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至九十年代的散文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85
八十年代散文:我们生活的八十年代通讯工具的变化,八十年代是用手摇式电话,先接通邮电局的接线员,再转接某个地方或单位,用了半天才接通。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八十年代的散文。
八十年代散文:我们生活的八十年代母亲河你是大地的母亲,无时无刻的滋润着我们,你使花儿朝气蓬勃;使小草昂首挺立;是一棵小树变成茁壮的参天大树,使我们变得富有就像我所说的,你给大地带来了生机,而我们呢,却只顾着自己享受你所带来的条件,快乐的生活着。
以前的你,朝气蓬勃,兴高采烈的游过大江南北,向我们招着手,哼着小调儿欢快的走了,而如今,你已“血流满面”,身上早已脏兮兮的了,我想:你是承受着多么大的痛苦啊!以前的你,朝气蓬勃,现在的你意不堪一击!而我也只能用一段顺口溜来描述你的现状: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人畜受害!这首顺口溜表明了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我提倡大家珍惜水资源,爱护母亲河!八十年代散文:八十年代记忆咋天晚上下了一夜的雨,空气中弥漫着秋天的凉凉的况味。
雨下得还挺密的只需听那窗外的淅淅沥沥便知道了。
睡觉前和往常一样打开收音机,听听音乐。
这时一首老歌从我窗前飘过。
是八十年代的老歌《站台》。
这时候我的思绪又一发不可收拾。
让我又想起了那个曾经让人激动、让人难忘、让人思念的年代。
八十代是一个充满了诗意了年代,在那样的年代人们很喜欢诗歌,很崇拜诗人。
那种痴迷度一点也不亚于九十年代的歌手和现在的超级女声。
那时人们写诗、念诗、背诗。
空气里也弥漫着诗情。
所以在那个年代很多的偶像就是像舒婷、顾城、海子、西川等能写出好诗的人。
八十代有一种书很受人们的欢迎,它的名字叫“小人书”,那时也有人称之为连环画。
记得小时候,能有几本“小人书”看不知有多高兴。
一放学我们就会跑到集市上去租书看。
有时候去迟了,只有扫兴而归。
也许正因为有了那个年代喜欢看“小人书”的习惯,所以现在我也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坐在书桌前细细咀嚼文学带来的惬意。
前期象征主义思潮研究综述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思潮。
象征主义在浪漫主义衰落之际兴起,表现出了对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反拨,将世界看作是一座“象征的森林”。
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象征主义(1850—1880)主要代表是美国的爱伦·坡,法国的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马拉美。
其中以法国为重镇,以诗歌为重要的文学成就。
本文主要对前期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情况经行分类整理。
一、对象征主义思潮的总体研究重要著作有由柳鸣九1981年主编的《法国文学史》,袁可嘉《外国现代派文学导论》(1987),X克鲁《法国诗歌史》(1996),查德维克著、肖聿译《象征主义》(1989),布吕奈尔著、X克鲁译《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1991),严云受、X锋杰《文学象征论》(1995),X 英伦等《外国名作家传》(2002)王家新,沈睿编选《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如是说》(2005),马塞尔·雷蒙著、邓丽丹译,《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主义》(2008),曾艳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2012)。
象征主义作为两世纪之交的兴起的一场思潮,后又传播到全世界,影响了20世纪以来形形色色的冠之以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深入到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等各个领域。
特别是在中国“五·四”以后,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 如李金发、戴望舒、梁宗岱王独清等零散地翻译介绍了一些法国象征主义诗歌与理论文章,并在不同程度上将其理论运用于自己的创作这使得对这一领域的译介和研究备受关注,成果颇丰。
抛开现代文学的学者对这一领域关注,就象征主义本身而言,远不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思潮的研究充分,尤其是对前期象征主义的关注远不与后期。
从时间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五四至解放前;二是八十年代至今。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由于象征主义思潮的观点与我国当时的主流意识对文学的认识不符,成为被批驳的对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八九十年代的散文80年代散文变革的起点是对60年代散文模式的反叛,要求回到个人体验,回到日常事态和心绪,要求对个人生活、情绪和心境进行书写。
这导致80你打你对散文概念的重新界定,叙事形态的报告文学和议论形态的杂文从散文中剥离,提出抒情散文、艺术散文和美文的概念。
80年代开始出现专门的散文随笔刊物,其主要作家有巴金,孙犁,杨绛,汪曾祺,黄裳等老作家,还有张杰,贾平凹,王英琦等青年作家。
老作家的作品,多半写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回忆亲朋旧友,处理当代史,尤其是文革有关伤害和苦难的记忆,是大多数作品涉及的方面。
在写作上主要继承现代文学中二三十年代散文的流脉,接续散文写个人生活体验和内心感受的传统。
90年代出现了散文热,二三十年代那些主要写日常生活,具有闲适情调的散文小品被发掘出来。
大量的学者积极参与散文写作,使得随笔成为散文中的主体,那些从个人经验出发,引入关于文化和人生哲理的思考的作品,在这个时期被称为文化散文或者是大散文。
