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专题二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100.00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经济学基本概念1.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是一门边缘学科,既与自然科学又与社会科学相交叉,是一门政治学科,也是一门管理学科。
1.1 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遵循的客观规律。
它包括价值规律、利润规律、供求规律、分配规律等。
1.2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
1.3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稀缺性原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机会成本原理、选择与效率原理等。
2. 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2.1 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生产和分配方面所采用的一整套经济制度和管理体制。
2.2 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指国家或地区为管理国民经济,保证国家经济有序发展而采取的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
主要有计划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
3.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3.1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过程。
3.2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加的现象。
3.3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周期性波动现象。
4. 扩大对外开放4.1 对外开放的意义对外开放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保持国家独立和自主的前提下,扩大和深化对外经济关系,并积极吸收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
4.2 对外开放的特点对外开放的特点包括双向互利、自主选择、全面对外开放和因地制宜等。
4.3 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是指在推进对外开放过程中,根据国家自身条件和国际形势选择合适的外部经济政策和国际经济合作方式。
二、政治制度1. 我国的政治制度1.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它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最高体现。
1.2 党的领导制度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特色政治制度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复习知识点总结本文档总结了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的复知识点。
第一单元: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 中国梦的内涵和历史渊源
- 民族复兴的实质和基本内涵
- 中国梦的矢量和历史定位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实践精神
- 坚持党的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单元:全球化与地区合作
- 全球化的定义、特征和影响
- 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和机遇
- 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的利益和责任
- 开放型经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地区合作与中国的关系
- “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和意义
第三单元:现代化与科技创新
- 现代化的内涵和阶段
- 信息技术与现代化发展的关系
- 科技创新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 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成就和优势
- 科技强国战略的提出和意义
-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
第四单元:民主法治与社会公正
- 民主、法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关系- 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
- 依法治国与依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 实现社会公正的目标和路径
- 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和主要成果
第五单元:生态文明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发展阶段
- 生态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体制
-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和重要举措
- 推动绿色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 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合作和责任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的复知识点总结。
参考资料:。
必修三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1、文化的内涵: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作用:(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性质 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4、为什么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突出?(1)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5、我们应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6、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1)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7、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1)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 (2)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8、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那,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1、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2、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二节汉代儒学姓名班级【学习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梳理】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__________政治体制建立后,一些儒生和游士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__________;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儒者主张实行分封,攻击郡县制。
2.概况:李斯建议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有__________的书籍以外的全部书籍都要焚毁,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焚书后,秦始皇将违犯禁令的460余人坑杀于咸阳。
3.评价:对思想文化传播造成恶劣影响;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______的发展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背景:汉武帝时代中国的______________局面得到巩固,以________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并咨询治国的方略。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倡导__________,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主张“更化”。
(2)主张确立__________的地位。
他认为______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主张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
3.实施:汉武帝接受__________的建议,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开始提升。
4.评价:确立了儒学______地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三、太学的出现______创建太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______________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______________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富县高级中学高二历史学案第周第课1.创立:隋唐时代科举制开始实行。
人教版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必修三是高中三年级的政治课本之一,主要涵盖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
在这本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和理解。
下面我们将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
第一单元:中国革命中国近现代史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包括了从晚清末年到新中国成立的一系列重大事件。
中国近代史的主题是中国的现代化和解放。
首先是晚清的东西交汇,包括了列强入侵、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开始崩溃式的改革。
维新变法是晚清政府试图进行改革的最后一次尝试。
接下来就是辛亥革命,这是中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它标志着封建帝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第二单元: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它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文化革命和政治革命的观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提倡现代文化和科学知识。
它主张对传统封建礼教进行革命,并呼吁在文学、艺术、思想和社会制度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鲁迅、胡适、梁启超等。
