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肿瘤
- 格式:ppt
- 大小:5.42 MB
- 文档页数:26
椎管内肿瘤护理常规【观察要点】1、临床分期:(1)刺激期:神经根痛,病变早期出现,性质多为电灼、针刺、刀切或牵拉感,咳嗽、喷嚏和用力排便增加椎管压力而诱发疼痛或加剧。
夜间和平卧痛是椎管内肿瘤较为特殊症状,患者常被迫“坐睡”。
(2)脊髓部分受压期:受压平面以下运动、感觉障碍,髓内肿瘤是从上而下发展,髓外肿瘤则由下向上发展。
(3)脊髓完全受压期:压迫平面以下运动、感觉、括约肌功能完全丧失,而且为不可逆的。
2、临床特点:(1)感觉障碍:为感觉不良和感觉错误,前者有麻木、束带或蚁行感等,后者将冷误为热,抚摩误为刺痛。
(2)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最常见为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可伴有少汗等;腰脊髓段以上肿瘤压迫脊髓时膀胱反射中枢仍存在,膀胱充盈时,可产生反射性排尿;腰骶段肿瘤可产生尿潴留,膀胱过度充盈,产生尿失禁;腰节以上脊髓受压产生便秘;腰节以下脊髓受压产生大便失禁。
(3)运动障碍及反射异常:在肿瘤平面表现支配区肌群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迟缓性瘫痪)及反射减弱或消失,在肿瘤压迫平面以下,则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痉挛性瘫痪)及发射亢进,圆锥和马尾部肿瘤表现为下神经元瘫痪。
3、各节段脊髓肿瘤的主要症状和体征:(1)高颈段(C1—4)肿瘤:枕颈区放射性痛,四肢痉挛性瘫痪,躯干、四肢的感觉障碍,膈神经受损可有呼吸困难和窒息感。
肿瘤在C2以上可有枕大孔区症状,也可出现颅内压增高、后组颅神经损害或小脑共济失调。
(2)颈膨大段(C5—T1)肿瘤:肩及上肢放射性痛,上肢迟缓性瘫痪,下肢痉挛性瘫痪,病灶以下感觉障碍,伴有霍纳氏综合征,颈段肿瘤只有40%患者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
(3)胸髓段(T2—12)肿瘤:胸腹部放射痛和束带感,上肢正常,下肢痉挛性瘫痪并感觉障碍,比较多见括约肌功能障碍。
(4)腰膨大段(L1—S2)肿瘤:下肢放射痛,迟缓性瘫痪及感觉障碍,会阴部感觉障碍,明显的括约肌功能障碍。
(5)圆椎肿瘤:明显感觉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发生早。
椎管内肿瘤的鉴别要点
以下是 6 条关于椎管内肿瘤的鉴别要点:
1. 症状表现很重要啊!比如说,张三突然出现了背部疼痛,这可能是椎管内肿瘤在捣乱吗?就像身体内部有个小怪兽在搞破坏一样!当你的身体莫名其妙出现一些持续且严重的疼痛时,可别小瞧了呀!
2. 运动功能也得注意呀!李四之前走路好好的,最近怎么感觉腿没劲儿呢?这难道不是椎管内肿瘤在影响吗?就好比汽车的发动机出了问题,动力就不足啦!要是发现自己的运动变得不灵活或者无力,可一定要警惕起来。
3. 感觉障碍可别忽视呢!王五总觉得身上某些地方麻麻木木的,难道不是椎管内肿瘤导致的吗?这就像你的身体某些部位被蒙上了一层纱似的。
一旦有这种奇怪的感觉异常,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啊!
4. 大小便情况也能透露信息呀!赵六最近大小便不太正常,这会不会和椎管内肿瘤有关系呢?哎呀呀,这就像是身体的排泄通道出了故障一样。
如果大小便出现异常变化,一定要高度重视起来!
5. 病程进展快慢要关注哇!孙七的症状发展得特别快,这会不会提示是椎管内肿瘤呢?就像一场比赛,进展迅速得让人吃惊呢!仔细观察病程的速度,说不定能发现关键线索哦!
6. 检查结果很关键的啦!钱八做完检查后,那些指标和图像到底说明了什么呢?这就像是一份神秘的密码,需要专业的人来解读呀!一定要重视各项检查结果,它们可是鉴别椎管内肿瘤的重要依据呢!
