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镧治疗经验分享(WHL)
- 格式:pptx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23
碳酸镧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高磷血症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面临的常见问题之一。
长期血液透析治疗导致肾小管功能丧失,无法有效排除体内的磷,从而导致血磷浓度升高。
高磷血症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风险,必须及时有效地控制血磷水平。
碳酸镧是一种磷结合剂,被广泛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的高磷血症治疗中。
碳酸镧通过与食物中的磷结合形成不溶性化合物,阻止其被吸收到血液中,从而降低血磷浓度。
以下是对碳酸镧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进行综述。
一、降低血磷浓度:多项研究证实,碳酸镧能够显著降低血磷浓度。
一项关于碳酸镧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荟萃分析发现,碳酸镧治疗组的血磷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研究还发现碳酸镧的疗效与剂量呈正相关,高剂量的碳酸镧可达到更好的血磷控制效果。
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高磷血症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一项回顾性研究观察了碳酸镧治疗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显示,碳酸镧治疗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碳酸镧通过降低血磷浓度,减轻血管内膜钙化,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三、改善生存率:碳酸镧治疗还可以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率。
一项大规模队列研究发现,碳酸镧治疗可显著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
高磷血症与全因死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通过控制血磷浓度,碳酸镧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
碳酸镧是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有效药物之一。
碳酸镧能够降低血磷浓度,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存率。
值得注意的是,碳酸镧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导致钙和碱中毒,应定期进行血清钙和碱化酶的监测,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碳酸镧的治疗效果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碳酸镧与醋酸钙在血液透析患者中降低血磷的疗效比较【摘要】目的:比较碳酸镧与醋酸钙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血磷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72例我院收治的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纳入时间:2020年1月-2021年1月),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6例。
A组患者应用碳酸镧治疗,B组患者应用醋酸钙治疗。
结果: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3.33%,显著高于B组61.11%,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磷(P)、血钙(Ga)和血甲状旁腺素(PTH)水平,均相当,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治疗后的血P、血Ca和血PTH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B组为8.33%,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碳酸镧对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的治疗,较醋酸钙有显著优势,不仅具有较高的治疗总有效率,且对患者的血P、血Ca和血PTH水平改善作用也更加明显。
【关键词】碳酸镧;醋酸钙;血液透析;血磷;高磷血症高磷血症是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的一个常见并发症,临床研究分析表明,血液透析患者发生高磷血症的原因主要是血液透析患者本身肾功能发生障碍,肾功能受损,导致肾脏的磷排泄功能发生了障碍,使其无法将饮食中所摄入的磷元素无法顺利排出体外,引起体内磷元素堆积,随着磷元素在体内的不断累积,会使血磷水平持续升高,如果这一情况没有及时得到纠正和控制,则最终会诱发高磷血症。
而高磷血症是影响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疗效的一个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高磷血症的发生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和死亡风险[1]。
因此,临床对于血液透析患者的高磷血症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常规情况下以低磷饮食、限磷饮食作为预防手段。
但一旦当患者并发了高磷血症,仅依靠饮食控制已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需采取磷结合剂对患者进行治疗。
碳酸镧和醋酸钙是当前比较常用的磷结合剂,在高磷血症的治疗中均有应用,本文就对碳酸镧与醋酸钙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血磷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碳酸镧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摘要】碳酸镧作为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有效方法备受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讨碳酸镧对高磷血症的治疗机制、临床疗效观察、影响因素分析、安全性评价以及疗效维持和长期效果。
结果显示,碳酸镧通过抑制磷酸盐的吸收和提高钙吸收来治疗高磷血症。
临床观察表明,碳酸镧能有效降低血磷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磷饮食摄入量和透析充分度对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安全性评价显示碳酸镧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碳酸镧是治疗高磷血症的有效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应加以重视并进行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工作。
【关键词】碳酸镧、高磷血症、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疗效、安全性、长期效果、临床观察、影响因素、研究、建议、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磷血症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常在血液透析时出现。
高磷血症会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增加心血管风险和骨骼疾病的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饮食控制和磷酸盐结合剂,但效果有限且易产生副作用。
碳酸镧是一种磷酸盐结合剂,通过与食物中的磷酸盐结合而减少其吸收,从而降低血液中的磷含量。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碳酸镧在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并且相对安全可靠。