|老作家的散文一些老作家在回忆往事的文章中,或悲悼怀念亲友,或记叙个人琐碎片段的经历,或对所见所闻的事情发表感言,用轻松随意的问题来直接讲述个人的经历、体验和思考,对反思文革提供了真切的个人经验。
这些作品主要有巴金的《随想录》杨绛的《干校六记》《将饮茶》孙犁的《晚华集》《秀露集》《无为集》萧乾的《北京城杂忆》《未带地图的旅人》丁玲的《牛棚小品》等。
后来90年代还有季羡林的《牛棚杂记》韦君宜的《思痛录》李锐的《“大跃进”亲历记》。
巴金有《随想录》,他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他对历史的反思,对某些思想的批判,对亲友的追忆,还有对自我的拷问,用朴实流畅的文字直白地讲述出来,因而被称为是“说真话的大书”。
其在严格的社会批判和自我反省中,坚持着对理性人性的坚定信仰。
代表有《怀念萧珊》《小狗包弟》。
孙犁在文革结束后进入散文随笔写作的高峰期,其风格平淡古朴,却耐人寻味,和巴金的热情峻急形成对比。
其在对往事故人的回忆中,透露出的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饱经忧患的残破意识,用超然和平静的眼光来看待人生的悲喜。
论关于余华80、90年代作品的分析摘要:80年代初《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定下“二为方针”的基调,这一时期的作家,大都刚刚从“文革”的环境中缓下神来,当时文学盛行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及先锋小说的涌动。
他把生存苦难作为小说的基本主题,从他80年代的小说来看,“苦难”就像原罪一样是人类永远挥之不去的阴霾,人类生来就是受苦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忍受隔膜,忍受伤害,忍受亲情的丧失和理想的破灭,暴力、死亡、世界的荒诞性和非理性构成为人类生存困境的表征,构成了这个苦难世界的本质。
90年代是在先锋小说的进一步升华,继续不断与大众化、本土化的思维相融合,作品强调个体的存在,展现个体的生存欲望、性欲,个体成为生活本身。
关键词:卡夫卡,现实主义,后现代,先锋精神八十年代开始创作的时候受到卡夫卡的影响较深,同时也是因为刚开始写的都是短篇小说,写作方式上更加自由,不注重人物自己的声音。
到了九十年代在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的时候,发现写着写着小说人物都好像有自己的声音,于是一改之前的写作方法,让小说里的人物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再一贯的按照余华自己的“暴君“式思想推动剧情。
叙述手法《现实一种》中里的在文中有一段,皮皮爬到祖母身旁,偷吃一点咸菜。
因此祖母此刻还在眼泪汪汪,她喋喋不休地说着:“你今后吃的东西多着呢,我已经没有多少日子可以吃了。
还有文中,山峰的妻子回到家中,看到了院子里躺着一个小孩,旁边还有些血迹,她走到近旁试探性地叫了几声儿子的名字,儿子没有反应。
这时她似乎略有些放心,仿佛躺着的并不是她的儿子,回到卧室发现儿子不在摇篮里,才知道躺在地上的是自己儿子。
可以看到在这样的一个家庭中的人,都是非常自私,心里面总是把自己的事情要放在第一位的,其他的就漠不关心。
祖母不关心孙子,山峰的妻子不关心山岗的儿子。
(山岗是山峰的哥哥,双方皆有儿子,住在一个院子里)《在细雨中呼喊》中,一年秋天冯玉青紧紧抱住王跃进的腰,她要求王跃进陪她去做孕检,冯玉青宁愿丧失名誉,克服羞怯去抱住这空荡荡。
1、学者散文:是八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现象,一种被人称为“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的形态。
这些散文的作者大都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一些融会了学术知识、理性思考和个人的感性表达的文章并不特别注重散文的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
余秋雨、陈平原是代表作家。
2、个人化写作:私人化写作是90年代中期以后在文坛上出现的一个现象,也是一种新的写作方式,一般认为以陈染、林白、徐小斌等女性作家的写作为代表,又有人称之为"新状态文学"、"晚生代文学"、"个人化写作"。
私人化写作表达的是一种私人经验、私人意识与无意识,特别是被社会公共的道德规范与普遍伦理法则抑制、排斥、遮蔽的私人经验。
大多采用了"新回忆录"或"新传记式"叙述。
3、新写实小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表现了一种所谓还原生活的零度叙述的方式。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范小青、苏童、叶兆言、刘恒、王安忆、李锐、李晓、杨争光、赵本夫、周梅森、朱苏进、迟子。
4、先锋小说:是指在中国文坛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反映中国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小说。
与以前的小说相比,先锋小说更趋向于人本主义的描写,追求人格平等。
九十年代散文主题的思考
贾焕亭
【期刊名称】《河北学刊》
【年(卷),期】1996()3
【摘要】九十年代散文主题的思考贾焕亭80年代,是散文嬗变的时代,是散文观念更新的时代,是散文创作冲出旧套路、不拘一格、开拓思路和视野、自由潇洒地抒写自我的时代;但也是疏离现实社会、膨胀“自我”倾向开始冒头的时代。
90年代,是散文走红的时代,是对散文的艺术形式...
【总页数】3页(P58-60)
【关键词】九十年代;散文;主题;思考
【作者】贾焕亭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职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2
【相关文献】
1.对高校散文主题写作的思考 [J], 赵琴玉
2.散文:文学的轻骑兵——『散文的魅力』主题美文阅读赏析 [J], 牛锐
3.基于群文阅读的高中散文复习——以"听雨"主题散文教学为例 [J], 纪顺
4.“主题阅读”统领下初中散文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J], 周烽
5.聚焦语用主题,引导散文阅读——主题阅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散文教学探究 [J], 汤嘉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