总之,椎管内肿瘤的鉴别要点很多,大家一定要多留意自己身体的变化,一旦有异常,赶紧找医生去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呀!。
椎管内肿瘤护理要点椎管内肿瘤是一种生长在脊椎骨和脊髓周围组织中的肿瘤。
对于患有椎管内肿瘤的患者,有效的护理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椎管内肿瘤护理的要点。
1. 定期监测患者症状和疾病进展患有椎管内肿瘤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症状和疾病进展的监测。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症状、疼痛程度和肢体活动能力。
及时记录和报告任何症状的变化,以便医生能够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2. 疼痛管理椎管内肿瘤常导致患者疼痛不适。
护理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疼痛管理。
这包括给予患者合适的镇痛药物,并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
此外,也可以考虑采用其他非药物疼痛缓解方法如按摩和热敷来帮助减轻患者的疼痛。
3. 床位转换和体位调整椎管内肿瘤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床位转换和体位调整,以防止压力性损伤和促进舒适。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床位转换和体位调整的频率和方法。
在进行床位转换时要注意谨慎操作,避免对患者的脊髓造成损伤。
4. 神经功能评估护理人员需进行定期的神经功能评估,以监测患者的神经状况。
这包括观察患者的感觉、运动和反射等神经功能表现,并记录和报告任何异常情况。
神经功能评估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情绪支持和心理疏导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对患者来说是一次重大打击。
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情绪支持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可以通过情绪倾诉、心理咨询和社会支持等方式来提供支持。
以上是椎管内肿瘤护理的一些要点。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并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监测,以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椎管内肿瘤护理措施简介椎管内肿瘤是一种发生在脊柱椎管内的肿瘤。
对于患有椎管内肿瘤的患者,合理的护理措施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档将介绍椎管内肿瘤的护理措施和管理建议。
护理措施1. 疼痛管理:- 给予合适的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消炎药等,以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 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调整药物剂量和方案。
2. 神经功能监测:- 定期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包括感觉、运动和膀胱功能等。
-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神经功能受损的表现,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进一步损伤。
3. 康复护理:- 针对患者的病情和手术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 引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和康复训练,促进肌力恢复和功能恢复。
4. 营养支持:- 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鼓励患者进行均衡的饮食。
- 如有需要,可以考虑给予补充营养支持,如口服补充剂或静脉营养。
5. 心理支持:- 提供患者和家人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和不适。
- 如有需要,安排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恢复积极的心态。
管理建议1. 多学科团队合作:- 椎管内肿瘤的护理和管理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包括神经外科、神经病学、康复医学等专业。
