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下篇:90年代文学第十三章90年代的文学状况一文学环境的变化1、市场经济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作家下海。
参与一些有更丰厚报酬的“亚文学”写作,如影视剧作,纪实文学,通俗小说等作品畅销。
例如《王朔文集》的出版,《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等“移民文学”热,《废都》、《白鹿原》等小说的出版所形成的“陕军东征”等。
2、对现代化认识的改变在80年代,“现代化”在知识界的想像中,是充满希望的乐观前景。
80年代整个文化氛围的理想主义情绪大体是建立在这种想像的基础上的。
进入90年代,知识分子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和位置趋向“边缘化”。
同时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负面效应,使他们意识到现代化发展本身具有的矛盾。
他们开始对自身的价值、曾经持有的文化观念产生怀疑。
因而,在90年代文化意识和文学内容中,80年代那种进化论式的乐观情绪受到很大的削弱,而犹豫困惑、批判和反省的基调得到凸现。
“全球化”的发展也影响90年代人们关于现代化看法。
3、文化分流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分化在90年代,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词,却是“多元化”、“个人化”等。
对于原先那些被理解为集体性或统一性的观念,例如“现代化”、“发展”、“历史批判”等的认识,趋于分化。
90年代的文化区分为三种形态,即“主流文化”(又称国家意识形态文化、官方文化、正统文化),知识分子文化(又称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又称流行文化、通俗文化)文化的分流造成了知识分子群体的进一步分化。
采取何种方式参与现实文化实践,站在什么样的文化立场上发言,成了知识分子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这种分化是在不断的文化争论和文化交流中形成。
其中最为重要,规模最大,影响也最为深远的是1993—1995年间关于“人文精神”的论争。
90年代文学的主要冲突,从80年代针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提倡文学的“独立性”,更多地转移到文学创作与商业操作之间的冲突上来。
“雅”与“俗”、“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分也被重新提出。
二重要文学现象1、文学潮流的淡化。
90年代文学学习心得如今,一个新世纪的到来令人感到欣喜。
当我们漫步在街道上时,看见五彩缤纷的广告牌和被染成红色、黄色或是绿色的招牌时都会心情愉悦;而当我们打开电视机观赏节目时,也总能听到各种欢快的笑声,那些熟悉的明星在舞台上唱着流行歌曲时又令我们不禁想起了90年代的生活……然而我们并没有忘记,这是怎样的一段日子呀!这是改革开放所带给我们的欢乐。
在90年代文学中,大多数作品仍然采用了先锋派的创作手法,但它已经摆脱了对现实的逃避与批判,转向更深层次地探索社会问题。
从《人到中年》里面描述的“下岗”事件就可以看出,小说家将笔触伸入了普通百姓的内心世界,使他们陷于迷茫之中无法自拔:妻子因丈夫失业后精神崩溃而离婚,儿女则认为父亲只顾工作忽略了母亲的存在,最终导致她跳楼身亡。
整篇故事读完让人觉得沉重压抑,却又忍俊不禁——原来平凡的生活竟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哲理啊!同时,这部小说还具备了相当高超的艺术水准,其语言简洁凝练,意味隽永,结构严谨,叙述风格独树一帜,尤其是小说中几处关键性的场景设置,更是引发了众多评论者的热烈讨论。
比如第二十章中老马和孙女玩耍时提及“过去的好日子真叫人怀念哪!”,表达了老一辈人对往昔美好岁月的留恋;再比如第三十四章中阿城回忆童年时光,讲述爷爷奶奶常常偷吃糖果的趣闻轶事等,既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洋溢着温馨甜蜜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田园牧歌般的诗画境界。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人到中年》中的陆文婷、李国文、梁晓声、林达等,他们虽然职位不同,背景迥异,但都拥有鲜明的个性,正直善良且敢爱敢恨,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颗闪亮的珍珠,串联起了一幅绚丽夺目的人间图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书还收录了两篇散文,分别是张炜的《九十年代的抒情诗》和余秋雨的《千禧年献词》,前者展示了一个青春激昂的时代,后者讴歌了一个蓬勃奋进的时代,两篇文章均极力赞扬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体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
中国20世纪90年代文学梳理一、背景·80年代末,面对市场经济的浪潮,文学也出现了盲目适应市场化的潮流。
·“文学商业化”倾向是文学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经之路。
·90年代以后,“重建失落的人文精神”成为文学领域的主要思想,许多作家开始深入反省,整个文学创作领域进入了一个以“追求人文精神、关切现实人生、高扬个体感性为主导的深入发展阶段。
·出现了多种内涵题材作品:新写实小说、先锋小说、女性小说、历史题材、反腐题材、少数民族文学。
二、主要内容(一)新写实小说·特点:注重写实性,注重对生存欲望和生命本能的表现、对生存状态和生活本相的还原。
