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区分太阳病证
- 格式:docx
- 大小:9.10 KB
- 文档页数: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译文】太阳病的证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2.【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译文】太阳病,或者已经发热,或者尚未发热,必定厌恶寒冷,同时身体疼痛,气逆而呕,脉象尺寸都呈紧张状态的,就叫做伤寒。
4.【原文】伤寒一日,太阳受至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译文】伤寒病初起,第一日应是太阳经受病,如果脉静而不数急,就知道病在太阳,不会向其他经传变。
如果很想呕吐,或烦躁不安,而脉象数急的,这表明已有向其他经传变的趋势。
5.【原文】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译文】外感病两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若不见阳明、少阳病的见证,而只见太阳病证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6.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就叫做温病。
如果在使用发汗方法以后,热势更高如同烧灼一样,名叫风温。
风温的证候特点是尺脉和寸脉都见浮象,自动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语言困难。
假使误用下法,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至大小便失禁。
假使误用火法,轻则导致皮肤发黄,严重的就会引起如同惊痫的证状,时时手足抽搐痉挛。
倘若再用火熏的方法,那就误上加误了。
一次错误的治疗,变证虽重,还不至于马上死亡;再次误治,生命危险就迫在眉睫了。
7.【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本证要点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
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其热势不高,故曰“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证表气不和,每每影响里气,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
因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
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
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
要点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
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
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
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
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
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郝万山讲《伤寒论》:太阳病的分类提纲大家好,我们上课。
下面我们就看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第9页的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首先确定了病位在太阳这个太阳病,那么这个发热,他把“发热”放在前面,说明这个证候——发热是先出现的,病机是风阳伤卫阳,风邪和阳邪相比较,风为阳邪,引发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
阳气是什么呀?阳气是含有热能的,能够释放出热量的细微物质。
那么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人当然就要发热。
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引发卫阳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就发热,所以就出现了发热的这个症状。
张仲景又把卫阳因为抗邪而出现这个病理性的亢奋,叫做卫强。
我们应当注意的是这个卫强,并不是卫气的真正的强盛,而是指的卫气的一种病理性的亢奋。
第二种症状就是汗出,为什么会有汗出呀?是因为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再加上风性主疏泄,疏泄就是疏通排泄。
我们洗衣服的时候,如果这个衣服没有拿洗衣机来甩干,我们挂在房间里,如果房间的窗户开着,有对流,那么空气是流通的,这个衣服干得就快一些。
如果这个房间的门窗是紧闭的,没有空气的对流,这个衣服就干得慢一些。
所以,所谓风主疏泄,就是说风主疏通排泄,容易使物体,包括人体的津液蒸发。
风邪伤卫阳,卫外失司,再加上风邪有蒸发津液的作用,使津液蒸发于体表,这就变为汗,所以这就是汗出的病机。
汗出的病机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第二个是风主疏泄,使营阴外泄面为汗。
我们说,在前面讲《伤寒论》的学习方法的时候,要对第一个症状的病机都能够了解,理解它的病机,那么在治疗上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太阳中风来说,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就是这个汗出,所以我们对汗出的这个病机要特别的关注。
第三个症状是“恶风”。
其实恶风,恶寒,病人的感觉都是怕冷。
那么怕冷到什么程度我们在病历上写恶寒,怕冷到什么程度我们写恶风呢?深居密室,把门窗都关起来,加衣覆被,穿很厚的衣服,盖很厚的被子,仍然怕冷不减的,我们一般都写恶寒。
经方的表阳证(太阳病)本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中国汤液经方》由pdf格式转换未来得及精校有错之处并非本意请作者及读者原谅一、怎样认识表阳证(太阳病)《伤寒论》以六经分篇,首篇即讲太阳病,判定太阳病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即主要依据提纲,也即《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但能真止认识太阳病必须明确三个问题:第一《伤寒论》是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
首先要明确,中国古代即有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病因辨证、六经辨证等各具特色的辨证理论,经方是从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的理论和方法,并小是用脏腑经络理论进行辨证,田此太阳病的提纲主要提示其症状特征,并没有标明经络、脏腑关系。
即凡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即称之为太阳病。
第二经方是从患病人体反应出的症状,总结出的治病规律,太阳病不足指一种个别病,并不是单指感冒、咽炎、肺炎……某一个病,而是指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特征的一般常见的证,即是说无论什么病,若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症状者,即称之为太阳病。
其中的“脉浮、头项强痛”已提示太阳病属在表的阳实之证。
为了更明确其特征及与少阴病鉴别,故于第7条提出:“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明确提出(太阳病)“有发热”,是告诉后人,同一病位的证分为阳证和阴证,表证也自当分为表阳证和表阴证,太阳病是表阳证,少阴病是表阴证。
