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坐憩设施与环境的融合
- 格式:pdf
- 大小:140.51 KB
- 文档页数:2
木质公园座椅设计理念木质公园座椅设计理念公园作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放松的场所,公园座椅是人们休息、欣赏风景的重要设施之一。
木质公园座椅作为一种常见的设计选择,应该具备以下的设计理念。
首先,舒适度:舒适度是一款优秀座椅的基本要求。
木质公园座椅应该注重人体工程学设计,考虑到人的体态特征,以提供最大的舒适感。
座面和靠背的曲线设计应适合人体曲线,以减轻人的疲劳。
此外,座椅的座面和靠背材质应选择柔软一些的木质材料,增加坐感的舒适度。
其次,安全性:公园座椅的安全性非常重要。
木质座椅应具备稳定的结构和承重能力,座椅的承重部位应加强设计,以确保使用者的安全。
另外,座椅的边缘应该设计成圆滑,避免尖锐的边角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座椅的表面应采用防滑、耐磨的材料,以避免使用者在座椅上发生滑倒的意外。
再次,与环境的融合:公园座椅应该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
木质座椅的设计应结合公园的景观特色,以保持整体的一致性。
例如,在公园绿地中,可以选用木材的自然颜色、纹理和形状,使座椅看起来更加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给人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感觉。
此外,可持续性:木质公园座椅设计应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木质材料应选择符合环保标准的天然木材,避免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人造木材。
同时,在设计座椅时,应尽量减少材料的浪费,提高材料的回收利用率。
座椅的结构应设计简洁、易于拆卸和维修,以延长座椅的使用寿命。
最后,艺术性: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品,木质公园座椅应该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
座椅的造型和线条应简洁美观,符合现代审美观念。
可以在木质座椅上进行一些简单的雕刻和装饰,增加座椅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总之,木质公园座椅的设计理念应注重舒适度、安全性、与环境融合、可持续性和艺术性。
只有在满足这些要求的前提下,木质公园座椅才能成为人们在公园休闲时的舒适休憩之地。
公共坐憩设施与环境的融合
凌云峰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07(033)017
【摘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公共坐憩设施与环境的有效融合:即与人文环境的融合;与建筑环境的融合;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与地域环境的融合,从而给人们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凌云峰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33
【相关文献】
1.设今揽古,“城”显与众不同--浅析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与城市文化价值构建的研究 [J], 潘沪生;刘阳
2.公共环境设施与城市性格研究 [J], 赵凌波
3.中国公共服务设施与维护博览会举办清洁环卫环境行业年会召开 [J], 李雪敏
4.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大学校园坐憩环境研究\r——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 [J], 张子栋;李明慧;徐振
5.居住区坐憩环境设计探究 [J], 张东辉;程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乡融合视角下环滇池游憩空间系统的构建周昕【摘要】环滇池地区是昆明市开展体验式游憩的重要区域,也是地域结构中城市功能和农村功能互为渗透、社会经济发展特殊而又活跃的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该地区逐渐成为城市旅游开发的热点区域,但现状大量低质、同构的游憩项目既侵占了城市生态用地,又未能发挥环滇池地区的旅游价值。
如何充分利用具有独特的地域文脉特征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环滇池用地,彰显高原湖滨城市特色,是目前昆明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文将环滇池游憩空间的开发置于城乡协调的区域背景之下,通过对环滇池地区自然、人文、历史等游憩资源价值评价,结合地域特征的生态敏感性分析,以不同类型的游憩廊道串联城乡游憩空间,构建具有生态、观光、体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城乡融合型游憩空间系统,同时提出相应的实施路径,从而对打造昆明高原湖滨旅游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乡融合;环滇池地区;游憩空间系统1.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大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促进了城市休闲游憩产业的发展,休闲游憩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最新颁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特别提出“城乡规划要统筹考虑旅游休闲场地和设施用地,优化布局”,以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旅游休闲体系的建设。
可以说,城乡游憩空间研究与规划建设已迫在眉睫,然而在各种因素影响下,目前我国游憩空间的研究多将城市与乡村游憩空间分而治之,缺乏对城乡游憩空间的整体认识,以及与城乡空间的耦合机制与方法[1]。
在此背景下,以环滇池游憩空间系统的建构和发展模式研究为例,探讨城乡之间相互渗透的游憩活动作用下形成的游憩体系,在区域层面上协调城市与乡村、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层面上形成多样化的各类游憩空间,在实施层面上协调部门之间的分工,对推进城乡游憩空间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环滇池地区是以滇池流域为核心的昆明城市规划区范围,该区域内拥有丰富而多元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昆明市开展体验式游憩的重要区域。
城区公共开放空间里的休憩设施分析作者:曹颖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20期摘要现代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人们在享受优越物质条件的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积累着生活工作的压力,水泥森林之下,如何找到一片供之休憩的净土,是很多人都在关心的话题。
现代城市设计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不少公共开放的空间在城区建立起来。
