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流行性腮腺炎中医治疗
- 格式:docx
- 大小:16.66 KB
- 文档页数:2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痄腮(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时邪(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两季易于流行。
多发于3岁以上儿童,2岁以下婴幼儿少见。
病因病机流行性腮腺炎发生的原因为感受痄腮时邪所致。
在气候变化,腮腺炎流行期间易被传染。
当小儿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时邪乘虚侵入致成痄腮。
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病机为邪毒壅阻足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于耳下腮部。
诊断要点1.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2.发热,以耳垂为中心的腮部肿痛,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压痛明显。
常一侧先肿大,2~3天后对侧亦可肿大。
腮腺管口红肿。
青春期患儿可合并睾丸炎、附睾炎或卵巢炎等。
合并脑膜脑炎者可见发热,头痛,呕吐,嗜睡,颈项强直,甚至神昏、抽搐等。
3.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降低,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加。
血清、尿淀粉酶增高。
4.病原学检查可从患儿唾液、脑脊液、尿或血中分离出腮腺炎病毒。
类证鉴别化脓性腮腺炎中医名发颐。
腮腺肿大多为一侧;表皮泛红,疼痛剧烈,拒按;按压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无传染性;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辨证论治常证1.邪犯少阳证候: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咀嚼不便,或有头痛,咽红,纳少,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柴胡葛根汤加减。
2.热毒壅盛证候:高热,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或有烦躁不安,口渴欲饮,头痛,咽红肿痛,颌下肿块胀痛,纳少,大便秘结,尿少而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变证1.邪陷心肝证候:高热,耳下腮部肿痛,坚硬拒按,神昏,嗜睡,项强,反复抽搐,头痛,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息风开窍。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2.毒窜睾腹证候:腮部肿胀消退后,一侧或双侧睾丸肿胀疼痛,或脘腹、少腹疼痛,痛时拒按,舌红,苔黄,脉数。
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经验介绍刘树华(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甘肃兰州730020)摘要:介绍了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症状和诊断要点,依据中医辨证论治,以自拟 消腮饮 治疗此病,疗效比较满意。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消腮饮;小儿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4297(2007)04-0044-02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传染病,最常见的是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和疼痛。
冬末初春是发病的高峰季节。
该病多发于学龄前或学龄期儿童,个别成人也可发病,且症状和并发证较儿童严重。
本病通过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被感染者唾液污染的物品传染。
患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
祖国医学称本病为 痄腮 ,其发病系因感受风温邪毒,肠胃积热,热邪壅阻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所致。
1临床表现和诊断本病潜伏期14~21d。
患儿初起症状可表现有畏寒、发热、纳差、全身不适等。
发热可有轻度至中度发热,此后出现双耳下部以耳垂为中心的肿痛,尤其是张口咀嚼和吞咽时腮腺部位疼痛,同时患儿有明显的接触史,即可做出临床诊断。
大多数病例侵犯双侧腮腺。
个别病例也可见颌下腺和舌下腺的肿胀。
常见的并发证有脑膜炎、睾丸炎及胰腺炎等。
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血清、尿淀粉酶增高。
2治疗方法笔者临证40多年来,采用自拟方 消腮饮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患儿达数百人,每获良效。
具体组方:板蓝根、蒲公英、大黄、醋柴胡为君药;地龙、马勃、僵蚕、赤芍为臣药;忍冬藤、络石藤、前胡为佐药;玄参、桔梗、白茅根为使药。
每味药的用量可根据患儿年龄的不同略做调整。
先用大火急煎15m i n,后改文火慢煎,每日1剂,个别高热患儿应夜晚再加1剂,采用少量多次频服。
加减:高热者加生石膏、青蒿;腮腺肿而不消者加夏枯草、浙贝母;头痛头闷者加蔓荆子;咽痛而肿者加锦灯笼、山豆根;舌苔黄厚、纳差者加藿香、山楂。
3临证体会3.1 有诸内,必形诸外本病因胃肠积热,阳明经热邪内盛,导致火性上炎,邪毒壅阻少阳而发病,所以,组方用药必须切中病机,丝丝入扣。
1 说明本指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儿科专家指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
1.1 临床证据的检索策略以“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治疗”“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针灸”等作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 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检索年限为1990年1月至2016年2月。
