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生活习惯与应激
- 格式:doc
- 大小:98.00 KB
- 文档页数:15
应激反应与自我调节的能力应激反应是人们在面临压力、挫折或创伤时产生的一种自然反应。
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经历各种各样的应激事件,如考试压力、工作挑战、人际关系问题等等。
然而,人们对应激事件的应对方式却存在差异。
一些人能够应对并逐渐适应新环境,而另一些人则可能感到不知所措,无法有效调节情绪和行为。
本文将探讨应激反应与自我调节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提升自我调节能力的方法。
第一部分:应激反应的表现当遭遇应激事件时,人们的身心会呈现出一系列的反应。
身体上的表现包括心率加快、呼吸加深、肌肉紧张等,这些是人体进入应激状态的自然反应。
另外,人们在应对应激事件时,情绪上也会有所波动,可能出现焦虑、烦躁、易怒等情绪。
行为方面,一些人会变得冲动、易于激动,而有些人则会变得消极、退缩。
这些应激反应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第二部分: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性自我调节能力是指人们调节自身情绪、思维和行为以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
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一个人在应对应激事件时的表现和恢复能力。
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适应环境变化,并有效应对挫折和压力。
而弱的自我调节能力则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社交障碍等问题。
因此,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对个体的发展和健康非常重要。
第三部分:提升自我调节能力的方法1. 培养情绪意识: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对于自我调节至关重要。
通过观察和分析自己的情绪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并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应对。
2. 学会情绪管理技巧:情绪管理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应激事件。
例如,通过正面思考、积极心态和放松练习来保持情绪稳定。
3. 增强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我们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开放心态、灵活思维和逐步曝露自己于新的环境中,来增强适应能力。
4. 寻求支持和建立支持系统:与他人分享困扰和问题,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鼓励,可以有效缓解压力并提升自我调节能力。
第1篇一、报告背景应激反应是人体在面对压力、威胁或挑战时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应激反应已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为了更好地了解应激反应的成因、表现及应对策略,本报告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二、应激反应的定义及分类1. 定义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威胁或挑战时,生理和心理上产生的一系列适应性反应。
应激反应分为生理应激和心理应激两大类。
2. 分类(1)生理应激:包括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内分泌系统变化、免疫系统变化等。
(2)心理应激:包括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情绪反应。
三、应激反应的成因1. 生活事件:如失业、离婚、疾病、家庭矛盾等。
2. 工作压力:如工作负荷大、人际关系紧张、晋升竞争等。
3. 生理因素:如遗传、生物钟紊乱、内分泌失调等。
4. 心理因素:如个性特点、认知方式、应对方式等。
四、应激反应的表现1. 生理表现: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出汗、肌肉紧张等。
2. 心理表现:如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情绪反应。
3. 行为表现:如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等。
4. 社会功能受损:如人际关系紧张、家庭矛盾、工作压力等。
五、应激反应的应对策略1. 认知调节:改变对压力事件的认知,降低其负面影响。
2. 情绪调节:学会合理表达和调节情绪,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
3. 行为调节:改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等。
4. 社会支持:寻求家人、朋友、同事的支持与帮助。
5. 专业咨询: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帮助。
六、案例分析案例一:某企业员工小李因工作压力大,经常出现失眠、焦虑等症状。
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小李通过认知调节、情绪调节、行为调节等方法,逐渐改善了应激反应。
案例二:某高校大学生小王因学业压力过大,出现抑郁情绪。
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小王学会了如何调整心态,减轻了压力,使学业和生活得到了改善。
七、结论应激反应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第六章行为与疾病一、学习纲要掌握:1.行为习惯和不良行为习惯的概念。
2.不良饮食习惯与疾病的关系。
3.不良饮食习惯的干预。
熟悉:1.良好习惯养成的常用方法。
2.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3.睡眠的作用。
4.常见的不良睡眠习惯。
了解:1.习惯养成的三个阶段。
2.习惯的分类3.运动缺乏的危害及干预。
4.吸烟的危害及控制方法。
二、教材精要【内容简介】本章阐述了行为习惯与疾病的关系,首先介绍了习惯、不良行为习惯等相关基本概念,然后围绕不良饮食习惯、运动缺乏、吸烟、不良睡眠等不良行为习惯与疾病的关系进行了具体阐述。
