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48.49 KB
- 文档页数:4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一、说教材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标准解读
本条以及后两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
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
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
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下垫面辐射(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课标分析】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解读:1、“运用图表说明”——体现了课标对学生读图、析图、图文转换和用地理语言科学描述能力的要求。
2、“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
3、本条“标准”的核心最终落在“大气的受热过程”,这说明本节课的重点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4、从有关大气的各条“标准”综合来看,本条“标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教材分析】(一)本章内容在全书中的地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本章主要是从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了大气、水、地壳等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涉及了许多规律和原理。
本章是第一章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的延伸,也为后面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做铺垫,还为认识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埋下伏笔。
因此,本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本节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本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主要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环流、重要的天气系统等内容,分析了大气中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交换,为学习后面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从内容上看,教材在处理这几部分时采用了由因导果、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
(三)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知识体系学习本课内容,既可以为前节内容中所学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寻因溯源;又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做铺垫。
大气热力环流,全球性大气环流,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都是大气受热不均匀的结果。
因此,“大气的受热过程”是第二章第一节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首先点明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然后从整体上描述了大气的受热过程,最后通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两方面对大气的受热过程进行了详细讲述。
本课始终贯穿了太阳、地面与大气三者之间的能量转换这一线索,阐述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因此,理解了能量的传递和转换就掌握了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一、说教材1、出处、地位、作用本部分教学内容出自中图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的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中的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这一节的内容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分布的理论依据,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中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教材结构图二、说学情1、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来看,高一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而且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2、但考虑到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现象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知,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归纳能力较弱。
介于这两点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地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3、课程标准原文(节选)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4、课程标准解读大气的受热过程其实是太阳辐射能到达地球后的一个能量的转换过程。
因此我把本条标准解读为:明白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并运用图表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
5、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的热源和大气的受热过程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重点的确立依据:弄清楚大气的热源,学好大气的受热过程能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对后面的教学活动有促进作用,因此我将它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的确立依据:由于教材对大气组成成分和作用都作了介绍,但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跨度较大,讲解时需要适当的回顾和补充,高一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限,讲解时难度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将大气的受热过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说出大气的直接热源(2)能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具体受热过程(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学生能用图表分析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引言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科学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核心的研究内容之一。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大气的运动、形成以及各种气象现象的产生,从而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气象预报和天气灾害预警工作。
本文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层的吸收与反射、大气的垂直温度分布、地面的辐射等内容。
二、太阳辐射地球接受到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这就是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指太阳向外辐射的各种能量,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热量等。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化学过程的能量来源。
根据日地距离的不同,太阳辐射的强度也会发生变化,而这也是季节变化的原因之一。
三、大气层的吸收与反射大气层是太阳辐射的第一道屏障,它对太阳辐射进行了吸收和反射。
大气层中的气体,如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可以吸收不同波长的太阳辐射。
其中,紫外线只能被臭氧层吸收,可见光和红外线则大部分可以穿透大气直接到达地球表面。
此外,云层也会对太阳辐射起到反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阴天日照不足的原因。
四、大气的垂直温度分布大气的温度分布是由大气的受热和冷却过程共同决定的。
大气的垂直温度分布可分为4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对流层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减小,而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的温度则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增加。
这是因为对流层主要靠地面传递来的热量进行加热,而高空则主要接受太阳辐射的加热,这一过程被称为臭氧层的臭氧加热。
五、地面的辐射地面也能够向外辐射能量,这就是地面的辐射。
地面的辐射是包括辐射、传导和对流在内的多种方式的综合作用,形成的热平衡状态决定了地面温度。
当地面温度高于气温时,就会产生对流现象,这就是为什么夏天天气炎热的原因之一。
此外,地面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大气的运动和形成各种气象现象。
六、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气象学中最为基本也是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
在实际的气象预报和天气灾害预警工作中,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引子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气温的高低,有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很热,有的时候又会感觉很凉爽。
那么这个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呢?其实这个与大气的受热过程密不可分。
本次说课主要介绍的就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概述大气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一样,会不断地接受来自太阳的辐射,由此产生热量。
