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4*促织(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 格式:doc
- 大小:115.07 KB
- 文档页数:5
●备课资料1.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孔子曰:“来,吾语汝!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
当尧、舜而天下元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
时势适然。
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
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
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
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译文]孔子来到卫国的匡地,卫人重重把他包围起来,但是孔子却弹奏音乐、唱歌不绝。
子路进来见他,问他说:“老师为什么会这样的快乐?”孔子说:“过来,让我告诉你!我憎恶我的遭遇可以说是很久了,但是仍然免不了,这是我的命运;我追求通达的命运也很久了,但始终得不着,这是时机不巧的缘故。
生在尧舜的时代,天下就没有不幸的人,这并非由于这些人有才智才得到机会,而是由于尧舜的时代清明。
生在桀、纣的时代,天下就没有得意的人,这并非由于这些人的才智不足,而是由于桀、纣的时代纷乱。
在水中游泳不害怕蛟龙的,这是渔夫类人的勇猛,在陆地上行走不躲避猛虎,这是猎人的勇敢。
刀子横在自己的面前,对待死像是对待活着一样,这是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的勇敢。
知道处于逆境是命运决定,知道通达会有机会,面对大难而不害怕,这是圣人的勇敢。
子路,沉住气地对待这事吧,我的命运是受制于天的,幸与不幸是有定数的)2.词语积累(1)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曾皙(xī) 浴乎沂(yí) 舞雩(yú) 庖(páo)厨B.马厩(jiù) 饿殍(piǎo) 老羸(léi)沟壑(hè)C.谲(jué)诈桴(fú)筏经筵(yán)商鞅(yānɡ)D.赠仪(yí)篡(chuàn)位热忱(chén)贵戚(qī)答案:D(2)判断解释有误的一项( )A.形影相随.(跟随)毫不讳忌.(忌讳)斩钉截.铁(砍断)B.礼尚.往来(崇尚)不为已.甚(太)改弦更张.(拉弓弦)C.草菅.民命(茅草)无的.放失(箭靶的中心)一针见.血(看见)D.百家争鸣.(发表意见)截然..相对(界限分明)融会贯通.(懂得)答案:D3.关于作者黄仁宇(1918~2000),193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辍学从军。
《促织》ppt课件下载(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课件)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精美配图,形象生动,细致讲解,全面丰富,非常有助于教学参考。
. 上传者:plnh2012 )相关课件:上传者:zhangweijsh 邮箱:*******************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知识点概括全面,能力训练到位.很适用教师教学,学生练习用. 「下载次数:579」上传者:lovelyff 邮箱:****************课件简介:ppt制作,共52张,原创课件,这是高一下半学期,有关促织课文的PPT,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促织这篇文章。
「下载次数:587」上传者:abaoxinke 邮箱:****************课件简介:ppt 制作,原创课件,结合文本,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那个时代的特征。
「下载次数:492」上传者:yuhewenqing 邮箱:*******************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夭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下载次数:500」上传者:zhaoamy 邮箱:***************课件简介:ppt 制作,改编课件,本课件属粤教版选修课件,共40多张幻灯片内容详细并有连环画的插图和练习,注重基础知识和文学知识的结合,非常实用的课件。
「下载次数:560」上传者:jiangliufang 邮箱:****************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ppt制作,改编课件,经过加工修改,本课件新颖,富有创造性,是一个很好的课件。
课件图文结合,条理清晰,易于理解。
「下载次数:507」上传者:stigmata0311 邮箱:******************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有对于《促织》一文的详解,卡是大约2-3节。
●备课资料一、课文补注1.连城拱璧:价值连城的大璧玉。
拱璧,两手合围的大璧玉。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有秦昭王以十五城请易赵王之和氏璧的故事。
“连城拱璧”就是用的这一典故。
2.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及,到,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达到的范围。
《神仙传》记载:汉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飞升天上。
他服药留下的容器让鸡犬啄舐(shì)了,鸡犬也成了仙。
后来这个虚构的传说就被用来比喻一个人发了迹,同他有关系的人都跟着得势。
〔熊江平主编《古诗文译注评析》(高中部分中册)语文出版社〕二、课文析读《促织》的写作特色1.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曲折生动。
整个故事的发展始终离不开蟋蟀的得失这条线索,并以蟋蟀的得失为中心,紧紧扣住成名的复杂的心理活动。
开始捉不到好蟋蟀的时候,县官“严限追比”,走投无路的成名终日“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到从巫婆那里得到暗示捉到一只健美的蟋蟀,就如获至宝,成名“大喜”,“举家庆贺”,困境暂时得到解除;但是故事又出现了波折,捉来的蟋蟀又被好奇的儿子失手弄死了,儿子也畏祸自杀,成名夫妇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完全陷入了绝望的境地;后来成子身化促织,成名又捉到一只外貌不扬而矫健善斗的促织,再度解救了一家的困厄,成名又感到非常“惊喜”。