【教材知识点】(一)不良行为习惯1.习惯的概述习惯是指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
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
(1)习惯的特征:1)简单性。
2)自然性:自然就是不假思索、不用思想去控制的行为。
3)后天性:习惯是在后天的环境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
4)可变性:习惯一般形成后就很难改变,但并不是绝对的。
即使是已经形成的很牢固的不良习惯,只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和影响,也能发生改变。
5)情境性:习惯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现的相同反应。
(2)习惯的分类:通常把习惯分成好习惯和坏习惯两大类。
从不同的角度对习惯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如下:1)按习惯的价值,分为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
2)按习惯的层面,分为社会性习惯和个体性习惯。
3)按习惯的水平,分为动作性习惯和智慧性习惯。
4)按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分为一般性习惯和特殊性习惯。
5)按不同的活动领域,分为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工作习惯、交往习惯。
6)按出现的时间先后,分为传统性习惯与时代性习惯。
(3)习惯的意义:①习惯会在不知不觉间控制着人的思想,指挥着人的行为,影响着人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
②习惯减少了思考的时间,简化了行动的步骤,使我们以一种完全自动化的方式从容应对各种情景。
③人是被习惯塑造出来的,一个人的个性,实际上就是自身习惯的总和。
第六章团体心理危机干预团体心理危机干预是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团体心理治疗,是一种为了某些共同的目的将成员集中起来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
它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者方法,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人在人际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接纳自我,调整与改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从而减轻或者消除心理疾患,增加进习惯能力,以预防或者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干预过程。
团体心理治疗是一种经济、简捷、高效的手段,对受灾人员实施团体危机干预,更适合我国国情。
团体心理治疗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医生普拉特于1905年在美国波士顿首次使用的集体教育与鼓励。
他以集体讨论的方法,帮助久治不愈而又心情沮丧的结核病人克服抑郁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团体心理治疗的迅速进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
当时,团体心理治疗作为一种经济、简捷、高效的手段,用于治疗士兵中的精神病病人与心理障碍者。
团体治疗让成员在倾诉中获得情感宣泄。
治疗师会鼓励小构成员说出自己的困惑与心事。
在治疗过程中,他们能够将许多无奈、压抑、痛苦、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与心路历程完全倾吐,获得情绪的宣泄。
团体治疗会让成员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中获得支持。
刚刚进入团体治疗的成员总认为自己的不幸是独一无二的。
如今,孤立感被放大,亲密关系也难以形成。
通过团体治疗,当他们听到别人在用相同的语言叙述同样的感受时,便会消弭鼓励感。
团体治疗会让成员重新点燃希望的火焰。
通过与志愿者的交谈,成员们能够获得许多痊愈的信息,激发希望的信念,认为自己会与其他康复的伙伴一样,找回逝去的健康。
团体治疗会让成员在指导中学习与成长。
团体治疗时,治疗师会为成员制造一个相互学习的氛围,使他们学到疾病的发生、过程、症状方面的知识,也可获得如何面对、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方面的启迪。
团体治疗会让成员在团体凝聚力中感受温暖。
成功的团体治疗会产生团员间强烈的凝聚力。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应激反应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影响。
2. 使学生掌握应对应激反应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教学重点:1. 应激反应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 应对应激反应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应激反应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
2.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应对应激反应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遇到过的应激事件,如考试、人际关系等。
2. 提问:什么是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有哪些表现?二、新课讲授1. 应激反应的概念:应激反应是指在受到心理或生理刺激时,个体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
2. 应激反应的产生原因:a. 生理因素:如遗传、生物钟、激素水平等。
b. 心理因素:如认知评价、情绪体验、个性特征等。
c. 环境因素:如社会压力、人际关系、生活事件等。
3. 应激反应的表现:a. 生理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出汗等。
b. 心理反应:如焦虑、抑郁、愤怒等。
c. 行为反应:如逃避、攻击、依赖等。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应激事件?2. 每组派代表分享应对方法。
四、小结1. 总结应激反应的概念、产生原因和表现。
