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园林之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区别西方园林,从埃及、希腊、罗马起到l8世纪英国风景式园林产生以前,基本上以规则式园林为主,其中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建筑式园林和17世纪法国勒诺特平面图案式园林为代表。
这一类园林,以建筑和建筑式空间布局作为园林风景表现的主要题材。
中国园林,从有历史记载的周秦时代开始,无论大型的皇家园林还是小型的私家园林,多以自然式山水园林为主,古典园林中以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留园为代表。
(2.1)中西园林间形成的差异的原因众所周知,理论指导实践,那么首先就要从文化背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
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而这种美学思想一直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
它强调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
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就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
由于是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色彩。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著作十分的广博。
当时的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
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强调不要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取其精华。
中国古代哲学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
(2.2)中西园林的不同由于根源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审美观点、设计理念也大相径庭,所以导致中西方园林在各个方面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下中西方园林的不同点。
1)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因理性美的观念支配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比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几何形状的广泛应用。
西方园林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所以西方园林总是表现的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
一、中西方园林历史传统的异同(一)中国园林发源于商、周时期,最早的形式是囿,囿是将一定的天然地域加以圈围,并在其中放养动物,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之用的场所,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自然地貌,审美与实用结合在一起。
中式园林从“原始”状态脱胎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园林,园林从生产生活走向艺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此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阶级对抗尖锐,政局复杂多变,使得一些文人士大夫阶级的自信心遭到崩溃,理想幻火,并逐渐确立了以自然、适意、淡泊为特征的人生折学与生活情趣,追求的是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实无华的气质。
他们选择了“隐居” ,在山水花鸟的大自然中获得慰籍,但又不肯放弃城市的繁华生活,所以在自己居住的深宅大院内建立自然山水花园,以实现理想的“隐居”,寄情于山水,隐身于山林,复归大自然。
正是此种崇尚自然的社会风尚,使艺术家产生了表现大自然优美的情感动力,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势必在文艺作品上打上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到园林艺术的创作。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可说皆为文人,思想活跃,敏诗善文,擅画能歌,在文学和绘画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
其所造园无不出之同一意识,以雅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诗、画、书法、音律、园林等艺术形式有机融为一体。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他们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
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
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
而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作的传统,力创新意,做出了很大贡献。
所以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每每借用山水画论。
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题对楹联等又常常受到风景田园诗文的启发。
中西方古园林建筑差异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有人称之为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书。
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人们习惯于。
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
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
一,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建筑差异1,建造艺术理念的差异中西方古典园林主要是突出自然风景。
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