总之,蟋蟀是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成名也随之喜而复悲,悲而复喜。
写作手法是表现文章思想的手段,一只小小蟋蟀的得失,竟使成名一会儿悲伤欲绝,一会儿化悲为喜,弄得神魂颠倒,情态反常……这有力地表现了当时岁征促织为害之甚。
整个故事波澜起伏,其中每一段也是变化多端的。
如写成名捕捉蟋蟀时,总是先写他如何难以捕捉,毫无线索,毫无希望;接着就写他在彷徨无望的情况下又意外捕到好的蟋蟀。
真好似“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前者是作者对现实的描写,后者则是作者对其主观愿望的寄托。
再如写成名斗蟋蟀时,小蟋蟀得胜之后,又引起“一鸡瞥来”一节,这些描写都是极尽一波三折,抑扬跌宕之能事。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人是什么(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第一册●说课从课文的标题上看,本文似乎是要给“人”下定义,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文章可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
这一部分的中心论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即孔子的“生无所息”)。
第二部分将议论引向深入,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将来三个部分,针对“对往事的回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这三个部分作者逐一展开论述,总的来看还是围绕“生无所息”这一中心。
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在这个理想、价值、意义贬值的物欲社会学习它,颇有意义,能通过这一课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在其人生观上涂上鲜亮的一笔,真是“不朽”的一课,“功德无量”的一课。
从语文能力上看,这篇文章的哲理名言、古诗名句、名人名言俯拾即是,加强积累,内化为言语能力也应该是一个契机。
从论证上看,文章大开大合,收放有度,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需要一定的思维强度,特别是对学生的搜集整理概括归纳分析信息的能力,含蓄句子能够具体理解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在课堂上强化训练。
对学生积极人生观的教育不能采用从书本到教条的形式,应该通过组织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来感受体验。
作为一个高三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阅读能力,因此在进行阅读训练中也没有必要过细讲解,更不能越俎代庖,只需作适当的点拨即可。
●教学目标1.理解“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这个问题,树立伟大的志向,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把握现在的美好时光。
2.能按照要求搜集整理概括归纳文中的重要信息。
含蓄的句子能具体的理解。
具体内容能概括归纳。
3.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学会运用写格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4.积累语言,掌握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
记诵一些哲理名言。
●教学重点理解“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这个问题,树立伟大的志向,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把握现在的美好时光。
部编版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专题《促织》知识梳理一、作家、作品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
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
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
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促织》是其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
二、字词梳理(1)促织:蟋蟀的别名。
(2)宣德:明宣宗朱瞻基年号(1426-1435)。
(3)尚:崇尚、喜好。
(4)促织之戏:斗蟋蟀的游戏。
(5)西:这里指陕西。
(6)华阴令:华阴县县令。
华阴县。
明代属西安府,治所在今陕西华阴。
(7)进:进奉。
(8)才:有才能。
这里指勇猛善斗。
(9)责:责令。
(10)里正:里长。
里,古代基层行政组织。
(11)游侠儿:这里指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
(12)昂其直:抬高它的价钱。
直,价值、价钱。
(13)居为奇货:储存起来、当作稀奇的货物(等待高价)。
居,囤积、储存。
(14)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小吏。
胥,官府的小吏。
(15)假此科敛丁口:借此向百姓摊派(进贡蟋蟀的)有关费用。
假,凭借、利用。
科敛,摊派、征收。
丁口,即人口。
成年男子称丁,女子及未满十六岁男子称口。
(16)操童子业:意思是,正在读书,准备考秀才。
操,从事。
童子,童生。
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17)售:卖出。
这里指考取秀才。
(18)迂讷:迂拙而又不善于言辞。
(19)薄产累尽:微薄的家产逐渐耗尽。
累,积累。
(20)裨益:补益。
(21)败堵:残破的墙垣。
(22)靡计不施,迄无济:什么办法都用上了,最终也没有成功。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24*促织(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第一册●从容说课《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
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由于清初文网严密,作者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段来反映现实社会;尽管如此,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写尽了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
