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提纯》迎考目标测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一、中考初中化学气体和固体的除杂分离和提纯 1.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描述的是( )A .加热高锰酸钾固体B . 在密闭容器中点燃碳C .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充分反应D .发生的反应为3222KNO 2KNO +O Δ↑【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 、加热高锰酸钾固体过程中有氧气生成,随着反应的进行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高锰酸钾反应完,剩余固体的质量不再变化,选项A 正确;B 、在密闭容器中点燃碳,虽然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但二氧化碳仍在容器中,因此在密闭容器中碳元素质量不变,选项B 正确;C 、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反应中镁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24) ∶(16×2)=3∶2,故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充分反应后,应该是氧气有剩余,选项C 不正确;D 、根据化学方程式3222KNO 2KNO +O Δ↑,可以计算出反应中KNO 3、KNO 2、O 2的质量比为:(2×101) ∶(2×85) ∶(16×2)=202∶170∶32,图中数据正确,选项D 正确。
故选C。
2.现有以下曲线,与之对应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氯酸钾制取氧气B.等质量碳酸钙与足量同浓度稀盐酸反应C.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变化D.发生的反应为:2KNO3Δ2KNO2+O2↑【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所以反应中固体的质量减少,有催化剂时反应加快,固体减少的更快,但剩余固体质量多,叙述错误;B、等质量碳酸钙与足量同浓度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最终量相同,颗粒越小与盐酸接触越充分,反应越快,叙述错误;C、硝酸铵溶于水溶液的温度降低,然后再逐渐恢复到原温,叙述错误;D、质量减少的是反应物,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所以硝酸钾生成亚硝酸钾和氧气。
配平可得方程式2KNO3Δ2KNO2+O2↑,每202份质量的硝酸钾反应生成170份质量的亚硝酸钾和32份质量的氧气,叙述正确。
一、中考初中化学气体和固体的除杂分离和提纯1.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加热,下图能正确表示容器内物质总质量的变化关系的是。
A.B.C.D.【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加热,当温度达到红磷着火点时,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前后容器中总质量不变。
故选C。
2.下列图象反映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①表示向一定量的氧化铁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并持续高温②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③表示镁在氧气中燃烧④表示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A.②④B.②③C.③④D.①②【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①向一定量的氧化铁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并持续高温,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减少,但不可能减少至0,故图象错误;②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盐酸消耗完再与氯化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沉淀的质量先是零,后不断上升,最后形成一条水平直线;故图象正确;③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2点燃2MgO,此反应中镁、氧气的质量比为48:32=3:2,镁和氧气不会同时有剩余的,故图象错误;④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剩余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不变,故图象正确;故②④图象反映的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A。
3.如图表所示4个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变化关系的是A.足量镁和铝分别放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中B.镁在空气中加热C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D .向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22Mg+2HCl=24MgCl +3H 72↑,325421961872Al +6HCl =2AlCl +3H 32↑可知 ,足量的镁和铝分别放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中,酸能完全反应,因此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相同,产生相同质量的氢气,消耗镁的质量大于 铝的质量,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B 、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质量应该等于生成物质量,因此固体的质量不断增加,图像能正确反映变化关系,符合题意;C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了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固体的质量减小,锰元素的质量不变,因此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应当增加,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D 、向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质量不变,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一、中考初中化学气体和固体的除杂分离和提纯1.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描述的是( )A .加热高锰酸钾固体B . 在密闭容器中点燃碳C .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充分反应D .