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目标控制基本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31
第一节项目目标控制的基本方法第二节动态控制原理在项目目标控制中的应用第三节目标控制中的纠偏措施第四节风险管理在项目目标控制中的应用项目管理的核心是投资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的三大目标控制目标控制的核心是计划、控制和协调即计划值与实际值比较而计划值与实际值比较的方法是动态控制原理。
项目目标的动态控制是项目管理最基本的方法是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因此目标控制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动态控制原理。
所谓动态控制是指根据事物及周边的变化情况实时实地进行控制。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时并不能够按照预定计划顺利地执行因此必须实施控制。
项目管理领域有一条重要的哲学思想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平衡是暂时的不是永恒的有干扰是必然的没有干扰是偶然的。
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随着情况的变化进行项目目标的动态控制。
项目目标动态控制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其工作程序如下图所示。
项目进展初期随着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项目按照计划有序开展。
在这个过程中有专门人员陆续收集各个阶段的动态实际数据实际数据经过搜集、整理、加工、分析之后与计划值进行“较。
如果实际值与计划值没有偏差则按照预先制订计划继续执行如果产生偏差就要分析偏差原因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以确保项目按照计划正常进行。
下一阶段工作开展过程中按照此工作程序动态循环跟踪。
项目目标动态控制中的三大要素是目标计划值、目标实际值和纠偏措施。
目标计划值是目标控制的依据和目的目标实际值是进行目标控制的基础纠偏措施是实现目标的途径。
项目目标的计划值是项目实施之前以项目目标为导向制订的计划其特点是项目的计划值不是一次性的随着项目的进展计划值也需要逐步细化。
因此在项目实施各阶段都要编制计划。
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不同阶段所制订的目标计划值也需要比较因此需要对项目目标进行统一的目标分解结构以有利于目标计划值之间的对比分析。
目标控制过程中关键一环是通过目标计划值和实际值的比较分析以发现偏差即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目标的偏离趋势和大小。
建设工程项目目标控制的动态控制原理
1.目标设定阶段:在项目启动阶段,确定项目的目标和规划,明确项
目的目标和范围,同时制定相应的项目计划和时间表。
目标设定应该具有
合理性、可测性、可达成性,确保项目目标与组织战略的一致性。
2.监测阶段: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通过建立合理的监测机制和指标体
系来监控项目的进展和变化情况。
监测内容包括项目进度、成本、质量、
安全等方面的数据和信息。
监测的频率和方式可以根据项目的复杂性和紧
急性来确定。
3.分析阶段:根据监测数据和信息,对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识
别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
通过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以
保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
分析可以使用各种工具和方法,如趋势分析、
贡献度分析、风险分析等。
4.调整阶段:根据分析的结果,对项目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调整可以包括项目计划、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调整。
调整应该符
合项目目标的基本要求,并且能够确保项目能够按照新的目标继续进行。
5.反馈阶段:根据调整后的项目目标,及时向项目成员和相关方提供
反馈信息,明确项目的新目标和要求。
同时,要与相关方保持沟通和协调,以便及时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反馈和沟通是保证项目目标控制的
重要环节。
以上是建设工程项目目标控制的动态控制原理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项
目目标的动态调整和控制,可以确保项目按照预期目标有序、高效地推进,最终实现项目的成功。
基础理论知识第3讲:工程项目目标控制基本原理单元作业1(10分)简述工程项目目标动态控制的工作步骤,并选取项目进度、投资和质量控制中的某一方面,阐述动态控制原理的应用。
参考答案1:准确描述工程项目目标动态控制的工作步骤:第一步,项目目标动态控制的准备工作:将项目的目标分解,以确定用于目标控制的计划值。
第二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目标进行动态跟踪和控制,包括收集项目目标的实际值,定期进行项目目标的计划值和实际值的比较,如有偏差采取纠偏措施进行纠偏。
第三步,如有必要,进行项目目标的调整,目标调整后控制过程再回复到上述的第一步。
具体得分标准1:1、准确描述出工程项目目标动态控制的三个工作步骤,并进行简要描述的,得3-4分2、未能完整描述出工程项目目标动态控制的三个工作步骤的,得0-2分参考答案2:选取项目进度、投资和质量控制中的某一方面,阐述动态控制原理的应用:1、动态控制原理在项目进度控制中的应用:在工程实践中往往以里程碑事件的进度目标值作为进度的计划值,进度实际值是对应于里程碑事件的实际进度,进度计划值和实际值的比较一般要求定期进行,如发现偏差,应采取纠偏措施。
