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现状及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3
神经内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护理要点一、主要护理问题1.发热发热与感染有关。
2.有窒息的危险窒息与意识障碍、呕吐有关。
3.有脑疝的危险脑疝与颅内高压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意识障碍、发热有关。
5.舒适的改变舒适的改变与头痛、呕吐有关。
6.有坠床的危险坠床与行为异常、癫痫发作有关。
7.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皮肤完整性受损与意识障碍、生活不能自理有关。
8.潜在并发症潜在并发症有感染的可能。
二、护理目标(1)护士随时观察患者的体温、热型,协助医生控制患者的体温。
(2)患者达到舒适的状态或舒适感增加。
(3)患者能得到足够的营养。
(4)护士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了解头痛情况,并维持其最佳水平;患者未发生脑疝、窒息、坠床、压疮等。
(5)患者无感染的发生如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6)患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三、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1)病情观察。
①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维持患者的最佳意识水平;②体温:观察发热的热型及相伴的全身中毒症状的程度,根据体温高低定时监测其变化,并给予相应的护理;③迅速判断意识水平:结合其伴随症状正确判断,及时、准确地反馈有利于患者得到恰当的救治;④区分以下情况;颅内压高所致脑疝引起的嗜睡、昏睡、昏迷高热引起的精神萎靡失语造成的不能应答智能障碍引起的表情呆滞、反应迟钝。
(2)营养支持,防止电解质紊乱护理。
①监测各种与营养有关的指标,如血钾、钠、清蛋白、脂蛋白、血糖、蛋白比值,并准确记录出入量;②饮食: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为宜,给细软、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③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水果和蔬菜;④鼻饲的患者应计算患者每千克体质量所需的热量,配制合适的鼻饲饮食;③遵医嘱给予液体及电解质静脉补充。
(3)预防传染的护理:①疑似患者应转至单人房间,同病室的患者也应就地隔离。
②在适宜情况下转入传染病医院。
③医护人员注意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医院神经内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护理
一、急性期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有精神症状者应遵医嘱给予约束带及镇静剂,做好交接班。
二、对腰穿病人术前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顾虑,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并加强生活护理。
三、对昏迷或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饮食并按鼻饲护理常规进行护理,每日口腔护理2次,加强对胃部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监护。
当病情好转和意识恢复后,鼓励病员自行进食。
四、加强大、小便护理。
有尿潴留者,应予留置导尿,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并保持(特别是女病人)会阴部清洁,并注意定时夹闭尿管以训练膀胱功能;便秘者应定期给予通便药物。
五、对有意识障碍或严重偏瘫者,定时翻身,防止压疮的发生。
瘫痪肢体应置于功能位置,并用足托、棉垫加以保护;加强早期被动运动和按摩(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康复期后鼓励病人主动锻炼,以预防瘫痪肢体的挛缩、畸形、关节强直、疼痛等发生,有利于促进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昏迷者按昏迷病员护理常规进行)。
六、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及需求并予以满足;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担心和不安,及时向
病人说明病情、治疗状况和应注意的相关事项,使病人以愉快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做好出院指导。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脑实质或脊髓的炎症反应。
这种感染可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本文将从感染原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讨论。
感染原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以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细菌感染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常见的致病细菌包括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病毒感染也相对常见,如脊髓灰质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等。
症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症状可以根据病原体、患者年龄和免疫状态而有所不同。
通常,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发热、恶心呕吐、颈部僵硬、意识障碍等症状。
婴儿和幼儿可能出现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皮肤苍白等非特异性症状。
特定病原体引起的感染还可能伴随特殊的症状,如水痘病毒感染引起的皮疹等。
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通常需要综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医生可能会进行腰椎穿刺,以获得脑脊液样本进行检查。
脑脊液的检查可以包括细菌培养、病毒PCR检测、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和糖含量等指标。
此外,影像学检查如脑部CT或MRI也有助于判断炎症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需要根据病原体种类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针对细菌感染,通常会使用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病毒感染目前没有特效药物,但可以对症治疗和支持性治疗。
对于真菌和寄生虫感染,可能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和抗寄生虫药物。
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预防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可以减少病原体传播的机会。
其次,接种疫苗是预防某些病原体引起感染的有效手段,如脑膜炎球菌疫苗和乙型脑炎疫苗等。
此外,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尤其是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