发生的反应为3222KNO 2KNO +O Δ↑【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 、加热高锰酸钾固体过程中有氧气生成,随着反应的进行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高锰酸钾反应完,剩余固体的质量不再变化,选项A 正确;B 、在密闭容器中点燃碳,虽然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但二氧化碳仍在容器中,因此在密闭容器中碳元素质量不变,选项B 正确;C 、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反应中镁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24) ∶(16×2)=3∶2,故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充分反应后,应该是氧气有剩余,选项C 不正确;D 、根据化学方程式3222KNO 2KNO +O Δ↑,可以计算出反应中KNO 3、KNO 2、O 2的质量比为:(2×101) ∶(2×85) ∶(16×2)=202∶170∶32,图中数据正确,选项D 正确。
故选C。
2.下列曲线的变化趋势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变化关系的是A.向盐酸和氯化镁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B.用等质量氯酸钾固体在有无二氧化锰时制氧气C.向盐酸和氯化铜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D.将足量的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碳酸镁和氧化镁固体中【答案】D【解析】【分析】A、根据向盐酸和氯化镁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会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镁反应进行分析。
B、根据催化剂只能影响反应的速率,不会影响生成氧气的质量进行分析。
C、根据向盐酸和氯化铜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会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铜反应进行分析。
D、根据每40份质量的氧化镁、84份质量的碳酸镁会生成120份质量的硫酸镁进行分析。
【详解】A、向盐酸和氯化镁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会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镁反应,所以反应一段时间才会生成沉淀,不符合题意。
一、中考初中化学气体和固体的除杂分离和提纯1.图所示的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过程,其中不正确的是A.①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B.②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C.③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至过量D.④向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至过量【答案】D【解析】【详解】A、①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反应前锰元素质量分数不变,反应中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分数增大,反应后不变,图像正确;B、②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生成氧气质量相等,有催化剂反应速率更快,图像正确;C、③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至过量,溶液的pH由大于7到等于7,再到小于7,图像正确;D、④向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至过量,稀盐酸、氯化钠和硝酸银都会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一开始就有白色沉淀生成,图像起点错误,不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像。
2.已知化学反应:氯酸钾二氧化锰加热氯化钾+氧气,其中氯酸钾和氯化钾均为固体,则下列图中能表示固体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A.B.C.D.【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在此反应中:氯酸钾二氧化锰加热氯化钾+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都不变,所以是不变的值。
故选C。
3.如图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图甲表示向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B.图乙表示镁在氧气中燃烧C.图丙表示等质量的锌、铁分别与质量分数相等且足量的稀硫酸反应D.图丁表示用“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过程中密封集气瓶内的气压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所以在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氧气量不断增加,但是开始时氧气为0,故错误;B、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随着反应的进行,镁和氧气的质量减少,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增加,但是反应过程中消耗的镁的质量大于消耗的氧气的质量,所以最终剩余镁的质量较少,故错误;,C、锌比铁活泼,反应速率快,需要时间短,最终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故正确;D、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开始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压强会变大,最后压强变小,小于初始值,故错误。
一、中考初中化学气体和固体的除杂分离和提纯1.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加热,下图能正确表示容器内物质总质量的变化关系的是。
A.B.C.D.【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加热,当温度达到红磷着火点时,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前后容器中总质量不变。
故选C。