他们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和思想观点,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三单元: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它是由学生运动引发的,最终演变成为一次全国范围的抗议活动。
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主张民主、科学与国民。
在运动中,学生们进行了多次游行示威,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局面。
五四运动的影响还体现在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上。
五四运动使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巨大挑战,形成了一场现代文化运动。
第四单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它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包括了反对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和反对封建剥削。
它通过长期的斗争,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儒学产生孔子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思想:开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贡献:整理“五经”伦理观:性相近孟子仁政”学说;“民贵君轻”思想。
伦理观:性善论荀子仁义;君舟民水;礼法并用伦理观:性恶论老子哲学思想:“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政治思想: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无为、逍遥的处事方法庄子道是最高准则;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齐物论;逍遥的人生哲学韩非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事异则备变。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认识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逻辑学:提出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成为正统董仲舒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针对阶级矛盾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针对稳定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儒学复兴韩愈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李翱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儒学成熟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为理生万物提供依据。
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在理论上,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二程哲学思想: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认识论:格物致知;伦理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政治思想:发挥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朱熹理气论:理是根本,理先于气;理离不开气;万物皆有理,终归于一,就是太极(客观唯心论)。
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区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强调仁和仁者境界。
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关键是“正君心”。
⼈民版历史必修三册书思维导图与知识梳理⼈民版历史必修1~3思维导图与知识梳理【⾼考考点梳理】第⼀部分古代古代中国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 古代中国的经济(1) 农业的主要耕作⽅式和⼟地制度(2) ⼿⼯业的发展(3) 商业的发展(4)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 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 宋明理学(4)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4.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学艺术(1) 科技成就(2)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 ⽂学成就(4) 京剧等剧种的产⽣和发展古代希腊、罗马1.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 雅典民主政治(2) 罗马法2. 西⽅⼈⽂精神的起源近代世界1. 西⽅⼈⽂精神的发展(1) ⽂艺复兴和宗教改⾰(2) 启蒙运动2.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 新航路的开辟(2)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 ⼯业⾰命3. 欧美代议制的确⽴与发展(1) 英国君主⽴宪制的确⽴(2) 美国共和制的确⽴(3)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宪制的确⽴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和国际⼯⼈运动(1) 《共产党宣⾔》(2) 巴黎公社5. 近代科学技术(1) 经典⼒学(2) 进化论(3) 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技术的应⽤近代中国1. 近代中国的民主⾰命(1) 1840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民的反抗⽃争(2) ⾟亥⾰命(3)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4) 新民主主义⾰命(5) 侵华⽇军的罪⾏与中国军民的抗⽇⽃争2. 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业的兴起(2) 民国时期民族⼯业的曲折发展3. 思想解放的潮流(1) 维新思想(2) 新⽂化运动(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现代世界1. 俄国⼗⽉⾰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 俄国⼗⽉⾰命(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 "斯⼤林模式"(4) 从赫鲁晓夫改⾰到⼽尔巴乔夫改⾰2.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 1929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 罗斯福新政(3) 第⼆次世界⼤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 第⼆次世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 两极格局的⽡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 第⼆次世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2)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5. 现代科学技术(1) 相对论和量⼦论(2) 现代信息技术6. 19 世纪以来的世界⽂学艺术(1) ⽂学的主要成就(2)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 有代表性的⾳乐作品(4) 影视艺术的产⽣与发展现代中国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1) 中华⼈民共和国的成⽴(2)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 "⽂化⼤⾰命"(4) 改⾰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 "⼀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 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 20 世纪50 年代⾄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 ⼗⼀届三中全会关于改⾰开放的决策(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4)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3.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 新中国建⽴初期的重⼤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邦交正常化(4) 改⾰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4. 中国近现代社会⽣活的变迁(1) 物质⽣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 交通、通讯⼯具的进步(3) ⼤众传媒的发展5. 20 世纪以来的重⼤思想理论成果(1) 孙中⼭的三民主义(2) ⽑泽东思想(3) 邓⼩平理论(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6.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化教育事业(1)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针(3) 教育事业的发展注意:知识点只是将考纲⾥的知识点进⾏了罗列,⽅便考⽣查询考点,但是在知识点整理部分,是按照模块⾛的,可能与考纲知识点顺序有所不⼀致,但是考点都是融合在⾥边的,没有少。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儒家孔子⑴提出“仁”与“礼”的学说;⑵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⑶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⑷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孟子⑴“仁政”学说;⑵君轻民贵。
荀子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⑵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⑴“道”是世界的根本;⑵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齐物”、“逍遥”。
法家韩非⑴“法”、“术”、“势”结合;⑵加强君主集权;⑶主张变法。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儒学的兴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大一统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宋明理学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三教合一(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程朱理学:(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3、相关人物创立者集大成者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王阳明)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异端”李贽:⑴批判程朱理学;⑵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⑴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⑵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⑶学术上:“经世致用”。
