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民族地区农村婚俗变迁的原因、特点和规律探析——以
- 格式:pdf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4
婚俗变迁的趋势分析婚俗是指各种与婚姻有关的仪式和风俗习惯。
婚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之一,而婚俗则与特定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婚俗也在不断变迁。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对婚俗变迁的趋势进行分析。
首先,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的普及,婚俗中的追求繁琐和奢华的趋势逐渐减弱。
曾经的婚礼常常需要金钱和资源的大量投入,婚礼场地装饰华丽、礼服价格昂贵等等,这种过度追求奢华的现象在现代已经渐渐减少。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简约、朴素和务实的婚礼方式,这不仅能减轻经济压力,更能够使婚礼更为真实和有意义。
其次,随着性别意识的提高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婚俗中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逐渐被打破。
在传统的婚礼中,男方通常扮演主导的角色,而女方则被视为被动的一方。
然而,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夫妻选择平等和分享的婚姻观念。
夫妻双方都可以参与婚礼筹备和组织,甚至有些情况下,女方会扮演更加主导的角色。
这种改变体现了婚姻关系中性别平等的重要性。
第三,随着社会发展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婚俗中开始出现多样性和包容性的趋势。
以往,婚礼中的习俗和仪式通常是根据特定文化和宗教传统而定,这种单一的婚礼模式逐渐被打破。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文化背景,创造独特的婚礼形式。
同时,随着多元文化的融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也在相互学习和包容中,形成了新的婚礼习俗。
第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婚俗中的地域性特色逐渐减弱。
过去,各地的婚俗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婚礼形式和习俗各不相同。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通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和流动性。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人们更多地接触到其他地区的文化和婚俗,导致婚礼习俗中的地域性特色逐渐减弱。
这种变化既是全球化的结果,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最后,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和法律法规的进步,婚俗中对于婚姻自由选择和个人权利的重视逐渐增加。
在传统社会中,婚姻是家族和社会的一种连结方式,个人的意愿较少被重视。
当代农村婚嫁习俗变迁分析当代中国的农村婚嫁习俗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市场化趋势。
以下是我对当代农村婚嫁习俗变迁的分析:一、婚姻观念变化在传统的农村文化中,婚姻被视为家庭的大事,其目的是延续家族血脉。
因此,亲戚朋友们在婚礼上会准备大量的礼物表示祝福,而婚姻对象往往是由父母之间的联姻安排的。
然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在的年轻人更加注重爱情、个人选择和理想搭配,而不是简单地依赖亲戚和父母的安排。
二、婚礼形式变化在传统的农村文化中,婚礼往往是一个长达几天的宴会,而且人们通常准备了很多的礼物和现金作为婚礼的礼品。
在现代化的婚姻观念的影响下,现在的婚礼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许多年轻人选择在城市中举行简约、有趣、时尚的婚礼,不再注重场面的喜庆程度,而更注重给新人带来亲近的感觉。
三、彩礼标准变化在传统的农村文化中,人们往往会准备大量的彩礼。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现代人们的彩礼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彩礼的定义和数量不再是一个人为父母婚礼以及亲属般的友好礼物,而是成了一种别有用心的商业形式。
四、离婚率提高现代化的婚姻观念的影响之一就是让越来越多的夫妇倾向于自由选择离婚,而不再像传统农村文化一样对婚姻产生恪守、牺牲换回家庭和婚姻的理想。
因此,现代化的农村文化中,婚姻的分离率已经越来越高。
综上所述,当代农村的婚姻习俗变迁是的一个必然趋势。
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价值观的转变,未来农村的婚姻习俗多少会继续发生一些变化。
《多民族村落蒙古族婚俗变化的调查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国的婚俗文化博大精深,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婚俗传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传统的婚俗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本文以多民族村落中的蒙古族为例,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深入探讨其婚俗的变化及背后的原因。
二、研究背景蒙古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其传统的婚俗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蒙古族婚俗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变化,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研究。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蒙古族传统的婚俗文化;其次,深入多民族村落进行实地调查,观察当地的婚俗活动;最后,与当地居民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婚俗变化的看法和感受。
