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的对比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中西园林艺术的异同园林艺术是对环境加以艺术处理的理论与技巧,因中西的文化和地理的不同,其园林艺术也是有异同的,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园林艺术的异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西园林艺术的异同一园林艺术是整体性的艺术,它把植物、建筑、山水和各种自然的、物质的材料按照园林的艺术原则和使用要求进行创造,将这些有机体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艺术。
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园林不单纯是一种艺术形象,还是一种物质环境,园林艺术是对环境加以艺术处理的理论与技巧,它是与功能相结合的艺术,是有生命的艺术,是与科学相结合的艺术,是融汇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绘画有相异之处。
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
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
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
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园林布局要因地制宜,布局前对建园单位或园主的要求先行了解,对建园基地的情况作详细调查,不仅了解基地自身情况,还要了解四周外围的环境。
布局要顺应自然,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加以适当的改造,才能构图得体合宜。
园林布局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要不断推陈出新。
园林是一种多维空间供游人身临其境进行游赏。
组织景区、分隔空间务使全局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各个景区互相呼应衬托。
布局要突出主体,分别主次;利用地形、植物和建筑、道路等分隔空间,有开有合,有聚有散,曲折多变,小中见大,使全园既有变化又有统一,使游人感觉有不穷之景,不尽之意。
中西方园林风格比较研究摘要:中、西方园林为什么一开始就会循着不同的方向、路线发展呢?这当然和各自的文化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该文主要分析中西方园林风格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风格一概述园林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来烘托建筑的美;二是利用各种造园元素来再造自然,为人们提供一个美丽的户外活动场所。
世界园林受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影响,分成东亚、西亚、欧洲三大体系。
其中西亚和欧洲园林以规则式为主,而东亚园林以自然式为主,因此人们通常把世界园林分为东、西方两大阵营。
世界园林也就自然划分为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两大类,前者以中国园林为代表,中国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享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称,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后者以法国园林为代表。
然而,两者的造园理念、造园布局手法以及审美情趣差异巨大。
二中西方园林风格不同的原因分析西方园林艺术风格之所以与中国园林艺术风格迥异,归根结底是由于中西方所信奉的哲学(哲学是文化的最高境界)观念即文化观念不同,从而直接影响着对园林艺术的不同审美要求。
如西方人信奉“天人对立,改造自然”的哲学观,在线条中崇奉直线,认为直线代表着人的意志,能以一种最小的代价和最直接的方式获取最大的效益,因而视直线和几何形为美;西方园林好似一篇天人分立、征服自然的宣言书。
中国人信奉“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哲学观,在线条中崇奉曲线,认为自然界是没有直线的,只有曲线才能反映自然界的不规则性,因而视曲线为美;中国园林好似一首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颂赞诗。
此外,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的迥然不同,还与当时中西方的社会政治实情不同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中国的城市布局是方正整齐的,而园林布局是曲曲折折的;而法国则相反,其城市布局是曲曲折折的,其园林布局是方正整齐的。
其实形成这一现象的真正原因是两国社会政治实情不同所致。
中国当时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了反映无所不在的君权统治,所以其城市布局总是方正整齐的,它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一种产物;而“性爱山泉,颇乐闲旷”的中国士大夫,为了逃避窒息一切生机的封建专制罗网,追求君权不及的自然隐逸生活,于是园林作为代表这种生活理想的象征,总是布局得曲曲折折的,是当时国家封建分裂割据的产物。
浅析中西园林美学艺术一、引言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 探讨了中国和西方园林在构景艺术上的相似和不同之处,旨在研究中西园林审美情趣和空间组织上的联系与区别。
由于地域、历史和文化传统等的不同,中西方园林各自形成独有的形态,风格迴异,差别鲜明。
中国园林注重天人合一, 移步换景, 而西方园林受理性思维影响, 崇尚生态几何美学。
苏州园林着眼于自然美,追求一切服从自然。
而西方园林强调人的力量,所以西方园林艺术强调建筑的秩序感,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体现出布局均匀、井然有序的风格,强调人工创造之美和匠人精神之美。
看似水火不相容的中西园林,其构景手法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中西园林构景手法上的异同(一)不同点1、整体规模布局不同对于中西园林,首先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它们的建设规模上,西方园林普遍规模庞大,且地势平坦,构图紧凑,构景上罗列有序,以中部的中轴线划分,几乎园林内所有的景观建筑都围绕着这根中轴线。
而中国园林大多面积较小(相对与西方),构景上强调细小精致,更在于对自然山水进行浓缩、仿真,在总体布局上强调因地制宜,巧妙运用,并没有特定的方位规划,也不一定要中规中矩。
比如法国的凡尔赛宫,其建筑总面积达6.7平方千米,是整个巴黎市区面积的四分之一,东西主轴长约3km,包括伸向外围和城市的部分,则有14千米长。
