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 格式:doc
- 大小:283.50 KB
- 文档页数:6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的意思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这句话的意思是,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帮助我们避免犯错。
这句话出自《诗经·小雅·鹤鸣》中的一句诗句,“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意思是,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被用来磨砺玉器,比喻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教训可以让自己避免犯错。
这句话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非常有用。
当我们面对一个新问题或挑战时,我们往往无法依靠自己的经验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这时,我们可以考虑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从他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避免自己犯错。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这句话也可以被理解为,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时,我们应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更全面地理解问题。
有时候,从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中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经典诗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意为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
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
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语出《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佚名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是渚。
乐彼之园,爰存有一棵檀,其下佩?。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参照译文】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
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
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灌木叶凋零。
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鸣声嘹亮上云天。
微微渚滩游鱼沉,有时逃出渊潭嬉。
在那园中真欢乐,檀树头顶枝叶墨,下面楮一棵狼又粗。
他方山上存有尽如人意石,可以用以金玉玉器。
【注释】⑴九皋:皋,沼泽地。
九:虚数,言沼泽之多。
⑵渊:深水,潭。
⑶渚:水中小洲,此处当指水滩。
⑷爰(yuán):于是。
檀(tán):古书中称檀的木很多,时无定指。
常指豆科的黄檀,紫檀。
⑸?(tuò):酸枣一类的灌木。
一说道“?”实乃枯落的枝叶。
⑹“它山”二句:利用其它山上的石头可以错琢器物。
错:砺石,可以打磨玉器。
⑺?(gǔ):树木名,即为楮一棵,其树皮可以并作造纸原料。
⑻攻玉:谓将玉石琢磨成器。
朱熹《诗集传》:“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
”【赏析】此诗共二章,每章九句。
前后两章共用了四个比喻,语言也相似,只是押韵不同。
关于诗的主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毛诗观点一致。
到了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
”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
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祖毛、郑旧说而加以发展,说:“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成语解释他山:别的山。
别的山上的石头。
比喻能帮助自己提高见识改正缺点的外力
成语出处元·许名奎《忍经》:“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成语简拼TSZSYGY
成语注音ㄊㄚㄕㄢㄓ一ˇㄍㄨㄥㄩ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八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主语、宾语;指可以借鉴的东西。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他山攻玉
成语例子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民之失德,乾糇以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英语翻译There are other hills whose stones are good for working jade.。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典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一则汉语成语,拼音是tāshān zhīshí,k ěyǐgōng yù,最早出自于《诗经·小雅·鹤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是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
既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1]通常独立成句。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诸,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后人由此引出成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典故:成语故事姚枢自幼勤奋读书,被认为有辅佐君王的能力。
1250年,应忽必烈征召,姚枢走出百泉,远赴漠北。
在蒙古国的大舞台,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一次次让忽必烈避开灾难,最终赢得了忽必烈的信任。
刚刚到漠北的时候,姚枢常常被忽必烈召去谈论国事,姚枢借机上书忽必烈,建议用汉法治理汉地。
姚枢首先谈形而上的,为学之本、为治之序和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分成修身、力学、尊贤、亲亲、畏天、爱民、好善、远佞八种;然后谈形而下的,谈论改革时弊的要务,多达三十条,包括立省部、举逸遗、慎栓选、汰职员、班俸禄、重农桑、修学校等,各种建议都论及具体实施的方略。
忽必烈看到姚枢如此有才,又惊又喜。
一次,姚枢再次上书忽必烈,分析了1235年征宋以来蒙古军队的种种失误,指出在历年征战中,专事掳掠的军事行动根本无法安邦定国,反而造成了南宋人民誓死抵抗的情形。
