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复习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13
语文:1.2《六国论》精品学案(鲁人版必修4)1. 了解作者: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宋仁宗嘉祐年间,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诣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于是向朝廷推荐,文名因而大振。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
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著有《嘉祐集》十五卷。
《六国论》是《权书》十篇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
2. 了解背景:本文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作者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作者立论的根据;二是作者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作者撰写此文的现实针砭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
《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夺取六国的土地。
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
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
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造成军事上的衰颓。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语文:1.2《六国论》精品学案3(鲁人版必修4)一.记诵:1.唐宋八大家:韩柳(唐)欧王曾三苏(宋)。
2.背诵并默写全文。
3.内容理解:①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引用《史记•魏世家》的句子: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③得出的结论与告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理解重点字词句:1.一词多义:非兵不利,战不善。
兵器、武器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结交,亲附兵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军队与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和斯用兵之效也军事行动朝过夕改,君子与之赞赏则秦以攻取之外,小则得邑,大则得城。
就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那么,表判断语气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或或未易量或许为邯郸为郡成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或异二者之为。
也许治理/被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介词)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洎牧以谗诛因为(连词)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让以秦以攻取之外用小则得邑,大则得城得到以地事秦用、拿得此言得之适当、得当、正确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而(连词)诚不得已能够、可以举以予人来(连词)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超初苟以天下之大……凭借始速祸焉才招致固不在战矣本来举以予人拿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举众议举宠为督推荐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殆且燕赵且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改变、除去殆:近于,几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同“倘”如果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占据,把守当窗理云鬓对着,面对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2.古今异义:其实百倍:它的实际数目。
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
至于颠覆:以致,以至于。
可谓智力孤危:智谋力量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先例,旧事。
3.其它重点词语:破灭之道也途径暴霜露,斩荆棘冒着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既然这样,那么同“餍”,满足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决定李牧连却之击退、打退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因此这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确实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运数,理数,指命运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如果跟从这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4.词类活用:义不赂秦:名作动,坚持大义李牧连却之:使……却退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礼遇,以礼相待日削月割:名作状5.特殊句式:赵尝五战于秦:状后洎牧以谗诛:被动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三.名句填空:①,;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 六国论人,总要仰望点什么李兴濂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仰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精神上昂的生存姿态,它使生命战栗、贯注、凝神,形成张力,就像鲜花绽开、泉水喷涌。
它是根植于一切情愫之中又最终超越其上的永恒的精神。
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
贝多芬豪迈地宣称:“我的王国在天空!”“当黄昏来临,我满怀着惊奇感,注视着天空,坠入沉思。