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
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在中国园林里,不规则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体,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如亭、榭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乳交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
大观园是以景区作为绿化单元来设置林木的。
通过对林木的合理选择和搭配,来渲染、烘托景区的主题。
例如:稻香村所要表现的是一座典型的农庄,故在村前安排了农村常见的桑,榆、槿、柘;在村后又安排了千百株杏树,把“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诗中的诗情画意引入景区,强化了稻香村的乡土气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西方古典园林,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崇尚开放,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
布局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意识,满足其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宴会、舞会的需要。
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
如维也纳美泉宫整个宫殿是巴洛克风格的,但是其中有44个房间是洛可可风格的。
浅议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摘要】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本文从中西方园林的设计理念、规划与布局、植物选材与景观呈现、装饰风格与细节处理,以及氛围营造与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中西方园林在美学上存在着诸多差异,包括理念追求、风格特点、景观配置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
这些差异既受历史文化背景影响,也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了解中西方园林美学差异的影响及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园林艺术,同时也为园林设计和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比和交流,可以促进中西方园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园林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关键词:中西方园林、美学差异、设计理念、规划与布局、植物选材、景观呈现、装饰风格、细节处理、氛围营造、审美价值、影响、现实意义1. 引言1.1 介绍中西方园林的背景中西方园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中国,园林艺术起源于古代帝王贵族的园林别墅和皇家园林,如秦始皇陵园、唐代的大明宫园等,逐渐演变为宋代的私家园林和元明清时期的名胜园林。
这些园林以山水相间、假山迭峰、流水潺潺、假山瀑布等构造特色为主,注重塑造自然景致,以体现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
相比之下,西方园林的发展则始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宫殿花园和公共休闲园,如阿维尼翁花园和潘赛斯花园等。
西方园林在文艺复兴时期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逐渐发展出条理清晰、对称美丽的花园风格,以几何形状、修剪整齐的植物和水池为特色,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对对称、秩序和理性的崇尚。
虽然中西方园林在风格和设计理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都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1.2 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尤为重要,因为美学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追求的体现,也是园林设计的灵魂。
园林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不仅要具备实用性和功能性,更应该体现出美学的价值。
浅谈中西方园林之比较杜俏声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310012摘要:本文从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状况、宗教思想和人们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各自特点,通过实例比较,进而阐明了中西方园林的不同,以便我们对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体系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影响;差异源于黄河、长江两河流域的东方文明和源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两河流域的西方文明,是构成人类文明两大体系的发源地。
就是我们习惯说的“东方”和“西方”,是用它代表两种文化的概念。
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是东方园林的典型代表,中国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追求自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
西方古典园林设计起源于布置园圃,同时受到建筑思维的影响,它的整齐、规则、中轴对称、几何布局成为主要的造园手法,植物多表现为“刺绣花坛”之类的趣味图案,道路笔直,以此表现人工美。
其中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堪称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代表。
1、中西方古典园林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各自风格1.1依托自然条件和人为表现下形成的有特色的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位于北半球,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西边,有喜马拉雅山;东边和南边,有太平洋;只有在北边,没有天然的疆界来抵御历史上有名的入侵。