“规模大”自然里面要素的“尺度也大”,例如,主轴上50米宽的大台阶;长轴40米的椭圆形阿波罗喷泉;东西轴62米宽、2千米长的大水渠等。
而反观中国苏州市的留园,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堪称中国大型园林,但相比法国的凡尔赛宫,其占地面积还是相去甚远。
例如,留园在建筑上分布极不均匀 ,有些地方极其稀疏 ,有的地方则十分稠密 , 对比异常强烈。
以东区为主 , 石林小屋附近 ,屋宇鳞次栉比 ,内外空间交织穿插 , 但西区部分的建筑则十分稀疏、平淡。
2、着重点与细部设计上不同。
西方园林在构景上注重突出建筑物本身,总是在中轴线上修建体量高大,严谨威严的建筑物;在建筑物的细部设计上崇尚“黄金分割线”,哪怕是在细节上,也注重均匀对称,细致入微。
浅谈国内外园林艺术的对照与联合摘要:园林艺术作为人与自然交接面上的特别艺术,是表达人与自然关系最直接、联系最密切的一种物质手段和精神创作。
因此它深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与地质地貌、水文、植物等自然要素联系特别亲密。
造园时多利用当地的资料和自然的山川条件,进行创作,因此带有显然的地区要素。
可是中西园林艺木固然存在于不一样的时空中,二者在诸多方面也存在着深刻的同一性。
要点词:国内外园林艺术;对照;联合一、中西方社会环境的不一样致使了园林景观的差别优胜的地理环境,使中国人安于现状,没有了改造自然的动力。
传统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故步自封,先进的生产技术推行较慢,令人们意识形态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很多事物都怀着惧怕和敬畏的心理,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奇性。
此外,作为中国古代的最主要的思想意识的儒家、道家、佛教,他们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均主张自然而然,与自然保持和睦的关系。
客观与主观的两重原由,渐渐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对山川自然的整体意识和态度,即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崇尚自然,重申人与自然保持和睦一致,这类观点直接联系着古典哲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是顺序渐进的,是从崇敬自然,再到模拟自然,师法自然,写意自然的发展过程。
“自然”是传统园林艺术中长久不变的主题,不论是现实中的自然,仍是人们理想中的自然。
把“山川美”视其为“自然美”的象征,山川美就是最理想的“自然美”。
因此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自然观”主要表现为“山川即自然” ,“曲即自然” ,“天然即自然” 。
不论是皇家园林仍是私人园林都把山川美作为要点来表现,特别是私人园林,经过小中见大的手法,象征性地表现自然,“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
而在恶劣的生计环境下,西方人要生计就一定以“征服者”的姿态来面对自然界,就一定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因此人们把自然界作为完全征服和改造的对象,这是使自然听从于人,谋事在人西方传统自然观形成的基础。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论述风景园林是人类构建自然与文化,美化生活与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文化、历史和艺术的结合体。
中西方的风景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进行论述。
一、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1. 设计理念中西方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存在较大的区别。
在中式园林中,注重表现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强调“山水田园”的意境,通过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的组合,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而西式园林则更注重对空间的合理利用,强调对几何形状的设计与规划,追求对称与对比,建筑与景观的协调统一,突出了秩序、对称与几何美。
2. 建筑风格中西方风景园林中的建筑风格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式园林建筑具有浓厚的古典文化气息,常常采用横卧的“凝园式”建筑,注重道、殿、廊的合理组合,尤其是重视建筑对自然景色的衬托和映衬。
而在西式园林中,建筑风格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工程性,常常采用石材、钢材等现代化材料,建筑形式更加走向简洁大气。
3. 植物配置中西方的风景园林在植物配置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植物的意境,希望通过植物的生长、颜色、形态等来寓意表达情感与情绪。
而西方的园林则更注重植物的功能性,追求对景观的布置与空间的填充。
1. 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主要源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
中国园林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儒家道家佛家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影响,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尊重自然之美、优美之意。
而西方的园林则受到希腊罗马文化影响,重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与利用,追求对称、秩序、规模与壮观。
2. 地域环境的差异中西方地域环境的差异也是造成风景园林差异的重要原因。
中国位于东亚大陆,受季风气候影响,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水风光优美。
这种地域环境的差异使得中国的园林景观更加注重山水、水墨意境的表现。
而西方地域环境大多数位于大陆与海洋相交的地带,气候多变,风景资源及形式丰富多样。
浅析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及其美学思想园林艺术是一种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艺术,由于时代、民族、地域、环境等因素影响而表现形式存在区别,又因优秀造园者的社会实践、审美意识、审美经验、审美修养、审美想象、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趣的不同,使园林艺术呈现了五彩缤纷、美不胜收的风姿。