一群闪闪发光的星体在那儿旋转运行,永无停息……此时此刻,我神游魂驰,精神超越了这些距我们亿万公里的群星,一直向那万物之源奔去……渐渐地,我试着把那团激情转化为音响……打开心坎的东西,必定来自天空!”仰望就是追寻崇高。
也许我们抵达不到崇高,但我们可以仰望,让崇高引领,在人世中行走,穿越灵魂,在心灵根底树起精神的皇座,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感悟到皈依的崇高,最终作为生命的坚强支柱而矗立在世界上,支撑起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生命世界。
一次,仰望诺日朗大瀑布。
瀑布从一片绿色的灌木丛中流出来,突然跌入深谷,形成一缕缕雪白的水帘,千姿百态地垂挂在宽阔的绝壁上,深谷中,飞扬起一片水雾。
然而走近它,抬头仰望大瀑布,才真正领略到那惊心动魄的气势。
云雾迷蒙的天上,仿佛裂开一道巨大的豁口,天水从豁口处汹涌而下,浩浩荡荡,一落千丈,在山谷激起飞扬的水花和震耳欲聋的回声。
站在大瀑布前,感觉自己只是漫天飘洒的水雾中的一滴水珠。
仰望大瀑布,人类那一点可怜的悲哀,又有何资格絮叨呢?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一轮红日,一弯新月,一片云朵,一座山峰,一棵古树……只要能激起你心底的波澜,哪怕是一丝涟漪。
当你仰望时,一股庄严神圣的力量就会从你内心涌起!微感言: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程颢赏读: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
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
◆2 六国论人,总要仰望点什么李兴濂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仰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精神上昂的生存姿态,它使生命战栗、贯注、凝神,形成张力,就像鲜花绽开、泉水喷涌。
它是根植于一切情愫之中又最终超越其上的永恒的精神。
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
贝多芬豪迈地宣称:“我的王国在天空!”“当黄昏来临,我满怀着惊奇感,注视着天空,坠入沉思。
一群闪闪发光的星体在那儿旋转运行,永无停息……此时此刻,我神游魂驰,精神超越了这些距我们亿万公里的群星,一直向那万物之源奔去……渐渐地,我试着把那团激情转化为音响……打开心坎的东西,必定来自天空!”仰望就是追寻崇高。
也许我们抵达不到崇高,但我们可以仰望,让崇高引领,在人世中行走,穿越灵魂,在心灵根底树起精神的皇座,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感悟到皈依的崇高,最终作为生命的坚强支柱而矗立在世界上,支撑起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生命世界。
一次,仰望诺日朗大瀑布。
瀑布从一片绿色的灌木丛中流出来,突然跌入深谷,形成一缕缕雪白的水帘,千姿百态地垂挂在宽阔的绝壁上,深谷中,飞扬起一片水雾。
然而走近它,抬头仰望大瀑布,才真正领略到那惊心动魄的气势。
云雾迷蒙的天上,仿佛裂开一道巨大的豁口,天水从豁口处汹涌而下,浩浩荡荡,一落千丈,在山谷激起飞扬的水花和震耳欲聋的回声。
站在大瀑布前,感觉自己只是漫天飘洒的水雾中的一滴水珠。
仰望大瀑布,人类那一点可怜的悲哀,又有何资格絮叨呢?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一轮红日,一弯新月,一片云朵,一座山峰,一棵古树……只要能激起你心底的波澜,哪怕是一丝涟漪。
当你仰望时,一股庄严神圣的力量就会从你内心涌起!微感言: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程颢赏读: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
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
鲁人版必修四复习导学案一、导学目标•复习必修四课程内容,巩固知识点。
•理解课本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完成相关练习,掌握解题技巧。
二、复习内容1. Unit 1 Cultural relics1.1 词汇理解复习并掌握以下词汇的意义和用法:•relic:文物•archaeologist:考古学家•precious:珍贵的•tomb:坟墓•civilization:文明•emperor:皇帝•pottery:陶器•jade:玉石•ornament:装饰品•dynasty:朝代1.2 阅读理解阅读课本中的相关材料,掌握以下内容:•了解中国的古代文明,包括夏、商、周等朝代。
•理解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过程。
•了解文物的保存和保护措施。
1.3 写作训练练习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短文,包括以下要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文明的贡献。
•对中国古代文明的保护和研究。
2. Unit 2 The Olympic Games2.1 词汇理解复习并掌握以下词汇的意义和用法:•athlete:运动员•stadium:体育场•participate:参加•event:比赛项目•medal:奖牌•host:主办•torch:火炬•ceremony:仪式•cheer:欢呼•victory:胜利2.2 阅读理解阅读课本中关于奥运会的相关材料,掌握以下内容:•了解奥运会的历史和起源。
•理解奥运会的意义和目标。
•了解奥运会的举办流程和相关仪式。
2.3 写作训练写一篇关于奥运会的短文,包括以下要点:•奥运会的起源和发展。
•奥运会对世界的影响。
•对奥运会的看法和感受。
三、复习方法•阅读课本中的相关材料,掌握知识点。
•制作复习笔记和知识卡片,方便复习和记忆。
•完成课后习题和模拟试卷,巩固知识点。
•参加讨论和小组活动,互相交流和学习。
四、复习资料推荐•必修四课本及练习册。
•相关教学视频和音频资料。
•网上相关资料和论坛讨论。
五、复习安排根据个人时间和进度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利用每天的碎片时间进行阅读和练习。
必修四第四单元复习学情分析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要关注学生。
经过初中语文的学习以及一年半高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与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释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因此本课的学习的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与教师精讲点拨指导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总结性的收获。
我的授课对象文科生,他们思维敏捷、个性张扬,但缺少对人生的理性思考,理解并探究本课的“生命”主题,恰好弥补其不足。
但授课要深入浅出、理趣并重,在情趣激发中逐渐渗透人生理念。
必修四第四单元复习效果分析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总体来说,学生学习还有老师授课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达到了复习的效果。
首先这节课课型是复习课,在上课时要紧跟考试大纲,特别是文言文的复习,要让学生明确考纲要点。