而大气中的各种成分,如气体、液体和固体等,又有不同的吸收和释放热量的能力。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太阳辐射、大气成分、气溶胶、云等因素,还受到地球自转、大气运动、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会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呢?下面将分别介绍。
三、影响大气的因素1. 太阳辐射太阳是大气和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系统得以存在和生存的源头。
太阳辐射与大气的交互作用是影响大气的主要因素之一。
太阳的辐射是不断变化的,但整体上来看,在地球上太阳常数是一个固定值,其辐射主要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三部分辐射能量,这些辐射能量与地球各层大气和地面发生交互作用。
2. 大气成分大气成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
大气成分主要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氩气、甲烷、水气等。
其中,二氧化碳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之一,当其存在于大气中时,能够吸收地面反射的红外辐射,在大气中将其转化为热能,能量再次向地面传递,这样就形成了温室效应,使得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相对较高。
3. 气溶胶气溶胶是指形成于大气中的液态或固态粒子。
它们与太阳辐射的交互作用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改变和影响大气所接受的能量量,进而影响大气对地面的热量贡献。
4. 云云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它们可以反射太阳辐射,也可以吸收地面反射的红外辐射。
有时,云还能够增加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量,例如在秋季和冬季,由于太阳高度角比夏季低,太阳的辐射能量流量也较小,而此时云能够增加地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使得地面的温度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温度。
5. 地球自转、大气运动、地形等因素除了以上介绍的因素外,地球自转、大气运动和地形等因素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有一定的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引入大部分人都可以感觉到天气的变化,一天到晚的温差、冬夏的交替。
而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我们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生命体。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大气受热过程的奥秘。
二、概述太阳光照在地球上,通过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吸收等作用,使得地球得以保持温暖。
这个过程就是大气受热过程(Atmospheric Heating)。
在过程中,大气吸收了太阳能量,大气分子运动加快,从而产生热量,再将这一热量转移和传输到地球表面,使得地球温度升高。
三、具体过程大气受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阳光的辐射太阳是一个大型恒星,其表面温度高达5500℃,它不断地向外发射光线和热能,这些光线和热能就组成了我们所说的太阳辐射。
这些辐射中的可见光和紫外线可以直接照到地球表面。
2.大气层的吸收地球大气层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其中主要被吸收的是紫外线和短波长可见光。
通过这一过程,大气分子内部的电子被激发,分子动能增加,热能也随之增加。
3.大气层的散射和反射除了吸收,大气层还可以使辐射散射和反射。
对于大气层外层的辐射,可以被散射至大气层中,同时也可以被反射回太空中,这就是反射。
对于地面的辐射,经过散射后会到达大气层中,产生额外的热量和温度变化。
4.地面的吸收和反射地面也能够吸收阳光的能量,特别是被散射后的辐射。
由于地面可以吸收所有波长的辐射,所以地面吸收的能量频率更高。
同时,地面通过辐射将热能向大气层传输。
5.大气运动的产生由于阳光的辐射和地面的辐射都产生热能,大气分子受到激发后,会运动生成气流,从而影响大气运动,使得我们的天气出现变化。
如温暖的海面上会不断上升的气流,形成季风和暖流,影响周围气温。
四、总结大气受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层的吸收、散射和反射、地面的吸收和反射,以及气温的变化等因素。
通过这一过程,地球表面能够保持温暖,同时也影响着我们的天气,一天到晚的温差、冬夏的交替就是因为这一过程不断地进行着。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1】一、说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是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第一部分内容,、课时安排:1课时,内容要点有: 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热力过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各知识联系紧密,环环相扣。
所以,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地理实际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知识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让学生能画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界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并可以解释,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生活中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社会。
二、说教学方法:根据高一学生学情:已有的基本知识,知道地球外部大气层的存在,也对太阳辐射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有所了解。
已有的基本技能:对一些景观图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
与此同时,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空间思维开始进入强劲发展阶段,创造性、参与意识、求知欲、合作意识较强,课外活动的机会较多,接触面较广,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还缺乏系统地解释地理现象或地理事实的能力。
大气的内容比较抽象,影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多而复杂,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采用教学方法:启发式谈话法、探究式教学法、板图法、案例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XX中学的地理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解的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中的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我将从课程背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说课。
课程背景,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它们不仅关系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天气现象,还影响着地球的自然环境。
学习这部分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和动力机制;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大气受热过程,二是大气运动。
在大气受热过程中,我将向学生介绍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概念和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大气运动部分,我将讲解大气运动的驱动力、风向和风速的形成原理,以及气旋和反气旋的概念和分布。
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1)提问法: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过程。
评价方式,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将采用以下三种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等方面;2)作业完成情况: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3)考试成绩:通过期中或期末考试来检验学生对整个章节内容的掌握情况。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内容在知识内容上涉及众多的地理概念、地理过程及物理、数学等跨学科知识。
设计将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践影响及运用融为一节课,突出地理原理规律的实践意义。
(2)教材结构从教材结构来看,本节内容在必修一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前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内容相呼应,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
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其地理实践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的知识、理论基础,其中所包含的人地关系分析思想也对今后地理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的开篇内容。
所以,本节内容在必修一自然地理学习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1、学生刚升入高中不久,对地理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2、本部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所以教师有技巧的设问,一定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由感知形成结论,由结论解释现象。
3、知识储备: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关于太阳辐射和对流层大气特点等的知识储备,也有了关于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训练,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4、但考虑到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现象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知,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归纳能力较弱。