·主要作家:1. 刘恒(1954-):原名刘冠军,作品多写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擅长用写实的笔触生动传达生活原色。
代表作《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被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改编为电影《菊豆》)。
描写生存状态与关注食与性。
通过对女人母性与悲惨命运揭示民以食为天。
2. 池莉(1957-):代表作《烦恼人生》(标志着新写实小说的诞生,描写吃喝拉撒睡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无可奈何的平凡与烦恼,呈现出于传统现实主义的特色)、《小姐,你早》、《生活秀》。
近期有变化的作品是《你以为你是谁》对人生严肃哲学命题展开更深刻的探寻。
3. 方方(1955-)原名汪芳,代表作《风景》,被誉为“新写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新写实小说中最富现代主义色彩的一篇。
4. 刘震云(1958-):代表作《一地鸡毛》,擅长以朴实的笔墨苗雪普通人的平常生活。
擅长用反讽来叙述生活细节、从中透视出时代的深刻变化和人物的心理波澜。
(二)先锋小说1. 苏童(1903-):代表作《妻妾成群》(以历史颓败刻画,温馨而伤感。
显示了苏童对历史的特殊感觉方式。
带有一种回归现实主义传统的意象。
被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米》(带有欺诈、诱惑、阴谋、复仇,对女性悲惨命运的浓郁感伤。
请简析新现实主义对90年代中国文学的贡献新现实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对当时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新现实主义对90年代中国文学的贡献进行简析。
新现实主义对90年代中国文学的贡献之一是拓展了文学的表现形式。
新现实主义强调对社会现实的直接描写和反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形式和叙事结构。
通过真实细腻的描写和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新现实主义作品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力。
新现实主义对90年代中国文学的贡献在于丰富了文学的主题内容。
以往的文学作品多以个体的内心世界和私人经历为主题,而新现实主义将目光投向社会的角角落落。
新现实主义作品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工人阶级的处境、乡村的变迁等,通过真实的刻画和细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丰富多样性,拓宽了文学的主题范围。
第三,新现实主义对90年代中国文学的贡献还在于唤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新现实主义作品以其真实的描写和生活的细节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让人们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并思考如何改变现状。
这种关注和思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四,新现实主义对90年代中国文学的贡献还在于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
新现实主义作品的真实描写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使人们对文学的审美标准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它打破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强调真实和直接的表达,使人们更加注重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手法,而非华丽的修辞和虚幻的想象。
这种审美观念的改变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新现实主义对90年代中国文学的贡献还在于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现实主义作品的出现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充分的启示和借鉴。
它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和主题选择,拓宽了文学的发展空间。
同时,新现实主义也激发了更多的作家关注社会问题,推动了中国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新现实主义对90年代中国文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90年代文学学习心得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90年代文学》。
这是当时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而编写的文集。
它包括报告文学、诗歌、小说、散文等几个部分。
其中有不少篇目让我感受颇深。
首先,那就是四个人物: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里的劳动者朴素的思想情操和勤劳善良的品质;又看到了他们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作家们真实细腻地描绘出他们所见、所闻、所历、所亲历的风土人情及自然景观,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