有理解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几种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
正确的翻译文句,达到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我紧扣这点,设置相关的复习目标。
毕竟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能一一俱到,只能选取有代表性的词语。
18个虚词中选取出现频率比较多的“以”,先从文本中选取带有以的句子,让学生分析以的用法。
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近几年特别是考查的相关的语句,以此来总结“以”的意义和用法。
从文本中选取了2个典型句子,借以让学生总结翻译文句的原则及规律。
从这些情况看学生掌握比较牢固熟练。
写作这一模块,一直是学生的老大难。
这节复习课也有文言文也有现代文,并且单元主题是“建构精神家园”,那么可以借此指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
学生对于议论文这一体裁,知道要有论点,有论据。
但是却不能做到论点和论据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状态。
因此在多媒体中我选取了高考满分作文中与司马迁这个论据相关的段落,让同学们朗读分析,让他们学习如何让论据更好的来为论点服务。
语文:1.2《六国论》精品学案1(鲁人版必修4)一、教材分析:《六国论》是鲁人版必修4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现行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后两中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4.背诵本文。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教学难点: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转变四、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层级B)的培养。
从而忽视了(能力层级C)、(能力层级E)的提高。
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
五、教学方法1、要在开始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文言文的旧习,使学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简单翻译、背诵。
而是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5 米洛斯的维纳斯[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赘.言(zhuì) 脊.背(jǐ) 气氛.(fēn) 迥.然(jiǒng) 回溯.(sù) 擎.着(qín ɡ) 玉笏.(hù) 譬.如(pì)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落⎩⎨⎧缺落.(luò) 大大落落..(luō)落.枕(lào )(2)和⎩⎨⎧调和.(hé)应和.(hè) 和.稀泥(huò) 2.语境辨析法(3)维纳斯雕像匀称.(chèn)的线条赢得了无数艺术家的称.(chēnɡ)赞。
(4)下课了,小明紧紧抓着一名男同学的胳.(gē)膊,胳.(gé)肢着他的胳.(gā)肢窝。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ju é(攫)住ju é(矍)铄 xi é(携)手(2)⎩⎨⎧洋yì(溢)关ài (隘)sh ì(谥)号 (3)⎩⎨⎧丰yú(腴)阿yú(谀)y ǔ(瘐)毙 (4)⎩⎨⎧驰chěng (骋) p ìn (聘)请伶pīng (俜)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1.明确词义(1)出神入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变幻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矫揉造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标新立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出乎意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不可思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迥然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
鲁教版高三一轮复习语文第四册二单元复习学案《滕王阁序》复习【知识】1序,文体的一种。
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
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 骈文,是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高考:(1)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的是深秋的景色。
(06)(2),上出重霄;,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桂殿兰宫,。
(07)(3)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 ,”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深秋景物的特征。
(07)(4)渔舟唱晚,___________ ;雁阵惊寒,(07)(5)潦水尽而寒潭清,。
(07)(6),烟光凝而暮山紫。
(08)(7)落霞与孤鹜齐飞,。
渔舟唱晚,;雁阵惊寒,。
(08)(8)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10)(9)鱼舟唱晚,;雁阵惊寒,声断之浦。
(11)(10)鹤汀凫渚,;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12)(11)闾阎扑地,;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
