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框架
- 格式:docx
- 大小:18.21 KB
- 文档页数:4
.
精选文本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体系结构框架图
第十四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精选文本 第十五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十六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精选文本 第十七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
精选文本
第十八单元 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精选文本
第十九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教育的复兴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提出——曲折的年代—文艺的春天—现代教育的发展
- 1 -
高中历史知识大全(必修三)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解读】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 2 -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三必备知识框架
学习必修三的历史时,如果有个知识框架,将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三必备知识框架,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历史必修三必备知识框架
一、宗教改革
1、背景:
(政治)天主教的腐败堕落,剥削人民;德国长期分裂
(思想)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活跃;
(经济)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
(直接原因)兜售赎罪券
2、内容: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阐述了因信称义,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这是宗教改革开始。
3、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不是思想解放)
4、同:
①信仰得救
②挑战教会权威,主张《圣经》是唯一信仰依据
③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异:加尔文更激进
二、启蒙运动
1、背景:
(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政治)欧洲处于封建统治下,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不断壮大;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科学)现代自然科学得到发展; (社会因素)英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理性传播创造前提。
2、时间:17世纪出现,18世纪达到高潮
中心:法国
含义: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伏尔泰(启蒙运动的领袖):自由、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开明君主制、民主政治。
卢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社会契约论》:理性至上、天赋人权 、“人民主权”、创立民主共和国。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不是工具,以人为本,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弥德罗《大百科全书》:宣扬理性,发展科学。
4、评价:
①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启蒙思想家阐释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最终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使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政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
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 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 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 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 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 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3.1植物激素调节知识框架
运输方向 分布部位 含义
植物激素
生长素
其他植
物激素 生理作用
特点 两 重 性 低 高
浓 浓
度 度
促 抑
进 制
生 生
长 长 ,
体现
顶端优势,
根的向地性 合成部位 芽、幼叶、发育中的种子
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部位
运输方式 极性运输(主动运输)
横向运输
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 发现 达
尔
文
实
验 詹
森
实
验 温
特
实
验 拜
尔
实
验
种类 细胞分裂素 作用
促进细胞分裂
赤霉素 作用 促进细胞伸长、
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乙烯 作用
促进果实成熟
脱落酸 作用
促进芽和种子的休眠,
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
和脱落 人工合成 植物生长
调节剂
实例
乙烯利;
2,4-D等 3.2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传递特点 电荷特点
神经调节
反射 反射弧
感
受
器
传
入
神
经
神
经
中
枢
传
出
神
经
效
应
器 基
本
方
式
组成 结 构
础 基
大脑的高
级功能
分级
调节 静息状态 外负内正
动作状态 外正内负
双向传递
特点 结构 单方向传递 突触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不同记忆的关系
激
素
调
节 水盐平衡调节 下丘脑 垂体 抗利尿激素
体温调节 下
丘
脑 促甲状腺激素
释放激素
作用于垂体 垂体释放
促甲状腺激素
作用于甲状腺 甲
状
腺
激
素
血糖调节 胰岛 释放
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升高血糖
降低血糖
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人工合成激素类似物 3.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组成
细胞外液 组织细胞
外界环境
成分 水分、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等
理化性质 渗透压
温度
酸碱度
调节机制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免疫调节 调节网络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
泌尿系统 调节 直接
防线 功能
分类 防卫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 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 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 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 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 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 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1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体系结构框架图
第十四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 第十五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十六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3 第十七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4 第十八单元 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5 第十九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教育的复兴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提出——曲折的年代—文艺的春天—现代教育的发展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
发明 成就 影响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2.数学
《九章算术》 内容:
意义:
珠算 发展 :
特点:
3.天文历法
天文
历法
4.农学与医学
典籍 作者 地位
农学
医学
二、汉字
汉字 起源
形成:
演变:
趋势:
书法 发展阶段:
功能:
楷书特点:
相关书法家:
草书特点:
相关书法家:
行书特点:
相关书法家:
三、文学
诗经
楚辞
汉赋
唐诗 繁荣原因:
初唐代表人物:
盛唐 高适、岑参:
孟浩然、王维:
李白:
杜甫:
中唐 白居易
宋词 繁荣原因:
特点:
代表:
元曲 形成:
特点:
代表:
明清小说 背景:
代表:
四、绘画与戏曲艺术
中国画 起源:
成熟:
特点:
时期 特征 代表
戏曲艺术 演变:
京剧:
时间 背景 文学 文学特点 音乐 音乐特点 美术 美术特点 电影
18-19世纪 1、欧洲资本主义处在上升阶段,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产阶级统治地位基本确立。
2、启蒙思想家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原则形成强大的社会思潮,促进社会的进步。 浪漫主义诗歌 拜伦【英】
《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激烈抨击现实世界 想象力丰富,注意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情感变化。作品多反映出对下层劳动群众的同情,富有感召力 古典
浪漫主义音乐 贝多芬【德】
《命运》、《田园》、《英雄》、《合唱》。将古典音乐推向高潮,开浪漫主义先河。 1、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2、声乐和器乐相结合
3、作品反映重大历史题材
雪莱【英】
《西风颂》 积极追求理想世界
19-20世纪 1、 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加,资本主义进一步巩固
2、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罪恶现象不断增加,社会矛盾尖锐
3、 19世纪中叶后,共产国际运动风起云涌,无产阶级想要建立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社会。 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 巴尔扎克【法】
《人间喜剧》小说集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剖析社会本质。 印象派音乐 德彪西【法】
《牧神午后·前奏曲》 有意表现感觉世界中的主观印象,造就朦胧、飘忽、空幻、幽静的意境。 印象派绘画 莫奈【法】
《甘草堆》、《日出·印象》、《鲁昂大教堂》 呈现出光与色的明度差别极及鲜明感 1895年 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
1895-1927“默片时代” 卓别林
现代电影之父“格里菲斯”
列夫·托尔斯泰【俄】《战争与和平》
长篇历史小说,描述19世纪拿破仑入侵俄国时俄国人民的社会生活。被誉为“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
革命现实 高尔基【俄】
《母亲》“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20世纪后 1、资本主义继续发展,带来了经济危机与世界大战,西方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危机
1 第十四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十五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2
第十六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十七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3
第十八单元 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4
第十九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教育的复兴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提出——曲折的年代—文艺的春天—现代教育的发展
5
1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体系结构框架图
第十四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官方哲学