三、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2、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1)区域认知学会分析区域特征,进而形成区域认知素养,即在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基础上,会分析太阳辐射在不同纬度地带分布不均的原因,理解大气削弱作用的意义。
(2)综合思维明确要素是动态变化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
建始一中许国建
、说教材
1、出处、地位、作用
本部分教学内容出自中图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 (一)的第二 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中的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这一节的内容是前面知识的延伸, 也是后面学习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及分布的理论依据,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体现课改中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教材结构图
1、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来看,高一学 生好奇心比较强,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而且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比较高。
2、 但考虑到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现象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知, 对概念、 理论的理解归纳能力较弱。
介于这两点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地 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3、 课程标准原文(节选)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4、 课程标准解读
大气的受热过程其实是太阳辐射能到达地球后的一个能量的转换过程。
因此我把 本条标准的解读为:明白大气的直接热源,并运用图表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实 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理解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
5、 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的热源和大气的受热过程 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重点的确立依据:弄清楚大气的热源,学好大气的受热过程能为后面知识的 学习做好铺垫,对后面的教学活动有促进作用,因此我将它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的确立依据:由于教材对大气组成成分和作用都作了介绍, 但是知识与 知识之间的联系跨度较大,讲解时需要适当的回顾和补充,高一学生的理解能力 和分析能力有限,讲解时难度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将大气的 受热过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 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说出大气的直接热源
二、说学情
人P 寸太阳靜射的削弱忙阳
(2)能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具体受热过程
(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学生能用图表分析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2)通过图示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比较分析地球与月球表面大气受热过程的不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2)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而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特点和各方面的能力(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等)仍需加强锻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启发式教学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等来完成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过程
但是,对于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却吸收的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
散射作用
散射主体: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强调:这一过程中只有小部分被大气吸收,大部分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要学生填表)
K'S.
■H吉空气-
\ A.
\ 'Xg,
CQj.
位置对流區平滝底X X吸收红外线
水汽
吸收纤
现象:改变部分太阳辐射的方向
吸收作用
Q:强烈吸收紫外线
CO和H2O吸收红外线
可见光部分吸收很少
杂击一
最后画图:
反射作用:特点:无选择性(1)反射主体:云和较大的颗粒尘埃。
其中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明显。
(2规律: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明显。
所以,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就
是因为云的反射作用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
射。
散射作用:特点:有选择性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从而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散射作用有选择性,空气质点有能力散射波长小于自身直径的光。
可见波长越短的光,越易被散射。
所以,可见光中波长最短的紫色和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因此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黎明和黄昏,虽然太阳在地平线以下,但光芒已被空气中的微粒散射到天空,因此,天空是明亮的。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
作用(10~15)
过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
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那是为什么呢?
我们刚才学过了,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所以说,
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越短,被大
气削弱越少,温度越高。
地球表面吸收太阳辐射,温度升高,自己成为一个辐
射源。
根据辐射原理,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
长越短;物体的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
长。
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
射,而地面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
温度高,短波辐射,如太阳辐射
温度低,长波辐射,如地面辐射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热源
画图:
以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其能量主要集中于红外线部
分。
同理,大气辐射和人体辐射也是长波辐射。
前面我们学过,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吸收红外线,所以地表放射的长波辐射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
被吸收,从而提高了大气温度,所以说,地面是对流层大
气主要的热源。
提问: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什么时间?为什么?
答案: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并非大家所认
为的中午12点。
中午12点是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但
这时的太阳辐射要先传给地面,地面再传给大气,大气
吸收地面的热量后气温才升高,而这一过程需要将近2
小时的时间。
这个例子就很好的说明了对流层大气的直
接热源是地面而不是太阳。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大气辐射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向地
面。
由于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
射。
可见,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了地面,在
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损失的能量,从而对地表起到了
保温作用。
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射大气
层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升温;但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却
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
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辐射还给地面。
__________ 我们把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受热讨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保温过程的意作用有什么意义?
义⑴减少了气温日较差
___________________ (2)形成了适宜生命的温度条件。
练习设计
1、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 天空为
什么仍然是明亮的?
2、为什么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
3、夜间多云,气温为什么比晴天高?
4、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蓝色,而早晚呈红
色?
5、根据上述原理解释晚秋和冬季霜冻为什么发生在
晴朗的夜晚a
分析材料:青藏高原为什么成为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三、大气受热过程的意义
(1)减少了气温日较差
(2)形成了适宜生命的温度条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