2.下列图象反映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①表示向一定量的氧化铁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并持续高温②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③表示镁在氧气中燃烧④表示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A.②④B.②③C.③④D.①②【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①向一定量的氧化铁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并持续高温,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减少,但不可能减少至0,故图象错误;②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盐酸消耗完再与氯化镁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沉淀的质量先是零,后不断上升,最后形成一条水平直线;故图象正确;③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2点燃2MgO,此反应中镁、氧气的质量比为48:32=3:2,镁和氧气不会同时有剩余的,故图象错误;④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剩余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不变,故图象正确;故②④图象反映的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A。
3.如图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图甲表示向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B.图乙表示镁在氧气中燃烧C.图丙表示等质量的锌、铁分别与质量分数相等且足量的稀硫酸反应D.图丁表示用“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过程中密封集气瓶内的气压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所以在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氧气量不断增加,但是开始时氧气为0,故错误;B、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随着反应的进行,镁和氧气的质量减少,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增加,但是反应过程中消耗的镁的质量大于消耗的氧气的质量,所以最终剩余镁的质量较少,故错误;,C、锌比铁活泼,反应速率快,需要时间短,最终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故正确;D、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开始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压强会变大,最后压强变小,小于初始值,故错误。
一、中考初中化学气体和固体的除杂分离和提纯1.现有以下曲线,与之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A.电解水一段时间B.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C.敞口放置于空气中的浓硫酸D.向一定量稀氢氧化钠液中滴入水【答案】C【解析】【详解】A.电解水时生成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而不是质量比,故错误;B.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是对氧气的量没有影响,故错误;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造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故正确;D.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水后,溶液仍显碱性,即pH>7,故错误。
故选:C。
【点睛】正确辨别坐标所表示的变化量,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分析变化中相关量的变化关系,是解答问题的基础。
2.图像中的化学,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 .表示足量碳在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燃烧B .表示将锌片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C .表示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锌粉和镁粉D .表示分别加热等质量的甲、乙两份固体制取氧气,甲为氯酸钾,乙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 、足量碳在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燃烧,碳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由于碳燃烧消耗了氧气,生成了二氧化碳, 22C+O CO 点燃,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与消耗氧气的体积相同,故最后容器冷却至室温后,压强又恢复至原压强,不符合题意;B 、将锌片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44=Zn+CuSO ZnSO +Cu ,65份的锌置换出64份的铜,固体质量减小,待完全反应后固体质量不变,不符合题意;C 、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锌粉和镁粉,由于盐酸完全相同,金属过量,则酸全部参与反应,最后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由于镁的活动性大于锌,故镁反应的速度快,对应的曲线陡,反应时间短,符合题意;D、分别加热等质量的甲、乙两份固体制取氧气,甲为氯酸钾,乙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由于二氧化锰是催化剂,故乙反应速度快,先开始反应,乙中氯酸钾的质量小于甲,产生氧气的质量小,故最后甲产生氧气的质量应大于乙,不符合题意。
一、中考初中化学气体和固体的除杂分离和提纯1.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加热,下图能正确表示容器内物质总质量的变化关系的是。
A.B.C.D.【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加热,当温度达到红磷着火点时,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前后容器中总质量不变。
故选C。