2. 强调应对应激反应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什么是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有哪些表现?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应激反应?二、新课讲授1. 应对应激反应的方法:a. 认知重构:改变对事件的认知评价,降低心理压力。
b. 情绪调节:学会调整情绪,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
c. 行为应对:采取积极的行为,如寻求支持、解决问题等。
d. 生理调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等。
2. 应对应激反应的技巧:a. 时间管理: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b. 交流沟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寻求支持。
c. 积极参与:参加社团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
d. 健康生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锻炼身体、保持乐观等。
目前应对压力与应激的干预措施压力和应激是现代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适当的压力和应激可以激励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然而,长期的过度压力和应激可能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
为了应对压力和应激,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措施:一、生活调整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适量锻炼身体,并注意饮食健康。
2.管理时间和任务:制定合理的计划,设定优先级,逐步完成任务,避免时间紧张和任务过多造成的压力。
3.培养爱好和放松身心的活动:参加自己喜欢的爱好,例如运动、阅读、旅行等,可以缓解紧张和压力。
4.建立支持网络: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保持良好的交流和沟通,分享自己的压力和经历,互相支持和帮助。
5.学会放松和冥想:通过冥想和深呼吸等技术,可以帮助放松身心,改善情绪和压力。
二、认知调整1.修正不合理的思维模式:识别和纠正自己的消极思维方式,学会积极的思考方式,关注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和积极方面。
2.接受现实和调整期望:适应变化和不可控的事物是减轻压力的关键。
学会接受现实,调整期望值,避免过高的期望和不必要的焦虑。
3.增强问题解决能力:学会有效地应对问题和挑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压力。
4.增强自我控制和适应能力: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寻找适应性的应对方式,保持积极的心态。
三、寻求专业帮助2.药物干预:在严重的情况下,医生可以考虑使用药物来帮助控制压力和应激,并缓解相应的症状。
四、创建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1.减少工作压力:与上级和同事沟通,协商减少工作量和时间压力的方法,例如分配任务和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同事和上司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3.提高工作效率:学会合理安排工作和管理时间,使用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具,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工作负担过重。
4.创造家庭和谐:与家人共同分担家庭责任,合理规划家庭时间,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第六章应激一、名词解释1. 应激原(stressor)2. 应激(stress)3.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4. 热休克转录因子(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tor,HSF)5. 急性期反应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AP)6. 良性应激(eustress)7. 劣性应激(distress) 8. 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 9. 全身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 10. 分子伴娘(molecular chaperones) 11.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12. 心理社会呆小状态(psychosocial short statue)二、填空题1.机体在受到强烈的___ 刺激时所出现的__ _称为应激。
应激分为和。
2. 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因素称为_ ,分为___ _、____和__ ___ ___三大类。
3. 应激反应的主要神经内分泌改变是_ _和_ 。
4、应激时血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比值___ ,是应激时血糖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5. 交感神经兴奋主要释放___ ,肾上腺髓质兴奋主要释放___ 。
6.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与应激时的_ 和_ 有关。
7.应激时儿茶酚胺生成增多,通过激活α-受体抑制___ 分泌,而激活β-受体刺激___ 分泌,进而升高___ 以增加组织的能源供应。
8、应激时能量代谢___ ;物质分解代谢___ 。
9. ___ 分泌增多是应激最重要的一个反应,对抗体抵抗有害刺激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0. ___ 是循环系统对儿茶酚胺正常反应性的必须因素。
11. 糖皮质激素对多种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的生成、释放和激活具有作用,并稳定膜,以减少对细胞的损伤。
12. 热休克蛋白的基本功能是起“___ ”作用。
