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第十八章制剂新技术(第2节包合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929.50 KB
- 文档页数:38
药物制剂新技术第一节包合技术一、包合技术:指一种分子被包合嵌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包合物的技术。
主分子客分子能否稳形成及是否稳定:取决于主、客分子的立体结构和二者极性。
包合物的稳定性:取决于两组分间的范德化力。
是物理过程,不是化学过程。
二、包合材料:(一)环糊精 CD:β-CD 水中溶解度最小,毒性很低。
(二)环糊精衍生物:1、水溶性环糊精衍生物:甲基、羟丙基、葡萄糖衍生物。
G-β-CD 常用,使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增大,促进药物吸收,还作注射剂包合材料。
2、疏水性环糊精衍物物:乙基-β-CD,降低水溶性药物的溶解性,达到缓释作用。
三、包合作用的特点:1、药物与环糊精组成的包合作用:通常是单分子包合物,2、摩尔比是1:1 。
3、包合时对药物的要求:原子数大于5(稠环小于5),4、相对分子质量100―400,5、溶解度小于10g/L,6、熔点低于 250℃。
无机药物大多不宜用CD 包合。
7、药物的极性与缔合作用影响包合作用:4、包合作用具竟争性四、常用包合技术:1、饱合水溶液法(重结晶法、共沉淀法)2、研磨法3、冷冻干燥法4、喷雾干燥法第二节固体分散技术一、固体分散技术:是固体分散在固体中的新技术,通常是一种难溶性药物以分子,胶态、微晶或无定型状态,分散在另一种水溶性、或难溶性、肠溶性材料中呈固体分散体系。
二、载体材料:吸收速率取决于溶出速率,溶出速率取决于载体材料的特性。
(一)、水溶性载体材料:1、聚乙二醇PEG:4000、60002、聚维酮PVP3、表面活性剂:Poloxamer1884、有机酸类5、糖类和醇类:半乳糖、甘露醇(二)难溶性载体材料:1、纤维素类:EC2、聚丙烯酸树酯类:Eudragit E、RL、RS3、其他:胆固醇等(三)肠溶性载体材料:1、纤维素类:CAP、HPMCP、CMEC(羧甲乙基纤维素)2、聚丙烯酸树酯类三、常用的固体分散技术:1、熔融法:关键是迅速冷却,适于对热稳定的药物。
第十八章制剂新技术第一节固体分散技术一、概述固体分散体(solid dispersion)系指药物以分子、胶态、微晶等状态均匀分散在某一固态载体物质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
将药物制成固体分散体所采用的制剂技术称为固体分散技术。
主要特点:1. 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2. 控制药物释放;或控制药物于小肠释放3. 其次是利用载体的包蔽作用,可延缓药物的水解和氧化4. 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和刺激性;使液体药物固体化等。
主要缺点:药物分散状态的稳定性不高,久贮易产生老化现象。
二、载体材料固体分散体所用载体材料可分为水溶性载体材料、难溶性载体材料、肠溶性载体材料三大类。
(一)水溶性载体材料常用高分子聚合物、表面活性剂、有机酸以及糖类等。
1.聚乙二醇类最适宜用于固体分散体的分子量在1000到20000,熔点较低(55~65℃),毒性小。
化学性质稳定(但180℃以上分解),能与多种药物配伍。
不干扰药物的含量分析。
主要用于增加某些药物的溶出速率,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例子);也可PEG也可作为缓释固体分散体的载体材料(例子)。
溶出速度影响因素:主要受PEG分子量影响,一般随PEG分子量增大,药物溶出速度降低。
注意:药物为油类时,宜用分子量更高的PEG类作载体。
2.聚维酮类PVP对许多药物有较强的抑晶作用,作为载体材料具有普遍意义。
特点:用PVP制成固体分散体,其体外溶出度有明显提高,在体内起效快,生物利用度也有显著改善(例子)。
缺点:易吸湿,制成的固体分散物对湿的稳定性差,贮存过程中易吸湿而析出药物结晶(例子)。
3.表面活性剂类作为载体材料的表面活性剂大多含聚氧乙烯基,其特点是溶于水或有机溶剂,载药量大,在蒸发过程中可阻滞药物产生结晶,是较理想的速效载体材料。