2、动态控制原理在项目投资控制中的应用:投资控制工作必须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和面向整个项目,各阶段的投资控制以及各子项目的投资控制作为项目投资控制子系统,相互连接和嵌套,共同组成项目投资控制系统。
投资目标的计划值和实际值是相对的。
在设计、施工阶段,都有相应的投资目标计划值和实际值的比较。
3、动态控制原理在项目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工程项目质量目标可以分解为设计质量、施工质量、材料质量和设备质量,质量控制工作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和面向整个项目。
在设计、施工阶段,都有相应的质量目标计划值和实际值的比较。
以上评分指导仅作参考,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扩展,酌情给分。
具体得分标准2:1、选取项目进度、投资和质量控制中的某一方面,并详细阐述动态控制原理在该方面的应用的,得4-6分2、选取项目进度、投资和质量控制中的某一方面,未能进行详细阐述或阐述有误的,得1-3分。
第一章工程目标控制概述第一节工程项目概述一、工程项目的概念二、工程项目的特点一、工程项目的概念 定义:以工程建设为载体的项目,是作为被管理对象的一次性工程建设任务。
分类:按照运输方式的不同,分为4大类——公路工程、水运工程、铁路工程和航空工程。
二、工程项目的特点特点一次性成果具有明显的单件性。
目标性最重要且最需要项目管理者注意的特性。
(1)工作本身的目标: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
(2)产出物的目标:工程项目实施的结果。
制约性是决定一个项目成功与失败的关键特性。
(1)内在条件制约:对项目质量、寿命和功能的约束。
(2)外在条件制约:对项目资源的约束,如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时间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等。
特点时限性(生命周期)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包括项目决策评估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保修阶段。
不确定性主要是由工程项目的独特性造成的。
【单选】下列不属于工程项目特点的是( )。
A.一次性B.目标性C.制约性D.确定性【答案】D【解析】D应为不确定性。
【单选】工程项目的( )是最重要且最需要项目管理者注意的特性。
A.一次性B.目标性C.制约性D.不确定性【答案】B【解析】工程项目的目标性是最重要且最需要项目管理者注意的特性。
第二节工程项目管理目标体系、基本原理和模式一、工程项目管理目标体系二、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三、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一、工程项目管理目标体系(一)内容 工程项目管理目标体系是由成果性目标和约束性目标构成的目标系统。
其中成果性目标被分解为项目具体的功能性要求,是主导目标,由一系列技术指标来定义;约束性目标指限制性条件,为项目实施过程中管理的主要目标。
工程项目管理目标即要在一定的时间、费用的限制条件下完成满足一定质量要求的工程产品。
构成工程项目管理的三大绩效目标为进度、质量、成本。
二、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原理和过程管理原理。
1、系统管理原理:核心是用系统方法分析管理系统。
工程项目目标控制原理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严重职能之一。
控制通常是指管理人员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和标准,检查和衡量被控对象在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并采取有用措施纠正所发生的偏差,以保证计划目标得以实现的管理活动。
由此可见,实施控制的前提是确定合理的目标和制定科学的计划,继而进行组织设置和人员配备,并实施有用地领导。
计划一旦开始执行,就必须进行控制,以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
当发现实施过程有偏离时,应分析偏离计划的原因,确定应采取的纠正措施,并采取纠正行动。
在纠正偏差的行动中,继续进行实施情况的检查,如此循环,直至工程项目目标实现为止,从而形成一个反复循环的动态控制过程。
(一)控制的基本程序在控制过程中,都要经过投入、转换、反馈、对比、纠正等基本环节。
如果缺少这些基本环节中的某一个,动态控制过程就不健康,就会降低控制的有用性。
1.投入控制过程首先从投入开始。
一项计划能否顺利地实现,基本条件是能否按计划所要求的人力、材料、设备、机具、方法和信息等进行投入。
计划确定的资源数量、质量和投入的时间是保证计划实施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计划目标的基本保障。
因此,要使计划能够正常实施并达到预定目标,就应当保证将质量、数量符合计划要求的资源按规定时间和地点投入到工程建设中。
项目管理人员如果能把握住对“投入“的控制,也就把握住了控制的起点要素。
2.转换工程项目的实现总是要经由投入到产出的转换过程。
正是由于这样的转换,才使投入的人、财、物、方法、信息转变为产出品,如设计图纸、分项(分部)工程、单位工程,最终输出统统的工程项目。
在转换过程中,计划的执行往往会受到来自外部环境和内部系统多因素的干扰,造成实际进展情况偏离计划轨道。
而这类干扰往往是潜在的,未被人们所预料或人们无法预料的。
同时,由于计划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程度例外的问题,因而造成实际输出结果与期望输出结果之间发生偏离。
为此,项目管理人员应当做好“转换“过程的控制工作:跟踪了解工程实际进展情况,掌握工程转换的第一手资料,为今后分析偏差原因、确定纠正措施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