三条大河,从西到东,几乎贯穿了中国大陆:即黄河、长江和京杭大运河。
北部有广阔干燥的黄土高原,中部有湖泊、溪流和洪水冲积而成的农田,南部有延伸入亚热带地区的人迹罕至的山脉”[1]。
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
1.2依托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下形成的西方传统几何式园林。
“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将欧洲大陆分为两个气候地区,地中海气候区和大西洋气候区。
通过水路与陆路的相互渗透,恶劣的气候才得以避免,从而也鼓励了航海的发展”[1]。
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的区别区别一:建筑材料不同,中国园林以土木为主,西方园林以石质为主。
区别二:建筑布局不同,中国园林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而西方园林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
区别三:建筑文化主题不同,中国园林以宣扬明伦示礼为中心,西方园林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为中心。
一、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的区别1、建筑观念不同:中国古代园林重在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而西方园林则重在表现人为的力量,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
“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
2、建筑材料不同: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西方古典建筑以石质为主。
3、建筑布局不同: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而西方古典建筑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
4、建筑文化主题不同:中国传统建筑以宣扬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西方古典建筑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
5、建筑风格不同: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基调,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旷、封闭的内部空间使人产生宗教般的激情与迷狂。
二、中国园林的特点是怎样的?1、融于自然是把园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融于自然的目的,是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使人们获得丰富的审美对象,尤其是自然美。
例如通过围墙漏窗的设置,就可以使人们从漏窗中观赏到墙外的美好风光,给园林造成幽深广阔的境界和意趣。
融于自然的手段,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园林空间。
2、顺应自然指园林的建造,包括筑山、理池、设置花木、建筑房屋等等,都服从于自然美的需要,而不能破坏自然美。
也就是说,要讲求合理开发。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的区别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家核优居。
【家核优居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原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中西方园林比较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的园林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形成迥异的风格。
中西方古典园林是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下产生的,在历史的不断演进中形成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
因此,也就产生了重重差异。
下面是我对中西方园林的比较的分析。
一、人工美与自然美园林学是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
提到造园,当然离不开自然环境,对自然美所持的态度则直接影响着园林所呈现的风貌。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他强调自然美不是理想美,非经人工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界,西方古典主义园林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反映。
以凡尔赛宫为代表的西方古典主义园林所呈现的便是人工美。
它不仅布局对称规矩,而且花草树木也按人的意志被修剪得整整齐齐,充分强调了几何图案之美。
它还以近6000公顷的总面积,在西方北部的森林众多、河道缓流、起伏平缓的地景上,雕塑出平面几何构图的视轴、星状放射的路径和林中的各种花园、喷泉、雕塑和倒影池等。
园中宽90米、长达1.6公里的运河,与全园中央的开放视轴相交,加之从宫殿到运河间以连续平缓的坡度降低后再向天际线延伸的轴线,显现出超大的尺度以及人工改造自然的气势。
相反,中国人更崇尚自然之美,推崇佛家与道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总结了这个时期文艺发展的丰富经验,将美学观点建立在“自然之道”的基础上。
这种思想也影响到后来园林造景的观念,庭园成为自然美景在有限空间里的艺术再现,尤其表现在南宋后江南兴建的多处私园。
中西方园林的比较中西方的园林比较起来都有其特色,从不同方向比较,中西方的园林也有其不同点,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园林的比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西方园林的比较一造园构景手法与总体风格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园林设计尽管运用相似的造园要素: 山、水、植物、建筑等, 但在造园构景中却有较大的相异之处。
西方园林设计中, 对山石的运用局限性较大, 大部分用作雕塑的材料, 也有岩石园、洞穴和假山的出现。
对水的运用十分重视, 如意大利花园中流动的水, 法国花园平静宽阔的水镜; 植物也构成了西方园林设计的一个重大要素, 如古罗马的绿色雕刻, 法国花园的各种花坛等; 建筑在西方园林中从来都是构图的中心, 花园是为建筑服务的, 园林是建筑和自然之间的过渡, 花园设计的原则要服从建筑设计的大局。