中西方园林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独有的形态。
1、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比较中国园林艺术和西方园林艺术是世界园林艺术的两大流派。
风格迥异,表现形式也迥然不同。
如西方人喜好雕塑,在园林中有着众多的雕塑。
而中国人却喜欢在园内堆假山。
中国人看树赏花看姿态,不讲求品种,赏花只赏一朵,不求数量,而西方人讲求的是品种、数量,以及各种花在植坛中编排组合的图案,他们欣赏的是图案美。
中国的园林艺术源于中国传统绘画,因而从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传统绘画的又一表现形式,从审美主体来说,长期受深厚的哲学、美学的陶冶,而主体本身又是经过各种成熟的艺术诗词、绘画、工艺美术和建筑交融渗透独立发展起来的一个形态完善的艺术类别。
“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审美境界。
西方园林中的法国有“园林是陪衬,是背景,是建筑的附属物,确实不是独立完备的艺术”(黑格尔语)。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是以含蓄、蕴藉、清幽、淡泊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
对自然物的各种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前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
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追求含蓄的境界,是一种摹拟自然,追求自然的封闭式园林,是一种“独乐园”。
西方园林则表现为活泼、规则、奢侈、热烈。
造园中的建筑、无不讲究完整性,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数的和谐。
西方园林讲究的是一览无余,追求人工的美,是一种开放式的园林,一种供多数人享乐的“众乐园”。
可以这么说中国园林基本上自然的、写意的、重想象;而西方园林基本上是直观的、重人工、重规律。
2、中国园林造园的美学思想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肥田沃土之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
东西方古典园林比较有什么差异我国的园林讲究自然美,而西方的园林追求线条的美感,这样一对比,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异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东西方古典园林比较有什么差异,欢迎阅读!东西方古典园林比较有什么差异一、对古典园林布局的差异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在空间布局方面:以法国为代表西方古典园林,布局开敞、道路笔直、景区呈几何形分割,一览无余,给人以扩大、张扬的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特征是于曲径处通幽,看似无规则、实则有矩。
如此的空间营构,不仅拓展了有限的空间,而且富于诗性的韵律,给人含蓄、意味深长的审美感受。
二、对园林建筑的认识和使用上的差异西方古典园林设计只不过是把建筑设计那一套原则手法从室内搬到室外。
在西方园林中常以建筑为中心,而以庭园包围建筑,呈现典型的外向性格。
当然,建筑只是园林的一个组成部分,造园师并不只着眼于建筑本身,而具有卓越的全局观念,以植物、水体、地形、建筑及小品等组成一个协调的建筑式的整体,使组成园林的各局部、各景点融合于统一的构图之中。
中国园林建筑没有建筑构图所特有的那种明确性和条理性。
而回环曲折、参差、错落、忽而洞开、忽而幽闭的手法则常赋予园林建筑以无限的变化。
园林建筑为求得自然美,对于环境的选择极为重视。
再者,对于一般建筑类型来讲,建筑通常扮演构图的主要角色,建筑与山石、水池、花木巧妙地结合。
三、对水的运用在西方园林中,每处庭园都有水法的充分表现。
常设置水池、水阶梯、跌水、瀑布、壁泉、喷泉,各种各样的喷泉与雕塑结合,或以喷水的图案花纹优美取胜,还在喷水技巧上作改进,创造了水剧场、水风琴等具有音响效果的水景。
中国园林也十分注重用水,从布局上可分为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集中水面特点是:整个园林以水池为中心,水池四周环列建筑,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绝大多数均呈不规则形式。
分散用水特点是: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了互相连通的若干小块,给人深邃清幽的感觉。
四、在植物运用方面差异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园林,主要是通过花坛、小林园或丛林、树篱和花墙来体现,法国园林中的植物都需要经常修剪,注重人工整理。
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中西园林在不同的文化中产生发展,因而拥有着对方没有的独特风格,所以双方都有着园林艺术上的差异性,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一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他的必然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
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
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二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
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
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
相反,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
在说入世与出世,在诸多西方园林著作中,经常提及上帝为亚当、夏娃建造的伊甸园。
《圣经》中所描绘的伊甸园和中国人所幻想的仙山琼阁异曲同工。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方园林逐渐摆脱了幻想而一步一步贴近了现实。
法国的古典园林最为明显了。
王公贵族的园林中经常宴请宾客、开舞会、演戏剧,从而使园林变成了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露天广厦,丝毫见不到天国乐园的超脱尘世的幻觉,一步一步走到世俗中来。