本文通过对城区公共开放空间里休憩设施存在的必要性进行挖掘,并对休憩设施的分类和功能进行阐述,最后总结出此类设施设计和设置的基本原则,探讨出一种将城区公共开放空间里休憩设施与其他设施结合,并充分融入环境空间的方法,为使用者们营造出更好的公共交流和休憩的空间环境。
关键词城区公共开放空间休憩设施中图分类号:F294文献标识码:A1 设置城区公共开放空间休憩设施的必要性1.1城区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位本文所说的城区公共开放空间主要是指处于城市中心,具有自我领域,且汽车不得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是为了满足人们闲坐、慢行、用餐、交谈或观察周围事物的需求。
由于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办公环境的紧张压力等因素,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户外公共的空间环境里休闲,寻求轻松的交谈和相处。
当然,市中心的开放空间并不只是由白天聚集的办公一族午间休息时使用,它更多的是服务于当地的居民,将人群吸引到一起进行休闲活动。
这样的开放空间表现为街道广场、建筑前庭、城市游园、公交集散广场、步行街和城市中心广场等多样的形式,但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周围生活环境的不断期望。
1.2 设置休憩设施的必要性人们在工作之余和活动之后需要休息,在城区开放空间里设置休憩设施正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使用者的不同户外坐憩行为。
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每一种活动类型对于物质环境的要求都大不相同。
①必要性活动是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要参与的活动,包括了那些多少有点不由自主的活动,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应用在坐憩行为上如等人、候车等;自发性活动则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应用在坐憩行为上如坐着晒太阳、看报纸等;社会性活动指的是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是相当综合性的,应用在坐憩行为上如儿童游戏和交谈聊天等,多是被动式的接触。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与环境的协调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公共设施如同城市的“家具”,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是城市形象和品质的重要体现。
然而,这些公共设施的设计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一个成功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应当与环境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以创造出更加宜人、舒适、美观的城市空间。
城市公共设施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交通设施(如公交站台、地铁站)、休闲设施(如公园长椅、健身器材)、照明设施(路灯、景观灯)、卫生设施(垃圾桶、公共厕所)等。
这些设施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与建筑、道路、绿化等环境要素共同构成了城市的整体景观。
当公共设施的设计与环境不协调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例如,造型突兀的公交站台可能会破坏街道的整体美感;颜色鲜艳但与周边建筑风格不符的垃圾桶可能会显得格格不入;过于高大的路灯可能会遮挡住周围的景观视线。
这些不协调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城市的视觉效果,还可能给人们的使用带来不便。
那么,如何实现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与环境的协调呢?首先,要充分考虑环境的特点。
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方面,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
例如,在阳光充足的地区,公共座椅的设计可以考虑遮阳功能;在多雨的地区,公共厕所的地面排水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人文环境方面,要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建筑风格。
比如,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公共设施的设计应当尽量采用传统的材料和工艺,以保持与历史建筑的一致性。
其次,色彩的搭配也是实现协调的关键因素之一。
公共设施的色彩应当与周围环境的主色调相融合,形成整体的色彩氛围。
例如,在以灰色调为主的现代商务区,公共设施可以选择简洁的黑白灰配色;而在充满活力的儿童游乐区,色彩则可以更加鲜艳和丰富。
同时,要注意色彩的对比度和明度,避免过于刺眼或暗淡的颜色组合。
再者,材质的选择也至关重要。
不同的材质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和视觉效果。
在选择公共设施的材质时,要考虑其耐久性、环保性以及与环境的协调性。
城市游憩公园设计与生态休闲功能城市生活节奏快,人们常常急匆匆地穿梭在高楼大厦之间,需要一个地方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的呵护。
这时,城市游憩公园就成为了人们向往的去处,但这并非偶然。
城市游憩公园设计与生态休闲功能相互交织,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重要的休闲场所。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城市游憩公园设计背后蕴藏的生态休闲功能。
城市游憩公园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空间规划,一个合理、美观的布局能够提升游园体验。
公园内应有开阔的草坪、繁茂的树木和清澈的水体,打造出近乎原野般的自然景观。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可以尽情徜徉于绿荫婆娑之中,尽情感受自然的气息。
除了视觉上的享受,城市游憩公园的设计也要融入生态保护的理念。
通过合理设置植被、净化水源和引入环保设施,公园可以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人们在游园的也在保护自然,实现了生态的共生共荣。
而生态休闲功能则是城市游憩公园的重要价值所在。
在公园内,人们可以进行日常生活中难以体验的户外活动,如野餐、瑜伽、慢跑等。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让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放松心情,恢复活力。
城市游憩公园的设计还应考虑到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
例如,为了方便游客,可以设置休息亭、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器材等设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安全保障等工作,保证游客能够在安全、整洁的环境中享受游园乐趣。