随着成名一家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的情节的展开,矛盾不断发展,趋向激化,从而写尽了成名经济上、肉体上,特别是精神上所受的摧残,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反动本质。
文中写的由求神问卜而得佳虫和儿子魂化促织而轻捷善斗两个片断,是作者幻想的,用以推动故事由悲向喜的发展。
故事的结局,悲剧变成喜剧,并没有削弱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因为尽人皆知,魂化促织是不可能的,这个喜剧的结局蕴含着深沉的悲哀。
同时,这里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客观上也暴露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即成名的入邑庠,官员们的得到奖赏和升迁,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偶一欢喜。
这仍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谴责和讽刺。
小说思想深刻,艺术性强。
全文自始至终围绕捕捉和进献促织而展开情节,其主线是征虫——缴虫——卜虫——得虫——失虫——复得虫——斗虫——献虫。
随着虫的得失优劣,主人公的命运也在升沉变化;人物心理,也倏忽骤变,细致传神。
阅读时应抓住波澜起伏的情节,分析主人公悲惨的遭遇和复杂的心理,深入理解封建社会的残酷统治给人民造成的沉重苦难。
此外,小说的语言生动细腻,曲尽其妙,值得反复玩味。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反复自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尚、售、冀、会、败、发、济、款、顷、展、益、索、顿等词的意义。
2.积累:少间、食顷、斯须、俄等时间副词的用法。
3.掌握: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
能力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赏析其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
2.赏析本文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本文的思想内容。
德育目标文中荒诞离奇的“偶然”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对腐朽封建统治的谴责,从而培养学生同情、关心弱者,敢于同现实丑恶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积累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赏析文章的情节、描写特色及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方法1.诵读法。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感情。
2.提问法。
对较容易的问题,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重视。
3.点拨法。
对文中理解有一定难度的地方,教师适当地加以点拨,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
4.讨论法。
对文中的关键内容应展开讨论加深理解。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斗促织”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牛鬼蛇神比那正人君子更可爱。
”(教师唱)大家说,怪不怪?怪。
(同学齐声回答)其实,怪胎社会,无怪不有。
一只小小的蟋蟀可以弄得皇上欲望大发“玩物丧志”,可以掌管黎民百姓的生死大权。
欲知故事详情,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文言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妙笔下的《促织》。
二、解题1.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清初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
出身于没落地主兼商人家庭。
早岁即有文名,羡慕功名,醉心科举。
十九岁时,初应童子试,即在县、府、道的考试中连得第一,补博士弟子员。
此后却屡应省试皆落第,到处奔走,过着“烟波万里一身遥”的流落生活。
直到七十一岁,始援例成贡生。
他除三十一岁时在江苏宝应县做了一年幕客之外,毕生都在家设馆教书。
家境贫困,对人民生活有一定的接触。
能诗文,善俚曲,著有《聊斋志异》《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和关于农业、医学等通俗读物多种。
2.《聊斋志异》简介《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用了二十年左右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是他的代表作,共十六卷,四百三十一篇。
“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异”,就是专记奇闻怪事之意。
本书主要运用唐传奇小说的文言体,通过谈狐说鬼的表现方式,托笔幻想,寄意现实,批评当时的社会政治。
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
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故事情节委婉曲折,布局巧妙,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善于叙事。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学生迅速阅读课文,自己编写结构提纲。
(2)学生分小组交换意见,推荐一名代表发表本组看法,其他小组提出不同意见。
(3)教师根据学生分析的情况,加以评价、订正,然后统一看法。
(解说: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理清故事情节,同时练习学生的概括能力,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分析思路、概括方法加以点拨)出示投影:2.赏析文章情节安排的巧妙。
问:①文章始终围绕的一条主线是什么?②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③这样安排有何妙处?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归纳、明确:①故事始终围绕促织之得失这一主线安排情节。