而在中国园林设计中, 对山石的运用极为重视, 假山石的设计更是占有重要的地位, 江南私家园林中, 绝大多数有着脍炙人口的假山设计, 如苏州网狮园、拙政园等; 中国园林中的理水, 是一种以少胜多的典范, 水在中国园林中绝不可没有, 大部分情况下, 还起着园林的构图中心的作用, 如北京的颐和园, 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 中国园林中, 也非常讲究植物设计, 正所谓 / 一年四季皆有景, 一天四时观景变 0; 建筑在中国园林设计中起着画龙点睛、空间转换、供人小驻等作用, 它不是建筑与自然之间的过渡, 而是自然的缩影和提炼, 是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直接展现。
中西方园林的比较二人工美与自然美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
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东西方古典园林比较有什么差异我国的园林讲究自然美,而西方的园林追求线条的美感,这样一对比,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异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东西方古典园林比较有什么差异,欢迎阅读!东西方古典园林比较有什么差异一、对古典园林布局的差异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在空间布局方面:以法国为代表西方古典园林,布局开敞、道路笔直、景区呈几何形分割,一览无余,给人以扩大、张扬的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特征是于曲径处通幽,看似无规则、实则有矩。
如此的空间营构,不仅拓展了有限的空间,而且富于诗性的韵律,给人含蓄、意味深长的审美感受。
二、对园林建筑的认识和使用上的差异西方古典园林设计只不过是把建筑设计那一套原则手法从室内搬到室外。
在西方园林中常以建筑为中心,而以庭园包围建筑,呈现典型的外向性格。
当然,建筑只是园林的一个组成部分,造园师并不只着眼于建筑本身,而具有卓越的全局观念,以植物、水体、地形、建筑及小品等组成一个协调的建筑式的整体,使组成园林的各局部、各景点融合于统一的构图之中。
中国园林建筑没有建筑构图所特有的那种明确性和条理性。
而回环曲折、参差、错落、忽而洞开、忽而幽闭的手法则常赋予园林建筑以无限的变化。
园林建筑为求得自然美,对于环境的选择极为重视。
再者,对于一般建筑类型来讲,建筑通常扮演构图的主要角色,建筑与山石、水池、花木巧妙地结合。
三、对水的运用在西方园林中,每处庭园都有水法的充分表现。
常设置水池、水阶梯、跌水、瀑布、壁泉、喷泉,各种各样的喷泉与雕塑结合,或以喷水的图案花纹优美取胜,还在喷水技巧上作改进,创造了水剧场、水风琴等具有音响效果的水景。
中国园林也十分注重用水,从布局上可分为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集中水面特点是:整个园林以水池为中心,水池四周环列建筑,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绝大多数均呈不规则形式。
分散用水特点是: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了互相连通的若干小块,给人深邃清幽的感觉。
四、在植物运用方面差异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园林,主要是通过花坛、小林园或丛林、树篱和花墙来体现,法国园林中的植物都需要经常修剪,注重人工整理。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论述
中西方风景园林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理念的不同
中式园林注重自然,强调自然元素的采用,尊重山川、水流、石头等原有的地形地貌,注重素雅、静谧、疏朗的感觉,强调“人在自然中”的感受。
而西式园林强调对景观的组织和安排,更注重人工修饰的效果,常常会采用几何图形、雕塑等技法,突出人文主题,强调“自然服务于人”的理念。
二、造园手法的不同
中式园林注重隐逸、深邃的感觉,常采用“透景进深”的构思方式,通过建筑、结构
等手法营造出秀美、诗意的境界。
西式园林则注重规则、对称的感觉,强调整体美感和直观性,因此常使用几何图形、
剪形等手法来布置景境。
三、运用的元素不同
中式园林运用的元素主要有山石、水、植物等,其主要功能是增强景观的自然感、古
朴感、清幽感等。
西式园林则注重雕塑、建筑等人工造型元素的应用,常常会用到楼阁、亭台、雕塑、
喷泉等,通过对园林构件的处理打造出一个规则美感的场景。
东西方园林体系比较意大利传统园林一、主要特点意大利园林受古典主义思想的引导,其形式与文艺复兴的社会意识密不可分。
因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制约,意大利别墅、园林大都修筑在面海的高亢坡地上,恰当地依附于地形,形成了特殊的被称为“台地园”的结构形式。
将府邸等主要建筑安置在中层或最高层的台地上,并修建遮阴的拱廊,这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舒适的观赏户外景色的场地,这是意大利人热爱户外生活的性格在建筑园林上的体现。
意大利园林在整体布置上常采用整格局设计的原则,大量运用方与圆的结合,下层的绿从植物多修剪成规整的几何图案,以表现图案的美。
除此之外,意大利园林十分珍视对水的运用,既可增加凉爽又可使园景生动。
在理水的技巧上尽可能地把可以利用的水源全部汇集起来使水量充沛,然后结合地形来组织形成多样的理水形式。
而在容水物的结构物本身,在外形装饰安置上常是优美的艺术创作;作为池或泉的中心雕塑,常是优美的艺术作品。
运用水的光影和水的乐音更成为台地园的一个特色。
在植物的处理上,由于地理因素,阳光强烈,所以在台地园的布局中突出“处处绿荫”的要求,在园路的两旁常用丝衫或其他配树形成配置,这样不仅保证了风景视线的完整性,也达到了绿荫的目的。
但如果园中处处绿荫的话,单一的色调会使人产生乏味之感,因此在意大利园林中对明暗浓淡不同的绿色配置十分重视。
在特殊位置常设置灰白或棕褐色的建筑小品,与绿色的植物形成视觉上的对比从而便显出层次景深;不仅如此,浓暗的丝衫通过黄杨、冬青、女贞而逐步过渡到淡绿色的柠檬,形成了多样的色调变化,又产生了多样的层次效果。
二、经典案例:“百泉宫”埃斯特别墅埃斯特别墅建造之时恰逢意大利式园林的全盛时期,是典型的意大利台地园式建筑。
喷泉、水池和道路等在内的石作、经过修剪的植物和与石作结合的水组成了当时园林建造的基本要素,是意大利经典园林特色的代表之一。
在设计中,设计师着重强调出了光影与水纹的对比,以及巧妙的人工装置的设置,达到了理想的理水效果。
(一)中西方园林景观之比较1、不同的传统文化对园林景观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对中国古典园林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1)儒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之说。
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
主要体现于江南诗情画意的私家园林里。