第六章生活习惯与应激只有身体健康不能说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个体的健康应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总和。
身体健康包括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身体活动功能健康三方面。
身体症状及器官功能指的是个体的视力、听力及胃肠、肝脏等内部器官方面的功能良好;日常生活功能指的是个体在穿衣、吃饭、日常家务等方面具有自理能力;身体活动功能指的是个体从事能量消耗较大的活动(如剧烈的体育活动、爬山、田问体力劳动、搬重物等)时不会困难或困难不大。
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在情绪、认知功能及其他心理症状方面的健康。
情绪健康是指个体能疏导内心的情绪,包括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荣辱不惊是其中较高的境界;认知健康是指个体能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情,具有独立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心理症状健康指的是个体精神不紧张,内心和谐,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符等等。
社会健康包括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及社会支持方面的健康。
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健康是指个体能较快地适应新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能妥善地处理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愉快的事等;社会资源及社会接触健康指的是与个体有与之关系密切的同事、同学及伙伴,有可以分享快乐和忧伤的朋友,而且还经常参加一些社会、集体活动(如朋友聚会、体育比赛、文娱等);社会支持健康指的是个体在遇到困难或急需帮助时,可以得到家人、朋友的支持和援助。
一、应何风格与应激(一)何为应付风格面临同一压力或烦恼时,不同人会采取不同的应付策略和应付措施,有些人会积极面对、解决问题,而有些人却对问题回避或退缩,还有些人通过酗酒、吸毒等消极方式麻痹自己。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与心理学上的应付风格有关。
应付风格是指应激下个体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或行为反应倾向,是应激与健康间的中介因素。
一般来讲,有六种应付风格,它们分别是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退避、自责、幻想等。
解决问题是指应激下个体能积极的面对、应付困境,如理智应付困境、制定一些克服困难的计划并按计划去做等。
求助是指个体寻求客观上的帮助或情感上的支持,如请求别人帮助克服困难、向有经验的亲朋好友求教解决问题的办法等。
合理化是指个体通过把问题看成是合乎道理或常理的方式来慰藉自己,如认为“挫折是对自己的考验”及看破红尘等。
退避指采取回避或退缩的方式来回避困境,如用睡觉的方式逃避痛苦、避开困难以求心情平静及认为“退后一步自然宽”等。
自责指以自我责备、自我抱怨的方式来面对问题,如自暴自弃、抱怨自己无能、怪自己运气不好等。
幻想指通过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来慰藉自己,如希望一些奇迹发生、不相信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事、想些高兴的事自我安慰等。
在这六种应付风格中,一般来讲,解决问题和求助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退避和自责有消极作用,合理化和幻想的作用是中性的。
另外还需指出的是,个体应付应激的倾向和风格虽然相对稳定,但也会因应激源、应激情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小测试:你的应付倾向如何?以下列出的是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打击,或遇到困难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请阅读每一项,然后在括号里选择相应的答案。
“A”代表“不采取”;B代表“偶尔采取”;“C”代表“有时采取”;D代表经常采取。
1.通过工作学习或一些其他活动解脱。
2.与人交谈,倾诉内心烦恼。
3.尽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
4.改变自己的想法,重新发现生活中什么重要。
5.不把问题看严重。
6.找出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7.向亲戚朋友或同学寻求建议。
.8.改变原来的一些做法或自己的一些问题。
9.借鉴他人处理类似困难情景的办法。
10.寻求业余爱好,积极参加问题活动。
1 1.尽量克制自己的失望、悔恨、悲伤和愤怒。
12.试图休息或放假,暂时把问题抛开。
13.通过吸烟、服药、喝酒、吃东西来解除烦恼。
14.幻想可能会发生某种奇迹改变现状。
15.接受现实,没有其他办法。
16.在挫折面前感到悔恨、内疚。
17.通过喝酒解除烦恼。
18.通过吃东西解除烦恼。
19.通过服药保持镇静。
记分与分析:A~D分别记O分、1分、2分、3分。
总分越高,个体的应付风格就越有利于身心健康。
(二)自身、社会和物质资源应付资源是指个体可用来应付应激的资源,它包括个体自身资源、社会资源和物质资源三种。
个体资源包括个体在许多情境下对个体有帮助的特点和态度、信念和价值。
自尊、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是较重要的个体资源。
如前所说,自尊指的是对自己接受和较高的尊重,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感知;控制感指的是对自己能否控制和适应外部环境的一种感知;自我效能指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一件事情的主观评价。
这几个概念的共同之处是都与能否战胜外部环境的信念有关。
一个人的自尊水平越高,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越强,他战胜危机的信心就越大,因此在应激下表现的也就越从容,他总能采取积极的措施去应付外界的威胁或压力。
而低自尊、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的人正相反。
因此,自尊、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是个人战胜危机的重要心理资源。
