策:药汁过稀,重新调制,调和成稠膏状。
2.敷贴药物干裂,无法敷贴。
对策:敷贴药物要随做随用,防止变质、干裂,一次敷贴时间不宜太长,一般1~3天,如需继续治疗,可调制新药。
(四)注意事项1.腮部皮肤局部破溃不宜敷贴。
2.敷贴与口服药同时进行,效果则更好。
高密市人民医院。
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与思路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腮腺非化脓性肿痛为特征。
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多呈良性经过并具有自限性的特点。
除腮腺受累外,儿童可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青春期后的腮腺炎患者还可出现睾丸炎、附睾炎和胰腺炎等其他腺体炎症。
在中医文献中,早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就有“夫大头病者,是阳明邪热太甚,资实少阳相火而为之也,多在少阳,或在阳明,或传太阳,视其肿势在何部分,随经取之……”等有关本病的记载。
根据本病病变部位、证候特征、流行季节及传染性而有不同的名称:《局方发挥》谓之“时行腮肿”、《疮疡经验全书》谓之“痄腮”、《证治准绳》谓之“腮颌发”、《温病条辨》谓之“温毒”等。
民间亦有称为“鸬鹚瘟”、“蛤蟆瘟”。
现中医学多谓之“痄腮”。
一、病原学腮腺炎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呈不规则圆球形,直径约为85~300 nm,平均200 nm。
有脂蛋白包膜,表面有小突起的糖蛋白。
病毒基因为单股负链RNA,长约15.3 kb,可编码7种蛋白:①可溶性抗原(S抗原):核蛋白(NP)、多聚酶蛋白(P)、L蛋白。
②包膜糖蛋白:含血凝素(H)、神经氨酸酶(N)。
③血溶-细胞融合(F)糖蛋白(又称V抗原)。
④基质蛋白(M)。
根据S抗原基因的变异度可将腮腺炎病毒分为A~K 11个基因型,亚洲多为B、F和I型,欧美国家多为C、D、E、G和H型。
基因型对流行病学调查有重要意义。
腮腺炎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V抗原和S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S抗体在病后1周即可出现,无保护性,可用于早期诊断;V抗体一般于病后2~3周出现,并持久存在,具有保护作用。
人类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宿主。
病程早期可自患者的唾液、尿液、血液及并发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
该病毒体外可在猴肾、人羊膜等许多哺乳动物细胞及鸡胚中培养增殖,感染病毒后24小时即可出现细胞病变。
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疗效。
方法: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对照组60例。
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连大黄散。
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30%。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疗效显著。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中西医结合;黄连大黄散【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curing effectiveness of cooperation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ing mumps. methods:142 cases a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treatment group with 68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with 6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are treated with ribavirin to fight the virus ,and are treated symptomatically and supportively; while treatment group are treated with coptis rhubarb scattered in addition to that applied to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935.6%)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60%).conclusion:it is highly effective to treat mumps applying both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key words】 mumps; cooper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coptis rhubarb scattered【中图分类号】r3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182-01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亦称痄腮,俗称“猪头疯”、“蛤蟆瘟”、“对耳风”等,是春季常见病,也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亦可见于成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流行性腮腺炎怎么治?中西医结合见效快!导语: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时常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身上。