城市游憩公园设计与生态休闲功能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促进,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宜人惬意的休闲场所。
通过合理的规划、生态保护和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城市游憩公园不仅是城市绿肺,更是城市居民心灵的净土。
在城市忙碌的生活中,城市游憩公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让我们珍惜这片绿洲,体验生态休闲的美好。
前往城市游憩公园,感受大自然的馈赠和生活的惬意!城市游憩公园的设计与生态休闲功能相辅相成,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场所,更是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有机结合,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投入,让城市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相得益彰。
园林景观规范之座椅与休憩区设置园林景观规范是建立在保护环境、提供休闲与娱乐场所的基础上的,而座椅与休憩区的设置是园林景观规范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合理的座椅与休憩区设置能够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休憩体验,为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本文将对园林景观规范中座椅与休憩区的设置进行论述,探讨合理的设置方式。
一、座椅与休憩区的作用座椅与休憩区是城市园林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作用十分明确。
首先,座椅和休憩区能够为市民提供休息和放松的场所。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人们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休息身心,座椅与休憩区就提供了这样的环境,使人们能够在美丽的景色中放松心情。
其次,座椅与休憩区的设置还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当人们在座椅上休息的同时,也可以与周围的人们进行交谈,增进了社交互动,培养了社区共享的氛围。
这种社交的环境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团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座椅与休憩区的设置也是为了满足老年人和身体不便者的需求。
在城市中老年人和身体不便者数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合理设置座椅和休憩区可以提供一个方便、安全的场所供他们休息和交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合理的座椅与休憩区设置合理的座椅与休憩区设置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场地环境、人流量、空间分布等。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设置要点:1. 座椅与休憩区的密度:座椅与休憩区的设置密度应该根据人流量和空间大小来决定。
经常有人流量的地方,如公园、广场等,应该增加座椅的设置密度,以满足人们的休憩需求;而在人流量较少的地方,则可以适当减少座椅的数量,以免浪费资源。
2. 座椅的种类和样式:座椅的种类和样式应该根据不同的场地环境和人群需求来选择。
在公园中,可以选择木制或铸铁座椅,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在商业街区,可以选择现代简约风格的座椅,与建筑风格相呼应。
此外,还应该关注座椅的舒适度和人体工程学原理,保证使用者的舒适体验。
3. 休憩区的布局和设计:休憩区的布局和设计应该考虑人们的休憩方式和活动需求。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与环境的协调分析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公共设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它们不仅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也是城市形象和品质的重要体现。
然而,要让这些公共设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且与城市环境相协调,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
这需要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实现公共设施与环境的有机融合。
城市公共设施涵盖了广泛的范畴,包括但不限于公交站台、路灯、垃圾桶、公共座椅、健身器材等。
这些设施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与城市的建筑、道路、景观等元素相互交织。
一个设计合理、与环境协调的公共设施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美感和舒适度,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反之,如果公共设施设计不当,与环境格格不入,不仅会影响城市的美观,还可能给居民的使用带来不便。
在探讨公共设施设计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时,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功能的协调性。
公共设施的首要任务是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因此其功能设计必须符合所在环境的特点和使用人群的需求。
例如,在一个繁华的商业街区,垃圾桶的设置数量应相对较多,以应对大量的垃圾产生;而在一个休闲公园中,公共座椅的设计则应更加注重舒适性和美观性,与公园的休闲氛围相契合。
又如,在一些老旧小区,由于道路狭窄、人口密集,路灯的亮度和分布需要更加合理,以保障居民的出行安全。
除了功能,公共设施的形态设计也至关重要。
形态包括设施的形状、大小、颜色、材质等方面。
在与环境协调方面,公共设施的形态应与周围的建筑风格、景观特色相呼应。
比如,在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区,公共设施的设计可以借鉴传统建筑的元素和风格,采用古朴的材质和色彩,以保持整体的历史氛围;而在一个现代化的商务区,公共设施则可以采用简洁、流畅的线条和富有科技感的材质,展现出时尚与创新的气息。
此外,公共设施的大小和比例也应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过大或过小的设施都会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破坏城市空间的整体美感。
公共设施的布局也是影响其与环境协调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布局能够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同时也能减少对城市空间的占用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