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27
2022.111.1964年到1982年期间,前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消灭的是()A.社会经济进展丢失活力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订正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把握【答案】A2.《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间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救济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高校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推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普京执政时期【答案】C3.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方案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见用市场调整作用取代国家集中方案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方案 B.由市场打算产品价格C.鼓舞私营企业进展D.削减对企业的行政干预【答案】D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5.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A.推动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答案】D6.20世纪30年月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
所以能够避开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
A.实行重工业优先进展战略B.实行公有制和方案经济体制C.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解析实行公有制和方案经济体制,排斥市场经济,就会孤立于世界市场之外,当然也就避开了世界市场(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苏联的经济改革》参考教案1知识与能力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
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提高归纳概括历史问题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学会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探究我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一、赫鲁晓夫改革【知识•梳理】1.改革的背景(1)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苏联的农业状况令人担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
2.改革的内容(1)农业方面的措施有: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各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评价(1)进步性:农业方面的改革,扭转了苏联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甚至排挤农业的做法。
新农业政策的推行,减轻了农民负担,一度曾使苏联农业有了显著的好转。
在工业方面,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两倍。
(2)局限性: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苏共依然错误地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超越实际的目标,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改革。
4.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1)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2)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急功近利。
(3)赫鲁晓夫个人独断专行,瞎指挥,出尔反尔,政策不稳定。
【深化•拓展】赫鲁晓夫改革的主导方向是什么?为什么赫鲁晓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这一点上?提示:改革的主导方向放在农业上。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导入新课:史学界有这么一种观点: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跨”了。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来了解苏联这三位领导人改革的具体情况,并思考什么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展示: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已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自主探究与点拨】1.请思考:赫鲁晓夫为何率先在苏联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措施中哪些是进步的?那些是局限的?结果如何?如何评价?正确经济农业改革:突破口正确工业改革:扩大地方权力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失误冒进、瞎指挥个人崇拜全盘否定斯大林结果:收效甚微失败原因:①没有结合国②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③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④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积极:1、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局限:①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②脱离实际;2.你认为导致勃烈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从勃烈日涅夫改革内容中得到什么启示?①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③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苏联的解体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1、生产力标准,社会主义改革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实践的标准,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以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
3、反对搞阶级斗争扩大化4、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反对苏联的控制或照搬⒈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⒉完善民主法制;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⒋反对霸权主义;⒌抵制和平演变;⒍抓好党的建设;3.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特点?有人说,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目标】1. 通过预习填空,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从改革时间、背景、内容和评价等方面进行基础知识梳理,比较三次改革的异同并体会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2.分析材料解决问题,加强对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认识。
【课前预习案】1、梳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础知识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异:赫氏改革侧重农业,勃氏改革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历程给我们的启示(1)社会制度需要在改革中自我完善。
(2)改革要立足国情、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4)改革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经验与方法,要有开放意识。
【课堂探究案】探究一赫鲁晓夫改革材料一 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数据摘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1)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有何变化?结合赫鲁晓夫改革Array的相关史实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8分)材料二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2)指出赫鲁晓夫“跨进新时代”和“陷在旧时代”的不同含义并结合所学分别进行原因分析。
(12分)探究二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材料三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
”(3)“肿瘤”指什么?戈尔巴乔夫是怎样“把手术刀挥向党的脖子的”?结果如何?(5分)材料四2011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右图是有关苏联国Array家的政治大事年表。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项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顶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尚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经挂出。
”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2.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
当时的苏联正在()A.促进农业市场化B.推动农业集体化C.进行农业改革D.加快工业建设3.勃列日涅夫对苏联进行改革后,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已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7.6%,日用消费品占20%。
这表明其改革仍()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4.1972年5月美苏条约规定:双方陆基洲际导弹冻结在1972年7月1日水平上,苏联1 618枚,美国1 054枚。
苏联数量优势得益于()A.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B.赫鲁晓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C.勃列日涅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5.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6.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
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D.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7.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主要是因为戈尔巴乔夫()A.没有进行消除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弊端的改革B.当政期间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C.改革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歧途D.缺乏从政经验和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8.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