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2022版老教材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学案:专题一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含答案

2021-2022版老教材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学案:专题一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含答案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学习目标时空坐标

1.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

发展状况,分析明清之际儒

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

2.李贽、黄宗羲、顾炎武、

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

想。

3.评价李贽、黄宗羲、顾炎

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的

地位及影响。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思想主张:

(1)挑战正统: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存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2)否定儒学权威: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3)诗文写作风格: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2.影响: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二、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1.代表作(请正确连线):

2.思想主张与影响:

·易错点拨

李贽只是批判而非反对专制制度。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直接冲击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批判了封建等级和纲常礼教,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但李贽并没有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

·易错点拨

1.明清之际批判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其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面,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此时期的进步思想家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它并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2.顾炎武的“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思想和“主权在民”的思想:有本质的不同。“主权在民”是近代西方出现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顾炎武的这一主张没有上升到“主权在民”的高度,他仍寄希望于贤明的君主。

·核心概念

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

(1)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

(2)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三、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1.地位:清初经世致用之学的积极倡导者之一。

2.思想主张:

(1)肯定儒学能定乱除暴安百姓。

(2)最大特点是大胆批判专制君主。

(3)对“官”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认为大多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

3.评价:

(1)进步性: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局限性。

①其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②把国泰民安的希望寄托在贤君明主身上。

③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图解识记

明末清初的思想

【关键能力·素养探究】

主题一明朝思想家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一、李贽进步思想产生的条件

1.经济因素:

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思想因素:

宋明理学日益僵化,统治者的专制思想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进步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

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4.政治因素:

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阶级矛盾尖锐。

二、李贽思想进步性的表现

(1)否定孔孟学说的思想权威,否定程朱理学作为统一的思想标准;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具有发展的眼光。

(2)敢于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批评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

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而空谈仁义道德;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动摇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史料一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李贽《焚书》(1) 根据史料一,分析李贽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提示:主张:穿衣吃饭即为“人伦物理”,“理”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问题:伴随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欲望增强。

史料二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

——李贽《续焚书》(2)史料二中,李贽是如何认识儒学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认识:儒学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对儒学进行批判。

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与动摇。

主题二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的新儒学

一、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和传统儒学的关系

1.批判、继承:

(1)黄宗羲批判儒家的“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2)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扬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积极思想。

(3)王夫之批判理学宣扬的“天命论”和“神道论”。

2.发展:

(1)提出的一些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是前人未曾提出的,具有民主色彩。

(2)这些思想影响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与评价

1.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李贽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对封建正统思想大胆挑战。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也冲击了传统的纲常礼教,构建了新的思想体系。

(2)反专制,倡民主。李贽反对统治者的专制与压迫;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反对“私天下”;王夫之抨击“孤秦”“陋宋”;唐甄认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3)紧跟时代,提倡变革。李贽称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等主张经世致用。他们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2.评价:

(1)积极性: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

时代的要求,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2)局限性:没有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主张,也未能形成完整

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3)其本质上仍属于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思想。史料一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1)史料一体现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提示:主张:工商皆本。社会现实: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政府坚持重农抑商。

史料二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顾炎武《日知录》(2)史料二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史料实证)

提示: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

史料三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明末心学门人)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以至于)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据顾炎武《日知录》(3)史料三中,顾炎武对当时的心学进行了怎样的批判,并提出了什么

主张?(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提示:顾炎武认为心学流于清谈,不研究国计民生、修身治世的问题,空谈误国。他主张“经世致用”的实学。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2020·济源高二检测)某同学参观李贽故居,最有可能看到的字幅是

( )

A.“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B.儒家经典是“万世之至论”

C.“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

D.“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

【解析】选D。李贽认为是非标准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所以最可能的是D。

【补偿训练】

他认为孔子并非天生的圣人,儒学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他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王夫之

D.李贽

【解析】选D。依据材料信息及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儒学受到猛烈冲击,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认为孔子并非“天生圣人”,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因此D正确。