(12)【知识梳理】1、注音瓯()越翼轸()睇眄()捧袂()台隍()舸()舰遄()飞潦()水簪()笏桑梓()帝阍()懿()蠡()虢()州2、文言文知识积累(一)、重点字词1、枕:台隍枕夷夏之交2、维:时维九月3、序:序属三秋4、上:俨骖騑于上路5、披、闼:披绣闼6、旷:山原旷其盈视7、浦:声断之浦8、甫:遥襟甫畅9、遄:逸兴遄飞10、凌:气凌泽之樽11、迥:天高地迥12、数:识盈虚之有数13、舛:命途多舛14、疏、引:恭疏短引15、赋:一言均赋(二)、一词多义1、故:①豫章故郡,洪者新府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桓侯故使人问之④既克,公问其故2、尽:①宾主尽东南之美②潦水尽而寒潭清③则智者尽其谋④聊乘化以归尽3、属: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4、即:①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②胡天八月即飞雪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5、引:①控蛮荆而引瓯越②恭疏短引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④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6、穷:①穷岛屿之萦回②穷且益坚③日暮途穷④不忍穷竟其7、趋: 8、且①他日趋庭②入而徐趋③今背本而趋末④使者驰传督趋⑤趋令销印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三、词类活用1、襟、带:襟三江而带五湖2、下:徐孺下蕃之榻3、腾、起:腾蛟起凤4、屈:屈贾谊于5、窜:窜梁鸿于海曲6、星:雄州雾列,俊采星驰7、目:目吴会于云间8、尽:宾主尽东南之美9、美:宾主尽东南之美【反馈练习】1、下列词语中的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A.徐孺(rǔ)棨(qǐ)戟襜帷(wéi)星分翼轸(zhēn)B.萦(yíng)回胜饯(jiān)涸(hé)辙钟鸣鼎(dǐng)食C.东隅(yú)请缨(yīng)猖(chāng)狂之浦(fǔ)D.暇(xiá)日雨霁(jì)邺(yè)水遥襟甫(fǔ)畅2、下列词语书写有错的一组是()A.鹤汀凫渚睢园绿竹东隅已逝B.落霞孤骛舸舰迷津萍水相逢C.棨戟遥临躬逢胜饯逸兴遄飞D.无路请缨星分翼轸青云之志3、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穷(且)益坚②若属皆(且)为所虏③宾主尽东南(之)美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鲁人版必修四复习导学案桓台二中高三语文组巩学贤第一课时课时目的:复习现代文部分复习重点:基础知识的积累金字塔感言棕榈毗邻溯流云霄硕大无比枉费心机墓冢骷髅陵寝矗立白驹过隙漠不关心抱怨藐视膜拜范畴蔑视臻于不朽米洛斯的维纳斯攫住出神入化矫揉造作标新立异毋庸赘言丰腴脊背匀称不可思议销魂勾魄原形(原型)顺理成章迥然不同回溯精美绝伦擎着玉笏驰骋譬如新诗二首彷徨寂寥彳亍颓圮跫音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携手深隽诞生深邃纠纷沉酣造诣林黛玉进贾府阜盛敕造奶嬷嬷放诞盘螭宫绦便宜帷幄錾银茗碗厮混惫懒懵懂韶光纨绔膏粱两靥忖度雷雨郁热烦躁沉吟汗涔涔惊愕伺候脚趾江堤昧心财小狗包弟揪回作揖租赁叱骂解剖浩劫堕入绿草如茵边城放肆喁喁黑黝黝埋怨竹篁悲悯涎皮蒿艾富有的是精神曙光名副其实戊戌变法沧桑前瞻走马观花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苛求无的放矢西西弗的神话谴责分歧劫走恣意召令无济于事荒谬藐视栩栩如生面颊巢穴憧憬第二课时课时目的:1、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手法,评价苏轼对历史和人生的认识。
2、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背诵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一、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
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二、学习课文:默写全词问答:(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试分析这几句诗在景物描写上的表现力量。
(2)苏轼为什么自讥“多情”,并且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这首词塑造了词人自身什么样的形象?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以“乱”修饰“穿空”之“石”,表现出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势;以“惊”修饰“拍岸”之“涛”,表现出拍击江岸的波涛汹涌奔腾,“卷起千堆雪”,“卷起”这个动词,“千堆雪”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汹涌的波涛猛拍陡峭江岸,翻卷而起形成簇簇浪花,宛如堆堆白雪。
高中语文 1.2《六国论》学案鲁人版必修4 学习要点1. 鉴赏本文严密的论证思路,评析作者的观点。
2.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欣赏本文充沛雄劲的气势。
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4.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本文的论证结构本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宗明义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然后将这一论点一分为二,从“赂秦”和“不赂秦”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第二段针对第一个分论点“弊在赂秦”进行论证。
韩、楚、魏三国对秦的态度一样——争割地而赂秦;所得结果也一样——皆因赂秦而力亏,终致灭亡,故将它们合写。
采用对比论证:将秦国得到诸侯贿赂的土地与争战得到的土地从数量上比较,说明弊在赂秦;将三个国家“祖先”得来土地之艰与子孙奉献土地之易在程度上对比,说明弊在赂秦;将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从道理上说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最后引证苏代的话,说明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的道理,把“弊在赂案”的观点,阐述得入木三分第三段针对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进行论证。
因齐、燕、赵三国对秦的态度不同,就分而写之:齐与秦交好,不助五国;燕、赵则守土抗秦。
于是分别从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说明“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把这一分论点阐述得鞭辟入里。
最后两段从相反角度提出假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同时点明写作目的,委婉讽谏北宋王朝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六国论》中“食之”解《六国论》后半篇有这样一句话:“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对于引文中带黑点的词句,一些选本是这样解释的:“那么,我恐怕秦国的人连饭也吃不下去了。
‘食’,吃饭。
‘之’,等于‘而’。
”这句是假设推论,是承上文从积极方面指出:如果六国更进一步执行正确路线,也就是拿赂秦的土地分封天下的谋臣,以事秦的谦逊态度礼待天下的奇才,更要紧的是坚持合纵,紧密团结,并力抗秦,那么对秦国的斗争,就会出现坚不可摧的形势,秦国绝不可能灭亡六国。