2.下列图像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的是( )A.电解水产生气体的体积B.向一定量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C.向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不断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D.等质量块状CaCO3和粉末状CaCO分别与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足量)反应【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电解水实验中与正极产生的是氧气,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负极产生的是氢气,可用燃烧法检验,正负两极气体的体积比为1:2,即电解水时生成的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是1:2,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B、向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不断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质量不变,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C、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条件下混合放出氧气,二氧化锰是反应的催化剂,不断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会不断生成氧气,氧气的质量会不断变大,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符合题意;D、粉末状的碳酸钙与盐酸接触充分,反应速率更快,但是等质量CaCO3分别与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足量)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一样多,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下列图像正确的是()A.电解水B.将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投入到盛有足量同种稀硫酸的两个容器中C.用等体积、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D.服用胃舒平[主要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成分是Al(OH)3]治疗胃酸过多,胃液pH的变化【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电解水实验中产生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之比为1:8,体积之比为2:1,故A错误;B、镁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反应速率要快,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且二者反应后化合价均为+2价,在质量相等时,产生的气体多,故B正确;C、用相同浓度、相同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有无催化剂不影响生成氧气的多少,氧气质量相等,只是改变反应速率,故C错误;D、胃酸pH小于7,服用胃舒平,盐酸和氢氧化铝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因此pH值会有所增大,但是胃仍然处于酸性环境,所以最后PH仍然小于7,故D错误。
一、中考初中化学气体和固体的除杂分离和提纯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A.电解水B.加热一定质量的KClO3C.两份完全相同的双氧水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O2D.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电解水中,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8,故选项图像错误。
B、氯酸钾分解产生氯化钾固体和氧气,因此剩余固体质量会有一定的减少,当氯酸钾分解完全后质量不再改变,故选项图像正确。
C、在此反应中,二氧化锰加快了化学反应的速率,二者氧气的产量相等,故选项图像错误。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选项图像错误。
故选:B。
2.下列有关图像中不正确的是( )A.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B.质量相同的粉末状碳酸钙和块状碳酸钙与足量稀盐酸反应C.两份完全相同的双氧水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O2 (其中a无MnO2, b有MnO2)D.电解水生成气体的体积【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镁可与空气中的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反应,但是反应后所有物质都在密闭容器内,根据镁元素质量守恒,反应前后镁元素质量不变,所以镁元素质量随着反应进行,质量不变,选项A正确;B、质量相同的粉末状碳酸钙和块状碳酸钙所含有的碳元素质量相等,其中的碳元素全部转化为二氧化碳中碳元素,所以最终两者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相等,粉末状碳酸钙与盐酸接触更充分,所以反应速率快,当碳酸钙被全部消耗完毕前,相同时间内,粉末状碳酸钙生成二氧化碳多,但是最终两者生成二氧化碳质量相等,选项B错误;C、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因此相同时间内,加入二氧化锰的过氧化氢生成的氧气多,但是过氧化氢总量相同,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所以斜率大的为加入二氧化锰的过氧化氢,即为b ,a 则为未加二氧化锰的,选项C 正确;D 、水电解方程式为2222H O 2H +O ↑↑通电,从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生成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选项D 正确。
一、中考初中化学气体和固体的除杂分离和提纯1.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下列选项与图像相符的是A.氯酸钾的质量B.氯化钾的质量C.二氧化锰的质量D.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答案】B【解析】【分析】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详解】A、氯酸钾是反应物,质量应该逐渐减小到零,故A错误;B、氯酸钾开始分解,氯化钾的质量逐渐增大,然后不变,故B正确;C、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质量保持不变,故C错误;D、固体的总质量逐渐减小,钾元素的质量不变,钾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但是不会从零开始,故D错误。
故选:B。
2.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 B C D高温煅烧一定质量石灰石向一定质量镁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A.A B.B C.C D.D【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煅烧一定质量石灰石,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二氧化碳作为气体逸散至空气中导致固体质量减少,完全反应后固体不改变,但有氧化钙存在,所以剩余固体质量不为0,A 选项正确;B、Mg和稀盐酸反应生成MgCl2,但当稀盐酸逐渐增多至镁反应完后,就不能再生成,故曲线应从0逐渐上升,镁完全反应应转折平行于X轴,B选项错误;C、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立刻会产生沉淀,随着通入二氧化碳过量,沉淀会逐渐消失,故曲线应从0逐渐上升,在某一点有逐渐下降至X轴,C选项错误;D、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产生的O2逸散至空气中,但剩余固体仍有氯化钾和二氧化锰,因此剩余固体质量不为0,D选项错误;故选A。