一般情况下家长们会选择西医的方法来治疗,殊不知中西医结合治疗见效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时常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身上。
一般情况下家长们会选择西医的方法来治疗,殊不知中西医结合治疗见效会更快!一、流行性腮腺炎西医治疗1、针对发病原因。
纠正机体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维持体液平衡。
必要时输入复方氨基酸等以提高肌体抵抗力。
2、选用有效抗生素。
应用大剂量青霉素或适量头孢霉素等抗革兰阳性球菌的抗生素,并从腮腺导管口取脓性分泌无作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选用最敏感的抗生素。
3、其他保守治疗。
炎症早期可用热敷、理疗、外敷如意金黄散,引用酸性饮料或口含维生素C片或口服1%毛果芸香碱3-5滴(2-3mg)恩,每天2-3次,可增加唾液分泌。
温热的硼酸、碳酸氢纳溶液等消毒漱口剂也有助于炎症的控制。
4、切开引流。
以发展至花农时,必须切开引流。
其特征是:局部有明显的凹陷性水肿,局部有跳痛并有局限性压痛点,穿刺踌躇脓液;腮腺导管口有脓液排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明显。
切开引流的方法:局部侵润麻醉。
耳前及下颌支后缘处从耳屏往下至下颌角作切口,皮肤、皮下组织及腮腺咬肌筋膜液积聚于筋膜下者,即可得到引流。
如无脓液溢出,可用弯血管钳插入腮腺实质的脓腔中引流脓液。
因常为多发性脓肿,应注意向不同方向分离,分开各个腺小叶的脓腔。
冲洗后安橡皮引流条,以后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更换引流条。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20例临床观察寿阳县中医院王桂云1996年1月至2003年12月,笔者在本院儿科门诊以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加减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2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纳入标准,根据《西医内科学基础》关于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标准,确定纳入病例。
1.2一般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20例,男86例,女34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14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21天。
1.3辩证分型:(1)温毒入侵,邪在卫分:发病初期,发热恶寒,恶寒重,发热轻,肢体酸楚,全身不适,出现单侧或双侧腮腺肿胀,舌质淡红或略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弦,指纹淡红。
(2)温毒蕴郁,卫气同病:发热,体温在38°C左右,除全身症状外,出现明显得腮腺肿痛,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数,指纹深红。
(3)温毒炽盛,内犯营血:发热加重,体温高达39°C以上,颧红面赤,腮腺肿痛加重,坚硬拒按,口苦口干,甚则昏迷、惊厥、舌质红、舌苔黄厚、或苔少乏津,脉滑数或弦数,指纹深红。
2 . 治疗方法基本方: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茯苓、川芎、炒枳壳各6g,桔梗、生甘草各3g(为3~5岁小儿常用量)。
以卫分症状为主者,加葛根、赤芍;卫气同病者,加大青叶、板蓝根、升麻、赤芍;热入营血者,去羌、独活,加元参、赤芍、大青叶、板蓝根、生地、丹皮、炒栀子、连翘;高热者加白僵蚕;便秘者加大黄。
每日1剂,水煎2次,取药液200ml,分3次,餐后1h 服。
连用3~10日。
3. 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参照《西医内科学基础》关于该病的治疗要求结合临床疗效长短不同而拟定。
显效:治疗1~3日,腮腺肿胀及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治疗4~10日,腮腺肿胀及临床症状消失;无效:治疗10日以上,腮腺肿胀及临床症状未能缓解。
治疗结果:120例中,显效50例,有效6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0%(95%CI=91.1%~98.9%)。
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216例疗效观察
陈澍生
【期刊名称】《海南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14)6
【摘要】目的:摸索中西医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有效性.方法:内、儿科门诊患者308例.其中单纯西药治疗92例,中西医结合治疗216例.治疗组运用北京儿童医院"腮腺炎合剂".对照组运用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间2.6 d,腮腺肿大及肿胀消失5.3 d,发生伴发症4例,伴发症发生率为1.9%.对照组平均退热时间3.8 d,腮腺肿大及肿胀感消失平均8.2 d,发生伴发症8例,伴发症发生率为8.7%.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与单纯西药治疗比较具有治疗时间短、症状消失快、伴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总页数】2页(P724-725)
【作者】陈澍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安宜镇沿河卫生院,江苏,宝应,2258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1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0例疗效观察 [J], 党仁源
2.早期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观察 [J], 汪秀芳