尚需进一步的临床观察和研究来验证其有效性和长期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本文旨在系统总结碳酸镧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现有研究成果,分析其治疗机制、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安全性评价以及疗效维持和长期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并进一步探讨碳酸镧作为治疗高磷血症的潜力和未来研究方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碳酸镧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及其机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和指导,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具体目的包括:1. 研究碳酸镧对高磷血症的作用机制,探讨其降磷机制是否与其他磷结合剂相同或不同;2. 观察碳酸镧在临床中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3. 分析影响碳酸镧疗效的因素,如患者的肾功能情况、用药剂量和疗程等;4. 评估碳酸镧对高磷血症的长期疗效,探讨其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前景。
碳酸镧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研究碳酸镧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观察。
方法:选取我院高磷血症终末期肾病患者78例,按照入院顺序奇偶数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各39例,常规组患者采用碳酸钙加以药物治疗,实验组采用碳酸镧加以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前后各指标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实验组患者药物治疗后各指标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高磷血症终末期肾病患者加以碳酸镧进行治疗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碳酸镧;终末期肾病;高磷血症;疗效观察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终末期肾脏病的并发症就是高磷血症,其使得患者自身甲状旁腺的相应功能长时间处于亢进状态,造成患者相关的组织器官或者肾性骨病自身会出现转移性钙化的现象,使其患者自身逐渐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1]。
为分析碳酸镧治疗高磷血症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本院展开相关研究,如下:1资料和相关方法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高磷血症终末期肾病患者78例,采用入院顺序奇偶数随机分组,每组39例。
实验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2例;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为(60.5±7.3)岁;肾脏疾病史1-9年,平均为(3.3±0.6)年;常规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47-89岁,平均年龄为(60.8±7.7)岁;肾脏疾病史1-8年,平均为(3.1±0.5)年。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说明可进行比较研究。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两组患者均属于ESRD或透析,并且在开展本次研究前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具有精神疾病的患者给予排除[2]。
治疗方法常规组患者口服碳酸钙(国药准字号:H53020093,生产产家:楚雄老拨云堂药业有限公司)加以治疗,一天两次,一次600mg/g,持续用药3个月即可。
碳酸镧治疗终末期肾衰竭肾脏替代治疗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新型非钙非铝磷结合剂碳酸镧治疗终末期肾衰竭肾脏替代治疗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血液净化治疗中心2012年7月-2013年6月终末期肾衰竭肾脏替代治疗的高磷血症患者共30例,分析用碳酸镧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清钙、磷水平和甲状旁腺激素(PTH)变化。
结果用碳酸镧治疗后血磷水平明显下降(治疗前2.54±0.5mmol/L,治疗4周后1.73±0.5mmol/L,P<0.01),血PTH水平有所下降,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572.1±51.5 ng/L,治疗4周后498±62.8 ng/L,P<0.01)。
而血钙水平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变化(P >0.01)。
所有病例未发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碳酸镧治疗终末期肾衰竭高磷血症具有疗效快、副作用小、对血钙影响小的特点,是控制高磷血症的良好选择。
【关键词】碳酸镧终末期肾衰竭肾脏替代治疗高磷血症【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2-0113-02慢性肾脏病的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CKD-MB)是慢性肾功能不全,特别是终末期肾衰竭包含肾脏替代治疗患者的重要并发症之一。
1证据表明:高磷血症、增高的钙磷乘积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可导致血管钙化和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与透析患者增加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相关。
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常出现血钙正常或偏高并高磷血症现象,此时钙盐磷结合剂使用受限。
本文分析我院30例终末期肾衰竭肾脏替代治疗患者合并高磷血症用碳酸镧的资料,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7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终末期肾衰竭肾脏替代治疗血钙正常或偏高者并高磷血症患者共30例,其中血液透析患者25例、腹膜透析患者5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18例,高血压病5例,糖尿病7例。
碳酸镧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也在逐渐增加。
慢性肾脏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就是高磷血症,而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更是高磷血症的高发人群。
高磷血症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式对于改善HD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而在治疗高磷血症的药物中,碳酸镧因其良好的疗效备受关注。
本文将详细探讨碳酸镧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
1. 碳酸镧治疗高磷血症的机制在了解碳酸镧对高磷血症的治疗疗效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碳酸镧的作用机制。
碳酸镧是一种无机盐,能够与食物中的磷酸盐结合形成不溶性的复合物,并通过肠道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清中的磷酸盐浓度。
碳酸镧还能够抑制肠道中磷酸酶的活性,减少磷酸盐的吸收。
碳酸镧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降低血清中的磷酸盐浓度,从而达到治疗高磷血症的效果。
2. 碳酸镧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碳酸镧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高磷血症具有良好的疗效。
一项发表在《Nephrology Dialysis Transplantation》杂志上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与安慰剂组相比,接受碳酸镧治疗的HD患者血清磷浓度显著减少,且治疗组患者的骨密度和磷酸盐排泄量均有所改善。
另一项研究发现,在长达12个月的治疗过程中,碳酸镧能够持续有效地降低HD患者的血清磷浓度,而且在服药期间患者的肠道不良事件和血清钙水平并未出现明显异常。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碳酸镧具有显著的降磷疗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性。