四、蒙古族传统婚俗概述蒙古族传统的婚俗具有浓厚的游牧文化特色,包括求婚、订婚、婚礼等多个环节。
求婚时,男方需向女方家长表达求婚意愿,并赠送礼物;订婚时,双方家长需商定彩礼和婚礼事宜;婚礼当天,新人需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如拜堂、敬酒等。
这些环节都体现了蒙古族对婚姻的重视和对新人的祝福。
五、蒙古族婚俗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蒙古族婚俗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首先,在求婚和订婚环节,现代通讯方式如电话、微信等已成为常见的沟通手段;其次,婚礼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新人选择在酒店举办婚礼,并融入了西方婚礼的元素;此外,彩礼的金额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部分地区出现了高额彩礼的现象。
六、变化原因分析蒙古族婚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对婚姻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其次,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部分新人开始追求西式婚礼;此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为婚礼的举办提供了更多的物质条件;同时,传统习俗中的一些封建思想也逐渐被摒弃,更加注重婚姻的自由和平等。
《多民族村落蒙古族婚俗变化的调查研究》篇一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其中,蒙古族作为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婚俗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融合,蒙古族婚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变化,本文以多民族村落的蒙古族婚俗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二、研究背景蒙古族婚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传统婚俗中,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礼仪式庄重、热闹,注重礼仪和祝福。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融合,蒙古族婚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了解这些变化,本文选取了多民族村落的蒙古族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多民族村落的蒙古族婚俗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蒙古族婚俗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其次,深入多民族村落进行实地调查,观察婚礼仪式的举行和参与人群的情况。
最后,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蒙古族婚俗变化的看法和感受。
四、研究结果1. 婚恋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融合,蒙古族年轻人的婚恋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婚姻观念注重家族荣誉和传统礼仪,而现代婚姻观念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自由选择。
在多民族村落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自主选择伴侣,并注重婚姻的幸福和美满。
2. 婚礼仪式的变化传统蒙古族婚礼仪式庄重、热闹,注重礼仪和祝福。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融合,婚礼仪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代婚礼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创意,许多新人会选择在婚礼中加入自己的特色和喜好。
同时,婚礼的举办地点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家庭婚礼到酒店婚礼、户外婚礼等多种形式。
3. 婚姻家庭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蒙古族婚姻家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家庭注重家族荣誉和传统礼仪,而现代家庭则更加注重夫妻之间的感情和相互支持。
当代农村婚嫁习俗变迁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婚姻习俗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和发展,从传统婚姻形式到现代化婚礼,再到自由恋爱和自主选择配偶。
本文将探讨当代农村婚嫁习俗的变迁并做出分析。
一、由父母包办到自由选择过去农村婚姻多是父母之间的安排,因此又被称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会在婚姻市场上寻找称心如意的对象,并考虑各种社会因素,如家庭背景、经济条件、村庄地位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思维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权力作出自己的选择。
如今,在农村,许多年轻人欣赏朋友圈里的异性,结交新朋友,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并进一步发展恋爱关系。
