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45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的历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起源于1917年的十月革命,这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事件。
在经过了一段战争和内战的时期之后,苏联开始了一个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新篇章。
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经济改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联试图通过对经济体制的改革来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国家所有制、计划经济、集体农庄等。
这些措施在当时的苏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得苏联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的需求。
然而,苏联的经济改革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市场的作用,导致资源配置不够有效,也限制了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其次,苏联的国家所有制和集体农庄制度也存在着管理不善的问题,导致经济效益不佳。
此外,苏联还存在着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这也对经济改革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旨在推动苏联经济的现代化和市场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中最著名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政策,如震撼性的“改革大纲”,试图推动苏联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市场化进程。
然而,苏联的经济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苏联经济的困境。
这主要是因为苏联的改革措施没有得到有效实施,而且还受到了一些强大的利益集团的反对。
此外,由于政治局势的动荡,苏联很快就陷入了政治和经济的危机之中。
苏联经济改革的失败也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启示。
这些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改革时,不仅需要考虑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率的问题,还需要注意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对于苏联的失败,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其中的原因,以避免重蹈覆辙。
总的来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的历程是一个曲折而又丰富多彩的过程。
尽管苏联最终没有成功实现经济改革,但这并不能否定其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就。
同时,从苏联的经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经济改革必须与政治和社会变革相互配合,否则就难以取得成功。
2022.111.1964年到1982年期间,前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消灭的是()A.社会经济进展丢失活力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订正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把握【答案】A2.《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间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救济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高校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推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普京执政时期【答案】C3.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方案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见用市场调整作用取代国家集中方案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方案 B.由市场打算产品价格C.鼓舞私营企业进展D.削减对企业的行政干预【答案】D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5.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A.推动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答案】D6.20世纪30年月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
所以能够避开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
A.实行重工业优先进展战略B.实行公有制和方案经济体制C.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解析实行公有制和方案经济体制,排斥市场经济,就会孤立于世界市场之外,当然也就避开了世界市场(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苏联的经济改革》参考教案1知识与能力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
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提高归纳概括历史问题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学会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探究我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一、赫鲁晓夫改革【知识•梳理】1.改革的背景(1)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苏联的农业状况令人担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
2.改革的内容(1)农业方面的措施有: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各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评价(1)进步性:农业方面的改革,扭转了苏联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甚至排挤农业的做法。
新农业政策的推行,减轻了农民负担,一度曾使苏联农业有了显著的好转。
在工业方面,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两倍。
(2)局限性: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苏共依然错误地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超越实际的目标,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改革。
4.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1)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2)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急功近利。
(3)赫鲁晓夫个人独断专行,瞎指挥,出尔反尔,政策不稳定。
【深化•拓展】赫鲁晓夫改革的主导方向是什么?为什么赫鲁晓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这一点上?提示:改革的主导方向放在农业上。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苏联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苏联经济改革的起源、目标和实施方式入手,探讨它在苏联历史上的影响以及带来的深远变化。
苏联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内战,苏联逐渐稳定下来,并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以国家计划经济为核心的。
这种计划经济的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调控,包括资源配置、产业布局、生产目标等等。
这使得苏联经济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调整。
苏联经济改革的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即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二是实现国家的发展和强大。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集体化运动。
在苏联农村地区,农民被鼓励加入集体农庄,实现土地和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
这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农产品。
其次是工业化的推进。
苏联在1920年代末开始了一系列的五年计划,旨在加快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这个计划通过大力发展重工业,提高生产力水平,为国家提供了强大的国防实力和工业基础。
此外,苏联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技术创新和教育改革等,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苏联经济改革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是计划经济的局限性。
计划经济需要国家对资源的控制和调控,这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当、效率低下等。
其次是人为因素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缺乏市场机制的约束,权力过度集中,容易导致腐败和浪费。
此外,苏联的经济改革实际上也是一个过程较长、较为复杂的过程。
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苏联需要面对不同的挑战和问题,如寻找合适的经济模式、面临外部压力等。
总体来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改革在苏联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为苏联提供了强大的国力和工业基础,为苏联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支持。
然而,苏联的经济改革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变革。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导入新课:史学界有这么一种观点: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跨”了。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来了解苏联这三位领导人改革的具体情况,并思考什么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展示: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已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自主探究与点拨】1.请思考:赫鲁晓夫为何率先在苏联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措施中哪些是进步的?那些是局限的?结果如何?如何评价?正确经济农业改革:突破口正确工业改革:扩大地方权力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失误冒进、瞎指挥个人崇拜全盘否定斯大林结果:收效甚微失败原因:①没有结合国②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③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④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积极:1、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局限:①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②脱离实际;2.你认为导致勃烈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从勃烈日涅夫改革内容中得到什么启示?①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③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苏联的解体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1、生产力标准,社会主义改革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实践的标准,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以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
3、反对搞阶级斗争扩大化4、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反对苏联的控制或照搬⒈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⒉完善民主法制;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⒋反对霸权主义;⒌抵制和平演变;⒍抓好党的建设;3.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特点?有人说,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
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措施(1)农业改革: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②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自留地和饲养牲畜。
③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④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改革:①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③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
(2)局限:①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②“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
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1)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
(2)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2.结果(1)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2)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背景:1985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的苏共中央总书记。
2.过程(1)改革经济体制,用经济方法代替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改革效果不佳。
3.结果: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于是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轻巧识记]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易错提醒]1.新经济体制不同于新经济政策。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高一历史编号:111017 主编人:徐敏核定:王智会【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
2. 通过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提高归纳历史问题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苏联经济改革的归纳,得出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1. 自主学习:疏通文本,了解三次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原因等基本内容。
2. 合作探究: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归纳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
3. 展示提升:巩固内化课本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对苏联几次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 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原因,坚定改革创新和求真务实的意识。
【情境链接】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来了解苏联这三位领导人改革的具体情况,并思考什么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文本研读】十月革命后,苏联经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由于“斯大林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从赫鲁晓夫开始,苏联进入了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时期。
这一时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成效不大,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戈尔巴乔夫于是转入政治改革,引起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力量遭受严重挫折。
赫鲁晓夫改革是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影响较大,需重点把握。
对三次改革失败原因的分析和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本课的重点。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农业措施工业积极评价消极【问题探究】1.赫鲁晓夫开创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先河。
苏联改革的结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死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建议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结果,比较一下他们改革之间的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