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三总体风格的差异由于中国园林追求的是意境美,追求“境生于象外”的艺术境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主张酷爱自然,提倡自然之美、朴素之美,强调自然、自由、自我的思想, 反对一切清规戒律,要在自然的无限空间中得以自我心灵的抒发和满足,所表达的是“物与神游,思与境谐”的审美意识。
中外园林艺术都有丰富的遗产。
国外欧式园林不仅数量多,而且风格多样,有许多自成体系的园林,如希腊园庭、波斯天堂园、罗马文人园、中世纪修道院、寺院、英国自然风景园、意大利庄园、法国宫园等。
中国园林的数量和种类也繁多,如纣王之沙丘苑台、文王之灵圃、秦时的上林苑、汉时的建章宫、魏晋的华林苑、南北朝的寺院园林、隋唐的皇家宫园和私家宅园、明清的北方御园和南方私园等等。
在中国和西方这众多的园林中,显然无法对所有类型的园林一一比较,而只能选择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类型比较。
一、中国园林顺应自然特点在中国,清代十七、十八世纪的北方皇家御园和江南私家园林最具有代表性,他们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水平,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
中国园林景观设计顺乎自然,高于自然,表现自然气韵。
中国园林环境艺术特点以亲近、和谐的态度对待自然,在造园的过程中,讲究对自然物象的模仿和创造,力求再现自然界中各种事物,景的造型和气势使园林中的山水花木能具自然神韵,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这也就是所谓的“巧夺天工”。
颐和园的昆明湖、万寿山以及其中两堤:六岛、九桥显得自然和谐,没有人工穿凿之感。
避暑山庄模仿蒙古草园、西藏高原、新疆以及江南的名胜风光和名园建筑,取材广阔,但设置适宜,因势利导,注意吸取自然气势,因而显得很壮观。
宫区的建筑朴素、淡雅,与苑区的草园、山地、湖水和谐相称,整个山庄富有浓烈的自然韵味。
苏州园林也一样韵味很浓,网师园的水池、沧浪亭的假山、留园的山林溪水和田园风光,以及狮子林的奇峰怪岩、阴洞、石笋、古木等等,无不表现出奇妙的自然神韵。
苏州古园虽置于城区,在功能上是住宅的延续和扩大,但当你于其中浏览时,见园中巧妙设置的山水树木、亭台楼阁,不会感到远离自然,反而觉得离自然很近,仿佛置身于自然境界之中,而眼前的各个景区都含有自然意趣。
可以说对自然的亲近,顺应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特点,也是它的一大优点。
一、中西方园林历史传统的异同(一)中国园林发源于商、周时期,最早的形式是囿,囿是将一定的天然地域加以圈围,并在其中放养动物,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之用的场所,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自然地貌,审美与实用结合在一起。
中式园林从“原始”状态脱胎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园林,园林从生产生活走向艺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此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阶级对抗尖锐,政局复杂多变,使得一些文人士大夫阶级的自信心遭到崩溃,理想幻火,并逐渐确立了以自然、适意、淡泊为特征的人生折学与生活情趣,追求的是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实无华的气质。
他们选择了“隐居”,在山水花鸟的大自然中获得慰籍,但又不肯放弃城市的繁华生活,所以在自己居住的深宅大院内建立自然山水花园,以实现理想的“隐居”,寄情于山水,隐身于山林,复归大自然。
正是此种崇尚自然的社会风尚,使艺术家产生了表现大自然优美的情感动力,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势必在文艺作品上打上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到园林艺术的创作。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可说皆为文人,思想活跃,敏诗善文,擅画能歌,在文学和绘画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
其所造园无不出之同一意识,以雅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诗、画、书法、音律、园林等艺术形式有机融为一体。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他们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
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
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
而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作的传统,力创新意,做出了很大贡献。
所以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每每借用山水画论。
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题对楹联等又常常受到风景田园诗文的启发。
中西方园林风格分析对比摘要:因为存在历史文化的差异和地域方面的区别,所以我们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园林设计布局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本文中对园林设计中关于山水运用、建筑设计、植物配置等方面,对中西方在园林风格上存在的不同进行了阐述,希望对我国的园林发展能有所借鉴。
关键词:园林;要素;风格;对比我国的园林设计,一般都把园林景观作为综合的生态环境,将山、水、建筑、道路、花草树木等赋予生命力,既具有自然形态,又融入人的想像力,并且充分运用风水理论,集自然、生态、景观、文化于一体,进行系统的规划与设计,通过对最佳空间和时间的选择,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并获得最大效益[1]。
追求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和最高艺术追求。
陈从周认为意境是诗与画的境界在实际景观中的体现,它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效果,表达了一种言外之意、话外之音,使情、境交融。
中国园林与文学艺术、诗词绘画、音乐等结合,园内诗词歌赋、楹联匾额、水墨丹青、碑林石刻与园林融糅,形成中国古典园林的特有魅力。
而西方园林的人文景观相对单调,主要通过雕塑和喷泉等来描述宗教故事、神话传说。
西方园林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强调审美对象的秩序和匀称,认为和谐是一种数量关系,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达斯说:“数为万物的本质。