常用的有泊洛沙姆188(poloxamer188),可大大提高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例子)。
4.有机酸类枸橼酸、琥珀酸、酒石酸、胆酸、去氧胆酸等。
第16-18、20章制剂新技术一、概念与名词解释1.固体分散体:2.包合物:3.纳米乳:4.微囊:5.微球:6.脂质体:7.β-环糊精: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1.药物在固态溶液中是以分子状态分散的。
( )2.固体分散体的共沉淀物中的药物是以稳定晶型存在的。
( )3.在固体分散体的简单低共熔混合物中药物仅以较细微的晶体形式分散于载体材料中。
( )4.固体分散体都可以促进药物溶出。
( )5.固体分散体是药物以分子、胶态、微晶等均匀分散于另一种固态载体材料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
( )6.固体分散体采用肠溶性载体,目的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
( ) 7.固体分散体利用载体材料的包蔽作用,可延缓药物的水解和氧化。
( )8.固体分散体能使液态药物粉末化。
( )9.固体分散体可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和刺激性。
( )10.难溶性药物与PEG 6000形成固体分散体后,药物的溶出加快。
( )11.某些载体材料有抑晶性,使药物以无定型状态分散于其中,可得共沉淀物。
( ) 12.药物为水溶性时,采用乙基纤维素为载体材料制备固体分散体,可使药物的溶出加快。
( )13.固体分散体的水溶性载体材料有PEG、PVP、外表活性剂类、聚丙烯酸树脂类等。
( ) 14.药物采用疏水性载体材料时,制成的固体分散体具缓释作用。
( )15.因为乙基纤维素不溶于水,所以不能用其制备固体分散体。
( )16.共沉淀物也称共蒸发物,是由药物与载体材料两者以一定比例所形成的非结晶性无定形物。
( )17.β—CD的水溶性较低,但引入羟丙基等基团可以破坏其分子氢键的形成,提高水溶性。
( )18.包合过程是化学反响。
( )19.在β-CD的空穴,非极性客分子更容易与疏水性空穴相互作用,因此疏水性药物、非解离型药物易被包合。
( )20.包合物系指一种分子被全部和局部包合于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形成的特殊的络合物。
( )21.包合物具有缓释作用,故不能提高生物利用度。
《中药药剂学》第十八章中药制剂的稳定性练习题及答案一、A型题1.某药物分解被确定为一级反应,反应速度常数在25℃时k为6×10-6(h-1),则该药物在室温下的有效期为A.1年B.1.5年C.2年D.2.5年E.3年2.某药物属一级反应分解,在室温下k=5.3 ×10-5(h-1),则其在室温下的半衰期为A.1年B.1.5年C.2年D.2.5年E.3年3.以下关于药物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节pH可延缓药物水解B.降低温度可延缓药物水解C.药物含量降低50%时间称为半衰期 D.药物制剂的分解反应以一级反应(包括伪一级反应)最为常见E.经典恒温法系将药品置室温下连续放置3个月考查其初步稳定性方法4.有关药物化学反应半衰期的正确叙述为 A.药物在特定温度下效价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B.药物溶解一半所需要的时间C.药物分解10%所需要的时间D.药物在体内消耗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E.药物溶解10%所需要的时间5.对用留样观察法测定药剂稳定性的论述中,哪一条是错误的A.需定期观察外观性状和质量检测B.样品分别应放置在3~5℃、20~25℃、33~37℃观察和检测 C.分光照组和避光组,对比观察和检测D.此法易于找出影响稳定性因素,利于及时改进产品质量E.其结果符合生产和贮存实际,真实可靠6.下列哪个药物最易水解A.亚硝酸乙酯B.阿托品C.穿心莲内酯D.苦杏仁苷E.洋地黄酊7.根据Van′t Hoff经验规则,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A.提高2~4倍B.减低2~4倍C.提高4~6倍D.减低4~6倍E.不变8.药物的有效期是指A.