必修四第一单元 1.宋词二首羽扇纶guān巾(名作动) 灰飞烟灭(灰,烟,名作状)早生华(通“花”)发一尊(通“樽”)还酹lèi江月舞榭xiè歌台金戈gē铁马赢得仓皇北(名作状,向北)顾佛fó狸lí祠下尚能饭(名作动,吃饭)否2.六国论一、字义1.非兵.不利兵器2.率赂..秦耶一律,一概;贿赂3.盖.失强援因为4.故.曰弊在赂秦也所以,因此5.固.不在战矣本来6.思厥.先祖父其,他的,他们的7.暴.霜露暴露,冒着8.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9.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更加10.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区分,辨别11.理固宜然...本来;应该;这样 12.以地事.秦侍奉13.此言得.之适宜,正确 14.终继五国迁.灭改变1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讨好 16.始有远略.谋划,打算17.始速.祸焉招致 1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19.洎.牧以谗诛及,到 20.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将,将要21.诚.不得已实在,确实 22.则胜负之数.天数,命运23.或.未易量.或许,也许;估量 24.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封赏25.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胁迫,挟制2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27.其势弱于.秦比28.苟.以天下之大如果二、文言文知识点㈠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2.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如果㈡词类活用1.不能独完完,形作动,完好,保全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大,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3.理固宜然理,名作状,在道理上4.义不赂秦义,名作动,坚持正义5.李牧连却之却,使动,使……退却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形作动,礼遇,以礼相待7.日削月割日,月,名作状,一天天的,一月月的㈢古今异义古义今义1.其实百倍其实它实际上表所说的是实际情况2.思厥先祖父祖父祖辈和父辈爷爷3.至于颠覆至于到;引对象表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颠覆灭亡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的政府4.可谓智力孤危智力智谋和力量认识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5.刺客不行不行不实行,不去不能够,不可以6.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咽咽下咽喉吞下7.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能够8.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㈣特殊句式1.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2.状语后置赵尝五战于秦/其势弱于秦3.被动句洎牧以谗诛/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4.定语后置苟以天下之大㈤一词多义1.而:赂秦而力亏表因果与战胜而得者表修饰而秦兵又至矣表顺承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表转折二败而三胜表并列2.之:破灭之道也的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此言得之衬字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3.以:不赂者以赂者丧表原因,因为秦以攻取之外表凭借,用以有尺寸之地才举以予人来4.始:始有远略起初始速祸焉才㈥互文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固定格式至丹以荆卿为计以……为把……当作3.阿房宫赋一、字义1.六王毕.结束,灭亡2.蜀山兀.山高而平,比喻山秃3.廊腰缦回.曲折4.盘盘焉...,囷囷..焉盘旋的样子;曲折的样子5.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座,所6.而气候不齐.相同7.杳.不知其所之..也深远;到的地方8.尽态.极妍.美好的姿态;美丽9.而望幸.焉宠幸10.剽.掠其人掠夺11.倚叠..如山依靠;重叠。
◆3阿房宫赋刹那的永恒刘小枫那飘逝远去的,就是短暂的,像枯叶颤抖着坠入迷蒙的幽谷?那常往复返的,才是永恒,像金灿的太阳落下又会升起?那生生灭灭无一时暂住的无常刹那,在零落之生息眼前真的是不可把捉的红红绿绿的雾吗?如果如此,零落之生息莹莹晨露般的人生在哪里去寻得一枝花树,以寄托自己这随黎明到清晨的转换的瞬息而悄然消溶的娇躯?然而未必如此,这要看心灵中时间意向及其灵幻的想象。
如焚的爱欲、超迈的灵性和如醉回忆的组合方式,从而也就是作为一个本真人的思的方式而定了。
诗人布莱克诗云: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受死亡驱迫着的有限生命,如何可能在一刹那里捉住永恒?这需要哪些条件?花,不常驻,开了就会谢。
花再开已不是那已开过的花,开过的不可重复,开的花就是那一朵,银河中一颗惨然自怜的孤星。
刹那有如一瓣落红。
但是,对人来说,刹那并不是必然出现的出神入化的瞬间。
有的人一生都与刹那无缘,因为刹那只是在某一个人把身体奉献给一个如冰一般洁白透明的世界时才闪现。
然而,奉献与失落自身有关:想让一片心灵颤栗的瞬间化为永恒吗,“他”为什么涌起这种艰难的奢望?因为“他”丢失了那曾使“他”的心灵莫名地颤动的微笑。
丢失东西,在生活中太平常,它就是恒常的自然形式。
生活不就是由数不尽的丢失、叹不完的懊悔组成的吗?何必追思那谜一般的帷幕后偶尔闪露的大眼睛。
它太神秘、太短瞬,因而也太令人痴迷。
然而,随伴丢失而来的是爱欲的死寂和灵性的麻木。
沉沦于麻木,麻木于沉沦,多少众生在此麻木的沉沦中埋葬了青春的血肉。
在寥落的心之深处,在与零落之生息不可分割的时间性生命中,零落之生息真正以血肉去把握的不是外在流逝的时间,而是内心所深切体验过的时间。
体验过的内在时间是把刹那化成永恒的先验前提,使那飘逝的醉梦升华永驻的心境。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赏读:只有仁者才知道怎么爱人,怎么恨人。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赏读: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复习学案时间:制作人:班级:姓名:一、课内基础知识清单:《六国论》一、给下列加点划线字注音(11分)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抱薪救火()与嬴而不助五国也()革灭殆尽()洎.()牧以谗.()诛暴.()秦之欲无厌草芥.()或未易量.()胜负之数.