”由此“征服自然”成为西方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指导思想。
因此在欧洲园林中处处可以见到强迫接受人指挥的喷泉,按人的意志改变成几何样式的树木、刺绣花圃和绿色雕刻。
园中的一切都有人工穿凿的印记。
一、中西方造园要素分析对比1、山水山水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标志。
几乎无园不山,无园不水,在中华先人的自然崇拜中,名山五岳是上帝之下都,又是神仙居住的灵境,远离尘世的山林,成为隐士高人的理想选择。
儒家的山水作为志士仁人的精神拟态,积淀着士人的高雅和风流,山水成为中国园林最基本的抒情物质建构。
中国园林中的山水同时负载着与道德相联系的情愫。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认为水之美,在于它具有与君子(智者)相同的智、德、勇等品质,而仁者则具有高山般广阔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美德。
论述中西方园林并加以剖析对比以中西方古典园林为例摘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园林景观艺术和园林文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凝聚着文明的精华,体现着社会的发展,反应着朝代的兴衰。
可以说,集艺术、技术。
文化于一身的园林景观与园林文化,集中反应着人类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精神状态、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以及对于理想家园的畅想。
因此,不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的造园,其园林景观都寄托着当时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与理想,其物质内容与精神需求合二为一,是当时人们追求的理想家园。
前言:纵观东西方的园林构景要素。
总的归纳起来,不外乎山、水、植物、建筑四个基本要素,这些都是物质要素,但其内容和组合方式都是由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及文化审美思想所制约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景观的构景呢荣和组成方式也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朴而趋精致,各地区与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园林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总体来讲,大致分为规整式和风景式两类。
规整式园林往往具有明确的轴线与几何对位关系,重在体现园林景观的人工图案之美,表现出一种由人力所控制的、有序的景观。
而风景式园林景观的造景特点与规整式相反,自由灵动,呈现着一种自然美的风韵,特别是一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以对大自然风景的描摹和提炼,形成特有的自然风景式园林景观。
这两种不同的园林景观邢台,有着各自深厚的文化背景,其园林景观的构成形式可以说是各自文化背景的具体体现,在其各自的园林造景过程中,更加集中地反应了东西方文化的哲学、美学、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上的根本差异。
关键词:风景园林中国园林西方园林古典园林园林的定义: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人们对眼前的世界总不大满足,因而有所向往,向往一个理想的地方,这地方最完美的,就生化成为宗教里的天堂。
中西园林艺术风格比较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其发展则伴随着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中、西方园林在各具特色的文化背景和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各自独有的形态。
而关于它们之间差异的比较正是当今景观园林界所关注的课题。
一、中西园林艺术风格的比较(一)东方风格东方园林以含蓄、蕴藉、恬静、淡泊、古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
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
对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却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
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是一种摹拟自然、追寻自然的封闭式园林,是一种“独乐园”。
东方的古典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叠山要造成嵘峨如泰山雄峰的气势,造水要达到浩荡似河湖的韵致。
这是为了表现接近自然、返璞归真的隐士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寄托传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
仿造自然,但又不能过分矫揉造作。
在这样的园林中,可以达到“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忘”的境界,追求的是“抱琴看鹤去,枕石待云归”的生活以及“野坐苔生席,高眠竹挂衣”的趣味。
东方园林的石有情,水有意,花木也有情味意趣。
窗外露出树木一角,便是折枝尺幅,山涧古树几株,修竹一丛,乃是模拟枯木竹石图。
东方园林妙在含蓄和掩藏,所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东方园林精在曲折幽深,小中见大,因而有“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路通”。
东方园林可以中国江南文人园的造园理论和法式为例。
凡是能够体现生活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各种景物,都是造园的物质要素,不仅有花草树木和鸟兽虫鱼,有峰峦岩崖及溪瀑湖海,有亭台楼阁、水榭山馆等各种建筑,还包括各种有利于构成园景的皓月、朝阳、晚霞、雨露等气候气象因素,以及与园林内容和形式和谐的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品。
中西方传统园林设计风格解析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过程中,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为目的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在悠久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的园林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形成了迥异的风格。