3.下列图像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的是( )A.电解水产生气体的体积B.向一定量二氧化锰固体中加入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C.向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不断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D.等质量块状CaCO3和粉末状CaCO分别与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足量)反应【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电解水实验中与正极产生的是氧气,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负极产生的是氢气,可用燃烧法检验,正负两极气体的体积比为1:2,即电解水时生成的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是1:2,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B、向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不断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质量不变,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C、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条件下混合放出氧气,二氧化锰是反应的催化剂,不断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会不断生成氧气,氧气的质量会不断变大,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符合题意;D、粉末状的碳酸钙与盐酸接触充分,反应速率更快,但是等质量CaCO3分别与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足量)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一样多,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一、中考初中化学气体和固体的除杂分离和提纯1.图像中的化学,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 .表示足量碳在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燃烧B .表示将锌片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C .表示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锌粉和镁粉D .表示分别加热等质量的甲、乙两份固体制取氧气,甲为氯酸钾,乙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 、足量碳在容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燃烧,碳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由于碳燃烧消耗了氧气,生成了二氧化碳, 22C+O CO 点燃,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与消耗氧气的体积相同,故最后容器冷却至室温后,压强又恢复至原压强,不符合题意;B 、将锌片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中,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44=Zn+CuSO ZnSO +Cu ,65份的锌置换出64份的铜,固体质量减小,待完全反应后固体质量不变,不符合题意;C 、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锌粉和镁粉,由于盐酸完全相同,金属过量,则酸全部参与反应,最后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由于镁的活动性大于锌,故镁反应的速度快,对应的曲线陡,反应时间短,符合题意;D、分别加热等质量的甲、乙两份固体制取氧气,甲为氯酸钾,乙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由于二氧化锰是催化剂,故乙反应速度快,先开始反应,乙中氯酸钾的质量小于甲,产生氧气的质量小,故最后甲产生氧气的质量应大于乙,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图所示的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种过程,其中不正确的是A.①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B.②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C.③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至过量D.④向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至过量【答案】D【解析】【详解】A、①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反应前锰元素质量分数不变,反应中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分数增大,反应后不变,图像正确;B、②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生成氧气质量相等,有催化剂反应速率更快,图像正确;C、③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至过量,溶液的pH由大于7到等于7,再到小于7,图像正确;D、④向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至过量,稀盐酸、氯化钠和硝酸银都会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一开始就有白色沉淀生成,图像起点错误,不正确。
中学化学《气体提纯》迎考目标测试题
选择题
1.在一密闭容器中,在120℃时通入a摩CnH4和b摩O2,点火燃烧后恢复到原温度,反应前后的气体体积之比为-------------------------------------〖C〗
A. B. C.1:1 D.不能确定
2.X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在高温下分解,生成固态物质和氢气。
在相同条件下,测得其体积是原气体体积的1.5倍,又知分解前后气体密度比为17:1,X原子核内中子数比质子数多1个,则X元素的原子序数为----------------------〖B〗
A.16
B.15
C.14
D.7
〖提示〗:XaHb == Xa+H2,=17-----------①,--------②,解得:b=3 X=31,X为磷元素,生成的固态物质是白磷。