2.(2020·沂水高二检测)黄宗羲认为,国家法律起源于“公利”, 即为了防止由于自私自利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坏而形成,这种“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这说明黄宗羲( )

A.反对个人利益

B.主张人人平等

C.反对专制皇权

D.主张法治社会

【解析】选C。黄宗羲强调国家法律源于“公利”,“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而非皇帝一人,即反对专制皇权,故选C;黄宗羲反对的是专制皇权而非个人利益,排除A;材料强调反对君主专制,不涉及人人平等,黄宗羲也没有提出“人人平等”的主张,排除B;黄宗羲所处的时代不可能提出“法治社会”的主张,排除D。

3.明清之际,有一位思想家,他发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呼唤,后人将这句话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位思想家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解析】选C。由材料“明清之际”“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知这位思想家是顾炎武。

【补偿训练】

下图中的观点是对顾炎武思想的高度概括,其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

【解析】选B。图片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后人概括顾炎武的思想,这一思想激发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B正确。

4.(2020·濮阳高二检测)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这一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

A.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B.反对土地私有制

C.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

D.反对君主专制

【解析】选D。由“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得出王夫之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故选D。

5.清初学者唐甄曾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这一言论反映的经济思想是( )

A.重视商业

B.重农抑商

C.农商并重

D.工商皆本

【解析】选C。从材料内容看,唐甄认为要实现国家富强,必须重视发展农业和商业,故选C。

6.(2020·蚌埠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材料二夫治天下犹曳(牵引)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材料三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以上均为黄宗羲的观点

(1)材料一中黄宗羲提出古代“天下为主,君为客”和后世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的用意是什么?

(2)材料二中黄宗羲的比喻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3)材料三中黄宗羲提出学校应该成为什么场所?用意何在?

【解析】第(1)题,材料中黄宗羲的观点强调公天下,意在对君主专制进行批判。第(2)题,根据材料的比喻可以看出君臣平等的主张。第(3)题,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答案:(1)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2)君臣平等的思想。

(3)学校应该成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用意在于探求限制君主权力的措施。

2021-2022版老教材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学案:专题一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含答案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学习目标时空坐标 1.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 发展状况,分析明清之际儒 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 2.李贽、黄宗羲、顾炎武、 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 想。 3.评价李贽、黄宗羲、顾炎 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的 地位及影响。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思想主张: (1)挑战正统: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存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2)否定儒学权威: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3)诗文写作风格: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2.影响: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二、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1.代表作(请正确连线):

2.思想主张与影响:

·易错点拨 李贽只是批判而非反对专制制度。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直接冲击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批判了封建等级和纲常礼教,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但李贽并没有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 ·易错点拨 1.明清之际批判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其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面,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此时期的进步思想家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它并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2.顾炎武的“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思想和“主权在民”的思想:有本质的不同。“主权在民”是近代西方出现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顾炎武的这一主张没有上升到“主权在民”的高度,他仍寄希望于贤明的君主。 ·核心概念 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一)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必修三专题一: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选择题 1.(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33题)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下列观点出自顾炎武的是A.“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B.“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尔矣!” D.“无其器则无其道”“非器则道无所寓” 2.(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32题)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 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2011年10月陕师大附中月考5题)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B.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 D. 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4.(2011年11月广东六校联考5题)“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新航路开辟后的西学东渐④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2011年11月沂源县期中23题)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由此而形成的思想是:A.经世致用B.工商皆本C.民主科学D.重农抑商 6.(2011年12月衡阳市六校联考22题)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 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7.(2011年12月保定调研27题)李贽被称为“明代第一思想犯”,他的著作中有《焚书》《续焚书》,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他认为这些著作将来一定会被焚毁,这主要是由于书中 A.对正统思想进行了大胆批判B.反对盲从孔子 C.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D.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 8.(2012年1月惠州调研14题)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等地。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B.“经世致用”C.“工商皆本”D.“君主是天下之大害”9.(2011年12月洛阳市一模8题)以下关于顾炎武提出的“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尔矣!”主张的评述,正确的是 A.削弱了清初的君主专制统治B.与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相一致 C.代表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D.表明中国民主启蒙思想的滋生 10.(2012年1月南京、盐城一模5题)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对这里“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应该是:A.彻底否定孔盂之道B.倡导君民共主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D.挑战正统儒学权威11.(2011年10月绍兴一中期中1题)清代诗人龚自珍诗曰:“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该诗中的“人才”在当时的中国凋零的直接原因是() A.程朱理学束缚 B.僵化的科举制 C.中西文化不交流 D.专制政治 12.(2011年12月保定调研26题)王夫之指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由此可判断 A.这是王夫之抨击“孤秦”的主要依据B.王夫之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 C.王夫之认为秦灭六国并彻底废除了分封制D.这是王夫之对两千年文化遗产的批判 13.(2012年1月杭州市一模5题)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学者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这部书应是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B.朱熹的《四书集注》C.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D.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4.(2011年9月吉林市高三摸底7题)“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称赞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李贽的这些言论说明其思想特点是()

