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精品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555.50 KB
- 文档页数:146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
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以及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首先说一下教材《"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开篇章。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本课在整本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学情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高二语文课本《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有很多的相关内容。
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
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
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在讲课时教师要做到“入而能出”,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呈现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根据课标和上述对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我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了整合,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概况及影响。
了解儒、道、墨、法等主要几家思想主张。
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是一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百家争鸣》,本课是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历程,而本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引领启下的重要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首先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识记主要史实,如…………,同时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运用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根据教材内容和老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等方法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从而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家追求创新、敢于坚持的品质。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课的重点是……,只有理解和掌握……,才能形成关于本课完整的知识体系。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学生这方面能力相对比较薄弱,所以是本课的难点。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建立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兴趣,他们乐观、积极、自信,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具体包括:讨论法、提问法、材料引导法、多媒体演示法等法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和设计,接下来我说下本次说课的第三部分:教学过程,来践行我以上的设计。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等方法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设计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自孔子创立儒家至今,儒家经过了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思想与孔孟时代的儒家已是差别很大了。
要想了解原始儒家(孔孟荀)的思想的原貌,我们要尽量阅读原始文献资料,所以讲课中涉及很多这方面的史料。
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孔孟荀思想的异同,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早期儒家思想的一个积极方面是它的民本思想(这一点与后世儒家有较大区别),通过学习民本思想,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学生已知知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教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提问:默读单元引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学生:儒家思想。
教师: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精品说课稿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说课稿各位老师,评委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课题是《百家争鸣》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地位,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等方面加以讲述。
一、教材地位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相辉映的局面,它谱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序曲,其精华仍具有为现代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
同时它涉及到的儒家学派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发展形成是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该课的学习能让生深切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因此该课地位非常重要。
但这节课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人物多。
而且我校的学生学识面不广,史学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基于该认识和结合浙江省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论从史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视频相关的角色扮演,动手写人物碑文和寓言成语故事的讲解令生感知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通过创设情景联系实际等方法让生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
通过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百家争鸣的意义对现实的影响。
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结合教学目标教材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教学重难点为。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四、课时安排预设课时为一课时。
这一课时的教学活动将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课堂活动中来,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逐渐把教材的知识分化组合成自身的知识体系。
据此我确定本课教法学法如下:五、教法、学法①教法采用视频欣赏、图片文字材料阅读、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谈话法等. 学法则是说本课拟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
②学法:使学生能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促使学生有感性地知识获得培养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论丛史出的。
那么本课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模拟法,材料阅读法。
说本课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其教育理论依据。
①依据: ②突破方法:采用情境创设法,史料阅读法等来引导学生领悟贤者们的思想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依据儒道法墨四家学派代表人及主要观点是本课的核心②突破方法:通过图片文字以及成语故事,和情景模拟和联系现实依据以上的分析教法学法的确定具体教学流程如此:六、具体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我将通过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上孔子三千弟子诵读论语的场景。