二、从简单的婚礼到现代化的婚宴中国农村婚礼通常是由媒妁和亲戚主持的简单仪式。
幸运的新人会穿上最好的衣服,并在家门口迎接家族长辈和村民的祝福。
在新娘的父亲陪同下,新娘到新郎家,在家人的祝福和媒妁的见证下完成婚礼。
现代化的婚礼形式逐渐在农村得到普及。
新人们在婚礼前拍婚纱照,租用花车和婚宴酒店,主持大型宴会,邀请亲戚和朋友参加。
三、从物质到精神需求的转变过去,中国农村婚姻通常是基于物质条件和生育能力的匹配。
随着农村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婚姻结构满足不再局限于物质需求,而是更多地关注精神需求。
比如,青年们更关心自由、尊重、相互扶持和理解、共同爱好、互相鼓励等。
此外,年轻人更加强调个性化婚礼,创造独特的婚礼体验。
总之,当代中国农村婚姻习俗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从父母之命到自主选择,从简单的婚礼到现代化的婚宴,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的转变,各种变化都显示了一个自由、开放、创新的新时代的特色。
城镇化进程中民族地区农村婚俗变迁的原因、特点和规律探析
——以广西为例
李艳梅
【期刊名称】《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1)006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民族地区的农村婚俗也相应地发生了变迁。
婚俗变迁的主要原因包括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交流沟通渠道的便利、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更新等。
婚俗的变迁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地域特色性、时代融合性的特点,呈现出城镇化进程越快的地方婚俗变迁程度越高、农村城镇化与婚俗变迁是相互作用的过程、婚俗的变迁是不断摒弃陋习和契合国家制定法的过程的规律。
【总页数】4页(P97-100)
【作者】李艳梅
【作者单位】[1]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1
【相关文献】
1.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有效教学评价探析——以广西为例 [J], 吴先勇
2.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村落变迁的原因、特征及思考*--基于对美村①的调查研究 [J], 韦明顶
3.城镇化进程中民族地区农村婚俗变迁的原因、特点和规律探析r——以广西为例[J], 李艳梅
4.新型城镇化视阈下民族地区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以广西为例 [J], 王笑娴;黄武
5.民族地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西为例 [J], 王笑娴;黄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村婚丧嫁娶习俗变化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婚丧嫁娶习俗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农村婚丧嫁娶习俗的变化进行分析。
一、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因素是农村婚丧嫁娶习俗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过去,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生活贫困,因此农村婚丧嫁娶习俗以朴素为主要特点。
如今,随着农村经济的提升,人们有能力进行更加奢华的婚礼仪式和殡葬仪式。
例如,现在的农村婚礼常常会在豪华的酒店举行,有着华丽的装饰和盛大的宴席,与过去只有简单的婚礼仪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文化观念的改变与过去相比,现代农村婚丧嫁娶习俗发生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观念的改变。
过去,传统观念占据主导地位,人们重视乡村传统习俗,尊重层级关系。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村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强调个性化和自由选择,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婚丧嫁娶习俗。
他们更加注重个人意愿和幸福感,这也导致习俗的变化。
三、城乡差距的缩小城乡差距的缩小也是农村婚丧嫁娶习俗变化的原因之一。
过去,由于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交通和信息不畅通,导致城乡之间的思想观念存在较大差距。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现在的农村人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城市的先进文化,接受到城市市场的影响。
这使得农村婚丧嫁娶习俗逐渐与城市习俗接轨,出现一些新的习俗形式。
四、男女地位的改变随着社会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变化,男女地位的改变也对农村婚丧嫁娶习俗产生了影响。
过去,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女性的地位较低,婚丧嫁娶习俗也体现了这种差异。
然而,现在的农村女性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得到了提升,她们追求独立和尊严,婚丧嫁娶习俗也反映了这种平等和尊重。
例如,现在的农村新娘更加注重自己的形象和价值,嫁娶习俗也更加注重对女方的尊重和关怀。
五、年轻一代的影响年轻一代的影响也是农村婚丧嫁娶习俗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前辈相比,年轻一代更加开放和自由,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意愿更强。
当代农村婚嫁习俗变迁分析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开放的深入进行,农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婚姻婚嫁习俗也随之发生了变革。