他建议忽必烈在蒙宋交界地段屯垦戍边,以守为主,亦战亦耕,等到边备充实,才可以开拓更加辽阔的大帝国。
后来,在一次军中宴会上,姚枢讲了当年宋太祖赵匡胤的大将曹彬攻占南唐后不杀一人,市不易肆的故事,委婉地劝谏忽必烈征讨大理时不要滥杀无辜。
忽必烈当时没有说话,第二天出发时,忽必烈将“屠城令”改为了“止杀令”。
1273年,忽必烈拜姚枢为昭文馆大学士,更加重用他。
这一年,元军攻下襄阳,姚枢推荐安童、伯颜为南下统帅,忽必烈采纳了他的建议,元军很快就打垮了南宋的抵抗势力,统一了中国。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的成语摘要:一、成语“他山之石”的来源和含义1.成语出自《诗经》2.意为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二、错字“错”的含义及成语的引申1.错字表示不正确、错误2.成语引申为借鉴他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错误三、使用场景和例句1.在学习和工作中借鉴他人的经验2.在生活中通过观察他人,改正自己的不足四、总结1.强调借鉴他人经验的重要性2.提倡勇于改正错误,不断进步的精神正文:“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这是一句源于《诗经》的成语,意味着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以此来纠正自己的错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这个成语的来源和含义,以及如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它。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成语“他山之石”的来源。
这个成语出自《诗经》中的一篇名为《小雅·鹤鸣》的诗。
诗中写道:“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意思是说,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磨刀,以便发现自己身上的错误。
这里的“错”字,原本是指打磨玉石的工具,后来逐渐演变成表示错误的意思。
那么,这个成语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它意味着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以此来改正自己的错误。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把别人的优点当作镜子,来照出自己的不足。
这样,我们就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当然,仅仅知道成语的含义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了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
例如,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避免重蹈覆辙。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改正。
这样,我们就能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让我们来总结一下。
成语“他山之石,可以为错”强调了借鉴他人经验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不断进步,取得成功。
他山之石的成语
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就好比我们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别人的方法或许就能帮我们解决,这难道不是他山之石的作用吗?比如你数学题不会做,看了学霸的解题思路,哇,恍然大悟!
2.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这就好像你在人生路上迷茫时,借鉴别人的经验能让你少走弯路呀!就像有人勇敢地尝试了新事物并且成功了,你不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吗?
3. “他山之石,能助成长”。
想想看,当你面对困难停滞不前时,别人的成功案例是不是能给你动力?像那个创业成功的人,不就激励了好多人勇敢迈出第一步嘛!
4. “它山之石,可为借鉴”。
比如说你不知道怎么提高自己的效率,那学习别人高效的时间管理方式不就好了,这就是他山之石的妙处啊!
5. “他山之石,可启智慧”。
当你思维僵化的时候,别人的奇思妙想是不是像一道光,瞬间点亮你的脑袋呀!好比人家想出的新颖创意,让你惊叹不已!
6. “它山之石,可引方向”。
就像你在十字路口徘徊时,旁人的选择是不是能给你指引?比如朋友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但有前途的路,不就让你心动了嘛!
7. “他山之石,可点迷津”。
当你困惑不解时,别人的经验之谈是不是能让你豁然开朗?如同有人分享了克服困难的经历,让你也有了信心去面对。
我觉得他山之石真的太重要啦,能让我们从别人那里学到好多,不断进步和成长!。
他山之石
成语解释别的山上的石头。
比喻能帮助自己提高见识改正缺点、错误的外力。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
成语简拼TSZS
成语注音ㄊㄚㄕㄢㄓㄕ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褒义成语
成语用法他山之石偏正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之,不能读作“zī”。
成语辨形之,不能写作“知”。
近义词引以为戒、前车之鉴
反义词重蹈覆辙
成语例子江陵之书院,或亦他山之石,而讲学聚徒,诚不可以不慎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意为: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
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
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语出《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佚名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参考译文】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
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
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灌木叶凋零。
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鸣声响亮上云天。
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
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
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注释】⑴九皋:皋,沼泽地。
九:虚数,言沼泽之多。
⑵渊:深水,潭。
⑶渚:水中小洲,此处当指水滩。
⑷爰(yuán):于是。
檀(tán):古书中称檀的木很多,时无定指。
常指豆科的黄檀,紫檀。
⑸萚(tuò):酸枣一类的灌木。
一说“萚”乃枯落的枝叶。
⑹“它山”二句:利用其它山上的石头可以错琢器物。
错:砺石,可以打磨玉器。
⑺榖(gǔ):树木名,即楮树,其树皮可作造纸原料。