2021高考历史统考版人教版学案-第34讲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含解析

第34讲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必备知识·夯基固源]主干知识历史认知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03页 一、历史背景 经济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 政治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治黑暗,吏治腐败,君主专制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思想文化一方面,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走向僵化和因循守旧,八股取士、文字狱强化文化专制,禁锢了士人的思想;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科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1.思想主张 (1)否定儒学权威,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提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2)斥责理学虚伪。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李贽以童心论为基础,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抨击君主专制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他反对男尊女卑,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赞扬改革;主张人人平等,尊重生命;肯定农民起义;批判“重农抑商”,主张理财,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2.历史评价 (1)李贽是我国反专制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异端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带有民主色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2)李贽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成为后世之楷模,五四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他当作反孔的先驱。 三、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

高二历史新人教版必修3学案:1.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Word版含答案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目标导航]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背景 (1)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经济: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 (3)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4)个人: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 2.特点:离经叛道,自称异端。 3.主张 (1)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2)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3)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4.影响: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 1.思想主张 2.历史影响: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易错提醒](1)道学家不同于道家。儒学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被称为道学家,宋明理学也被称为“道学”;而道家是春秋晚期老子创立的思想流派,其部分思想后来成为道教的教义。 (2)李贽虽然否定孔子权威,斥责礼教虚伪,但他对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抛弃,而是扬弃。李贽属于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只是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 (3)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针对的仅仅是个别残暴的“恶”君,“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并不能真正体现“主权在民”的观念,他的思想本质上还是封建传统的民本思想;他所倡导的法治主要是一系列的统治方法,而不是法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 [概念阐释]“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轻巧识记]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可概括为“三大背景、四大思想家” 主题一李贽思想形成的原因、进步性及评价 史料一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的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①“民主意识”…… ——肖国华《李贽的“儒学情结”》史料二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②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 ——李贽《藏书》 ◆①指:汲取儒家的民本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成分,是对儒学的新发展。 ◆②指:是非的价值标准具有时代性。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2)据史料二总结李贽的思想主张。 提示:(1)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宋明理学的日益僵化。 (2)李贽勇敢地向孔子和儒学的神圣权威提出了挑战,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李贽思想形成的原因、进步性的表现及评价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必修3