从传统上的包办婚姻到现在的自由恋爱婚姻,从大办婚礼到简约婚礼,农村婚姻婚嫁习俗已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首先,传统的包办婚姻逐渐被自由恋爱婚姻取代。
过去,农村婚姻是由家长和媒人主导的,他们会根据家族地位、经济条件和血缘关系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婚姻对象。
但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城乡人口流动的增加以及媒体的普及,农村青年对自己的婚姻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选择通过社交媒体、相亲活动或自由相恋等方式来寻找自己的伴侣,他们更加注重婚姻的感情基础和生活品质,而不再完全受制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其次,婚礼的规模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农村婚礼通常是一个盛大的庆典,涉及到众多的人和各种仪式。
新婚夫妇需要为婚礼准备大量的食物、酒水和礼物,并筹集足够的资金来赞助宾客的出席。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新人选择举办简约婚礼。
他们更加注重婚礼的内涵和仪式,而不是外在的热闹和奢华。
此外,一些新人还将婚礼地点选择在特殊的场所,如旅游胜地或农家乐等,以增加婚礼的特色和意义。
再次,新人对待婚房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农村人婚前常常根据家庭情况,由父母或媒人为他们安排婚房。
因此,买房对于很多农村青年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然而,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扶持,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新人开始自己购买婚房。
他们通过贷款、储蓄或以其他方式筹集资金,实现了自己的“婚房梦”。
此外,一些新人也开始选择租房或暂时居住在父母的老房子里,以分担经济压力和延缓买房的压力。
最后,结婚年龄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变革。
过去,农村人的婚姻年龄普遍较早,女性一般在20岁左右结婚,男性一般在30岁左右结婚。
这与传统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的要求有关。
然而,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农村人的结婚年龄开始推迟。
农村婚俗的演变及思考调研报告调研汇报小组成员:(工程管理1401)黄婷婷1403030146 周静婷1403030108 赵思宇1403030122 何铭1403030124 谢齐玲1403030147 李畅1403030138李永芳1403030130目录第一章前言第二章调研过程汇报一、调研思路二、调研方法第三章调查情况及现状分析一、电话访谈报告(一) 闽南地区的旧时婚姻习俗(二)豫南地区固始农村婚俗演变及分析(三) 恩施土家族传统婚姻习俗二、调查问卷报告第四章影响因素分析第五章思考及有关对策附录一《对于闽南地区、河南固始以及湖北恩施土家族的婚俗的电话访谈记录》附录二《问卷调查问题》第一章前言婚礼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生最重要的仪式之一。
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人们对于婚礼的重视程度毋庸置疑。
尤其农村的婚礼,经过几十代的传承和积淀,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种特殊文化。
传统的中国农村是一元文化为主导的乡土社会。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的文化日益多样化,但传统文化中的信仰、习俗、观念等,在农村这个乡土社会依然发挥它应有的主导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村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在许多方面都受到深刻的影响:由原来的闭塞到现在的开放,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转变,物质条件的改善等等。
但从此中我们可以看到最明显的还是人们观念的变化,而由此导致的婚姻习俗的改变也是明显的表现特征之一。
研究中国农村文化生活,从农村婚礼的传承和改变角度出发是具有一定研究意义的。
而我们小组的本次社会调研就是以福建泉州、湖北固始、湖北恩施土家族三个地方的婚礼习俗为例,研究中国农村文化中传统婚礼的演变过程、变化的原因以及给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带来的思考和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第二章调研过程汇报一、调研思路二、调研方法1.电话访谈法:根据三个不同地区的特点,主要对自己家里的亲戚(主要为长辈)进行电话调查的方式,资料来源更有可依据性。
婚俗是具有共同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历史传承、宗教信仰背景下的特定人群,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最终稳固化的制度形态。
婚俗常常极其敏感而且准确地折射出时代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整体的真实形象。
在当今农村城镇化进程提速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农村婚俗不仅反映了新一代农民的婚姻观,同时也真实地映射出新农村的社会风貌。
一、广西民族地区农村婚俗变迁概况(一)通婚范围过去,一些少数民族有“族内婚”的择偶习俗。
例如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瑶族有“王瑶子孙之女,不许嫁与百姓(汉民)为婚”之说。