另外,还可以看到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最后,每位作家都用自己独特的笔调记录下自己内心的感悟和体验,表达了自己的喜怒哀乐。
比如说我很欣赏老舍的作品,因为我觉得老舍的作品贴近现实生活,通过平凡的事件折射出不平凡的道理,使人读起来兴趣盎然,令人回味无穷。
再次,也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各种类型的作品都展示了人们精神世界的多姿多彩,但同时又不乏现实意义。
有的关注现实生活,反映了“文革”前夕人民群众对新旧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渴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有的则揭露批判了封建思想和腐朽文化,表现了知识青年要求上进的愿望;有的歌颂赞扬了坚持真理,不畏强暴的勇士;有的则塑造了勤劳、善良、淳朴、宽容的劳动妇女形象……虽然作品各异,但都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激情。
总之,这本书给予我许多启迪,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开阔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的认识水平。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是由于个人经历和知识水平的局限性。
相信随着我阅历的增加,知识的扩充,将会更加清楚地理解书中所讲述的一切。
20世纪90年代文化大散文(原创实用版)目录一、20 世纪 90 年代文化大散文的背景及特点1.背景: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2.特点: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表达自由二、20 世纪 90 年代文化大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1.余秋雨:文化苦旅、江城2.张承志:心灵史、北方的河3.贾平凹:废都、平凡的世界三、20 世纪 90 年代文化大散文的影响与价值1.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唤起民族文化自觉、促进文化传承2.对后世的价值: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一章、影响后来的文学创作正文一、20 世纪 90 年代文化大散文的背景及特点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变。
与此同时,文化领域也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各种文化现象层出不穷,形成了多元化、多样化的文化景观。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大散文应运而生,成为了当时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文化大散文的特点是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表达自由。
这一时期的散文作品,不仅关注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抒发,还关注社会历史、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等诸多方面。
作家们在散文创作中,以更为自由、开放的笔触,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剖析,展示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20 世纪 90 年代文化大散文的代表作家及作品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文化大散文创作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以下分别介绍三位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1.余秋雨:余秋雨是 20 世纪 90 年代文化大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代表作品有《文化苦旅》、《江城》等。
在余秋雨的散文中,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对社会现象、历史文化、人生哲学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
2.张承志:张承志是另一位在 20 世纪 90 年代文化大散文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家。
他的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著称,代表作品有《心灵史》、《北方的河》等。
第33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1、名词: 人文精神 (北大03)
2、结合对人文精神的讨论,分析90年代文学的走向。(北师02)
3、90年代中国文学发生了哪些变化?略评其得失。(复旦99)
4、简述90年代重要的文学现象。(清华01)
8、列举近几年出现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不少于5个),并选择