课时作业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训练点1李贽的离经叛道 1.冯元仲称赞李贽“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B ) A.民为贵,君为轻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水则载舟,水则覆舟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解析:A项是孟子的主张,C项是荀子的主张,D项是程颐的主张,李贽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所以选B。 2.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答:“绝对不能。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与其对立( A ) 解析:李贽是我国古代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反对迷信孔子为“天生圣人”,反对封建道义,主张寡妇再嫁,肯定妇女的地位。可见他的思想和程颐的思想明显对立。 3.李贽一方面对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进行猛烈抨击,但同时自己又花了十几年的心血著成《藏书》一书,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这体现了李贽( C ) A.对儒家经典猛烈抨击B.对科举制度的否定 C.未能冲破传统的束缚D.希望得到后人认可 解析:根据材料“对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进行猛烈抨击”可知,李贽反对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科场当以选士”可知,李贽并不反对科举考试,故B项错误;材料“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表明李贽在批判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的同时,又希望自己的学说成为科举的内容,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可知,李贽并不仅仅希望得到后人的认可,故D 项错误。 4.下表是中国古代某学者阅读《论语》所做的评语,与其观点最接近的是( B )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课时作业4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否定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从本质看反映了( A ) A.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要求打破思想束缚 B.儒家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C.地主阶级改革派迅速形成和发展壮大 D.地主阶级思想家从明朝的灭亡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变化的反映,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否定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从本质看反映的是新的经济因素的发展,要求打破思想束缚,所以本题的答案是A项。 2.下表为不同文献对李贽的评价。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李贽( D ) C.批评社会吏治腐败D.具有离经叛道思想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三则材料都体现了对李贽的评价,都认为李贽具有离经叛道的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李贽具有离经叛道的思想,而不是认为李贽缺乏良好道德素养,故A项错误。从纪昀的“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中可知批判李贽,而不是推崇李贽,故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批评社会吏治腐败,而是强调李贽具有离经叛道的思想,故C项错误。 3.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节选自《藏书》)下列诗句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A ) A.“穿衣吃饭,人伦物理” B.“农工商皆本”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从材料“人必有私”“节选自《藏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明朝李贽的观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李贽的思想,符合题意;B项是黄宗羲提出的,排除;C 项是陆九渊的思想,排除;D项是朱熹的思想,排除。 4.黄宗羲在《原君》中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并进而假设“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这一思想是源于( C ) A.抗清斗争的高涨B.宋明理学的兴盛 C.商品经济的发展D.西方思想的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个人私利的主张,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三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三、知识要点归纳 (一)明清儒学活跃的社会背景 政治: 经济: 阶级: 思想: (二)概况: 1、离经叛道的李贽 (1)主张: (2)评价: 2、抨击君主专制的黄宗羲 (1)著作: (2)主张: (3)影响: 3、倡导经世致用的顾炎武 (1)著作: (2)主张: (3)影响: 4、具有唯物思想的王夫之 (1)主张: (2)影响: (三)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评价:

四、思维拓展 比较明清之际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见《高考解密》P233) 五、课堂运用 1、根据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概括明清儒学活跃的社会背景: 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时代。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特别是明末农民战争“武器的批判”带动了批判的武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对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的怀疑批判。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顾应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的大势,代表新兴市民阶层利益,重科学、讲实际,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2、根据材料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然则予之是非人也,又安能已!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 ──李贽《藏书》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焚书·何心隐论》材料二阳为道学,行若猪狗。——《焚书·何心隐论》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焚书·答邓石阳》3、根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二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4、根据材料概括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故曰:“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夫《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三》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二十五》5、根据材料概括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人民版历史新教材必修三复习提纲

人民版历史新教材必修三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儒家以《诗》、《书》、《礼》、 《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被称为“六经”。 2、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荀子提出 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3、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老子的思想蕴 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4、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特点。李悝所著的《法经》是中国 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5、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重法、重术、重势的不同学派。战国末期的韩非将三者 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6、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提出非攻、尚贤等一系 列主张。这些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二、儒学的兴起 1、秦的“焚书坑儒”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2、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隋唐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三、宋明理学 1、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尤其是佛教的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的地位。 2、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理学又称新儒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明代王守仁 建立了系统得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明末清初,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领域出现了活跃的局面,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2、黄宗羲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梁启超把顾炎武 的思想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王夫之从三个方面批判了秦以来的暴政,第一、帝王横征暴敛是民生疾苦的根源;第二、 帝王独尊石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第三、法制之弊是政治腐败的根源。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纸的发明 1:东汉蔡伦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加工造成新的书写材料蔡侯纸。但它不是最早的纸,据考古发现最早的纸至少在西汉时期就有了。 2: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用也最为显著。