3.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 [J], 唐晓琨
4.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疗效观察 [J], 张成喜;刘志荣
5.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0例疗效观察 [J], 党仁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
本病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污染物经由呼吸道传播,四季均可发病,以晚冬早春多见。
近年来,我院在临床中采用中西医结合及局部中药外敷的方法,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用2009年10月~201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78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为观察对象,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
其中男45例,女33例,年龄在5~17岁,平均11岁。
就诊前病程均在6~24h内。
一侧腮腺肿大28例,两侧腮腺肿大41例,颌下腺及舌下腺肿大9例。
伴有发热者53例,其中体温在37.1°~38°者25例,38.1~39°者29例,大于39.1°者3例。
将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两组儿童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患者早期注意隔离、休息,给予富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软食,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尤其是酸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洁,用生理盐水漱口。
适当补充水分及营养。
对照组:口服利巴韦林及板兰根冲剂,利巴韦林剂量为每日10~15mg/kg,分3次口服。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去刺仙人掌10g,白矾10g,冰片10g,捣碎调匀后涂于腮腺或颌下腺、舌下腺肿大部位,外敷干净纱布,以胶布固定,更换1次/d。
对发热者及时给予对证处理。
化验血白细胞升高,提示细菌感染者,加用抗菌素口服。
2疗效判定及结果
2.1疗效判定标准肿大的腮腺或颌下腺、舌下腺于1~3d消退,相应症状均恢复正常为显效;肿大的腮腺或颌下腺、舌下腺于4~6d消退,且相应症状均恢复正常为有效;肿大的腮腺或颌下腺、舌下腺消退超过7d,相应症状仍存在或出现并发症为无效。
2.2治疗结果见表1。
3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
本病潜伏期较长,约14~25d,平均18d。
腮腺肿大常是疾病的首发体征,持续7~10d。
常一侧先肿2~3d 后,对侧腮腺亦出现肿大,也有仅单侧肿大,或腮腺肿大同时有颌下腺肿大,甚或仅有颌下腺肿大或舌下腺肿大而无腮腺肿大。
腮腺肿大的特点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蔓延,肿胀腮腺的边缘不清,有疼痛及触痛,在張口、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
常伴有发热、头疼、肌痛、纳差、乏力等症状。
还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并发症。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主要以预防为主。
传统外敷法多用金黄散、紫金锭或青黛散醋调外敷。
也有用蒲公英、
马齿苋等捣碎外敷。
我院近几年采用仙人掌、,白矾、冰片外敷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仙人掌味淡性寒,功能有行气、活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健脾止泻,安神利尿,可内服外用治疗多种疾病。
外用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痈疖肿毒、蛇咬伤、烧烫伤,从资料记载可以看出,仙人掌治疗疔疮肿毒的作用显著。
它全株入药,四季可采,取新鲜去刺仙人掌(因刺内含有毒汁,人体被刺后易引起皮肤红肿疼痛、瘙痒等过敏症状)捣碎敷患处,外用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白矾,性味酸涩寒,功效:收敛止痒,燥湿祛痰,解毒杀虫,止血止泻,清热消痰,主要用于治疗痈肿恶疮、湿疮湿疹、疥癣及毒蛇咬伤等症。
外用能抗菌消炎,收敛防腐。
冰片,为龙脑香料植物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或为樟脑、松节油等用化学方法合成的加工制成品。
性味苦寒,主要功效:开窍醒神,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
主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昏、口疮、中耳炎、痈肿、痔疮、目赤翳膜、蛲虫病等。
外用有消肿止痛之功,防腐止痒之效。
这三种药物混合使用,可加强其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效果。
这3种药物方便易得,价格便宜,配合此中药外敷,可以明显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
4预防
接种腮腺炎疫苗是主要预防措施。
尤其是与腮腺炎患者有过接触的儿童应在接触后2d内接种。
因为接种疫苗后需要15~30d开始产生免疫力,因此对已经受到感染处在潜伏期的儿童可能起不到控制或阻断作用。
幼儿和儿童尽量避免前往通风欠佳及人多拥挤的地方。
平时注意均衡饮食,多饮水,加强体育锻炼,增加机体免疫力。
如发现有腮腺炎或有类似腮腺炎的症状,要在家休息并尽早就医隔离治疗,直至腮腺肿大10d后方可解除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