(2)道家崇尚自然之美,老子以“道”是宇宙本原而生成万物,也是万物存在的根据,道家总结园林审美的自然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一理论的产生为中国园林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哲学依据,使园林中的自然因素“山水”得到巩固和发展。
道家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崇尚自然山水。
②为中国园林山水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③以水体为纽带的山水、建筑组合关系的建立。
(3)佛家思想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超越与自由。
正如六祖惠能的传世之偈中所说的:“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家美学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的作用,融入中国园林的创作中,从而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
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了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
佛学思想对中国园林,特别是江南园林产生极大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普遍风尚,文人、画家开始参与造园。
唐朝王维是当时倍受推崇的一位,他辞官隐居到蓝田县辋川,相地造园,园内山水溪流、堂前小桥亭台,都依照他所绘的画图布局筑建,如诗如画的园景,正表达出他那诗作与画作的风格,写出了《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
浅谈中西方园林对比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关于美的思辩,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的园林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形成迥异的风格。
园林作为文化的体现,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在西方,则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典型。
前者着眼于自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后者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表现人工的创造。
一、中西方古典园林体系概述东方体系: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在这里诞生的东方体系最初形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不过那时的园林基本上还处于圈地时期直到秦始皇营造阿房宫和汉代的上林苑依然如此,而且园林的使用功能中还始终含有一条供天子和诸侯狩猎之用。
这种情况直到魏晋南北朝时代才有所改变。
在这一时期,由于佛教和玄学的影响,人们开始更加主动地关注自然,模仿自然,从而开创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做法。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的顶峰,各种艺术文化成就纷纷涌现,园林艺术在此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在于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墅的修建。
王维的诗画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对于意境的追求是其重要特色,这座与自然山水风景结合的宅院也贯彻了这一思想。
到北宋,抽象自然和象征自然在园林建筑中日益明显,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色。
从宋至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成熟期,其间名园举不胜举,单在苏州一地,就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一系列经典作品。
西方体系:古希腊于西元前5世纪逐渐学仿波斯的造园艺术,后来发展成为四周为住宅围绕,中央为绿地,布局规则方正的柱廊园。
随后希腊的园林为古罗马所继承,他们将其发展为大规模的山庄园林,不仅继承了以建筑为主体的规则式轴线布局,而且出现了整形修剪的树木与绿篱,几何刑的花坛以及由整形常绿灌木形成的迷宫.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园林出现新的飞跃。
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差异是由于两方或多方的不同引起的,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大,那么其园林的差异也就不小了,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西方园林的差异一造园手法上的差异(1)西方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西方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人工美,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水体都方方整整,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关系中去。
园林中所有的景物,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楼阁亭台排列整齐,花木修剪成形,水源理成喷泉等等。
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西方古典园林中最典型的是图1中法国的凡尔赛宫,王宫、教堂、剧院等都是规整排列,柱廊、花坛、草坪、雕像、喷泉等秩序分明,充分体现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
(2)中国古典园林的处理手法中国古典园林的处理崇尚自然,“虽由人作,宛如天开”运用人力,艺术地再现自然的天地万物及其壮丽景观,布局灵活,山水喻道,潜心会意,复归自然。
古典园林艺术注重意境的创作与表达,皆以自然为比喻,采用象征、联想、比拟和隐喻等手法再现自然美,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
中西方园林的差异二世界观的差异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
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