提问:孔子是何时人呀?能用个词来形容看这个时候的感受吗?奥运会怎么重大的场合,大导演张艺谋为何要设置这样的一幕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百家争鸣探询其中的答案。
进入本课。
这样的导入:设计意图:是希望通过视频观看,讲学生的感受,提问设疑,确定春秋战国时期。
调动学生以积极的状态进入本课以下的学习环节:二)新课学习第一个环节:环节一:说文解字,解读标题:百家争鸣?是什么意思呢?是一百个家庭争着叫吗?解读课题有学生的回答引导出是多个学派的争相阐述自己的思想主张,这是在我国什么时候呢?课文具体涉及到哪几个派别?师生共同引导出该课的整体框架。
设计意图:这样做能使学生对整节课的框架有个大体的认识,让学生得到知识预见性而更好投入到课堂活动。
进入第二个环节。
环节二:师生共同完成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提问,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是谁?结合课文P4的图,教师介绍,孔子的生平事迹及其思想主张。
对有教无类的解释。
继而让生结合课文P5,汉墓的竹简论语。
提问:论语最早什么时候出现?你知道其中的一些名句吗?P4图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讲述什么?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结合图片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深切感受孔子的思想主张。
过渡:孔子自幼就有凑拜周礼。
环境可以影响着人的发展,所以昔孟母折郊处而有成就了儒家的另一个学者这就是孟子。
他发展了儒学,曾受到国君主的接见,你认为他会阐述自己的哪些思想主张?由生回答,后老师提点主张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
由生回答后加以评价,提示学生做好标注。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提问,和阅读材料材料的针对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过渡:但却有人主张性恶论这就是荀子。
他对于儒学方面又有了哪些新的发展?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儒家代表者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过渡:这是儒家学派的学者继承发展儒学,大凡能做到这点的人物,都是虚心下问的,孔子就成问学于老子,第五页图片,该图中就是老子像,老子有名李耳,老聃,据说他生下来时就是老态龙钟的样子。
在老君岩旁边有块石块请你在碑文中写一段话介绍,老子。
建议包括姓名,何时人,思想主张。
不仅如此老子还有本著名的书籍道德经。
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问:该句反应了老子什么思想主张?作为道家的另外一个人物,庄子,庄子梦蝶。
这就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主张?道家总的来说有何特点?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通过学生写碑文等和成语故事,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动笔的能力。
以及进行及时的知识反馈。
过渡:如果你遇到了大舌头说不清出话的人千万不要瞧不起他,因为他们往往也具有着出人意料的才智,就比如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
他虽然大舌头说不清楚话,但是思想极为敏锐有见地,本是韩国的贵族,而没有得到重要著书立说。
流传各诸侯国。
为求贤若渴的嬴政发现。
据说秦国当时攻打韩国就为了得到韩非这个人才。
那么你认为嬴政可能在这些书籍中看到了韩非的哪些相关主张?学生回答后小结提醒学生加以标注。
这是希望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情景,让生能深入到历史,使历史变得鲜活生动。
过渡:四大家中还剩下墨家。
问:他的创始者是谁?结合地图册云梯和图。
利用当时鲁班去楚国与木工祖师爷鲁班的一段精彩较量劝说楚国放弃攻打宋国。
问这种行为反应了墨子什么主张?除此外,还涉及到哪些其他思想主张?并对其中的思想主张的要点加以解释。
并提醒学生加以标注。
这是希望设计意图:利用故事情景和图片,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墨子的思想主张。
墨家的思想主张讲述完毕加以小结,四个学派的思想主张各有千秋。
各具特色。
提问:如果有人在地上丢了一张纸这四大家遇到时假设你是这个四个学派中的之一,你会怎样处理。
这是希望。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创设情景,学生的角色扮演,领悟四个学派的思想主张。
之后进入环节三:播放感动中国的新闻图片,引用李泽厚的话,提问:那么这样的百家争鸣的思想主张对现在有何影响呢?由生回答加以小结。
然后提问:现在你能认为张艺谋为何要在2008年开幕式上设计这一幕?孔子思想地位,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去学习。
除了孔子的相关思想主张。
板书百家争鸣一、四大学派代表者及思想主张1.儒家学派代表者及其思想主张2.道家学派代表者及其思想主张3.法家学派代表者及其思想主张4.墨家学派代表者及其思想主张二、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二、汉代儒学说课稿历史组翟玉康一.说教材和教法(1)教材地位人民出版社——必修3——人类社会的思想文化活动——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
儒学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而汉代儒学是其成为主流思想的转折点。
(2)教学目标(确定依据: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情况。
)知识与能力: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阐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确立依据:儒学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而汉代儒学是其成为主流思想的转折点。
) 教学难点:对罢黜百家进行客观评价(确立依据:学生缺乏对思想深层价值的理性思考,而“罢黜百家”的观念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意义。
罢黜百家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4)教法: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教师讲授法;情景体验法。
以初看、再看、三看汉代儒学的方式将书本知识重新整合。
二.说学情和学法(1)学情:高一是学生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进入高二阶段,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和思维方式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但仍喜欢直观的、趣味性的知识。
只有心情愉快的参与进来,知识才能发挥作用,情感和能力才能得以升华。
(2)学法:自主阅读,情景感悟,小组探究,成果展示。
三.说教学流程(1)说“如何导入”:设计:《汉武大帝》片头曲导入意图:通过介绍汉武大帝,激起学生兴趣,在探讨背景的同时引入本课的主题——《汉代儒学》(2)说“如何落实重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初看汉代儒学设计思路:第一步:由学生回顾本专题第一节“百家争鸣”和参看本节第一和第二两个小标题归纳“儒家思想的发展线索”。
(春秋战国创立发展——秦朝“焚书坑儒”受打击——汉武帝成为正统)第二步: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概括秦朝“焚书坑儒”的原因、实质和影响。
第三步:由教师简单介绍西汉初年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第四步:学生回顾必修一、必修二及相关知识,回答在汉初社会恢复元气的背景下,到汉武帝时,又面临哪些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汉武帝即位之初的局势:从社会经济、政治、民族关系分析时局)为了进一步巩固汉朝“大一统”的事业,汉武帝该怎么办?是继续“无为”,还是要“积极有为”?第五步:设计视频情境:汉武帝问策董仲舒设计材料思考:结合材料和教材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有哪些?汉武帝为什么赞成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又有哪些?学生小组合作探讨,展示成果教师概括: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实现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设计意图:整个环节层层递进(3)说“如何突破难点,拓展思路”:难点:罢黜百家的客观评价——再看汉代儒学设计:问题启发,合作探究,展示成果(4)说“如何提升主题,实现情感目标”:主题提升:如何正确看待儒学的现代价值——三看汉代儒学设计1:现代儒学情境设计设计2:材料的设计学生合作探究,展示成果,开放性课堂(5)结尾设计:儒学的现实意义挖掘:(教师提供学生思考)政治方面: 以人为本,以德治国外交方面: 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文化方面: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与自然: 天人合一,和谐共生五.说教学反思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1、如何兼顾课堂活力与课堂实效性(寻找感性设计与理性设计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