总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良好的个人卫生、接种疫苗和避免接触感染者是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关键措施。
医生在面对疑似病例时需进行全面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便及时明确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后遗症治疗与护理中枢神经系统(CNS)炎性疾病,如脑膜炎、脑炎和脊髓炎等,可以导致严重的后遗症。
这些疾病通常导致炎症和损伤,影响脑和脊髓的功能。
治疗和护理的目标是减轻症状、促进康复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下是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1.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和症状,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炎药物和免疫调节剂等药物。
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治疗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
抗炎药物可用于减轻炎症和症状,而免疫调节剂则可以帮助控制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师可以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肌力和平衡锻炼、柔韧性训练和日常生活技能培训等。
这些训练有助于恢复神经系统功能、改善肌肉和关节的动作能力,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独立性。
3.语言和言语治疗:对于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人来说,语言和言语能力可能受到影响。
语言和言语治疗师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沟通能力,提供康复训练和辅助沟通设备等。
4.心理支持: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后遗症可能导致患者面临认知和情绪方面的挑战。
提供心理支持是重要的,可以包括心理治疗、家庭支持和社区支持,以帮助患者应对困难,并促进他们的心理康复。
5.康复护理:由护士和其他康复专业人员提供的个体化康复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自我护理的能力。
这包括帮助患者进行个人卫生、饮食和行动,确保他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6.教育与指导:给予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教育和指导,让他们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自我管理和康复。
提供关于药物使用、康复锻炼、日常护理和应对策略的信息,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病情,并控制症状。
7.病情监测:定期进行病情监测,包括神经系统功能评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这有助于及早发现并处理任何潜在的并发症,并调整治疗计划。
8.社会支持: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允许他们参与社交和康复活动,以促进他们的社交互动、自我认同和社会参与。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现状及护理
孙婷
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神经外科ICU
摘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神经内外科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总结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播途径及护理要点,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救治质量,缩小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传播。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护理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神经内外科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一旦发生,因为其所在部位与外界隔绝,一般医疗途径难以到达感染的部位,加上目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医疗手段缺乏,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差,且治疗上常常采用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如脑室穿刺、腰大池置管引流等,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同时又相反的为病原体提供了绕过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机会。
加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一般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并发颅高压诱发脑疝而死亡。
由此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护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相关的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知识。
在总结了我科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护理经验后,分析如下:
1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学
1.1 病原体的种类:
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最主要为细菌感染,其次为病毒感染。
而真菌以及其他病原体感染则极为罕见。
细菌感染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绝大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一般均为医院获得性感染,其病原菌与社区获得性感染有明显差别。
一项来自脑脊液培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致病菌分布如下[1]:
表1 脑脊液标本438 株致病菌分布构成比
病原菌菌株数构成比(%)
革兰阳性菌 316 72.2
CNS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235 53.7
金黄色葡萄球菌 46 10.5
其他葡萄球菌 10 2.3
肠球菌属 13 3.0
链球菌属 7 1.6
其他 5 1.1
革兰阴性菌 122 27.8
肠杆菌属 27 6.2
不动杆菌属 27 6.2
铜绿假单胞菌 16 3.7
大肠埃希菌 12 2.7
肺炎克雷伯菌 12 2.7
其他假单胞菌 5 1.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5 1.1
变形菌属 5 1.1
其他 13 3.0
合计438 100.0 了解与感染相关的病原体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经验性治疗及护理提供的依据。
1.2 病原体的耐药性:
目前细菌的耐药现象极为普遍。