以“mumps”“epidemic parotitis”“diagnose”“Chinese medi cine”“inter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等作为检索词,检索MEDL INE、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 Trial、美国国立指南库(the National Guideline C learinghouse,NGC)等,检索年限近25年内,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类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手工检索:文献主要来源于中、西医儿科教材、诊疗指南、标准、规范、药品说明书、专利说明书以及相关专著。
同时注意搜集未公开发表的科研报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灰色文献。
在形成草案前,以“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安宫牛黄丸”“龙胆泻肝丸”“如意金黄散”“青黛散”“鲜仙人掌”“鲜蒲公英”“鲜芙蓉花叶”“鲜败酱草”“鲜马齿苋”“体针”“耳针”“耳穴压豆”等作为检索词,补充检索到2016年2月的文献,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类文献作为评价对象。
对于来自同一单位、同一时间段的研究和报道以及署名为同一作者的实质内容重复的研究和报道,则选择其中1篇作为目标文献。
根据以上检索策略,项目工作组在文献检索阶段共搜集到与本病相关的文献372篇、相关指南及教材等9本。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由病毒感染引起,好发于冬春,传染性很强,5〜9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中医称为“痒腮”、“蛤蟆瘟”。
由风温疫毒经口鼻侵入,内袭于少阳,循胆经外发所致。
肝胆相为表里,邪重者可内陷厥阴,发生抽搐、昏迷;留滞肝络,出现少腹痛及睾丸肿痛等合并症。
【诊断】1.有腮腺炎接触史。
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胀痛,边缘不清楚,有压痛,腮腺管口(相当于上颌第2白齿旁颊黏膜上)红肿。
可伴恶寒发热、头痛咽红肿及呕吐等症。
2.如胀痛较甚而腮腺转软,或颈部颌下有边缘清楚的坚硬肿块,需和化脓性腮腺炎、淋巴结炎相鉴别。
3.若见头痛、呕吐、项强、昏迷、惊厥,提示并发脑膜炎。
4.如睾丸肿大,少腹疼痛或脱腹胀痛,已有睾丸炎或胰腺炎并发症。
5.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数相对增多;在并发脑膜炎或睾丸炎时,白细胞总数会增高。
并发胰腺炎时,尿、血淀粉酶增高。
【治疗】凡属患侧局部肿痛而全身症状不明显者,给予简易方药或外治疗法即可治愈;否则当辨证用药,内外兼施。
一、辨证论治本病系风温疫毒引起,治法当疏风、清热解毒。
若内陷心肝,并发睾丸肿痛或腕腹、少腹疼痛时,分别配合熄风开窍、疏肝泄肝等法。
1.温毒在表轻微发热恶寒或不发热,一侧或两侧腮部漫肿疼痛,舌苔薄白或薄黄,尖质红,脉浮数。
此为痒腮初起,邪毒在表。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举例:银翘散加减。
连翘、金银花、僵蚕、牛劳子各IOg,桔梗、薄荷各5g,甘草3g,板蓝根15g<>加减:若腮肿明显,加黄苔6g,夏枯草10g。
呕吐,加竹茹6g。
2.热毒蕴结壮热头痛,口渴引饮,腮部漫肿胀痛,坚硬拒按,咀嚼困难,咽红肿痛,舌苔黄,质红,脉滑数。
此为邪壅少阳,热毒较重。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举例:普济消毒饮加减。
连翘、黄苓、僵蚕各IOg,蒲公英、板蓝根各15g,马勃6g,黄连、甘草各3g。
加减:腮部漫肿,硬结不散,加昆布、海藻各10g。
大便秘结,加大黄或玄明粉(冲服)IOg0少腹睾丸痛,加龙胆草、柴胡各6g,延胡索、川楝子或荔枝核、赤芍各10g。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中医治疗
*导读:小儿流行性腮腺炎中医治疗本病是由腮腺炎病毒所
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特征为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有发热,并可延及各种腺组织或脏器。
本病潜……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中医治疗
本病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特征为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有发热,并可延及各种腺组织或脏器。
本病潜伏期为14一25天。
前驱期多很短暂;表现为倦怠、纳少、肌肉酸痛。
结膜充血、咽痛等症。
本病起病有畏寒、发热、头痛、咽痛、纳呆等症,渐见腮部肿大,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有轻度压病,表面有热感,以两侧肿大为多见,也有只肿一侧者,还有始终腮腺肿胀者。
肿胀于1~3天达更高峰,持续4~5天后逐渐消退。
腮腺肿胀时,颌下腺和舌下腺亦多受累,
腮腺四周的蜂窝组织也呈水肿,有时还可伴有胸骨前水肿,腮腺管口(位于上颌第二臼齿对面膜上早期可有红肿。
本病可有睾丸炎、卵巢炎、脑膜炎、脑膜脑炎、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炎、耳聋、胰腺炎、肾炎、心肌炎、乳腺炎、甲状腺炎、胸腺炎等并发症。
腮腺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血液、尿液、脑脊液中,在集体儿童机构或人群集密处易形成流行。
一般流行为7一8年一周期,也可有散发。
早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重要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根据流行情况及接触史,以及发热、腮腺肿大的特征,诊断并不难。
不典型病例,可参照实验检查予以确诊。
血清尿淀粉酶测定,90%患者早期有轻度或中度增高,尿淀粉酶亦增高。
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亦有一定诊断价值。
早期病人的唾液、血、脑脊液、尿等可分离到肥腺炎病毒。
现代医学对本病除一般治疗和对在处理外,尚少特殊疗法。
中医称本病为“痄腮”、“虾蟆瘟”、“搭腮肿”等,俗称“大嘴巴”、“猪头风”等;认为本病由外感风湿时毒,内分积热蕴结所致。
风热毒邪壅阻少阳经络,胆胃积热上攻,少阳经脉失和,气血郁滞,凝聚成肿。
少阳胆经与厥阳肝经相表里,若循脉脉下行则可致睾丸肿痛;若大毒炽感、热机生风,或犯手足厥阴,即可致昏迷、痉厥等变证。
本病可分为风热轻症与民热重症。
轻症发热恶寒较轻,仅腮部肿疼痛;重症则壮热烦躁,头痛剧烈,腮肿坚痛,咽部红肿疼痛。
本病变证有热感动风,邪入心包,邪窜肝脉等。
本病一般多以李东垣普济消毒饮为主治疗。
疗效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