碳酸镧还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在临床应用中,虽然碳酸镧可能会引起轻度的消化道不适,如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但这些不良反应一般是暂时的、可逆的,并且对治疗的持续进行并无重大影响。
碳酸镧在治疗高磷血症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3. 碳酸镧与其他降磷药物的比较除了碳酸镧外,目前临床上还有其他一些药物可以用于治疗高磷血症,如碳酸钙、乳酸钙和醋酸钙等。
碳酸镧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引言维持性血液透析是一种常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透析患者常常伴有高磷血症,这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碳酸镧是一种常用于治疗高磷血症的药物,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碳酸镧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高磷血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本文旨在综述碳酸镧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探讨。
一、碳酸镧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机制高磷血症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原因是肾功能减退导致磷的排泄受损。
高磷血症会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肌腱钙化、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并发症。
碳酸镧是一种磷酸盐结合剂,其主要作用是通过与食物中的磷结合形成难溶的化合物,减少磷的吸收,从而降低血磷浓度。
碳酸镧还可以直接与肠道中的游离磷结合,减少其吸收,从而达到降低血磷浓度的目的。
二、碳酸镧治疗高磷血症的临床研究1.临床疗效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碳酸镧治疗高磷血症的疗效显著。
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长期应用碳酸镧能够有效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磷浓度,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并且与其他磷酸盐结合剂相比,碳酸镧的药物耐受性更好。
一些随机对照研究也证实了碳酸镧在治疗高磷血症方面的疗效。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碳酸镧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血磷浓度,而且对高磷血症相关的并发症,如骨代谢紊乱和心血管疾病等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2.安全性碳酸镧治疗高磷血症的安全性也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临床研究表明,长期应用碳酸镧并不会对患者的肝肾功能和血液生化指标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
与其他磷酸盐结合剂相比,碳酸镧的药物耐受性更好,患者更容易遵从治疗。
三、碳酸镧在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尽管碳酸镧在治疗高磷血症的疗效显著,并且安全性较高,但在临床应用中仍需注意以下事项:1.用药剂量:碳酸镧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血磷浓度和食物磷摄入量来调整,避免过量或不足。
2.药物相互作用:碳酸镧可能会与一些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如抗生素、抗癫痫药等,应慎用并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碳酸镧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碳酸镧是一种常用的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药物。
它通过结合体内的磷酸盐,减少磷酸盐在肠道的吸收,从而降低血浆中的磷浓度,达到治疗高磷血症的目的。
本文将从碳酸镧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临床研究表明,碳酸镧在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一项对碳酸镧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系统评价结果显示,碳酸镧可以显著降低患者血浆中的磷浓度,改善高磷血症的症状,并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还有一些临床试验显示,碳酸镧与其他磷酸盐结合剂相比,具有更好的磷酸盐结合效果和更少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碳酸镧在治疗高磷血症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钙代谢紊乱和其他过敏反应等。
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这些不良反应多发生在患者刚开始使用碳酸镧时,且往往是轻度的,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这些不良反应往往会自行缓解。
钙代谢紊乱是碳酸镧使用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血清钙降低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升高。
碳酸镧还可能引起其他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等。
在使用碳酸镧的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碳酸镧在治疗高磷血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患者在使用碳酸镧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药物过敏史询问,避免发生过敏反应。
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和钙磷代谢等指标,以评估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患者还需要注意在饮食中限制高磷食物的摄入,如豆类、肉类、奶制品等,以减少磷酸盐的摄入,从而降低磷浓度的水平。
碳酸镧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药物,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治疗反应和不良反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确保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碳酸镧治疗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高磷血症56例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在临床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高磷血症治疗中使用碳酸镧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80例就诊于我院的终末期肾脏病高磷血症患者,根据使用治疗药物的不同进行随机的分组:常规组40例,干预组40例,常规组使用碳酸钙进行治疗,干预组使用碳酸镧进行治疗。
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的血钙、血磷、钙磷乘积、血PTH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血PTH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干预组患者的钙磷乘积从第2周开始较常规组降低(P<0.05);第4周开始,常规组的血钙水平开始升高,直至第12周(P<0.05),而干预组患者的血钙水平在治疗之前及治疗之后均没有显著差异;常规组患者的血磷水平自第4周开始下降,干预组自第2周开始下降,两组的下降趋势均持续到第12周,并且从第2周开始,干预组患者血磷水平较常规组的下降明显(P<0.05);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常规组显著少(P<0.05)。