⑻攻玉:谓将玉石琢磨成器。
朱熹《诗集传》:“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
”【赏析】此诗共二章,每章九句。
前后两章共用了四个比喻,语言也相似,只是押韵不同。
关于诗的主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毛诗观点一致。
到了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
”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
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祖毛、郑旧说而加以发展,说:“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
他山之石的之的意思
"他山之石的之"是一个成语,出自《汉书·贾谊传》。
意思是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智慧,从别人身上寻找启示和教训。
具体来说,"他山之石的之"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 借鉴先人的智慧: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可以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教训,来避免重蹈覆辙,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2. 汲取别人的优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他山之石的之就是要通过观察和学习别人的优点,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来改进自己。
3. 比较和学习:通过与他人的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改进自己的不足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4. 寻找启示和启发:在面对问题时,他山之石的之可以帮助我们拓宽思路,寻找到新的解决方法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5. 丰富知识和视野: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智慧,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他山之石的之"是教导我们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要善于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智慧,从中寻找启示和教训,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诗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全文
《诗经·小雅·他山之石》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以下是
全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人之诗,可以鉴我。
君子之道,镜以诤。
人不在焉,如不存。
这首诗是一首小雅,通过对比石攻玉和人互相鉴诤的比喻,表
达了学习他人优点,修身齐家的道理。
首先引用了“他山之石,可
以攻玉”这句话,意思是外界的好人好事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就像外面的石头可以磨光玉石一样。
接着引用了“他人之诗,可以
鉴我”,意思是他人的诗词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指出我们的不
足之处。
再接着引用了“君子之道,镜以诤”,意思是君子的道德
修养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用来反省自己的言行。
最后一句“人不在焉,如不存”,意思是人不在的时候就好像不存在一样,强调了人
们应该注重修身养性,不要只在别人面前表现,而在别人不在的时候就放松自己的修养。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学习他人优点,反省自身缺点的道理,是一首富有教育意义的诗篇。
他山之石---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与古典文学评析
芦泉舟
摘要:根据介绍贝聿铭先生的经历及建筑作品,探讨贝聿铭先生苏州博物馆的前期到后期设计过程以及成型后的影响等,其古而新的建筑形式蕴含着本土化与现代性融合下的创新。
通过了解此建筑作品中所参杂的其他领域精华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并探究借鉴其他领域精髓使得贝聿铭先生在建筑设计中有何融合及帮助。
关键词:贝聿铭,苏州古典园林,古典诗词,白墙灰瓦,虚实意境,月洞门
1.苏州博物馆建成历史
苏州博物馆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
1960年建立,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
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
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2.博物馆匠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经历与苏馆渊源
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生于广州,他为苏州望族之后,在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这也许就是之后贝聿铭先生出手设计苏州博物馆的羁绊。
1935年贝聿铭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1939年贝聿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
1979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中国政府邀请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
贝聿铭根据自己的一贯想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寻找灵感,搜集素材,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香山饭店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成为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建筑。
香山饭店的规模不算大,但“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其中已可看出贝聿铭在建筑文教民族建筑所擅长将文学诗词中描绘的古典之韵运用其中。
在香山饭店设计中,贝聿铭先生从中已开始在他的设计中找到一种中国独有的设计风格并将其融入,21世纪到来后,贝聿铭再次回到中国。
苏州博物馆作为封山之作,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建筑智慧结合东方的传统美学以及对家乡的情感全部融汇在这座建筑里,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视觉之美。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而苏州一向都是文人雅士泼墨挥毫的热爱之地,那里许多山水园林都留下了许多意境深远的古代诗词,充满了许多诗情画意的古典建筑,因此,贝聿铭在建筑苏州博物馆,自然而然将这种苏州独有的文情雅气的诗词意境融入到建园之中。