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有“侗家不娶苗家亲,通婚不互通本族”的习俗,说的是侗族只跟侗族结亲,不通本亲族婚姻,即实行民族内婚、房族外婚。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外交流也跟着日渐便利的交通不断发展变化,自然就使得村民们的通婚范围由小变大,“族内婚姻”藩篱渐被冲破。
对于打破传统习俗而结婚的事,老辈们的态度也从最初的坚决反对逐步转变成认可。
(二)恋爱方式广西民族地区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各有特点。
例如壮族青年男女传统的恋爱方式有对山歌、抛绣球等形式,无论墟集闹市还是山间田野,都可成为对歌场所,对歌过程中,姑娘可将绣球抛给相中的男子;侗族恋爱习俗主要有“行歌坐夜”和“月也”①,“行歌坐夜”在侗族村寨里被称为“走寨与坐妹”,是侗族社会中最主要的恋爱方式;瑶族青年通常是利用对歌、集体劳动、节日、集会、红白喜事及农闲走亲串寨的机会寻找对象。
目前传统恋爱方式呈淡化的趋势,出现了与城镇化相随产生的多样化方式。
例如在平时的生产劳动中认识,或者是经亲戚朋友介绍认识,或者是外出打工认识等。
(三)订婚习俗过去,广西民族地区多有早婚的习俗,订婚被视为结婚的必经程序,一般普遍的习惯做法是一方会准备彩礼到另一方家定下婚事。
虽然现在对订婚的要求比过去有所降低,但订婚也要符合当地的一些习俗。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物价的上涨,彩礼也水涨船高。
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四五百增加到现在的一万至两万元。
彩礼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有钱、食物、家第31卷第6期2016年12月Vol.31No.6Dec.2016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xi Science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城镇化进程中民族地区农村婚俗变迁的原因、特点和规律探析——以广西为例李艳梅(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民族地区的农村婚俗也相应地发生了变迁。
婚俗变迁的主要原因包括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交流沟通渠道的便利、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更新等。
婚俗的变迁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地域特色性、时代融合性的特点,呈现出城镇化进程越快的地方婚俗变迁程度越高、农村城镇化与婚俗变迁是相互作用的过程、婚俗的变迁是不断摒弃陋习和契合国家制定法的过程的规律。
关键词:城镇化;婚俗变迁;原因;特点;规律中图分类号:C9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126(2016)06-0097-04[收稿日期]2016-10-29[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科研项目一般资助项目(201203YB016);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科学研究工程”2011年度课题(YB2011003)。
[作者简介]李艳梅(1969—),女(瑶族),广西恭城人,法学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民法、婚姻家庭法。
①月也,是侗族村寨男女老少集体走乡串寨去做客的习俗,是村寨之间相互增进友谊的活动,也是给年轻人提供相识机会的重要活动。
97电、衣物、首饰、车等,钱是现在最为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彩礼种类。
通过对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三江乡石口村、观音乡水滨村三个城镇化程度不同的村庄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笔者发现城镇化程度越高的村庄彩礼的变迁越大,彩礼的数额越多。
(四)结婚与婚礼过去,婚姻缔结程序纷繁复杂,有严格的程序规范,但按照习俗一般都会操办酒席,宴请亲戚朋友。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村民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虽然不少民族地区仍然盛行举行结婚仪式,但多数时候把其作为答谢亲朋好友、加强交流和沟通的形式。
结婚仪式也有简单化和现代化的趋势,有的干脆到酒店举行“中西合并”的婚礼,有的只请家族至亲吃个认亲饭了事,有的选择只登记结婚而不举行婚礼,不操办酒席。
(五)婚姻形式广西民族地区婚姻形式仍然呈现多样化。
瑶族的婚姻形式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娶亲婚,二是入赘婚。
入赘婚又包括全赘婚、半赘婚、“两边走”、“明招暗娶”和“明讨暗招”。
壮族的婚姻形式也有聘娶婚、入赘婚和“两头走”婚。
入赘婚是瑶族的主要婚姻形式,体现了男女平等观念,但壮族的主要婚姻形式是聘娶婚,入赘婚往往是男方迫不得已而为之。
“两边走”或“两头走”因能满足男女双方要兼顾双方家庭的生产和生活,承担双方父母的抚养义务的需要,充分体现了男女平等,而日益受到青年男女的青睐,渐渐流行并兴盛起来。
(六)离婚过去在民族地区总体是排斥离婚的,对离婚有条件限制。
例如入赘婚离婚时,女方要退回男方身价钱,男方不能带走女方的财产,而且要由提出方请亲友吃饭,并立字据。
现在在离婚方面,没有太多要求与限制。
过去离婚依次由当事人双方自行决断、双方父母和兄弟决断、请有威望的老人来决断,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普及,发展到以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为主。
二、城镇化进程中广西民族地区农村婚俗变迁的原因一个民族的发展,与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相应地,民族婚俗的变迁,也是与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
广西民族地区农村婚俗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20世纪80年代以前,广西民族地区的村民主要靠农耕养生。