()二、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5分)1、其实百倍它的实际情况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3、至于颠覆到……4、可谓智力孤危智慧力量5、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6、刺客不行不去行刺三、找出词类活用词并解释(5分)1、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说2、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4、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5、李牧连却之使动使退却6、始速祸焉形容词作动词招致四、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28分)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交错,一律、一概2、不能独完完好3、思厥先祖父他们的4、举以予人拿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6、暴秦之欲无厌满足7、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奉送更加8、强弱胜负已判矣辨别9、理固宜然从道理上说应该这样10、以地事秦侍奉、对待11、始有远略开始、起初谋划、打算12、始速祸焉才招致1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两次使退却14、洎牧以谗诛及、到15、革灭殆尽之际将要16、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17、胜负之数天数五、解释一词多义1、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2、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优势) ②其势弱于秦 (势力)3、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②秦以攻取之外凭借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来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⑦洎牧以谗诛因为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凭借六、分析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1、洎牧以谗诛被动句2、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3、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4、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5、举以予人省略句(省略代词“之”,应为“举以之予人”)6、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7、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七、翻译下列句子(15分)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灭亡,并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贿赂秦国因而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厉害。
所以不用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
一直发展到灭亡,按道理讲本来也应该是这样的。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行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或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4、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
5、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蓄的威势所胁迫,一天天地被削弱,一月月地被分割,以至于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蓄的威势胁迫啊!《阿房宫赋》1、蜀山兀.,阿房出(山秃)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随着,适合)4、盘盘焉,囷囷..焉(萦绕曲折的样子)5、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雨或雪停止,此处是雨停止)6、杳.不知其所之也(见不到踪影)7、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每,即全部)8、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宠幸)9、摽.掠其人(通“剽”,piāo,掠夺、夺取)9、奈何取之尽锱铢..(古代计量单位,言极其细小)10、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表假设的连词)三、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词]:1、钩心斗角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2气候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3、经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4、精英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5、可怜可怜焦土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词类活用]:(一)名词用作状语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从骊山;向北,向西)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3、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4、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5、朝.歌夜.弦(在早上,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龙,出现虹)2、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琴)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化为焦土)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当做,把玉当做,把金当做,把珠当做)5、族.秦者秦也 (灭族,杀死一族的人)(三)数词用作动词:六王毕,四海一.(统一)(四)动词作名词:燕赵之收藏..(指金玉珠宝之物)..,韩魏之经营(五)动词意动用法: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文言虚词:1.焉(1)盘盘焉.,囷囷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句末语气词,无实义)2.之(1)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动词,往,去)(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结构助词,的)(3)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词,代财物 /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词,代秦人) [特殊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掠,宫车过也。