②情节波折: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山重水复疑无路”;神巫指拨,成名得虫,“柳暗花明又一村”;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福。
③这样写的妙处:这样曲曲折折、跌宕起伏的描写,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
它的跌宕起伏充实、丰满了故事,深化了思想内容,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而情节的曲折变化,又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
作品中的波澜,就是在揭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与变化,就是在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
四、赏析文章心理描写的细腻1.速读全文,找出哪些文字写“悲”,哪些文字叙“喜”。
要点:故事的开端,写成名被迫充当里正,“薄产累尽”“忧闷欲死”“杖至百”,这是“悲”。
第3段,写成妻问卜得图,第4段写捕捉到“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促织,给成家带来了希望,是写“喜”。
第5段写关乎全家性命的促织被儿子弄死,这又是“悲”。
第6段得儿尸于井,是“悲”,儿半夜复苏,门外且有促织鸣叫,又转为“喜”。
第7段写促织斗鸡,则为“大喜”“惊喜”。
第5至7段喜中有悲,悲中有喜。
第8段,故事的结局,成名化悲为喜。
2.细读课文“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一段,从文中选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单音词,依次填入括号内,并按空格限制的字数写出这段心理描写的妙处和作用,并以此练习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赏析本文人物心理描写的细腻。
出示投影: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致使百姓的罪恶现实。
参考答案:怒 悲 喜 愁 惊 喜 劣 喜 恐 牵动 主宰 细致入微 曲折变化 荒淫 贪 虐 家破人亡五、赏析本文的思想内容1.学生思考:小说故事曲折离奇,是否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之感?试以自己认为最能体现文章思想内容的例子来加以分析。
2.学生作好发言准备(3~5分钟),也可以和同学讨论。
3.学生发言,教师针对学生分析情况加以评价、归纳。
明确:例1:“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点题,开宗明义,指出祸源,揭示矛盾产生的总根由。
“宫中”二字,作者把矛头直指最高封建统治者。
“此物故非西产”,却要“岁征”,可见封建统治者敲剥之残,祸害之广,亦暗示百姓生活之艰辛。
例2:“宫中”“华阴令欲媚上官”“游侠儿”“里胥”,寥寥数笔,画出大小贪官污吏的丑态。
例3:成子“神气痴呆”,成名却为“蟋蟀笼虚”而“气断声吞”,失虫之忧甚于爱子之情,人命不如一虫,封建社会吃人的罪恶,昭然若揭。
一虫之死,闹得全家死去活来,惨苦万状,对统治者的揭露极为深刻。
总之,《促织》是蒲松龄借前朝故事寄托“孤愤”的一篇佳作,它是一篇揭露封建皇帝荒淫无道的愤怒的控诉书,也是一幅人民在横征暴敛下无法生存的凄凉画。
作者鞭挞了宫廷生活的荒淫无道,揭露了大小官吏的谄媚逢迎,寄托了作者对备受欺凌迫害的广大底层百姓的深切同情。
六、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一)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比较,赏析本文选材角度的独特。
(解说:这一点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过、看过的相关文艺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
)明确:封建统治者征粮征物、县令严限追逼、差役下乡催索,这是封建社会中司空见惯的现实生活,这类题材是前代和与蒲松龄同时代的一些进步作家经常涉及的,唐代柳宗元的散文《捕蛇者说》算得上是一篇不同凡响的作品。
柳宗元没有写征粮征物,而是写征蛇,通过捕蛇人蒋氏之口,写出毒蛇虽毒,但比不上徭役、赋税之毒,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官吏横征暴敛对百姓的迫害,一句“苛政猛于虎也”,发人深省。
《促织》的选材角度与《捕蛇者说》相比,又高明多了。
因为征毒蛇毕竟因其有“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的疗效,而征促织又为何故呢?不过供统治者斗之一笑罢了。
统治者一笑,百姓付出的是身家性命,百姓的生命还不如一只小虫,深刻地揭露了皇帝、官府对人民的迫害。
总之,以征促织为题材,高于征蛇,更高于征粮征物,这样的选材,体现了蒲松龄的艺术匠心。
(二)赏析本文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
(解说:这一点需要学生用自己的慧眼去发掘作品的独特之处,加以分析。
)问:文中哪些地方是用超现实笔法表现出来的?这样行文有何好处?你的看法如何?学生讨论,回答:明确:①神巫指拨得佳虫,②成子魂化促织。
这两处想象使主人公绝处逢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反映了作者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良好愿望。
求神问卜,虽带有迷信色彩,但作者并非宣扬迷信,而是借奇幻的想象寄托作者的“孤愤”,揭露、抨击现实社会的黑暗丑恶的;成名一家遭受的大苦难,精神所受的大折磨,不是因为别的,仅仅是因为皇帝的一点小小的爱好、小小的乐趣,成子魂化促织正是大苦难与小乐趣的矛盾无法解决的产物,有了这头小促织,皇帝的小乐趣得到了满足,成名的大苦难才能中止,这是荒唐的,却又是深刻的;这是可笑的,却又揭露了血淋淋的现实。
因而,文中的幻想是现实生活的升华,是蒲松龄深化主题的匠心所在。
七、课文总结一只小小的蟋蟀,使成名一家死去活来,因祸得福,生动地表明了统治者的快乐、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的,暴露了清初社会政治的黑暗,蒲松龄不但对现实生活有精细的观察,而且想象力特别丰富,真实加想象,对现实是悲愤的谴责,思想有深度,情节奇妙有趣。
新世纪的弄潮儿,应该敢于同丑恶现实作斗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八、布置作业1.将《促织》改编为700~800字的剧本,注意剧本的动作语言、舞台说明等交代。
2.充分运用想象写一则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问题。
狄希,中山人也。
能造千日酒,饮之千日醉。
时有州人姓刘,名玄石,好饮酒,往求之。
希曰:“我酒发来未定,不敢饮君。
”石曰:“纵未熟,且与一杯,得否?”希闻此语,不免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