- 不同专业间的沟通和协调非常重要,确保患者得到全面、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2. 定期随访:- 对于椎管内肿瘤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和康复期间,定期进行随访。
- 随访的内容包括病情评估、功能恢复情况、相关检查结果等,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3. 家庭教育和指导:- 向患者和家人提供有关椎管内肿瘤护理和管理的教育和指导。
- 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了解疾病和治疗,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
结论椎管内肿瘤的护理措施和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和综合性的护理措施。
通过合理的疼痛管理、神经功能监测、康复护理、营养支持和心理支持等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
而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和定期随访及家庭教育和指导则能够更好地管理和护理椎管内肿瘤患者。
椎管内肿瘤的标准操作规程SOP 编号:GXYY-****-SOP-00*-0*Ⅰ目的:指导临床建立可靠地诊断,全面评估病情,确定治疗方案,改善预后,尽量避免不恰当的经验性治疗,节约医药卫生资源。
Ⅱ适用范围:凡在我院诊治的脑转移瘤,均须按本操作规程执行。
Ⅲ规程:一、病史及体格检查1.慢性进行性加重的神经根痛症状。
典型根痛部位较为恒定,常以夜间为甚,少数病人卧床不久即疼痛,起床活动可缓解,个别病人甚至难于平卧。
此症状不一定贯穿全病程,仅在病程某一阶段出现,要注意询问。
2.神经根痛有时可误诊为枕大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心绞痛、泌尿系结石、胆囊炎、阑尾炎等,应注意鉴别。
如疼痛症状以夜间为重,且症状轻重与体位改变有明显关系时,应考虑有神经根痛的可能。
3.神经根痛期可出现束带感,因咳嗽用力使疼痛加重。
4.注意具有定位意义的症状和体征,除神经根痛外,应注意不同节段肿瘤的特点:(1)颈段病变:有无颈椎压痛,强迫头位,呃逆或呼吸困难(膈肌痉挛或麻痹),植物神经症状如多汗或少汗,Horner综合征,四肢瘫(常表现为上肢软瘫,下肢硬瘫),大小便障碍(一般发展较晚)及感觉障碍平面(可能低于病变平面)。
(2)胸段病变:有无双下肢瘫痪,胸椎叩、压痛,感觉平面,Beevor征,大小便障碍。
(3)圆锥或马尾病变:有无伴鞍状感觉障碍的括约肌功能失调,不伴腰痛及腰椎病理学检查异常的坐骨神经痛。
5.注意髓内和髓外肿瘤的鉴别:(1)髓外病变:感觉障碍平面可由下向上发展,或远端较近端重,Brown-Sequard 综合征较多见。
(2)髓内病变:感觉障碍平面可由上向下发展,或近端较远端重。
二、辅助检查1.术前常规检查:包括心、肝、肾、肺,电解质,血、尿、大便常规等(必检)。
2.腰穿:检查椎管是否阻塞,脑脊液是否黄变易凝及蛋白含量是否增高。
3.X线摄片:注意病变相应脊髓节段有无骨质破坏,椎间孔扩大,椎弓根间距增宽。
4.MRI有定位及定性价值。
椎管内肿瘤护理常规椎管内肿瘤脊椎内肿瘤简称脊髓肿瘤,是指生长于脊柱和脊髓相邻组织如神经根、脊膜、血管、脂肪组织及胚胎残余组织等的原发或转移性肿瘤,大多数为良性肿瘤,可以手术切除。
脊髓病以脊髓外、硬脊膜内多见。
主要表现为脊髓受压部位以下膨体瘫痪和大小便失禁。
【护理诊断】1.疼痛:与神经根刺激有关2.焦虑:与患者担心手术预后有关3.潜在并发症:脊髓水肿或损伤、废用综合征、关节僵硬等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有关,活动障碍有关。
【观察要点】1.观察患者痛、温、触等感觉丧失平面及程度,肢体感觉、活动和肌力情况。
2.观察患者排尿排便情况,有无尿潴留或尿失禁、便秘或大便失禁。
3.观察患者皮肤情况,有无压疮。
【护理措施】1.术前护理(1)病情观察按病情观察要点观察并处理(2)饮食护理由于病人病情重,精神上过度忧虑,且活动少,故有食欲不振、不肯进食等症状。
因此,必须勉励病人多进食蔬菜类食品;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忌刺激性食品。
(3)术前准备术前1天备皮,如颈部手术应剔去枕部头发。
行抗生素皮试,更换患服及佩戴手腕带等,术前8小时禁食水。
(4)大、小便异常的护理如尿潴留者应留置导尿管,要多饮水,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如有大便秘结,应口服缓泻剂,经常食人粗纤维食物。
对顽固性便秘者,必要时灌肠,及时排出粪便。
(5)心理护理椎管内肿瘤患者大多症状较重,患者心理压力大,情绪低落,烦躁不安。
做心理护理时,注意语言技巧,充分理解患者的痛苦,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按外科术前护理。
2.术后护理(1)病情观察术后严密观察意识、面色、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引流量及切口敷料渗出情况,了解术中肿瘤切除情况及有无脊髓损伤。
其他按病情观察要点进行观察并处理。
(2)体位护理睡硬板床,术后1—2小时内取仰卧位,以减少创面,以后改侧卧位,以免挤压切口。