历史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案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教学设计 本文纵览:《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本课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是教师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领学生自己动手上网浏览历史文献,筛选和收集相关史料,自己动手制作思想家的名片和手抄报。指导学生在网上创设四位明末清初思想家虚拟纪念馆。撰写解说词,收集相关人物图片。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情况。 【教材分析】 必修Ⅲ专题一 上起先秦,下讫明清,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即儒学如何成为传统文化中主流的史实及在不同阶段的主要特色。儒学能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呈现出各自的时代性特征,从而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为人类思想宝库做出了应有的重要贡献。 本课有五个子目,分三个阶段分别介绍了五个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包括:第一,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李贽的“反正统意识”。第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反君主专制和理学道统思想。第三,清初唐甄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 联系必修Ⅰ专题一“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和必修Ⅱ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的内容,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专题一有所继承和批判,尤其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的儒学进行了超越。专题一可与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形成中外思想的对比参照,对比明末清初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差异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2.结合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3.学会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轨迹。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搜集的史料,通过走进历史、感悟历史到理解历史再到探究历史和升华历史,引领学生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进而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学会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同时,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拓宽思路,注意专题内、模块内及中外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与参照。 3.利用今年的高考试题吸引学生。 4.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思想家的名片或手抄报。 5.帮助学生学会浏览相关的网站和课外书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既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又对正统理学作出批判,并有所创新,使儒学思想更趋务实,更贴近国计民生,这是儒学的新发展,并萌发了具有新颖的哲学观点、政治见解和爱国、批判精神的进步思潮。 2.进一步激发学生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关注民生、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3.理解儒学尽管在多次遭到了严重冲击,但当今却出现了复兴的强劲趋势,在于其中蕴含的重要价值。 4.通过学习,可进一步理解和发掘优秀文化传统以增强民族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文明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 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 1.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要特点及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思维与影响。 2.如何结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篇:烂熟中承古萌新 导入新课: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课时训练:第4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Word版含答案

第4课同步课时训练 1、明清之际有人说:“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率此不变,虽千百年,而吾知其与乱同事,日甚一曰者矣。”这种思想出现的根源在于( ) A.封建社会危机加深 B.商品经济发展 C.程朱理学摧残人性 D.西方民主思想传入 2、以下是一份不完整的某历史人物表,据表格信息可判断此人是( ) A.黄宗羲 B.李贽 C.唐甄 D.顾炎武 3、李贽在“童心说”中,把《水浒传》与儒家的“六经”以及《论语》《孟子》等相提并论,认为《水浒传》是出于“童心”的“天下之至文”。可见其“童心说”( )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主张文学革命反对摹古 C.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 D.是其反正统意识的体现 4、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 A.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 C.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5、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主张 ( ) A.反对空谈,文人应该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B.强调做学问要“经世致用”,即研究学问要解决现实问题 C.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D.“工、商皆本” 6、顾炎武指出:“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认为凡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在此,顾炎武() A.认为前人研究成果不可超越 B.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 C.强调学术研究的自主创新 D.否定明代学术成果重视调查研究 7、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四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说明他( ) A.勇于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 B.批判理学虚伪的革新精神 C.揭露封建专制的无畏精神 D.积极进取的社会责任意识 8、王夫之在发挥古代“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为此,王夫之( ) A.批判“孤秦”“陋宋” B.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C.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D.主张“事异则备变” 9、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李贽也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并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这说明他们( ) A.没有辩证看待孔子的历史作用 B.反对盲信孔子,主张顺时而变 C.否定传统权威,有一定自由精神 D.批判了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作业3含