(五个判断句)(二)省略句1、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 (省谓语“有”)2、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 (省介词“于”)3、几世几年,摞掠(于)其人 (省介词“于”)4、谁得而族灭(秦国)也 (省宾语“秦国”)(三)倒装句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句)(四)被动句:戍卒叫,函谷举.。
《滕王阁序》(一)字音瓯(ōu)越翼轸(zhěn)睇眄(miǎn)捧袂(mâi)台隍(huáng)舸(gě)舰遄(chuán)飞潦(láo)水簪(zān)笏桑梓(zǐ)帝阍(hūn)懿(yì)范彭蠡(lǐ)虢(guó)州(二).通假字俨骖騑于上路(“俨”通“严”,整治)云销雨霁(“销”通“消”,消失)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预兆)俊采星驰(“采”通“寀”,官吏。
)(三) 、一词多义1、属: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动词,是,属于)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名词,类)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动词,在,掌管)2、即:①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动词,依附)②胡天八月即飞雪(副词,就)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则,就)3、穷:①穷岛屿之萦回(动词,穷尽)②穷且益坚(名词,困厄,处境困难)③日暮途穷(动词,阻塞不通)④不忍穷竟其事(动词,穷究,追究到底)4、且: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连词,可是)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近)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姑且,暂且)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连词,尚且)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四).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徐孺下陈蕃之榻。
(下:使……放下)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屈:使……委屈)敢竭鄙怀。
(竭:使……完全表露出来)(2)名词作状语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像雾一样;星:像流星一样)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上:向上;下:向下)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萍水:就像水上的浮萍)(3)名词作动词目吴会于云间。
(目:用眼睛看)青雀黄龙之舳。
(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4)意动用法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以……为衣襟;带:以……为衣带)(5)数量词作名词千里逢迎。
(千里:远道而来的客人)(6)形容词作名词宾主尽东南之美。
(尽:形容词作动词,全都是;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二句式1、童子何知(宾语前置)2、纤歌凝而白云遏(被动句)3、怀帝阍而不见(被动句)4、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介词结构后置)5、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介宾结构后置)《报任安书》(一)通假字(1)被楚受辱( 通“棰”。
木杖)(2)其次剔毛发(“剔”通“剃”,剔光)(3)见狱吏则头枪地(“枪”同“抢”,撞击)(4)及罪至罔加(“罔”同“网”)(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消磨,磨掉)(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底”通“抵”,大都)(7)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现露)(8)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此处指下狱受宫刑)(9)其次诎体受辱(诎通屈,弯曲)(二)古今异义(1)意气勤勤恳恳 (意气:古,情义。
今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勤勤恳恳:古,诚恳,恳切。
今指勤劳而踏实)(2)素所自树立使然 (树立:古,立身处世。
今指建立)(3)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非常:古,不同寻常。
今用作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4)下流多谤议 (下流:古,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
今指卑鄙龌龊,不文明)(5)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口语:古,说话。
今指谈话时使用的言语,与“书面语”相对)(三)词类活用(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这里是作者的谦称)(2)倡优畜之(倡优:名词作状语。
像乐师优伶一样)(3)太上不辱先(辱: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受辱)(4)何足贵乎(贵:形容词作动词。
称道)(5)且勇者不必死节(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6)韩非囚秦(囚:动词的被动用法,被……囚禁)(7)若望仆不相师(师,效法)(8)衣赫衣,关三木。
(名作动,穿)(9)孙子膑脚(名作动,受膑刑)(10)退而论书策(名作动,写成书)(11)请略陈固陋(形作名,因塞鄙陋的想法)(1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形作名,富贵的人)(13)流俗之所轻也(形作动,轻,轻视)(14)思垂空文以自见(使流传)(15)且勇者不必死节(为动,为死)(四)一词多义以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介词,用以通其狂惑表目的,用来及以至是已经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因而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连词表结果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以,因此仆以口语遇此祸因为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与所合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