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标签:标题]
腮腺炎是一种流行性疾病,也就是感染了腮腺炎病毒而引发的异常疾病,它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腮腺肿大,淋巴结肿大,那么对于这种疾病,我们该怎样有效的进行预防呢。
痄腮,即流行性腮腺炎,是春季小儿多发的传染性疾病。
临床应用证明,用野菊花叶为主外治痄腮,效果极佳。
现将方法介绍于下:治法:先用常规消毒法处理患部,取鲜野菊花叶一把(约50克),洗净捣烂如泥,加入赤小豆粉30克,用适量蛋清调和上述药泥,涂在纱布上并贴于患处,加以固定。
一般每日一换药,重者换两次药。
大多数患者在贴药后,局部即觉清凉,数小时后热痛显著减轻。
中医认为,痄腮系由外感风温时邪,内有胃热上乘,蕴结于少阳、阳明之络,络脉失和,气血凝滞于頣颌之间而致。
野菊花叶性味苦辛、微寒,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被誉为治痈要药;赤小豆性甘平,解毒排脓,利水消肿;另辅以有抗炎、粘附作用的鸡蛋清调和诸药,作用迅速,疗效确切。
野菊花具有强肝明目的效果,我们很多人都喜欢用来泡茶,但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野菊花在治疗腮腺炎方面竟然也有着这么好的效果。
青黛食醋糊治痄腮
2011-12-12 15:28:46 出处:中国中医药报作者: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称为痄腮,是由于温热疫毒侵袭,壅遏少阳经脉所致,以发热、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传染病。
儿童多发,冬春季多见。
治宜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为主。
临床验证,采用青黛食醋糊治疗,效果显著。
取青黛粉、食醋各适量,调成糊状外敷患处。
一般敷药后10~30分钟局部疼痛明显减轻,8~36分钟体温退至正常,16~72小时腮腺肿胀消退。
此方具有清热解毒、止痛凉血之功效,故用于治疗痄腮有良效。
(郭旭光)。
流行性腮腺炎外用药4方
特约专家、江苏省大丰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潘东曙
流行性腮腺炎外用药方一:取新鲜蚯蚓数条,洗净,加人等量白糖并搅拌,放置半小时后即成糊状,然后涂于纱布上,敷贴于患处,每日1次,连敷3日。
流行性腮腺炎外用药方二:胡椒粉1克,面粉10克,用温水共调成糊状,涂于纱布上,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2—3日即可痊愈。
流行性腮腺炎外用药方三:连翘粉、大黄粉各60克。
用黄酒调成糊状,然后取适量敷于患处。
流行性腮腺炎外用药方四:吴茱萸12克,浙贝母、大黄各9克,胆南星3克。
上药共研成极细末,用米醋调成糊状,敷于足心涌泉穴。
患左侧敷右足,患右侧则敷左足,如系患双侧,则敷双足。
每日换药1 次,2—3日即可奏效。
仙人掌外敷为主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笔者多年来采用以仙人掌外敷为主,配合内服清热解毒中药治疗流行性腮腺炎87例,均收到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共收治流行性腮腺炎病人87例,其中双侧肿大者38例,单侧肿大者49例;体温38.5℃~40℃者67例,体温正常者3例,恶寒者57例,头痛者48例,呕吐者52例,年龄在5~11岁之间78例。
2 治疗方法2.1 外敷法取仙人掌鲜品适量去刺捣烂,加入95%酒精50 ml调匀,外敷患处,每天3次,或将仙人掌去刺去皮,切成薄片浸于40%酒精后外敷患处,待干后重新贴敷,每次约20分钟,每天3~5次。
2.2 内服药服自拟方。
药物组成:板蓝根、大青叶各30 g,金银花、半枝莲、蒲公英各20 g,紫花地丁、玄参、连翘各15 g,生甘草6 g。
加减:咽喉痛者加马勃12 g,土牛膝15 g,诃子10 g;腮肿疼痛者加夏枯草12 g,猫爪草15 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0 g,枳实15 g。
煎服法:上方加水500 ml,以文火煎大约30分钟,取汁300 ml。
复煎加水300 ml,煎20分钟,取汁100 ml。
将2次汁混合,成人分2次服,小儿分多次服,每天1剂。
3 治疗结果痊愈(体温正常,腮肿完全消失,无并发症)79例,好转(腮肿及诸症减轻)6例,无效(腮肿未见改善,或出现并发症)2例。
总有效率为97.7%。
4 病案举例刘某,男,8岁,1997年12月3日初诊。
患者两腮耳后肿痛,恶寒,发热(T 38.5℃),微咳,微渴,舌淡红、苔薄黄,脉浮弱。
此为温毒所致,予仙人掌外敷配以中药内服,3天痊愈。
5 体会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中医痄腮、发颐、温毒等范畴,主要是由湿热疫毒侵袭,壅遏少阳经脉所致,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表现。
本组治疗采用仙人掌外敷,配以内服清热解毒散结中药,获得良效。
其中仙人掌功在行气活血,清热解毒,从临床观察发现,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之功效,也能抑制炎性渗出、炎性增生等。
传统医学传统表示认可表示有疑问表示不认可青黛粉治流行性腮腺炎青黛粉30克,加食醋适量,调成糊状,涂于干净的纱布上面,敷贴患处,每天2次。
药物以临用时调配为宜,敷药面要大于肿胀局部范围,否则影响疗效。