术后6小时可以翻身,翻身时头与躯干保持直线(即一字形翻身),避免脊柱错位,损伤脊髓。
椎管内肿瘤一概述(定义及分类)椎管内肿瘤是生长于脊髓及相关组织,包含神经根、硬脊膜、血管、脊髓及脂肪等组织的原发和继发性肿瘤。
肿瘤可分为1.椎管硬膜外病变2.髓外硬膜下病变3.髓内病变三类。
常见的肿瘤有神经鞘瘤、脊膜瘤、胶质瘤、先天性肿瘤(上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瘤)、肉瘤、转移癌、结核瘤、肉芽肿、海绵状血管畸形、脂肪瘤等。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常见于20-40岁。
基本无性别差异。
二诊断要点1 刺激期(神经根痛)在疾病早期可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多为刺痛。
咳嗽和用力大便可使椎管内压力增高而诱发疼痛及使其加剧。
夜间痛和平卧痛也较具特征性。
2脊髓部分受压期典型体征为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
髓内肿瘤感觉障碍平面是从上到下发展,髓外肿瘤由下向上发展。
3 脊髓完全受压期表现为压迫平面以下运动、感觉、括约肌功能完全丧失。
4 查体注意心肺及呼吸肌功能,躯体感觉障碍平面,有无肌肉萎缩和褥疮。
三主要辅助检查1 MRI(增强)最具有定位及定性诊断意义,直接观察肿瘤的形态、部位、大小及椎间孔破坏情况。
2 CT及X线平片检查可了解病变部位骨质情况。
四主要鉴别诊断(一)硬膜外肿瘤约占55%,起自椎体或硬膜外组织。
1转移瘤多见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及淋巴瘤转移2原发性脊髓肿瘤包括脊索瘤、神经纤维瘤(哑铃型)、类骨质骨瘤、成骨性骨瘤、动脉瘤样骨囊肿、软骨肉瘤、骨软骨瘤、椎体血管瘤、骨巨细胞瘤、骨肉瘤。
3 其他包括浆细胞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肉芽肿、Ewing肉瘤、脂肪瘤。
(二)髓外硬膜下肿瘤占40%。
1 脊膜瘤2 神经纤维瘤3 脂肪瘤4 转移癌(三)髓内肿瘤5%1 星形细胞瘤2 室管膜瘤3其他如GBM、表皮样囊肿、畸胎瘤、脂肪瘤、血管母细胞瘤五治疗指南(围手术期准备)及规范1 术前行常规定位标记拍片。
颈段采用侧俯卧位、胸腰段采用俯卧位。
术前30分钟——2小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 术中采用后正中入路,视具体情况采用半椎板、全椎板切除暴露病变。
椎管内肿瘤椎管内肿瘤是指发生于脊髓本身及椎管内与脊髓邻近的各种组织(如神经根、硬脊膜、血管、脂肪组织、先天性胚胎残余组织等)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的总称。
临床上按其与脊髓和硬脊膜的关系分为髓内、髓外硬脊膜下和硬脊膜外肿瘤。
椎管内肿瘤可压迫脊髓和神经引起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
肿瘤可发生在脊椎的任何节段,因胸段最长故肿瘤的发生率也相应较高,约占半数,颈段约占1/4,其余分布在腰髓段及马尾。
椎管内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年龄为20~50岁之间。
除脊膜肿瘤外,椎管内肿瘤男性较女性发病率略高。
各种肿瘤有其特有的好发部位,如上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多发生在腰骶段;而神经胶质瘤则胸腰段和胸段多见;肉瘤及神经节细胞瘤多见于硬脊膜外;肠源性囊肿以颈段硬膜下髓外、脊髓腹侧多见,可与髓内皮样囊肿并发。
发病机制椎管内肿瘤可压迫脊髓神经根引起各种神经功能障碍,压迫血管造成脊髓水肿,变性及坏死,引起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综合征临床表现1.一般临床表现主要为肿瘤所在平面的神经根损害及该水平以下的长束受累的症状和体征。
(1)神经根性疼痛:为神经根或硬脊膜的刺激所致部位较固定,常局限于一处并沿受累神经根分布区放射,性质如刀割针刺或烧灼样常呈间歇性发作。
(2)感觉障碍:表现为受损脊髓平面以下的感觉减退或感觉异常(麻木或蚁走感)。
(3)运动障碍:肢体力弱在小儿椎管内肿瘤表现较突出,颈髓病变可有四肢肌力减弱;胸腰段损害表现为下肢无力、肌张力增高及病理反射阳性等;腰骶段表现为马尾神经损害征、肌张力及腱反射低下等。
(4)直肠和膀胱功能障碍:表现为括约肌功能损害,可有肛门松弛,大小便失禁。
2.不同部位肿瘤的临床表现(一)髓内肿瘤1. 室管膜瘤:来源于脑室与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或脑内白质室管膜细胞巢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髓内肿瘤,尤其多见于中年人,男女发病率相同。
颈段是好发部位。
多数脊髓的室管膜瘤属良性肿瘤,虽然没有包膜,但与脊髓之间界限清楚,手术常能完全切除,术后可治愈或长期不复发。
椎管内肿瘤的护理椎管内肿瘤是指发生在脊柱椎管内的肿瘤,它可以分为原发性椎管内肿瘤和转移性椎管内肿瘤。
椎管内肿瘤的护理需要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护理方案,下面将从评估、护理干预和康复护理三个方面对椎管内肿瘤的护理进行详细介绍。