一、不同的自然观中西方对待自然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西方人善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积极进取,他们在与自然的抗争中获得快感和乐趣,并且认为这是一种文明的进步;而中国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因此,不同的自然观在造园艺术上地体现出风格迥异的特点。
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
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
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布局对称、规则、严谨,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西方园林注重外在几何秩序的形式美感,同时,更注重外在几何秩序的功能性,以人为本,例如很早就有了功能明确的剧场、庭架、迷园、泳池等户外娱乐场所,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人服务的观点。
二、中国传统园林设计风格分析(一)皇家园林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建设,历时近百年,在北京西北郊建成了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畅春园、圆明园共计五座皇家园林,统称为“三山五园”。
与这几座大园同时建造的还有一批专门赐给皇子、皇亲的小型赐园,例如圆明园附近的熙春园、勺园、朗润园等,使北京西北郊出现了一个迄今世界上最庞大的皇家园林区,它们表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最高成就。
这些皇家园林其特点主要有:1、规模大。
2、帝王苑囿的建筑布局与形式除宫室部分较工整严谨外,其他多较活泼,随意布局建筑式样多变,与地形结合紧密,建筑体量比较小巧素雅,常不用斗拱,但同私家园林相比,又显得堂皇壮丽。
苑中的中心建筑,为了与空间相称,体量尺度都很高大。
3、帝王苑囿主要依靠堆土来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起伏,再适当点缀山石,形成真山与假山相结合的方式。
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差异是由于两方或多方的不同引起的,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大,那么其园林的差异也就不小了,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西方园林的差异一造园手法上的差异(1)西方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西方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人工美,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水体都方方整整,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关系中去。
园林中所有的景物,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楼阁亭台排列整齐,花木修剪成形,水源理成喷泉等等。
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西方古典园林中最典型的是图1中法国的凡尔赛宫,王宫、教堂、剧院等都是规整排列,柱廊、花坛、草坪、雕像、喷泉等秩序分明,充分体现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
(2)中国古典园林的处理手法中国古典园林的处理崇尚自然,“虽由人作,宛如天开”运用人力,艺术地再现自然的天地万物及其壮丽景观,布局灵活,山水喻道,潜心会意,复归自然。
古典园林艺术注重意境的创作与表达,皆以自然为比喻,采用象征、联想、比拟和隐喻等手法再现自然美,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
中西方园林的差异二世界观的差异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
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
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较西方发达得多,这种思维方式注重总体观念和对立统一观点。
儒道两家都注重从总体来观察事物,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
老子、孔子都注重观察事物时的对立面及其相互转化。
古代中国人把这种宇宙模式的观念渗透到园林活动中,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群体空间艺术。
与西方清晰客观的雄辩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多有道佛之风范,参禅悟道,却始终没有一句明确回答。
中国园林正有这种味道,如同中国画写意多于工笔,中国人讲究和谐,“乐者,天地之和也”,因此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
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比较张文洁B110301230世界上古典园林造园方式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大致分为中国古典园林跟西方古典园林两大类。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哲学追求纯粹的自然之美,融入诗画之美,感悟深厚意境。
西方古典园林造园哲学则强调“秩序和控制”,注重人工改造,追求几何规则之美。
一.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共性由于客观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致使中西方不仅在园林艺术和园林美学思想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其表现形式上也各不相同,但是就其本质而言却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虽然中西园林属于不同的园林体系,但它们同属于与建筑和绘画艺术相关联的艺术门类,因此,在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中西方古典园林都是通过典型形象来反映现实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并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影响人们的情绪、陶冶人们的情操。