改革开放给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在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下,以农耕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地区,开始从农耕经济走向多元化经济。
农村城镇化一般包括两种途径:一是在乡村本地走非农化和发展企业的道路,发展小城镇,小城镇受到城市的辐射而产生城市的经营和生活方式;二是农村劳动力大幅度外出务工,农村通过外出务工者联系着都市,农村慢慢学着城市的经营和生活方式。
无论哪种形式都会对农村婚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婚俗的变化反映了农村的社会文化和乡土观念等在外来思潮的冲击下,其不断抗争、接纳、慢慢融合其他各种习俗,并以各种形式保存下来的现象。
(二)交流沟通渠道的便利由于农村城镇化及国家政策对民族地区经济的支持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农村地区的交通状况已大为改观,加上通讯产业的进步,给人们提供了更直接、更快捷、更广泛的社交网络途径,改变了农村地区与外界交流困难的局面。
年轻人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网络联系,在交往中产生感情的占了相当的比例,有感情为基础,由自由恋爱而结合当然成为了婚姻主流。
(三)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发展观光旅游、商贸产品等方式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农村城镇化的工作方向之一。
其中以婚俗为主题的民俗旅游因市场经济中旅游策略及品牌建立的需要,将现代文明与传统民俗特色相结合,并不断发展变化,使得这些千百年来延续的婚俗不再拘泥于传统繁琐的程序,而更接近于现代生活的价值理念[1]。
(四)思想观念的更新农村城镇化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的变化,城市文化也在不断地涌入农村生活领域。
随着城乡交流与沟通的加强,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正确的文化知识与合理的生活观念逐渐推广,外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影响传统观念,人们对待传统婚俗中的一些陋俗现象能够加以识别,城市中的婚恋观念也在各种渠道的传播中逐渐被当地的青年所认可,他们对于婚姻的意义与价值开始有了更高的追求。
三、城镇化进程中广西民族地区农村婚俗变迁的特点城镇化进程中,广西民族地区农村婚俗的变迁各不相同,但也反映出一些共同特点[2],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性各民族总是“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着民族的标志”[3]。
民族风俗习惯是少数民族特有的心理、意识的反映,凝结了少数民族强烈的民族感情,是伴随着民族的形成、发展而逐渐形成、发展98的,它深受民族居住地自然环境、经济生活、社会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是构成民族特征的重要方面,也是少数民族民族性的突出表现。
因此,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差异,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例如恭城瑶族自治县三江乡瑶族地区盛行入赘婚,他们认为生男孩生女孩都一样,家里没有男孩的则可以招郎入赘,即便是家里有男孩的也可以让女儿招郎,在他们看来入赘没有什么不光彩,而是很正常的事情,这种婚姻形式反映了他们的民族特色。
(二)传承性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是在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形成的,并且经历了长期的演变与发展,但对于本民族这种独特的婚姻习俗他们保存至今并传承下去。
传承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字、行为规范等,即使习俗的形式有了一些变化,但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往往会代代相传。
“大凡祖先流传下来的习惯法,他们总要想方设法承袭。
就是在这种传统心理支配及文化的影响下,瑶族家庭习惯法才能在社会中生存和流传。
恭城瑶族婚姻不管是娶亲婚还是入赘婚,道路远近情况如何,都沿承出早亲的习惯规范,这与平原区汉族出晚亲是大相径庭的。
这是瑶族‘老祖宗传下来的,无法改变’。
”[4]63(三)地域特色性各民族由于受居住环境、经济条件、生产状况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婚姻习俗也受到地域的限制,一个地区的婚姻习俗一般是在民族内部通行,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区的婚姻习俗也有不同之处。
例如恭城瑶族自治县三江乡瑶族青年入赘离家当天,首先要在祖宗神灵前烧香纸上供,叩别祖先,然后用纸包一点香炉灰,意为“分香火”;到了女家还得再拜祭祖宗,上供三牲,然后把自己带来的炉灰投入香炉,名曰“入香火”,此后正式成为新家庭的一员,享有平等权利。
这种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无人破规违例。
其他瑶族乡招赘纳婚,完全没有“入伙”这种仪式和规定[4]63。
这反映了三江乡入赘婚的地域特色性。
(四)时代融合性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也更多地融入了一些时代的精神和特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婚姻习俗受到现代婚姻文化的影响,并将其融入进来。
如中国传统婚姻的缔结,一般要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现在的民族地区乃至全中国范围内,这习惯已经慢慢发生改变。
当今社会强调的是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因此,即使民族地区介绍男女认识的传统相亲活动依然存在,现在青年男女仍以自由恋爱为主,也更多地体现了当今时代的特点。
在婚礼的程序上,虽然还大致保留着原有的程序,但也已大大简化,体现出传统与时代的融合。
四、城镇化进程中广西民族地区农村婚俗变迁的规律城镇化进程中,广西民族地区农村婚俗的变迁各有特色,但也呈现出一些共同规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