第一单元第四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原因,除封建制度日趋没落之外,还在于( D ) A.抗清斗争高涨B.社会相对安定 C.西方思想的影响D.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明清时期产生的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2.李贽自称“异端”,主要是因为他( A ) A.鞭挞理学的道德观念B.否定儒家思想 C.否定孔孟学说D.否定封建专制制度 [解析] 李贽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从而抨击了理学的道德观念。据此本题选A项。B、C两项中“否定”一说错误;李贽并未批判君主专制,也就谈不上否定封建专制制度,D项错。 3.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非同寻常的时期。而黄宗羲在明清思想史上,非预期地“结束了一个时代,开启了另一个‘新’的时代”(刘述先)。这个“新”时代( A ) A.开始出现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 B.民主启蒙思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C.彻底结束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开始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解析] A项开始出现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这一说法符合史实。以黄宗羲的思想为代表的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对思想界的影响主要在于对后世的启迪和启蒙、对君主专制统治的冲击。B项民主启蒙思想只是在少数知识分子中间传播,并没有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彻底结束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这一说法是错误的;D项开始倡导“自由”“平等”思想说法错误,黄宗羲在根本上没有突破封建体制,虽然反对君主专制,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蓝图。故本题应选A项。 4.顾炎武曾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说明他主张( A ) A.经世致用B.为政以德 C.心即理也D.独尊儒术 [解析] 由题干材料信息来看,其体现了顾炎武治学要“明道”“救世”,要研究实际可用的学问。这说明他主张经世致用。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3课后作业-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含解析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处于正统地位的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中所说的“异质” ()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很大 解析:由题中信息可知,“异质”指的是黄宗羲等人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这一思想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与发展的结果,故A项正确。 答案:A 2.黄宗羲指出,“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必先穷经”,“兼令读史”。这表明黄宗羲主张() A.经世致用B.知行合一 C.格物致知D.古今贯通 解析:根据材料“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必先穷经’,‘兼令读史’”得出黄宗羲主张经世致用,故A项正确;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观点,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是朱熹的观点,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古今贯通不符合材料,故D项错误。 答案:A 3.明清时期一些有批判精神的学者掀起了中国思想界的活跃局面。其中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著名思想家是() A.王阳明B.黄宗羲 C.顾炎武D.王夫之 解析: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的“独治”,主张吸收更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政的“众治”,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清儒学案·亭林学案》),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 答案:C 4.唐甄曰:“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而反不谓之贼乎?”可见,唐甄() A.提倡君臣共治天下B.反对传统君臣之道 C.否定君主专制统治D.肯定社会平等观念 解析:据材料“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而反不

历史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第二课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复习教案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高考考点】 1、①程朱理学;②陆王心学。 2、①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②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复习重点】 1、①宋明理学和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②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③宋明理学的影响 2、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出现的背景、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②明清反封建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考点落实】 结构复习: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线索: 春秋——兴起形成 秦汉——遭到打击 魏晋到隋唐——受到挑战 宋明——改造发展 明清——批判继承和发展 一、三教合一【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大胆取舍】 1、历程:⑴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⑵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互相影响和发展 ⑶隋朝:儒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 ⑷唐朝:三教并行;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影响: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二、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以下内容应详细分析】 1、背景:⑴政治:唐中后期以来,长期的分裂和混乱,使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 ⑵经济:宋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科技的进步 ⑶思想:宋代入学者敢于疑经改经,大胆立论,讲注义理 2、理学的概念 宋代出现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它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是儒学从道、佛之中吸取了 有益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过程,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新的儒学。 3、代表人物及主张和影响 (1)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南宋的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2)主张:①核心思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之源在于天理。【理在气先,万物皆有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②政治思想:天理和伦理道德相联系,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 ③认识论:格物致知,即求“理”的方法。 (3)影响:①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备受推崇,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依据,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 4、特点: (1)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 (2)儒学从佛道中汲取有益内容,使之更理论化、思辨化; (3)更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三、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注:心学也是理学,是对理学的发展】 1、代表:南宋的陆九渊,明朝的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 2、主张:①核心思想:陆九渊----心是宇宙万物本原,“发明本心”【即本心就是天理】,“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②认识论:王守仁----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 小结:理学和心学的联系区别:联系:都是唯心主义哲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区别:获得天理的方式不同:前者是格物致知;后者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1)作为当时儒学主流,对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深远影响。

2022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总复习学案:第34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Word版含解析