药物降解到10%所需的时间B.药物降解10%所需的时间C.药物溶出10%所需的时间D.药物吸收10%所需的时间E.药物消除10%所需的时间9.可预测药剂在室温条件下稳定性的试验是A.常规试验B.留样观察C.长期试验D.光照试验E.经典恒温试验10.根据Arrhenius方程以1gK对1 /T作图得一直线,斜率为A.-E/(2.303R)B.-k/(2.303R)C.-E/(2.303T)D.-k/(2.303T)E.-E/(2.303RT)11.经典恒温法的实验原理是基于A.物理动力学理论B.非线性动力学理论C.霍夫曼动力学理论D.药物动力学理论E.化学动力学理论12.零级速率常数的单位为A.[浓渡]·[时间]B.[浓度] -1C.[浓度]·[时间]-1D.[时间]·[浓度]-1E.[时间]-113.酯类药物最易产生的降解反应是A、氧化B、还原C、水解D、脱酸E、异构化14.经典恒温法预测药物稳定性叙述错误的是A.以药物浓度或浓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可判断反应级数B.以1gC对t作图得一直线,则为零级反应C.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大约2~4倍D.根据Arrhenius方程以1gK对1 /T作图得一直线,可计算出活化能EE.由1gK-1/T直线,取1/T 为1/298,可求K25℃并预测室温下有效期15.关于中药制剂的稳定性叙述错误的是A.许多酯类药物常受H+或OH-催化水解,在多数在碱性溶液中更不稳定B.介电常数低的溶剂将降低药物分解速度,加入乙醇可防水解C.加入表面活性剂可使稳定性增加D.微量金属离子对自氧化反应有抗氧化作用E.药物的吸湿,取决其临界相对湿度(CRH)的大小16.关于影响化学反应速度影响因素叙述错误的是A.苷类在稀酸可酶的作用下易水解B.酰胺类一般比酯类易水解C.不需要其他氧化剂参与,仅需少量氧在室温下即能自发引起的反应称“自氧化应反”D.含水量高或制剂易吸湿,则其中易水解的药物加速水解E.光线可加速药物的氧化、水解等17.关于新药稳定性试验的基本要求叙述错误的是A.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应采用3批中试以上规模样品进行,包装材料和封装条件应与拟上市包装一致B.供试品的质量标准应与基础研究及临床验证所使用的一致C.影响因素试验可采用一批小试规模样品进行D.考察项目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几个方面E.各种剂型在统一固定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下进行18.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试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将原料置适宜的密封容器B.疏松原料药摊成≤10 mm厚的薄层 C.一般原料药摊成≤5mm厚的薄层D.对于固体制剂产品,采用除去内包装的最小制剂单位,分散为单层E.影响因素试验一般包括高温、高湿、强光照射试验二、B 型题[1~4]A.吸潮B.晶型转变C.水解D.氧化E.风化1.酯类药物易2.具有酚羟基的药物易3.苷类药物易4.中药干浸膏粉易[5~8]A.0.1054/kB.0.693/kC.药物降解50%所需的时间D.药物降解10%所需的时间E.药物降解90%所需的时间5.药物的有效期是指6.药物的半衰期是指7.药物半衰期与反应速度常数k的关系8.药物有效期与反应速度常数k的关系[9~11]A.伪一级反应B.零级反应C.一级反应D.二级反应E. A和C9.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一次方成正比是10.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而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反应称11.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二次方成正比是[12~16]A.可不要求相对湿度B.25%±2℃、RH60%±5%的条件下进行试验C.30±2℃,RH65%±5%条件下进行试验D.40℃±2℃、RH75%±5%条件下进行试验E.40℃、RH20%±5%的条件下进行试验关于制剂的加速试验:12.