因而,中西方园林都具有世界园林文化之共性。
1.中西方园林艺术都是人们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
将人类的哲学思想、精神情趣、情感意识融入园林的各个方面。
2.中西方园林艺术都是有生命的物质空间,从园林的构成来看,中西园林艺术均通过建筑、山水、花草、树木等物质要素来表现。
3.中西方园林文化都是与功能相结合的科学文化。
中西方园林在考虑文化艺术性的同时,均将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甚至是实用价值等多方面的要求放在重要的位置,做到文化艺术性与功能性的高度统一。
4.中西方园林文化都具有综合性。
一方面体现在具有空间的多维性,另一方面又体现在具有极强的兼容性。
各门艺术彼此渗透、融会贯通形成一个能够统辖全局的综合艺术。
二.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差异比较园林艺术与其它艺术一样,中西方亦具有各自的特征和风格。
中国园林是再现自然的“山水式”园林,崇尚自然、追求意境和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是一种既摹绘自然又超越自然的园林文化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来源于道家学说,强调“师法自然”,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西方园林风格差异园林的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知识的发展而变化的。
而中西方的历史文化的差异,所以中西方在园林风格上也产生了差异,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园林风格差异,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西方园林风格差异一“自然”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进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法则,一直被中国造园家们奉为圭臬。
中国古典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力求再现大自然中各种事物、景物的造型和气势。
中国古典园林中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均符合自然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
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御园还是江南私园都很强调顺应自然。
颐和园的昆明湖、万寿山及其中的二堤、六岛、九桥,均显得自然和谐,丝毫没有人工穿凿之感,而苏州园林中巧妙设置的山水树木、亭台楼阁,亦显现出浓郁的自然韵味。
西方古典园林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
园林中所有的景物,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
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园中虽有许多自然物,但自然的气韵已不存在。
西方古典园林中最典型的是法国的凡尔赛宫,园中的王宫、教堂、剧院等都是规整排列,连柱廊、花坛、草坪、雕像、喷泉等均是秩序分明,呈现出几何形状,充分体现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
中西方园林风格差异二不同的建筑美学风格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使古建筑在西方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力。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来制造不同的建筑物,展现不同的信仰。
西方的石头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建得又高又大。
同时巧妙的建筑屋顶是西方古典建筑的一大亮点。
但是,如何将高密度石拱顶引擎,如仓库架构是它的位置,所以是一个直线上升的支柱,如较早出现的塔斯曼干栏,也可以说是西方建筑地基基础支柱。
发展支柱,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建筑屋顶,如果西方建筑的支柱是“基本词汇”,那么建筑物的屋顶是西方“基本句型。
浅析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的对比
摘要: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中、西方园林为何如此会循着不同的方向、路线发展呢?且不同的方面各又是怎么表现的呢?该文通过几个方面分别论述中西方园林风格的差异对比。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西方园林;风格设计
园林的概念随着社会发展的历史和人类知识的扩展而日益更新从而逐渐满足人们
对物质和精神上生活的享受和要求。
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同国家、地区的界定也不完全一样。
提到园林,就不得不谈到中、西两大园林流派。
中国园林艺术和西方园林艺术是世界园林艺术的两大流派,风格迥异,表现形式也迥然不同,但在某些表达方面却极其的相似。
中西园林艺术尽管由于各自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但它们都是世界园林文化的一部分,都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配景和建筑布置,它们都具有园林艺术的共同特性,那就是补偿现实生活境域的某些不足,满足人类自身心理和生理需要,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玩、居住的环境。
中外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
但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鲜明的。
布局上来看,中国园林艺术风格由生态形式自由式布局,而西方园林艺术风格以几何形式规则布局。
在中国古典园林建造中,一般在进入一个较大的景区前常有曲折,狭窄,幽暗的小空间作为过渡,以收敛人们的视觉和尺度感,然后转到较大的空间,以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这是“先藏后露”“先扬后抑”的“抑景”手法。
比如扬州何园,苏州挫政园,无锡寄畅园无不选择了这一空间布局。
追求诗文之意的舒展开合、起承转合,要求画意的远近高低、明暗虚实。
流动而又连续的曲径小道,郁郁葱葱繁茂的树木生长地错落有致,向人们展开了一个个有头有尾的连续画面,把各种园林景致组织到统一和谐的气氛之中,引导游人有条不紊的进行观赏。
如同看一出戏,有序幕,有发展,有高潮,逐渐将美景推到人们面前,无一览无余之般直接,有含蓄婉转变化之深邃。