2 第十五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复苏
3 第十六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4 第十七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5
6 第十八单元 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7
第十九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教育的复兴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提出——曲折的年代—文艺的春天—现代教育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单元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单元知识框架
必修三的历史课本有哪些有趣的知识呢?还记得在第三单元我们学习的宋明理学吗?通过学习宋明理学,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主张。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历史必修三第3单元知识
一、欧洲共同体
1、原因:
①根本原因: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②主要原因: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发展。
③直接原因:为了摆脱美国控制。
2、成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性质: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
4、合作内容:关税、农业、货币,加强科技合作(其中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是欧共体的两大支柱)
5、影响①促进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
②美国霸权地位严重消弱,不得不改变对欧政策。
③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
二、日本
1、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基本前提: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残余的封建因素。
②美国大力扶植日本。
③日本政府重视科技和教育,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2、影响
①日本经济逐渐达到和超过战前水平,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②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加速了多极化进程。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易错点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
2、坚持“中体西用”的不只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还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3、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质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易混点
1、近代史上几次不同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WORD格式 可编辑
专业知识 整理分享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王位世袭制)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 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 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 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 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 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1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体系结构框架图
第十四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十五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2
第十六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3 第十七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十八单元 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4
第十九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教育的复兴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提出——曲折的年代—文艺的春天—现代教育的发展
5
东风高中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框架 编写:周谬 2020年2月
区域的含义:区域具有一定的位置、形状、面积、边界(注意边界的虚和实)和等级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不同地区(长三角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不同→区域发展不同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环境不同→对区域发展影响不同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RS:由航空器或航天器的传感器收集地物发射的电磁波信息,然后传回地面。主要用于收集信
息、动态监测,广泛应用于森林火灾、洪灾监测,农业的估产和城市规划等方面
第二节 3S技术在区域研究中的应用 GIS: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处理、管理、查询、空间分析和评价等
GPS:空间定位 (为用户提供经度、纬度和海拔信息)、测速、授时
荒漠化的概念和类型: 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土地退化成荒漠的现象,有西北地区的沙
漠化、华北地区的盐碱化、东南地区的红漠化和西南地区的石漠化
1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体系结构框架图
第十四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 第十五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3 第十六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4
第十七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5
6 第十八单元 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7
8
第十九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教育的复兴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的提出——曲折的年代—文艺的春天—现代教育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3必备知识框架
历史学科的特点就是知识点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在掌握必修三的历史内容时需要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3必备知识框架,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历史必修3必备知识框架
一、汉代儒学
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②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③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太学: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兴办太学。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二、宋明理学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①宋明理学的形成:北宋时,儒学家们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②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
程颢、程颐(北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同时,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朱熹(南宋):理学集大成者。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A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陆九渊(南宋):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阳明(明朝):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③影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
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第一,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第二,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第三, 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二、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要本保障。
B. 各朝代十分重视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播。
C. 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能够不断吸收来自外部的先进成果充实和发展自身,在历史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
D. 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富有创造力。
E. 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环境,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保证了中华文明免受外来势力的冲击。
F.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与社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易于在社会上传播。
三、中国古代有着如此辉煌的科技成果,而自明清以来,多出现一些总结性的著作,如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徐光启著有《农政全书》。想一想为什么明清时期在科技发展方面会出现这种现象?(也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
1. 中国古代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科技一旦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就失去了发展的条件和动力。
2. 为巩固大一统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古代统治者重视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教化,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中缺乏自然科学教育的成分。
高中历史必修3常考知识
一、书法艺术
1、汉字起源和演变:
商甲骨文(最早成熟文字)—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
2、书法艺术发展
1、秦汉小篆、隶书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 《兰亭序》
3、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
4、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
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
二、绘画艺术
1、起源:新石器时代 壁画,地面画,陶器装饰
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提出以形写神
4、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创造法度,雍容华贵
5、宋代:山水画兴起:注重意境 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6、明清:八大山人:风格奇特; 木刻版画、年画等
7、民间绘画兴起原因: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
8、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