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较西方发达得多,这种思维方式注重总体观念和对立统一观点。
儒道两家都注重从总体来观察事物,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
老子、孔子都注重观察事物时的对立面及其相互转化。
古代中国人把这种宇宙模式的观念渗透到园林活动中,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群体空间艺术。
与西方清晰客观的雄辩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多有道佛之风范,参禅悟道,却始终没有一句明确回答。
中国园林正有这种味道,如同中国画写意多于工笔,中国人讲究和谐,“乐者,天地之和也”,因此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差异的分析园林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
中国古典园林有意识的改造、调整、加工、剪裁这些造景元素,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
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式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
前者按古典园林的建筑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而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
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誉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
3、诗画的情趣。
4、意境的含蕴。
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静物。
江南园林;南方人口密集,所以园林地域面积小,又因为河糊、常绿树较多,所以比较细腻精美。
特点就是淡雅朴素、曲折深幽、明媚秀丽,但是究竟面积小,略感局促。
这类代表多集中在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
岭南园林:因为地处亚热带,终年常绿,又多河川,所以造园条件比较好。
其明显特征是具有亚热带风光,建筑物都比较高而宽。
著名的如广东的顺德清晖园、东莞的可园和番禺的余荫山房等。
1、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2、仿自然山水格局的景观类型3、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4、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5、巧于因借的视阈扩展园林6、循序渐进的空间序列7、小中间大的视觉效果8、委婉含蓄的情感表达其构景手法有主配、层次(障景法、隔景法)、框景、借景(如杭州西湖借三面云山一面城)浅议中西方传统园林差异一、起源的差异:中国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在几千年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孕育出“中国园林”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圃可以说是最早的皇家园林。
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迅速发展的园林已具雏形。
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人们尚未建构完全自觉的审美意识。
浅谈中西方园林之比较
摘要:本文从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状况、宗教思想和人们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各自特点,通过实例比较,进而阐明了中西方园林的不同,以便我们对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体系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影响;差异
源于黄河、长江两河流域的东方文明和源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两河流域的西方文明,是构成人类文明两大体系的发源地。
就是我们习惯说的“东方”和“西方”,是用它代表两种文化的概念。
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是东方园林的典型代表,中国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追求自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
西方古典园林设计起源于布置园圃,同时受到建筑思维的影响,它的整齐、规则、中轴对称、几何布局成为主要的造园手法,植物多表现为“刺绣花坛”之类的趣味图案,道路笔直,以此表现人工美。
其中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堪称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代表。
中西方古典园林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各自风格
1.1依托自然条件和人为表现下形成的有特色的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位于北半球,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西边,有喜马拉雅山;东边和南边,有太平洋;只有在北边,没有天然的疆界来抵御历史上有名的入侵。
三条大河,从西到东,几乎贯穿了中国大陆:即黄河、长江和京杭大运河。
北部有广阔干燥的黄土高原,中部有湖泊、溪流和洪水冲积而成的农田,南部有延伸入亚热带地区的人迹罕至的山脉”[1]。
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 且呈现出诸多差异, 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
1.2依托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下形成的西方传统几何式园林。
“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将欧洲大陆分为两个气候地区,地中海气候区和大西洋气候区。
通过水路与陆路的相互渗透,恶劣的气候才得以避免,从而也鼓励了航海的发展”[1]。
西方园林,是以十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造园艺术思潮为基础,于十七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形成的。
这种园林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