使得苏州博物馆与相邻的具有中国古典文学意境的拙政园融合的相得益彰。
3.苏州园林建筑特色
说到文学运用到园林山水中,必然要先看看苏州这个自古以来文学界人士最爱将其建筑写进去的地方,看看这里自古以来匠师们探索出的独特的古典园林有何文学诗词体现的意境。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这些园
林可分为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三大类。
苏州园林多为宅地,由贵族、官宦、富商等所建、精致优雅。
这些园林反映出历代园林的不同风格,同为中国园林的代表作。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他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而苏州园林的文化底蕴涵盖了中国几千年造园精髓和文化,在日后的造园实践中,慢慢摸索出和总结了古典园林所包涵的特点:
(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画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
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
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
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
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例如叶圣陶的《游拙政园》:纤雨值休辰,园游恣幽赏。
回沼抱南轩,几窗爰净朗…… 环顾卉树森,浓绿弥众象。
稀处现楼台,微风动帘幌。
北方是长安,冠盖属朋党。
白日妖霾现,杀人弃沟壤。
鸡鸣上客尊,狗苟公道枉。
豪游金买笑,怜乞血殷颡。
就是受到这些诗词和文学等的影响,许多园林的建造借助文人和画家,由于这些人的参与,在建造园林时,他们将自己独特的理念融入到园林景观的建造中,中国古典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般的浓厚感情色彩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
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
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
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体现了造园中追求山水诗那种蕴含神往的境界从而达到“池塘生青草,风柳变鸣禽”或“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气霞蔚”这诗一般的境界。
(四)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巧妙运用花墙和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最后,作者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
这是对苏州园林的特征的再次强调。
中国古典园林在追求诗情画意一般艺术境界的同时,将中国诗词的虚实手法巧妙地融入造园中,并借助松柏、古梅、美竹……创造出令人神往的太虚幻境。
可见,文学诗词中那种“一花一时节,一木一世界”的亭台楼榭,白墙灰瓦交错中的虚实意境已完全融入到现实山水建筑中。
4.苏州博物馆中体现的文学造诣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学元素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体现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匾额、楹联、石碑、木牌、屏风等等。
更具用心的有字形窗格、刻字石桌椅等等。
而文学元素在内容更是常常借用园林名、景点名来提升园林之意境。
“古人构园成必题名,皆有托意,非泛泛为之者”。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澄明而不耀眼,安谧而不沉寂的文学意境常常体现在园林中得山水里。
把山水的意境写进文学诗词中,又将诗词意境造成园中山水,人意天成的古典园林中式设计是对自然的提炼,因地制宜,方能因借自然的神来之笔,令一园成趣。
其中,中式古典园林中的月洞门,内敛而圆通,含蓄而丰盈,利用月洞门框景,使中式古典园林的景致在月洞门的虚实掩映下,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彰显虚实意境之美。
在苏州博物馆的大厅正门,贝聿铭先生就用到了月洞门的精髓,展现了这种古典诗词中所要营造的虚实相生的辞藻意境之美。
使得未进入大厅的游客在月洞门中能窥探大厅内景致,同时臆想其中转折曲折之境,就如同品味一首诗的起承转合。
大厅月洞门正面图
因此,苏馆内建筑体现出了一种对中国文学传承发扬的痕迹。
其建筑尺度与苏州传统民居也极为相似。
其整体设计充分考虑了苏州古城的历史风貌,并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风格,建筑布局与古城风貌、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
中国古典园林在处理空间关系上有着极为丰富的语汇。
在新馆的设计中随处可以看到这些熟悉的传统造景手法。
例如,地面一层“吴塔国宝”和北部的“吴中风雅”两个展厅相对,玻璃后分别种植不同科属的安吉竹和刚竹相对成景,统一而又不失变化,富有禅意,而竹之文化向来是文学诗词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如王维的《竹馆里》一句写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除了运用传统对景的艺术手法外就是运用了文人诗词那种高风亮节的竹之文化,主庭院的水池仿佛一面镜子,他是空间意义上的“留白”,也是整个新馆的“空心”之处,因为是池,只可以观,而不可以入。
水中的倒影随人的走动而不时变化着,在南方时雨时霁的青色天空下,虚实相生、如梦如幻;窗是苏州园林中的“眼”,苏州园林的窗有多重功能。
采光只是一个方面,其实他还是借景时裁剪风景的取景框。
正如诗人李商隐写道的《板桥晓别》: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正是诗人想要表达的透窗思景情怀,而在新馆中菱形,海棠形,六方式漏窗,如同反复出现的旋律,参观者产生远景如画的错觉,体现“尺幅窗,无心画”的意境,是框景;又如实借处理:主庭院北部的“片石假山”借拙政园有一墙之隔的“片石假山”创作灵感来自于宋代米芾的山水画,借拙政园之白墙作画,用曲桥来进行隔断,仿佛假山是在水中渐渐浮出一般,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打造出山水画中“平远”的意境,是拙政园现代版的诠释。
小结:中国古典诗词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与审美意义,其文化意蕴对现代环境空间的
构建具有巨大的启迪意义。
以苏州博物馆为典型文本,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现代环境空间对古典诗词意境的再现与演绎,古典文学诗词的融入让园林建筑的山水意境虚实相生,文气而又优雅,中而新,苏而新的继承了苏州文人雅士的诗词精髓,同时融入现代建筑师对建筑空间的创新。
而了解贝聿铭先生的设计经历也让我们知道,借用文学,绘画,雕塑等其他门类精髓领域的学习,有助于帮助我们将其特点与建筑及环境融合,超造出别具一格又有章可循的建筑。
2014年12月10号
学号:2014021747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