而西方园林的布局构造上的艺术特色,主要由体积巨大的建筑物作园林的主体,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
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
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等。
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
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规则式布局,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这与中式园林恰恰相反。
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
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
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说:“美要靠体积和安排”,他的这种美学时空观念在西方造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西方园林中的建筑、水池、草坪和花园,无一不讲究整一性,一览而尽,以几何性的组合而达到数的和谐。
追求形似与写实。
被恩格斯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人的达·芬奇认为,艺术的真谛和全部价值,就在于将自然真实地表现出来,事物的美应“完全建立在个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因此西方园林艺术在每个细节上都追求形似,以写实的风格再现一切。
这也是东西方古典园林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是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
前者着眼于自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后者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表现人工的创造。
从修建的道路样式来看,中国园林道路艺术风格主要是讲究迂回曲折,曲径通幽,而西方园林道路多为轴线笔直的林荫大道。
在中式园林绿地中,园路多表现为迂回曲折,流畅自然的曲线性,中国古典园林所讲的峰回路转,曲折迂回,步移景异,即是如此。
且园路系统中多以三岔路口为主。
园路的自然曲折,可以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去观赏景观,在私家园林中,由于所占面积有限,园路的曲折更使其小中见大,延长景深,扩大视觉空间。
而西方园林的道路作为明确的轴线引导下作左右前后对称布置,道路多为规划的几何形和混合形式,由此形成不同的园林风格。
西欧的古典园林中(如凡尔赛宫)讲究平面几何形状。
当然采用一种形式为主,另一种形式补充的混合式布局方式,这在如今的现代园林绿地中也比较常见。
从树木花草种植上来看,中式园林多为自然性孤植、散植,多盆栽花台,重姿态;而西式园林整齐对植、列植,图案花坛表现,重颜色。
中式景观设计在植物选择上以枝杆修长、叶片飘逸、花小色淡的种类为主,如:竹、水石榕、垂柳、桂花、芭蕉、迎春、菖蒲、水葱、鸢尾、马蔺等植物,营造简洁、明净而富有中国文化意境的植物空间,中式景观中植物设计区别于中国古典园林植物设计的特点在于,它更为简洁明朗,古典园林植物种植以自然形、多层次、多品种植物混植。
而西方园林较多为整形修剪的树木与绿篱,几何形的花坛以及由整形常绿灌木形成的迷宫。
且西式景观植物种植多采用修剪整齐色彩鲜艳的植物作主基调。
园林花木,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
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
在空间结构上看,中国园林的空间结构假山起伏,翠林环绕;西方园林开阔宽广,大草坪铺展。
中国园林内舍园景、园境双层空间结构。
表层是实体性园景空间,以“隐曲”
为特征,呈现“流动”之态和“悠远”之感,营造耐游观的园景。
深层是虚实相生的园境空间,
以“空灵”为特征,具有虚化、意化、融合的美学功能,展现出情味美、朦胧美、超越美。
由此,中国园林营构中的形式规律要与审美心理规律同步一致。
而西式园林空间布局自然,多为起伏的坡地和草坪,农牧场似的景观,具有壮观的平面铺展的即视感,因此园林中种植大面积草坪具有室外地毯的美誉。
审美差异及体现上谈,中国园林强调自然美、意境美、偶然性、婉约地表现;西方园林却以人工美、形式美、必然性、明晰地表现。
中国园林没有任何规则可循,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
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
而西方造园与前者相反,其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
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
尽管组合变化可以多种多样,但仍有规律可循。
雕塑摆设上看,中国古典园林雕塑多为大型整体的太湖巨石;西式园林多为石雕具像(人物或动物)。
中国古典园林里的特置石往往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造型奇特,可以触发人们的想像力的峰石,可以单独成景,一般具有“瘦、透、皱、漏、清、丑、顽、拙”等特点,石大多是自然形成的,而非人为雕琢的。
中国园林景观雕塑早就花开两枝,一枝为严谨的具像雕塑,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龙、凤、麒麟、猴、狮等),一枝是飘逸的、抽象的置石,具有纯美学的观赏价值。
悠久的神话传说是西方造园雕塑艺术的源泉,希腊神话是希腊人对自然和社会的美丽幻想,他们相信神具有与人一样的形体和性格。
因此可以总结概括为传统园林中的雕塑大多是具象的,作为园林的附属品。
雕塑的材质主要是传统的石块、陶土、铜制、铅制等;主体大都来源于神话故事、领袖人物及记录一些重大事件。
无论是材质还是主体都是从属于、服务于园林的。
综合以上的叙述,已可以大略理出中西方古典园林风格的异同。
中西方园林建筑艺
术的最大差异是中西方园林建筑文化之差异,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体现出严谨的理性,完全排斥了自然。
这些构园特点,主要体现在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上。
而中国园林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即艺术地再现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涵。
参考文献(内容均来自互联网):
[1]参考于百度百科《西方园林》、《中国传统园林》、《园林》
[2]参考于百度文库《园林景观设计》、《园林树木的种植形式》、《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之精髓》
[3]张薇.《园林》文化论.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