3.标况下向密闭容器中加入0.1摩Cl2和0.4摩H2,然后点火使Cl2完全反应,再把温度冷却到0℃时,密闭容器内压强为多少Pa-----------------------------〖D〗
A.1.01×104
B.2.02×104
C.4.04×104
D.1.01×105
4.120℃及定压下,点燃a升H2和O2的混和物,反应后恢复原状,测其体积为b升,则原混气中O2占(89克K)------------------------------------- ----〖BD〗
A.b升
B.(a-b)升
C.2(a-b)升
D.(2b-a)升
5.常温下X.Y两气体,测密度为d克/升,使其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反应,当恢复到反应前的状态时,测混和气体的密度仍不变,则X,Y分别是-〖C〗
A.CH4和O2
B.C2H2和O2
C.H2和Cl2
D.NH3和HCl
6.将m1克锌加到m2克20%的盐酸中,反应结果共放出n升氢气(标准状况),则被还原的HCl的物质的量是------------------------------------------------------〖D〗
A.摩
B.摩
C.摩
D.摩
〖提示〗:题目中没有提及锌或盐酸哪个过量,也没有说明是否恰好完全反应,所以无法从所给的m1或m2的质量来求算,只能通过所生成的氢气的体积来求算,所以D是唯一答案。
7.若气体X与气体Y的摩尔质量之比为1:2,则同温同压同体积的X、Y两气体的分子数之比为-------------------------------------------------------〖B〗
A.1:2
B.1:1
C.2:1
D.4:1
8.氧气和氯气的混和气体500毫升,使氢气在其中充分燃烧,用水吸收生成物得250毫升溶液,从中取出25毫升,用0.125摩/升的NaOH 溶液200毫升恰好完全中和,则与混和气体反应的氢气的体积(以上均为标准状况)为--〖D〗 A.200毫升 B.300毫升
C.490毫升
D.720毫升
〖提示〗:本题的一般解法是守恒法,抓住守恒关系:
可求出Cl2的体积,进一步可求出氧气的体积,最后求出混和气体消耗H2的体积。
另一个考虑思路是利用极值法:由反应Cl2+H2=2HCl和O2+2H2=2H2O可知等体积的Cl2和O2消耗H2最多的是O2。
假设全部为Cl2,消耗H2(耗H2的最小值)体积为500毫升。
现为Cl2和O2的混和气体,只要有O2存在,消耗H2的体积必定大于500毫升。
9. 在一定条件下将a体积NO2和b体积O2同时通入倒立于水中且盛满水的容器内充分反应后,容器内残留体积的气体,该气体遇空气即变为红色,则a与b的比值为--------------------------------------------------------------------------------[B]
A、1:6
B、6:1
C、8:3
D、3:8
〖提示〗:残留的体积的NO气体是由剩余的NO2与水反应得到有,故与O2参加反应的NO2的体积为a-=,消耗O2的体积为的四分之一。
10. 根据“同温同压下气体扩散速度与分子量的平方根成反比”的原理,在一根120cm 长玻璃管两端分别盛有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当两种气体同时扩散时,在什么位置相遇生成白烟-----------------------------------------------------[AB]
A、距HCl48.7cm处
B、距NH371.3cm处
C、距HCl71.3cm处
D、距NH360cm处
11.范德华根据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差别,导出真实气体状态方程式:(P+an2/V2)(V-nb)=nRT,此方程中an2/V2项表示--------------------------------[C]
A.气体分子占据的体积
B.气体分子对器壁的压强
C.器壁附近气体分子受内部气体的吸引力
D.气体分子的质量
12.把Al粉和下列氮的气态氧化物混合后,加热至高温,均可生成氮气和氧化铝。
若反应后气体的压强是反应前气体压强的1/2(恒温恒容条件下测得),则氮的氧化物是-------------------------------------------------------------------------[A]
A.NO
B.N2O3
C.N2O
D.N2O5
13. 标准状况下,m1g气体G1与m2g气体G2的分子数相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D]
A、同温同体积的G1与G2的质量比为
B、一个G1分子的质量是一个G2分子质量的倍
C、同温同压下G1与G2的密度比为
D、同温同质量的G1和G2的分子数比为
14. 常温下,向VL真空容器中通入amol X气体和bmol Y气体(a和b都是正整数,且均小于或等于10),反应完全后,容器内气体可能达到密度最大的气体组合是------------------------------------------------------------------------[C]
A、和
B、和
C、与
D、CO与
15. 由、、组成的混和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为10,则混和气中三者体积比可能为------------------------------------------------------------------------[D]
A、3:2:1
B、1:2:3
C、1:3:4
D、2:3:4
16.范德华根据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差别,导出真实气体状态方程式:(P+an2/V2)(V-nb)=nRT,此方程中an2/V2项表示-----------------------------[C]
A.气体分子占据的体积
B.气体分子对器壁的压强
C.器壁附近气体分子受内部气体的吸引力
D.气体分子的质量
填空题
1.有原子量均大于10的A、B两种元素,能形成两种化合物X、Y。
已知等物质量的X 和Y的混和物的密度为相同条件下H2的18.5倍,其中X和Y的质量比为3:4.4,经测定X的组成为AB,Y的组成为AnB,试通过计算确定:
(1)A、B两种元素的名称:A:【答】氮B:【答】氧
(2)X、Y的分子式:X【答】NO Y:【答】N2O
〖提示〗:设X和Y各1摩,由题意可列出:
AB+AnB = 74--------------------①=---------------②
当n=1时②式不成立,当n=2时,解得A=14(氮元素) B=16(氧元素)
2. 已知A、B两元素的气体单质Ax、By在同温同压下能以1:2的体积比完全化合成
C气体,且反应后的气体体积比反应前的气体体积减少。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用A、B表示)
【答】:Ax+2By = 2ABy
计算题
1.通常情况下,CO与O2的混和气体m升,用电火花引燃后体积变为n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
(1)试确定原混和气体中CO与O2的体积。
(2)若反应后的气体密度在相同条件下为氢气的15倍时,试确定反应气体的组成及物质的量之比。
【解】:由反应:2CO + O2== 2CO2 V
2 1 2 1
2(m-n) (m-n) (m-n)
可知:(A)当两者恰好完全作用时,VCO = 2(m-n)升VO2 = (m-n)升
(B)当CO过量时,过量的CO的体积=m-[2(m-n)+(m-n)]= (3n-2m)升
原混和物中VO2 = (m-n)升
VCO = 过量的部分+参加反应的部分=(3n-2m)+2(m-n)= n升
(C)当O2过量时,过量的O2的体积=m-[2(m-n)+(m-n)]= (3n-2m)升
原混和物中VCO=2(m-n) 升
VO2=过量的部分+参加反应的部分= (3n-2m)+(m-n)=(2n-m)升
若反应后的气体密度在相同条件下为氢气的15倍时,混和气体的平均分子量是30,由于产物中肯定有CO2,它的分子量大于30,所以另一种气体的分子量必小于30,另一种气体只能是CO(也就是说O2不可能有余),该混和气体的组成可用下法救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