社会资源包括密切的关系和扩展的网络及朋友家人的情感支持等。
社会支持是个体应付应激的重要社会资源。
如前所说,良好的社会支持(指质量,而不是数量。
即便是大范围的支持,如果是低质量的也会让人感到孤独,而接受的支持虽然少,但质量较高的支持则使人感到温暖)有利于个体去应付和战胜危机。
物质资源包括满意的健康和满足要求所需的足够体力,还包括实际的资源,如安全和功能齐全的住房,以及为满足基本需要所用的钱。
物质资源是个体应付应激的一个重要的客观条件,没有物质资源的强大支持,有再高的信念也难以战胜危机,反之还会损害个体的自尊感、控制感和效能感等重要心理资源。
(三)斗争应付和预防应付应付应激的两种基本模式就是与应激做斗争及努力去预防应激,即斗争应付和预防应付。
斗争应付产生于应激源引起反应时,这种应付的目的是企图打败或减轻应激源,它包括五种行为类型。
第一种是对应激源及其症状进行监督,它起唤醒其他应付策略的作用;第二种是集中资源,对有效的应付努力进行组织和安排;第三种是采取斗争策略去努力攻击、排除应激源。
这里的斗争策略包括问题解决技能、信息寻求、社会技能、坚定反应和改变过度反应方式等;第四种是容忍应激源。
当一个应激源无法通过直接的行为进行排除时,容忍就成为了根本,容忍的基本方式是认知重组,即改变事件的意义或改变个体对情境应付能力的感知,如等待牙医治疗的儿童,他无法消除“治疗牙很疼”这个应激源,那么他只有改变原来“疼”的消极想法(如尽量不担心或“我试着想一些好事情”)才能转移注意力排除应激源的干扰;第五种是降低唤起,即运用前面所说的各种方法来降低紧张。
预防应付包括四种策略。
第一种是对应激源的躲避,包括离开一个无希望的工作或一个无希望、无回报的关系等;第二种是调整要求水平,以使其与自己的能力相符。
如一份工作超过了个人能力时必然会引起应激,当工作的要求在个人能力范围之内,那么就不会产生应激反应了;第三种是改变行为方式,如改变冲动型人的冲动性和易焦虑特点来预防应激反应的发生。
第四种是扩展应付资源,即通过建立自我效能、学习时间安排技能及培养社会网络等来减少应激的发生。
(四)应付的原则我国学者结合国内的文化传统、道德规范、社会风尚,提出了应付的七条原则。
●树立应激的社会观念从历史上看,人类离不开自然和社会环境应激。
人类正是在不断地克服应激,战胜应激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因此,对应激源的处理应抱积极地适应与干预态度。
追求所谓“无刺激的平静社会”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虽然应激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有思想准备,在应激面前提出适当可行的对策,主动地应对或处理。
对无法预计或无法控制的应激事件,如自然灾害,只要平时有过对应激处境的实践锻炼,就容易镇静下来,主动采取应急措施,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主动参加社会实践主动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自己对应激的反应阈值水平。
同一应激事件,不同人的反应不同,其区别之一就是个人素质与经验。
而素质和经验通过实践是可以加强的。
久经实践的人临危不惧,常能急中生智。
相反,极少社会实践的人,娇生惯养,自我中心,遇事则惊慌失措,慌乱中出乱或束手无策。
●顾全大局遇事要从大处着想,明辨是非。
如处理人际关系时,提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加强相互理解,相互体谅,是防止人际矛盾激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处理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或邻里关系时,尤应如此。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反映了一个人的世界观。
如前所说,应激上很重要的一个调节因素是主观上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
不同的价值观会导致不同的评价,并会引起不同的反应。
在社会支持网络中,就存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要真正发挥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必须摆正个体与群体或社会的关系,而这取决于价值观的问题。
个人应付应激的技巧固然重要,但离开群体,离开社会,就不可能真正应对社会应激处境,特别是重大的应激处境。
●注意自我调节,有张有弛对于工作过于紧张,过于繁忙或学习负担过重以及生活压力过大的人,都有必要自我调节,减轻负担,有意识、有计划地“减压”,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
这样不但能缓冲应激处境,而且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许多实例表明,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对个人应激反应能够起到缓冲作用,能减少躯体或精神上的应激反应,减少或免除疾病的发生。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积极锻炼身体饮食和锻炼对应激都有影响。
良好饮食习惯及正确锻炼方法能减少个体在应激状态下的消极情绪反应,而不良饮食习惯及缺乏锻炼的人则正相反,因此我们应注意正确饮食和锻炼。
二、合理管理时间能减少应激(一)时间管理的定义时间管理是指有效地利用时间资源来取得重要个人目标,它不仅对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一个有良好时问安排技能的人,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比不能合理安排时间的人更容易成功,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与应激和健康有相当紧密的关系,具有良好时间管理技能的人一般更少产生应激反应、更健康。
这是为什么呢?(二)时间管理的意义首先,缺少时间做个人事情是人们常常谈到的应激源之一。
使用一些简单的时间管理技术可以增强个人的工作效率,其结果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休闲时问,来让自己做一些自己感兴趣、轻松、愉快的事情,如和爱人共进晚餐,和家人欢聚、和朋友看电影、聊天等等,这些活动能使人从工作的压力和紧迫中解脱出来。
如果个人不能有效地安排和组织时间,就不能有效地完成工作,那么个人的休闲时间就少,也就容易产生紧迫感,容易产生焦虑。
其次,现代社会高度追求物质发展,许多情况下,人们的价值都以金钱、权力和地位来计算。
人们要实现这些价值,不惜长时间的工作和努力,但如果随着时间的流逝,目标和价值还没有实现,人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进而产生失望或失落的应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