结论在临床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高磷血症治疗中使用碳酸镧进行治疗,临床上显示治疗效果较好,且不发生高钙血症,不仅如此,使用碳酸镧对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高磷血症进行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少,应积极进行应用。
关键词:碳酸镧;终末期肾脏病;高磷血症高磷血症是一种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中的一种常见并发症[1],发病率在百分之八十左右[2]。
血磷的升高可以间接或者直接的使PTH水平升高,由此可以导致囊性纤维化、高转化性骨病、SHPT等的发生[3],这种钙磷的代谢紊乱可以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增加,也可以导致血管的钙化。
因此,对高磷血症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研究中探讨在临床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高磷血症治疗中使用碳酸镧的临床疗效。
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资料选择2013.12~2015.6期间就诊于我院的终末期肾脏病高磷血症患者8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42例,年龄在38~55岁之间,平均年龄(41.83±5.76)岁。
碳酸镧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1. 引言1.1 背景目前关于碳酸镧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临床研究报道较少,且样本量有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研究旨在通过严谨的研究设计和科学的数据分析,探讨碳酸镧在治疗高磷血症中的疗效及其长期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将选取一定数量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系统性观察和分析,旨在全面评估碳酸镧在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中的疗效情况。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碳酸镧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评估其对患者血磷水平的影响以及治疗效果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治疗实验和长期随访,希望能够验证碳酸镧在控制高磷血症方面的有效性,并探讨其与传统治疗方法的比较优势。
也将观察患者在接受碳酸镧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肾功能指标、骨代谢情况等方面的变化,为临床对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依据。
通过本研究,期望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3 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对象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患者。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一种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方法,但患者常常伴随高磷血症,即血液中磷含量过高的情况。
高磷血症会导致骨骼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本研究选取了这一特定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碳酸镧治疗高磷血症的疗效。
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这一群体通常需要长期接受透析治疗,身体状况相对较为脆弱。
高磷血症不仅会加重已有的肾脏病变,还会影响其他器官的功能。
研究碳酸镧在这一人群中的疗效对于改善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参考依据,为他们的健康带来更多希望与可能。
2. 正文2.1 研究方法1. 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设计。
碳酸镧治疗尿毒症高磷血症的临床效果研究作者:孔淑艳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年第16期[摘要]目的:研究碳酸镧治疗尿毒症高磷血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6月到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尿毒症高磷血症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利用碳酸钙治疗的对照组患者(30例)与采用碳酸镧治疗的观察组患者(30例),记录两组患者经过相同时间的治疗效果,对比治疗3个月后患者来院复查时的身体指标。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磷、血钙及血PTH水平均比对照组患者低(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33%(28/30),服用碳酸钙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3.33%(22/30),远远低于观察组(P<0.05)。
结论:与碳酸钙相比,碳酸镧可以有效降低患者体内的血磷浓度,对尿毒症高磷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碳酸镧,尿毒症,高磷血症,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6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22-0097-02高磷血症是慢性肾病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不具有典型性,患者需经过专业性的检查才能确定血磷是否高于正常水平。
尿毒症高磷血症会引发多种机体功能障碍,如心脑血管疾病、肾性骨病等,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对此,应及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控制,促使患者延长生命,进而改善其自身的生活状态。
本次研究发现碳酸镧治疗尿毒症高磷血症的效果较药物碳酸钙更加显著,患者的血磷浓度得到控制,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85F6月到2019年12月在我院治疗尿毒症高磷血症的60例患者视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30例患者中包含男性17例,女性13例,患者的年龄在24~75岁之间,平均年齡(54.8±3.2)岁;观察组包含男性16例,女性14例,患者的年龄处于23~76岁之间,平均年龄(55.3±3.8)岁。
碳酸镧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观察作者:***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1年第12期【摘要】目的:探讨碳酸镧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疗效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0年7-12月本院收治的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伴高磷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
对照组采取碳酸钙治疗,研究组采取碳酸镧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P、Ca、iPTH水平、LVMI、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及治疗后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字2=4.150,P=0.042)。
研究组治疗后的血P、C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3.214,P=0.002;t=5.121,P=0.000)。
研究组治疗后的血P、C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t=4.914,P=0.000;t=2.241,P=0.030)。
对照组治疗后的血P、C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t=2.143,P=0.037;t=2.407,P=0.020)。
两组治疗前后iPTH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字2=4.500,P=0.034)。