必修三专题一知识点
一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原因)
(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崩溃,封建私有经济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地主阶级兴起(4)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2、“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3、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评价)
(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2)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汉代儒学
1、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
(2)君权神授(核心),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3)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
(1)是儒学自身不断发展的结果: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发展的需要;(根本原因)
(2)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汉武帝时期,国力增强,但社会潜伏危机,需要加强中央集权;(3)是统治者大力提倡的结果。
3、如何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
积极:
①适应了封建统治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
②发展了儒学,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传统文化主流奠定了基础;
③形成了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消极:
①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主张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②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三宋明理学
1、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1)东汉到唐末五代,儒学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挑战和削弱,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冲击。
(2)隋唐,“三教(佛、道、儒)合一”融合趋势加强。
(3)唐中期,韩愈和李敖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出现的先声。
(4)北宋,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下,士大夫们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2、什么是理学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3、程朱理学
4、陆王心学
(1)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南宋思想家)
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②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天理
(2)王守仁: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集大成者(明朝思想家)
①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③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5、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四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探究一:归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共同点及评价
(1)共同的生活背景: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②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③自然科学有了一定的发展。
(2)共同的经历:都参加过抗清斗争。
(3)共同的进步思想。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本思想,即“人民为主”。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工商皆本(黄);减轻人民负担(顾);减免赋役(王)
③思想上:提倡“经世致用”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4)评价:①重视手工业、商业,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②继承晚明进步思想,反对民族压迫和专制主义,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
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意义。
☆★☆探究二: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
(2)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
(3)重创:秦朝,“焚书坑儒”
(4)独尊: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5)冲击: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
(6)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7)改造:宋明时期,形成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必修三专题二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1、(蔡伦)改进造纸术,发明“蔡侯纸”。
2、造纸术的传时间及影响。
时间:公元8世纪;
影响:(1)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2)纸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3、战国时期指示南方的设备称为(“司南”)。
4、中国指南针传出时间及影响。
时间: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影响:对军事、经济生活尤为航海事业发展有重大意义。
(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
5、火药最早被运用于军事是在(唐末宋初)。
6、火药传出中国的时间及影响。
时间:12、13世纪;
影响:火药将人类带入了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推动了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
7、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是(《金刚经》)
8、印刷术何时传出中国及影响。
时间:14、15世纪;
影响:有利于文化传播;为欧洲走出黑暗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二中国古代的艺术
1、汉字的演变趋势。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书圣”指(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指(《兰亭序》)。
3、山水画和文人画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1)山水画的特点:
①内容上:以自然风景为主要的描绘内容。
②技法上:讲究布局构图,画面普遍具有气势雄壮、意境深远的特色。
③创作风格:追求的是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文人画的特点:
①追求抒情写意风格。
②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③注重诗意。
4、京剧正式形成的时间及地位。
形成时间:道光年间;
地位:京剧艺术成就比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
5、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原因。
(1)政治:政策的宽松,统治者享受生活的追求。
(2)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3)教育: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
(4)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
(5)对外关系: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
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1、《诗经》的地位、内容及影响。
地位: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影响: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2、列举屈原的作品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
3、“诗仙”指(李白),其诗的风格特点: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
4、“诗圣”指(杜甫),其诗被称为(诗史),其诗的风格特点:现实主义、
人道主义、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5、唐诗辉煌的原因
(1)经济: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2)政治:开明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而且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3)文化: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6、列举宋词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1)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2)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7、宋词辉煌的原因
(1)经济: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2)阶级: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娱乐生活,更适应了市井生活的需要。
(3)政治:宋朝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
8、列举四大名著的作者及作品
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
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9、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大量兴起,市民阶层壮大,对通俗文学需求增加。
(2)封建制度开始衰落,社会矛盾加剧,不少文人开始对现实进行批判。
(3)印刷术的不断发展,为小说的传播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