辽宁沈阳 刘钊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王豪点评:青黛味咸,性寒,归肝经,功能清热解毒、凉血、定惊。
临床上,青黛常用于治温毒发斑、血热吐衄、口疮、喉痹、小儿惊痫等病证。
本品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990年版《药典》已予收载。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称为“痄腮”,是由风瘟邪毒引起,以发热、耳下腮部肿痛为主症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小儿,成人亦有发病者。
段茂芳等用上方治该病疗效极好,值得推广应用。
不过,青黛溶水调外涂治腮腺炎已有引起接触性皮炎的报道,醋调外敷虽未见此类不良反应,也宜注意为妥。
柏子仁香油治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取柏子仁10克,烘干,研成极细粉末,加香油适量调成稀糊状,将药油装入滴鼻净小瓶中。
先用双氧水洗拭净患耳脓液,然后患耳朝上,将药油滴入耳道内,每天早晚各滴药1次,每次3~4滴,滴完后扯耳轮活动几下,以使药油进入中耳。
如有发热等并发症,则应给予退热或其他相应治疗。
如无并发症,可单用上方。
山西大同 王蒙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王豪点评:化脓性中耳炎相当于中医的“脓耳”,系邪热上犯耳窍,血腐化脓所致。
小儿啼哭泪入耳道,容易导致感染发炎。
临床以耳内流脓、鼓膜穿孔为特征。
上方为民间验方,经临床用治14例全部痊愈,可供进一步验证应用。
其治疗机制尚不清楚,有待研究。
野菊花饮治流行性腮腺炎野菊花12克,水煎代茶饮,每天1剂,连服1周。
山西大同 王蒙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王豪点评:野菊花为菊科菊属植物野菊的头状花序,味苦、辛,性微寒,归肝、心经,功能疏风清热,消肿解毒。
临床上,该药常用于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病症。
现代文献已见有治疗呼吸道炎症、胃肠炎、泌尿系感染、高血压病、宫颈炎及预防流脑的报道。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具有抗病毒、抗菌作用,故用于治流行性腮腺炎是非常合适的。
中药外敷治小儿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发病初期常有发热,头痛、咽部发干等感冒症状,主要侵犯腮腺及颌下腺,容易出现脑炎、急性胰腺炎、生殖器官等并发症。
目前,对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主要是以抗病毒和对症处理为主。
采用中药外敷,既方便又经济,而且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治疗方法取黄柏、大黄各20g,生南星、雄黄各10g,生川乌、生草乌、冰片各5g,共研细末入于加热融化后的凡士林200g,搅拌均匀,调成软膏备用。
每次使用前将中药膏加热融化,取适量均匀地涂于消毒纱布上,厚约2mm,范围稍超过肿胀面积,然后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
中医学认为,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感受风湿邪毒所致,其发病机理为:风热上攻,阻遏少阳;胆热犯胃,气血亏滞和亏损,痰瘀阻留;邪退正虚,气阴亏耗等。
因足少阳之脉起于内眦,上底头角下耳后,绕耳而行,故见耳下腮部漫肿,坚硬作痛。
方中黄柏清热泻火、解毒医疮、防腐消肿,生南星解毒消肿定痛,雄黄解毒杀虫。
诸药合用共奏解毒逐瘀、通络散热、消肿定痛之功效,使局部疼痛消除。
龙源期刊网
中药外敷治流行性腮腺炎
作者:陈福新
来源:《保健与生活》2014年第03期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学称之为“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冬春季发病较多,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中也有发病,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
采用下列中药外敷可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紫花地丁外敷紫花地丁如无鲜品可用干品代替,用量酌减,以温水浸泡至软后切碎。
紫花地丁味苦、辛,性寒,能兼清气血之热、解毒、散结、消肿。
用之外敷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既经济实惠,又有显著的疗效。
仙人掌泥外敷取新鲜仙人掌块,去刺,洗净后捣泥或切成薄片,贴敷患处,每日1次。
胡椒膏外敷取胡椒粉和面粉适量,用温水共调成糊状或者膏状,涂于纱布上,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即可。
连黄粉外敷连翘粉、大黄粉各60克,用黄酒调成糊状,然后取适量敷于患处。
牛黄解毒片外敷将牛黄解毒片研成细末后,用米醋调成稀糊状。
将调好的药膏敷于患处,在药膏的上面覆盖一层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
每日换药1次。
如意金黄散外敷如意金黄散以醋或茶水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
跌打丸外敷取跌打丸10粒,六神丸10粒,米醋适量。