研究组治疗后LVMI、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均高于治疗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76,P=0.385;t=0.445,P=0.659);对照组LVMI、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均高于治疗前(t=2.996,P=0.004;t=2.749,P=0.008)。
研究组治疗后LVMI、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均低于对照组(t=2.030,P=0.048;t=2.073,P=0.044)。
结论:碳酸镧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的效果显著,可降低血磷、血钙水平,且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还能避免患者左心室肥厚及冠状动脉钙化,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碳酸镧维持性血液透析高磷血症左心室肥厚冠状动脉钙化Effect of Lanthanum Carbonate on Hyperphosphatemia i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Patients/LIN Zhipe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1, 18(12): 0-057[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Lanthanum Carbonate on hyperphosphatemia i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 Method: A total of 50 patients with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and hyperphosphatemi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ly to December 2020 were selected for the study,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 two groups, 25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alcium Carbonate, and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anthanum Carbonate.The blood P, Ca, iPTH levels, LVMI,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Resul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字2=4.150, P=0.042). The blood P and Ca levels of the study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3.214,P=0.002; t=5.121, P=0.000). The blood P and Ca levels of the study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before treatment (t=4.914, P=0.000; t=2.241, P=0.030). The blood P and Ca levels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before treatment (t=2.143,P=0.037; t=2.407, P=0.020).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s of iPTH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字2=4.500, P=0.034). The LVMI and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before treatment, but 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0.876, P=0.385;t=0.445, P=0.659). The LVMI and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scor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before treatment (t=2.996, P=0.004; t=2.749, P=0.008). The LVMI and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scores of the study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2.030, P=0.048; t=2.073, P=0.044). Conclusion: Lanthanum Carbonate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hyperphosphatemia. It can reduce blood phosphorus and calcium levels, and has high drug safety. It can also avoid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and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in patients, it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 Lanthanum Carbonate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Hyperphosphatemia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Jiedong District in Jieyang City,Jieyang 515549, 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1.12.012維持性血液透析是治疗肾功能衰竭常见方法,其能够清除患者机体内的毒素,并纠正机体电解质紊乱[1]。
碳酸镧咀嚼片的副作用碳酸镧咀嚼片用于慢性肾衰患者高磷血症的治疗,那么你想知道碳酸镧咀嚼片的副作用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碳酸镧咀嚼片的副作用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碳酸镧咀嚼片的副作用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除了头痛和过敏性皮肤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如果进餐时同时服药,这些反应会减轻,连续服药时也会随着时间而逐渐减轻。
以下术语用于表述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很常见(≥1/10);常见(≥1/100至<1/10);少见(≥1/1000至<1/100);罕见(≥1/10000至<1/1000);非常罕见(1/10000);未知(无法根据现有数据进行评估)。
据国外文献资料,在两项长期开放性临床试验中,共有1215例患者使用本品,944例使用对照药。
使用本品组有14%由于不良事件停药。
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腹泻、呕吐是导致停药的最常见原因。
市后经验:在本品批准上市后的使用,报道了过敏性皮肤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和瘙痒),显示与碳酸镧治疗有密切的时间关系。
在临床试验中,本品和安慰剂/阳性对照药物组中均可见过敏性皮肤反应,其发生率为很常见(≥1/10)。
也发现了便秘、消化不良、低磷血症和牙损伤等不良反应。
虽然还报告了一些其他的单个不良反应,但均是该患者人群中可以预期的不良反应。
研究中观察到了QT间期的一过性改变,但未见心脏不良事件增加。
碳酸镧咀嚼片的注意事项动物试验显示服用本品后镧能沉积于组织。
在使用本品患者的105份骨活检结果中,其中一些患者使用超过4.5年,发现镧浓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
目前尚无镧在其他组织中沉积的临床资料。
目前服用本品超过2年的临床试验有限,但是在服用本品长达6年的受试者中未发现风险/受益比的变化。
有报道使用镧出现相关的严重的胃肠道阻塞、肠梗阻和粪便嵌塞,其中某些不良反应需要手术或住院。
在上市后报告中,胃肠道阻塞的危险因素包括胃肠道解剖学改变(例如胃肠道手术史、结肠癌)、蠕动减弱(例如便秘、肠梗阻、糖尿病)与合并用药(例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也有某些患者无胃肠道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