其中一个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南师01)
9、90年代文学比起80年代文学,有哪些变化?(上海大学03)
说出至少3个90年代文学流派,并以其中一个为例,说明该流派形成原因、背
景、特点以及艺术缺失。(陕西师大2009)
第34章90年代小说述评
试论九十年代小说创作的现状。山大01
1、名词:新写实小说 (武大98、01、02,华中师大01、人大02、华师大03)
新写实小说 华东师大2008、南师大2009
2、结合具体作品说明新时期“新写实”小说的主要特征。(北师98)
3、论述: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池莉小说的艺术特点。(北师2000)
4、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新写实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广西师大03)
5、结合作品谈谈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区别。(陕西师大05)
6、新写实小说的特点?(山大05)
7、1989年,( )杂志开辟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专栏。(南大2005)
8、以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为例,简述“新写实”小说派的创作特色,并谈
谈他们审美上的缺陷及原因。(南大2005)
9、名词:《烦恼人生》 (首师05、陕西师大06)
10、90年代晚生代女作家个性化写作的主要特征。(南大2000)
11、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的主人公是(23)。(南大2005)
12、新生代小说“在边缘处叙事”的写作特点。(山师04)
13、新生代小说在边缘处写作的优势。(山师05)
14、名词:王小波 (人大03、山大05)
15、名词《长恨歌》 (厦门大学05)
16、名词:《活着》 (首师07)
17、长篇小说《檀香刑》的作者是( )。(山师05)
18、《白鹿原》中所蕴涵的乡土文化母题。(南大97)
19、论述:试论《白鹿原》的艺术得失。(人大02)
20、论述:试论张炜的小说创作的发展变化。(武大98)
21、论述《马桥词典》之于中国当代小说的意义。(复旦98)
新生代小说的类型。(山师09)
22、名词:70年代后作家 (陕西师大05)
23、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70年代出生作家”文学写作的看法。(人大01)
24、名词:个人化写作 (人大03)
私人化写作 华东师大2005
25、谈谈你对九十年代小说“个人化”的看法。(人大2000)
26、如何评价90年代中国大陆文坛的“通俗文学热”。(吉林大学2000)
27、名词:布老虎丛书 (北大06)
品牌图书的名称必须有传播性、符号性。“布老虎”这个名字是我在书将要出版
前,突然想出来的,当时我为自己的这个想法激动起来,就打电话问铁凝、贾
平凹、王蒙等第一批盟的作家,他们都异口同声说“好!好!”,但名字的含义谁
也说不清楚,包括我自己。现在总有人问我为什么叫“布老虎”,我会回答道,
它就跟“娃哈哈”、“可口可乐”这些品牌名称一样,易传播,给人印象深刻,
而且让人看一眼就问为什么,想看看是什么样的书,起到一般商品的广告功用。
现在想来,“布老虎”大概有三重意思。第一,我们提倡的高尚、真善美、和谐
共存的主题是一种民间性的东西,所谓官方文化是龙,民间文化是虎,我们的
口号就像民间提倡的虎;第二,来源于小时候的一首儿歌“布老虎”,儿歌作为
一种民间艺术长远地流传下来,我们希望“布老虎丛书”也能像儿歌一样通过
口口相传、潜移默化地流传下来。第三,“布老虎”作为我们的一个符号性标志,
希望它能像“娃哈哈”、“可口可乐”这些让人看到能想起口感的品牌一样,给
人留下一种情感和记忆,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
“布老虎”这个品牌做得比较成功,它们一般图书都能卖5万~8万册,如果根
据小说的特点再宣传一下,发行量还有增加,而且小说的电视剧改编率基本上
是百分之百。
28、名词:网络文学 (人大2000)
29、名词:茅盾文学奖 (人大2000)
30、小说《故乡面和花朵》的作者是( )。(人大01、03)
31、小说《尘埃落定》的作者是( )。(川大03)
论述:试论韩少功的长篇小说创作。(武大09)
名词:《檀香刑》(暨南大学09)
第35章90年代新诗散文述评
1、名词:90年代诗歌 (人大02)
2、90年代的新诗在哪些方面出现了值得重视的显著变化,试结合诗歌实际给以
概括和阐述。(人大01)
3、有诗人说九十年代诗歌纯粹玩文字游戏,你如何看待九十年代新诗。(北大
04)
4、名词:“90年代散文热” (南京师范大学02)
5、名词:散文年 (北师01)
6、名词:学者散文 (厦门大学02、复旦04)
7、90年代“大散文”的艺术特色。(武大01)
8、论述:以90年代一位散文家为例分析九十年代散文热的特点及意义。(北大
03)
9、试阐述80年代中晚期以后“学者型”散文的发展概况及创作特点。(北师97)
10、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北师03)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征。暨南大学09
11、略谈你对余秋雨散文的看法。(山师01)
12、《文明的碎片》的作者是( )。(山师02)
13、简述贾平凹的“风情散文”的艺术特征。(北师99)
14、贾平凹散文的思想艺术特征。(首师06)
15、名词:《负暄琐语》 (北大06)
汪曾祺散文的特色。(山师09)
王小波散文的艺术特质及其贡献。(传媒大学2008)
16、论述史铁生《我与地坛》的思想意蕴和生命意识。(华南师范大学03)
散文《我与地坛》的作者是()。(西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