若供试品按一般制剂条件试验,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或发生显著变化,则在13.对温度特别敏感药物制剂其加速试验可14.膏药、胶剂、软膏剂、凝胶剂、眼膏剂、栓剂、气雾剂等宜直接采用15.对于包装在半透性容器的药物制剂如塑料袋装溶液等,则应在16.对采用不可透过性包装的液体制剂,如合剂、注射液等的稳定性研究[17~20]A.防止吸潮B.延缓水解C.防止氧化D.增加光敏感药物稳定性E.降低反应速度17.充惰性气体可以18.将溶剂由水换为乙醇可以19.浸膏片用疏水性材料包衣可以20.采用棕色瓶包装可以[21~24]A.延缓水解的B.防止药物氧化C.制备稳定的衍生物的方法D.改进药物剂型的方法E.改进生产工艺的方法21.药物制成盐类、酯类、酰胺类属于22.采用直接压片或包衣工艺属于23.调节pH、降低温度、改变溶剂、制成干燥固体属于24.降低温度、避光、驱逐氧气、添加抗氧剂、控制微量金属离子属于[30~34]A.长期试验B.加速试验C.强光照射试验D.高湿试验E.高温试验25.于25℃、RH92.5%±5%条件下放置10天,在0、5、10天取样检测26.一般于40℃±2℃、RH75%±5%条件下试验,于第0、1、2、3、6个月末取样检测27.于照度为4500lx±500lx条件下放置10天,在0、5、10天取样检测28.在25℃±2℃、RH60%±10%条件下,分别于0、3、6、9、12、18个月取样检测29.一般于60℃条件下放置10天,于0、5、10天取样检测[30~32]A.平衡吸湿量B.临界相对湿度C.相对湿度D.绝对湿度E.吸湿速度30.当提高相对湿度的某一值时,吸湿量迅速增加,此时的相对湿度称为31.样品于一定相对湿度下,达到平衡状态以后的吸湿量称32.空气中水蒸汽分压与同温度下自由水的蒸气压之比三、X型题1.药物不稳定时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是A.产生有毒物质B.造成药品以次品降价销售C.造成服用不便,剂量不准D.外观发生变化,如变色、沉淀、混浊等E.疗效下降或失效2.贮存条件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包括A.温度B.光线C.空气(氧)与金属离子D.包装材料E.湿度和水分3.下列哪些药物易水解A.酚类B.酯类(包括内酯)C.萜类D.酰胺类E.苷类4.下列哪些药物易氧化A.多酚类B.烯醇类C.芳胺类D.酰胺类E.挥发油5.制剂中药物化学降解途径有A.水解B.氧化C.聚合D.挥发E.变性6.处方因素对稳定性的影响有A.制备工艺B.溶剂C.pHD.表面活性剂E.基质或赋形剂7.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有A.浓度B.温度C.pHD.光线E.水分8.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有A.化学方面B.物理学方面C.生物学方面D.处方组成与制剂工艺E.贮藏条件9.改进药物剂型或生产工艺以增加制剂稳定性的方法有A.液体制剂固体化B.制成注射用无菌粉末C.制成微囊或用环糊精制成包合物D.可采用直接压片、干法制粒等E.包衣工艺10.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试验包括A.高湿试验B.长期试验C.高温试验D.加速试验E.强光照射试验11.稳定性试验包括A.影响因素试验B.室温试验C.加速试验D.长期试验、E.恒温试验12.稳定性试验可选用一批小试规模样品的是A.长期试验B.加速试验C.强光照射试验D.高湿度试验E.高温试验13.含干浸膏的中药固体制剂的防湿措施,可选用的有A.采用防湿包衣B.加入适宜的辅料或制颗粒C.采用水醇法除去水溶性胶质、粘液质、蛋白质等杂质D.采用或防潮包装或吸水剂E.降低制剂含水量,使其低于0.5%14.延缓药物水解的方法有A.调节PHB.降低温度C.改变溶剂D.制成干燥固体E.避光15.防止氧化的方法A.降低温度B.避光C.通入惰性气体D.加热煮沸驱氧E.调节pH四、名词解释1.有效期2.临界相对湿度五、简答题1.举例说明哪些药物易水解,制剂中延缓水解的方法有哪些?2.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解决办法?3.简述稳定性试验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