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 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514.50 KB
- 文档页数:25
第17课苏联的经济体制一、赫鲁晓夫改革(造成混乱)背景:1、二战结束,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2、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3、斯大林逝世为赫鲁晓夫改革提供了契机措施:农业: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保留自留地;开荒;种玉米;卖拖拉机。
工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利;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内容及评价: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工业)。
但是,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严重脱离了实际。
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背景: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内容及评价:内容: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
农业:扩大农场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
评价: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
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苏联陷入危机边缘,人民迫切要求改革内容及评价:时间:1985年指导思想:加速发展战略(重工业)内容: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结果:失败影响: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①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②要求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③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评价(失败原因)1)“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2)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效果不佳。
3)国家名义上取消了指令性指标,代之以严格的间接控制,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4)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政局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编审杨秀娥审核【学习目标】概述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
重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难点: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
【自主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①体制弊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进入时期,的弊端日益暴露。
②农业落后:农业问题尤其严重,制约了的发展和的提高。
2.措施①农业方面:用制代替制,允许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和饲养一定数量的;开垦荒地,扩大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运动;将等农具卖给。
②工业方面:将部分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的权力;尝试推行“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调动生产积极性。
3.结果:赫鲁晓夫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效。
1964年,赫鲁晓夫在中失败,退出政治舞台,改革最终失败。
4.失败原因①保守性:赫鲁晓夫改革在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基础上进行的。
②盲目性: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和,具有很大的。
③急躁性:赫鲁晓夫本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阻碍了改革的进行。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目的:纠正时期的错误。
2.措施①工业方面:推行体制,运用,扩大企业的。
②农业领域:扩大农场和农庄的、降低农产品的收购指标、提高价格、放松对个人的限制。
3.结果:改革没有突破的框框,在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改革陷于。
4.评价:仍然没有突破的框框,是一种不彻底的改革,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病。
5.勃列日涅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①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
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②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③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背景①经济全面滑坡:20世纪年代下半期,苏联与美国的日益加剧,消耗了大量资源,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
②1985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出任新一届的苏共中央总书记。
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措施(1)农业改革: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自留地和饲养牲畜。
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④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改革: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
(2)局限:①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②“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1)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
(2)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2.结果(1)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2)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背景:1985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的苏共中央总书记。
2.过程(1)改革经济体制,用经济方法代替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改革效果不佳。
3.结果: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于是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轻巧识记]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易错提醒]1.新经济体制不同于新经济政策。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课标解读】应该把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及特点、作用。
应该把他们与中国的改革进行比较以搞清楚为什么中国的改革成效显著而苏联的改革失败。
B案(课前自主预习)【知识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的弊端日益暴露。
2.措施:①农业方面,允许集体农庄拥有一定数量的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
②工业方面:将部分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等权力;尝试推行“原则”,调动生产积极性。
③思想意识上: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
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破了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效。
失败原因:改革在没有实现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基础上进行的。
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具有很大的。
4教训:①改革要有明确、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无法从根本上破除旧的模式的束缚。
②改革不要急于求成,不能忽视客观规律,而应实事求是,稳步前进。
③不要全盘否定领袖和历史,要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地评价。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①经济方面:农业方面,扩大农场和农庄的、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的限制等政策。
②工业上:推行,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
2.结果:①前期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
②没有突破原来的体制。
3.原因:①1975年以后,与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②改革没有突破原来的体制。
4.教训:①改革必须对国情特别是社会发展阶段做出科学地分析和判断。
②改革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原因:①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②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2.措施:①经济方面:初期主要在经济领域进行,对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承认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