第34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备考指导素养目标 把握一个范畴对传统儒家思想的 批判和继承 (1)通过对李贽思想观点的学习,认识到其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 时期的要求,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2)运用史料对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观点进行历史解释,认识到明清 之际的思想家既继承了前代优良传统,又对正统理学作出批判,并有所创新,使儒 学思想更趋务实,更靠近国计民生,是儒学的新发展 注意四个人物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理解三个主张批判君主专制,提倡 “工商皆本”,提倡经 世致用 知识排查教材深化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主张 (1)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 (2)反对盲从孔子,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 (3)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在诗文写作方面主张“真心”,反对摹古文风。 2.代表作及影响 (1)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2)影响: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对社会现实大胆批评。 情境体验1.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说:“(李贽的学说)被认为缺乏前后一致的完整性。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他没有能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李贽学说有如此局限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 (1)思想 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 ②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③限制君权,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④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2)评价 ①反映了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②为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顾炎武 (1)思想 ①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②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 ③指出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后人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评价 ①进步: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②局限: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

【高考必备】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同.doc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带解析) 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 1.与明清Z际的思想批判的产生冇关的是1、() ①资木主义萌芽的发展②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屮央集权的衰落③八股取士的因循守I 口④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白由白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一直耿耿于怀,成佛Z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出明代出现 2、( ) A、追求个性自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 C、追求民主H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3.朱易安在《汉学研究屮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一文中说:“反思我们的研究便会发现,对于 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体系,我们并没冇好好地梳理;传统文化的研究往往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脱离了社会现实的研究,本质上是丢弃了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和神。〃朱易安所说的"最根木的精神〃是指3、( ) A、天人合一学说 B、经世致用学说 C、知行合一学说 D、格物致知学说 4.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 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界质" 4、( )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小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5.李贽曾评论先秦诸家:"申(不害)、韩(非)何如人也?彼等原与倫家分而为六。既分为六, 则各自成家;各自成家,则各各冇一定Z学术,各各冇必至之事功。举而措Z,如印印泥, 走作一点不得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5、( ) A、李贽认为诸家之间曾是平等的 B、李贽认为诸家都曾发挥作用 C、李贽放弃传统儒学的价值取向 D、李贽否定了儒家的独尊地位 6.明清时期出现资木主义萌芽,传统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黄宗羲的思想反映了这 种变化,下列观点出自黄宗羲的是6、( ) A、"民为贵,社稷次Z,君为轻〃B、"宇宙便是吾心〃 C、"工、商皆民生之本〃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7•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Z贱,与有责焉耳矣〃。下列历史事件中符合“亡天下〃含义的是7、() A、1937年的七七事变 B、1912年的清朝建立 C、1927年,北洋军阀基本被消灭 D、1644年的明朝灭亡 8•顾炎武在《H知录》屮说:“孰知今H之清谈,有其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Z空言,代修己治人Z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8、( ) 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B、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 D、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9•干-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思想进步性在于 9、( )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解析

学案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背景 (1)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经济: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 (3)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4)个人: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主张 (1)指出孔子并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2)李贽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3)李贽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关键点拨] 李贽的离经叛道思想,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儒家传统道德,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和战斗精神。但其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重点精讲]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1)经济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阶级因素:工商业者阶层队伍的壮大。 (3)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进步思想家要求摆脱思想束缚。 (4)政治因素:阶级矛盾尖锐,封建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3.影响: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背景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他在明亡后,投入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致力于著书讲学。 2.主张 (1)他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3.意义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深化探究 材料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文中说过:“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思考 材料中梁启超提到的这本书是指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书中的哪些思想对“倡民权共和之说”极有力焉? 答案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背景 顾炎武生活在明末清初。明末统治者日益腐败,朝政混乱,社会危机日益加剧。 2.主张 (1)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2)他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3)他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概念辨析] 经世致用 (1)实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精神。 (2)特点:①以实用为宗旨,发扬注重实践、注重实证的求实精神,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②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实际的倾向,强调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③常常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 3.影响 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