在G+细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例,除了对万古霉素及复方新诺明敏感性较高外,其余所有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均<50%.但是目前复方新诺明因为其副作用大已经很少应用。
国内尚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但是美国在2002年7月[2]及10月[3]分别报道了2例感染患者中分离到了耐万古霉素的金葡菌。
而万古霉素则因为价格昂贵,其应用收到了很大的限制。
在G-细菌中,已经发现了对目前所有抗生素均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以及绿脓杆菌。
抗生素已经不是治疗颅内感染的万能钥匙。
2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医院内已经存在感染的患者为主要的传染源。
在神经科专科ICU中,经气管切开的肺部感染患者、伤口感染患者及已经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为重要的传染源。
2.2传播途径:
正常人因为脑屏障的存在,病原体难以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脑屏障包括血脑屏障、血脑脊液屏障、脑脊液脑屏障。
还包括了头皮,颅骨,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等。
但是在神经外科中,因为各种原因所致的脑屏障的破坏,如手术,外伤所致的脑脊液漏,先天性畸形致脑屏障发育不全,婴幼儿脑屏障功能发育尚未完全。
病原体可以从伤口处、引流管处、脑脊液漏口处、血液系统播散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其中脑脊液漏口包括脑脊液耳漏及鼻漏等,病原菌可以从外耳道,鼻腔等处侵入颅内。
因为脑屏障的破坏,身体的其他部位如肺部、肠道的感染可直接通过破坏的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进行繁殖。
2.3 易感因素:
神经外科患者通常具有以下一种或几种易感因素:1,经历开颅手术患者2,留置各种引流装置患者,如硬膜外、硬膜下、脑内、脑室内引流管、腰大池置管、深静脉置管等3,脑脊液漏患者。
包括脑脊液耳漏、鼻漏、伤口漏4,身体其他部位存在感染病灶患者,如肺部感染、肠道感染等5,免疫力低下或其他器官功能低下者。
3 预防及护理对策
3.1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流行病学监测及护理人员教育
对已经确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例,由医院感染科建立相应的档案专门管理。
定期监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体,明确当前医院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哪几种,方能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对于ICU,神经内外科监护病房定期进行空气、医护人员双手、床头物品、墙壁、被褥的致病菌监测培养。
对于各种引流管、静脉动脉置管在拔管同时进行细菌培养。
所有监测到的致病菌均应行药物敏感试验,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
定期向相关科室的护理人员公布病原体监测报告。
加强护理人员有关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程序与方法内容的教育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严重后果的认识。
加强隔离室清洁卫生人员的教育,使其掌握正确的清洁方法及需要清洁的物品。
3.2 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措施
对于存在脑脊液耳漏、鼻漏患者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在明确无脊柱损伤的情况下抬高床头30度。
对耳漏患者,教育病人及家属保持外耳道清洁及外耳周围环境如枕头、被褥等的清洁卫生、干燥。
定期使用新洁尔灭清洁外耳道和耳廓,也可以请耳鼻喉科医生清洁。
切不可人为堵塞外耳道。
对于鼻漏患者,定期进行口腔护理及进食后的口腔护理。
对于开颅术后患者,掌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常见症状,如颅内高压三大主要症状。
定
期观测患者生命体征以及神志、瞳孔。
了解各种引流管是否通畅,尤其是腰大池持续引流管,因为患者平卧的原因压住引流管,防止其脱出或脑脊液漏。
密切注意患者伤口敷料有无渗湿,并及时通知医生更换。
在更换引流袋时,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加强患者肺部护理,尤其是气管切开患者,加强翻身拍背,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和其他部位感染。
重视伤口引流管引流液的性状,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采取相应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3.3切断传播途径
病原体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才能到达患者进行繁殖。
已知的传播途径中,医护人员的双手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应规定护理人员每次做完护理工作要常规洗手。
有条件的医院,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与护理人员保持1对1护理,充分认识到护理人员短缺所带来的危害以及护工不能单独从事护理工作。
若同时护理2位或以上患者,在护理完一位病人后必须洗手后才能去护理另一位病人,一般先护理无感染或者感染轻的患者,再去护理感染或严重感染的患者。
明确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需进入隔离室。
对于传播性强的病原菌引起的感染,需穿隔离衣上岗,为减少护理人员进出隔离室次数,室内需备有全部所需的医疗用品,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护理用具。
原则上禁止家属及无关人员进入隔离室,如须进入必须穿隔离衣。
隔离室的水龙头应该配有过滤器,目的是将水过滤后再给病人使用[4]。
保持病室通风,适宜温度及湿度,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医护人员的更衣室尽量远离病区。
小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临床护士需具备敏锐的观测力,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
在医院相关科室以及医生的协同处理下,方能有效控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发生、发展,减少感染范围。
参考文献
[1]周建新, 王强, 唐明忠,等. 神经外科患者脑脊液细菌流行病学和耐药性监测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 年第16 卷第2 期 154-157.
[2]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Staphylococcus aureus resistance to vancomycin United States, 2002. CDC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02,51:565-5671.
[3]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Public health dispatch: vancomyc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Pennsylvania,2002 CDC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02,51:9021.
[4]周小颖瑞士医院ICU控制医院内感染措施天津护理1996年6月第四卷第二期69-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