一、评估1.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病史、家族病史、手术史和药物史等。
2.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特别是注意神经系统的检查,包括感觉、运动和反射等方面。
3.进行相关检查,包括X光、CT、MRI等,以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和侵犯范围。
二、护理干预1.术前护理:(1)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解除其紧张和恐惧。
(2)教育患者和家属有关手术的相关知识,包括手术过程、恢复期的护理和康复训练等。
(3)协助患者进行检查和准备手术所需的材料。
2.术后护理:(1)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和体温等。
(2)监测患者神经系统的功能,包括神经感觉、运动和反射等。
(3)给予患者止痛药物,减轻术后疼痛。
(4)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避免感染的发生。
(5)安全护理,防止患者摔倒和撞伤。
3.化疗和放疗护理:(1)监测患者血液学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和血小板计数等。
(2)监测患者肝肾功能,包括肝功能指标和尿常规等。
(3)监测患者心电图,特别是心脏毒性药物的使用时。
(4)给予患者支持性护理,包括饮食调理、营养补充和心理支持等。
三、康复护理1.康复评估:(1)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包括活动范围、肌力和平衡能力等。
(2)评估患者的感觉功能,包括触觉、痛觉和温度感觉等。
(3)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等。
2.康复干预:(1)进行物理治疗,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和康复运动等。
(2)进行职业治疗,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等。
(3)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患者适应疾病和康复过程,提高其心理素质。
(4)给予患者社会支持,包括家庭支持和社区支持等。
综上所述,椎管内肿瘤的护理需要从评估、护理干预和康复护理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护理工作。
椎管内肿瘤的CT表现及诊断椎管内肿瘤是指发生于椎管内各种组织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
根据肿瘤发生部位分为髓内肿瘤,髓外硬膜内肿瘤,髓外硬膜外肿瘤和骑跨硬膜内外的哑铃型肿瘤,其中以髓外硬膜内肿瘤为多见,约占60%以上。
MRI对椎管内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优于CT。
1 髓内肿瘤髓内肿瘤占椎管内肿瘤的10%~15%,多为神经胶质瘤,以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多见,其它肿瘤少见。
肿瘤主要沿脊髓纵轴浸润性生长,脊髓多呈不规则增粗,蛛网膜下腔受压、移位、变形。
肿瘤一般生长较慢,可发生液化、坏死和囊变。
发病年龄多为20~50岁,病程相差较大,年龄越小病程越短,下面分别介绍常见的髓内肿瘤。
1.1 室管膜瘤室管膜瘤是最常见的髓内肿瘤,约占髓内肿瘤的60%。
肿瘤起源于中央管室管膜细胞或终丝等部位室管膜残留物。
1.1.1 CT表现CT平扫可见硬膜囊明显增大,形态不规则,病变处脊髓密度均匀性降低,外形不规则膨大,边缘模糊,分界欠清,肿瘤内可见坏死囊变区。
当肿瘤增大压迫邻近骨质时,可见椎管扩大,并累及椎旁组织。
增强扫描见肿瘤轻度强化或不强化,在中央管周围可见轻度强化。
瘤体实性部分因富血管性可呈结节状强化,其囊性部分则不强化。
CTM可见脊髓不规则增粗或局限性增大,两侧不对称。
肿瘤密度均匀,多为低或等密度,少数为高密度或不均匀,边界不清。
蛛网膜下腔变窄,受压移位或闭塞。
硬膜外间隙变形变窄。
延迟扫描可显示肿瘤继发的脊髓空洞。
1.1.2 诊断与鉴别诊断典型的室管膜瘤呈低密度影,脊髓不规则增粗或局限性增大,蛛网膜下腔狭窄变形或闭塞。
增强扫描肿瘤可轻度强化,并可见中央管周围轻度强化。
本病应与髓内其它肿瘤如星形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等鉴别。
从发病部位、范围及增强后的表现等方面有助于鉴别。
1.2 星形细胞瘤星形细胞瘤是常见的髓内肿瘤之一,约占髓内肿瘤的30%。
肿瘤起源于脊髓星形细胞,儿童比成人多见。
1.2.1 CT表现CT平扫见脊髓不规则增粗,肿瘤可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影,常累及多个脊髓节段,边界不清,邻近蛛网膜下腔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