它一般呈具有中轴线的几何格局:地毯式的花圃草地、笔直的林阴路、整齐的水池、华丽的喷泉和雕像、排成行的树木(或修剪成一定造型的绿篱)、壮丽的建筑物等,通过这些布局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意识,满足其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宴会、舞会的需要。
其最有代表性的是巴黎的凡尔赛宫。
这种古典主义的园林,曾得到当时社会的推崇,其中更多的是诗人、画家们的赞许和歌颂,也就赋有了在当时社会上风行的“诗情画意”和特有的“意境”。
而只有揭示“诗情画意”和“意
境”所特有的内容,才能真正地揭示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园林的特点”[2]。
2、中西方古典园林社会发展状况的差异
2.1 中国园林的社会发展状况。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沿着黄河流域,产生并形成了中国文明,而且事实上,生生不息,已延续发展了将近5000年。
在公元前6世纪,同时和希腊达到了哲学思想的顶峰,并且在公元前221年,由先前的诸侯小国,合并成了一个统一的帝国。
在中国,国家稳定的基础是氏族单元,以及一个主要由小业主和小商人组成的社会,没有世袭贵族,皇帝凌驾一切之上。
而且中国对所有的外国统治者来说,都充满着诱惑,为她所吸引。
2.2西方园林的社会发展状况。
做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基督教于公元323年成为古罗马帝国的国教。
首都移到拜占庭,但是内部的纠纷引起了解题体,分为东西两部分。
希腊正教会从拜占庭向被扩展,于11世纪到达基辅。
在西部,来自莱茵河东部森林的法兰克人,最终将罗马人从高尔地区驱逐了出去,这些法兰克人自身信奉的事基督教。
由此,欧洲慢慢形成了,法国和英国成为相互竞争的君主制国家。
3、中西方园林艺术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
3.1中国传统宗教对园林艺术的影响
3.1.1 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
中国园林设计起源于创造一个自然中的生活环境的理想场所。
但园林首先是一个工程,园林艺术要立足于工程技术的可实现性。
中国传统上的造园和造房子技艺一样,大多是师徒代代相授,而工匠们的文化水平有限,所以有关造园上技术技艺的记载更加有限,明代末年的《园冶》因此显得弥足珍贵,它的园林艺术,以其严谨而巧妙的布局,精湛而高超的技术,山明水秀的风景,鸟语花香的境界,诗情画意的精髓,形成了自然写意主义风景式——具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园林艺术风格。
在造园的技术工艺上,南北朝的园林中已经出现了比较精致而结构复杂的假山,北魏司农张伦在洛阳的宅园内“造景阳山有若自然,其中重岩复岭,嵌鉴相属;深溪涧壑迤逦连接——崎岖石路似崎而通,峥嵘间道盘行复直”[5]。
通过对假山的塑造,唤起人们对崇山峻岭的遐想,使人仿佛置身大自然的群山中,艺术
地再现了美妙的大自然。
3.1.2 儒家思想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
“相对于道家的‘无为而治’,儒家采取的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推崇‘学而优则仕’,主张以礼制来维系社会”[6]。
儒家思想在皇家园林中较之私家园林等其他类型园林有更充分的体现,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庭园平面布局中很少有中轴线的存在,但它却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 北京和南京城的空间秩序) 、房屋设计( 北京四合院) 、甚至室内设计( 紫禁城的室内设计) 、皇家园林(避暑山庄)。
在这些设计中常采用中轴对称、数进院落布局,以此体现皇权独尊和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
3.1.3 佛家思想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
“佛家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不仅在于形成了一个园林类型——寺庙园林,而禅宗精神促成了在造园风格上‘意境’这
一概念的形成”[3]。
中唐以后尤其是宋代的中国艺术,重内在情感的表现而不
重物象的再现,重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的交融互滲,即重意境的表现。
于是,就有了宋代文人写意园的产生和兴盛。
这是继魏晋南北朝之后,造园风格产生了又
一大转变——注重完整“意境”的营造。
3.2 西方宗教对园林艺术的影响。
7世
纪,穆罕默德创建了伊斯兰教;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形成,横跨亚非欧,中心在叙利亚。
中古时期,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三大文化影响着世界各地的园林。
西欧(欧洲西部)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发展了修道院园林与城堡式园林。
中部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发展了波斯伊斯兰园林,西班牙伊斯兰园林以及印度伊斯兰园林。
欧洲的封建社会有强大、统一的教权,而政权分散独立,这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不同。
结语
可以说,陶冶人与自然相亲和的关系,园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此,“中国园林尊重自然、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利用自然以造福人类的哲理,尤其是体现在中国园林体系当中的经验与理论”[5]。
与之相反,法国布阿依索写成西方最早的园林专著《论造园艺术》,他认为“如果不加以条理化和安排整齐,那么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
17世纪下半叶,法国造园家勒诺特尔提出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
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刘滨谊. 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2]杨鸿勋.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理念: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风景园林[J],2006
NO.6:14--17.[3]金荷仙.寺庙园林艺术表现手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洛阳伽蓝记》
[6]宗白华,陈从周, 刘天华等. 中国园林艺术概观[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