先将跌打丸和六神丸一起研成细末,再用米醋将其调成糊状,将药糊敷于患处,然后用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
每日换药1次。
冰硼散外敷取适量冰硼散,用少量凉开水拌后,敷于腮腺肿胀处,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
对初起者能控制肿势,已肿者可减轻肿胀疼痛,促使症状早日消退。
中药外敷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85%发生在小于15岁的儿童。
1岁以下婴幼儿由于从母体中获得特异性IgG抗体,维持9—12个月,故很少发病。
感染本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本病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污染物经由呼吸道传播,四季均可发病,,以晚冬早春多见。
每年均有小的流行,由其是幼儿园、学校,对儿童危害较大。
本病潜伏期较长,约14—25天,平均18天。
腮腺肿大常是疾病的首发体征,持续7—10天。
常一侧先肿2—3天后,对侧腮腺亦出现肿大,也有仅单侧肿大,或腮腺肿大同时有颌下腺肿大,甚或仅有颌下腺肿大或舌下腺肿大而无腮腺肿大。
腮腺肿大的特点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蔓延,肿胀腮腺的边缘不清,有疼痛及触痛,在张口、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
常伴有发热、头疼、肌痛、纳差、乏力等症状。
还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并发症。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
主要采取对症、支持疗法。
近年来,我院在临床中采用中西医结合及局部中药外敷的方法,收到满意效果
.治疗方法
患儿早期注意隔离、休息,给予流质软食,避免酸性食物摄入,保持口腔清洁,用生理盐水或复方硼酸溶液漱口。
适当补充水分及营养。
给予口服利巴韦林及板兰根冲剂或清热解毒口服液,加用去刺仙人掌10g,白矾10g,冰片10g,捣碎调匀后涂于腮腺或颌下腺、舌下腺肿大部位,外敷干净纱布,以胶布固定,每日更换一次。
对发热者及时给予对证处理。
化验血白细胞升高,提示细菌感染者,加用抗菌素口服。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
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
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
主要以预防为主,儿童可在出身后14个月常规给予减毒活疫苗或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接种。
未注射疫苗的学龄儿童最易受染。
临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及对证处理,一般抗生素和磺胺无效。
可试用干扰素。
传统外敷法多用金黄散、紫金锭或青黛散醋调外敷。
也有用蒲公英、马齿苋等捣碎外敷。
我院近几年采用仙人掌、,白矾、冰片外敷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仙人掌是石竹目沙漠植物的一个科,药用为仙人掌科仙人掌属植物仙人掌,在我国做为药用首载于清代赵学敏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据书记载,仙人掌味淡性寒,功能有行气、活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健脾止泻,安神利尿,可内服外用治疗多种疾病。
外用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痈疖肿毒、蛇咬伤、烧烫伤,从资料记载可以看出,仙人掌治疗疔疮肿毒的作用显著。
它全株入药,四季可采,取新鲜去刺仙人掌(因刺内含有毒汁,人体被刺后易引起皮肤红肿疼痛、瘙痒等过敏症状。
)捣碎敷患处,外用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白矾,又称明矾、枯矾、生矾,成分为硫酸铝钾。
系明矾石精制而成的结晶品,白晶而透明,质硬且溶于水,性味酸涩寒,功效:收敛止痒,燥湿祛痰,解毒杀虫,止血止泻,清热消痰,主要用于治疗痈肿恶疮、湿疮湿疹、疥癣及毒蛇咬伤等症。
外用能抗菌消炎,收敛防腐。
冰片,为龙脑香料植物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或为樟脑、松节油等用化学方法合成的加工制成品。
性味苦寒,主要功效:开窍醒神,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
主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昏、口疮、中耳炎、痈肿、痔疮、目赤翳膜、蛲虫病等。
外用有消肿止痛之功,防腐止痒之效。
这三种药物混合使用,可加强其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效果。
这3种药物方便易得,价格便宜,配合此中药外敷,可以明显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
因此,我们认为采用此药外敷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可以大大降低对青少年的危
害性,且方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