第三表阳证又依据有汗、无汗分为中风、伤寒,这是很重要的,不明白中风和伤寒的涵义是不能真正认识经方的方证。
对经方、六经辨证的学习也就难得“登堂入室”;因此,要明了中风和伤寒的内涵,要解读《伤寒论》原文。
《伤寒论》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是说上述提纲的太阳病,若同时更见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按之缓弱者,则名之为中风。
第3条日:“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束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之为伤寒。
”是说上述提纲的太阳病,无论见已经发热,或未发热,但必恶寒,若同时更有身体痛疼、呕逆,脉按之尺寸各部俱紧者,则名之为伤寒。
第一节太阳病辩证纲要一、太阳病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词语解释】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
头项强痛即颈项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
恶寒:即怕冷【辩证提要】辩证要点:恶寒(寒风),或伴发热,头痛连项,脉浮。
病机: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
意义:太阳病提纲(诊断标准)。
凡此后言太阳病者,即具此证此脉。
二、太阳病分类【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词语解释】恶风:为恶寒之轻者,即遇风则恶之,无风则坦然。
脉缓:指脉象柔缓而不紧急,非怠慢迟缓之意。
中风:中医证名,指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表证,与内伤杂病的中风病不同。
【辩证提要】辩证要点: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不外固,营不内守,营卫不和。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词语解释】脉阴阳俱紧:阴阳指部位,即寸关尺三部。
急与缓相对,乃脉来紧束、紧张之象。
阴阳俱紧,指三部脉都见紧象。
伤寒:证名,属狭义伤寒。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一)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词语解释】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病机: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汤。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辩证提要】辨证要点:桂枝汤除用于太阳中风证外,还可用于:①初服桂枝汤,反见烦闷者,表证仍在,无其他里证;②有太阳伤寒见证,但脉浮弱,经攻下及峻汗后正气受损,不耐麻黄汤峻汗者。
【原文】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太阳温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症状,这取决于主要病因和可能的并发症。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在于确定疾病机理、病症特征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从认识腰痛、太阳温病病因、太阳温病分类、太阳温病诊断等几个方面来讨论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
太阳温病是一种以腰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它的症状有腰背痛、腰肌劳损、腰部酸胀、腰部痛并有可能出现腰部疼痛的远处肢体疼痛等。
腰痛的类型可以分为周围性腰痛、椎管内痛和神经根型腰痛。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之一是确定其腰痛的类型,因为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治疗范围取决于腰痛病因的类型。
太阳温病的病因有许多,主要包括慢性疾病、精神刺激、肌肉运动等因素。
这些因素都可以导致腰部肌肉骨骼系统发生劳损,导致慢性腰痛、肌肉酸痛和关节炎等。
另外,它还可能与抗原抗体紊乱、药物反应、肿瘤、免疫和神经系统紊乱等病因有关。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之二是定位病因,以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太阳温病的分类主要包括太阳天痛、太阳热病和太阳元气病三种类型。
太阳天痛是以慢性腰痛为特征,经历过局部长期痛楚、痛时症候特别明显等发作,且发病期较长,发作可能出现明显的晨痛、酸胀等症状;太阳热病以发冷、伴有面部潮红而腰痛为主要症状,并伴有嗜睡、嗜梦等表现;太阳元气病则是以伴有急性腰痛、热痛和神经元痛等症状表现最为突出的疾病。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之三是确定太阳温病的类型,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太阳温病的诊断是基于病人的临床表现,具体包括由腰痛病史、体格检查(如腰椎检查、脊髓神经检查、脊柱纤维检查)、病理检查(如腰椎穿刺检查、MRI检查),电生理检查(如电刺激试验)和放射检查等。
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之四是正确诊断太阳温病,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以上就是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
总结而言,太阳温病的辨证要点在于确定疾病机理、病症特征、病因、病情类型和正确诊断,以及最终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只有根据症状仔细辩证,定出正确的诊断结果,才能为病人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其病情。
《伤寒论》太阳证详解篇《伤寒论》中明确了六经辨证的中医辨证理论基础。
论言:太阳病证,其症以发热,头疼、恶寒、咳嗽等症状为主。
少阳病证,其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恶心、没有食欲等症状为主。
阳明病证,其症以口渴、高热、大汗出、便秘等症状为主。
太阴病证,其症以腹满、乏力、大便溏稀等症状为主。
少阴病证,其症以严重腹泻、晕眩发热、恶寒等症状为主。
厥阴病证,其症以咽痛,往来寒热、腹泻等症状为主。
传染性疾病(外感类疾病)进入体内的一般规律(即《伤寒论》六经传变的变化):病毒首先进入太阳经(体表),肺主皮毛,所以有咳嗽、头疼、发热等症状。
表证失治,病毒进入身体,有两条路线,一是进入阳明经(即胃肠消化系统),病毒进入阳明,则停留于此,不再深入。
二是进入少阳经(即中医之三焦系统、西医之淋巴系统),病毒在少阳失治,则进入太阴经(脾脏)。
太阴失治,进入少阴经(肾脏)。
少阴失治,则进入厥阴经(肝脏)。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百分之五十的的条辨论述了病在太阳阶段的各种表现症状和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希望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尽量将病邪抵挡在“阳”的部分,尽量别进入到阴证。
中医所有疾病的病因都是正邪相争,打个比方:当初日本侵略中国,日本军队如同邪气,中国军队即战力如同人体的正气。
仲师的思路是尽量把邪气在太阳证的阶段排出体外,当时的沈阳战役好比伤寒论的太阳证阶段,沈阳的战场是正邪相争的地方,伤寒论的核心观念就是把正邪相争的“战场”尽量保持在太阳证阶段。
当时张学良如能坚持抵抗,就是相当于在第一道防线上挡住了敌人,阻止邪气进一步深入到体内。
沈阳失守,代表邪气突破太阳证的防线,进一步深入了。
日本从沈阳向吉林、黑龙江方面入侵,占领了东三省,暂时盘踞,短时间内对中国整体的影响不会再扩大,这相当于邪气进入到伤寒论中的阳明证阶段。
邪气进入阳明阶段,是“万物所归,无所复传”的状态,疾病短时间内不会进一步地恶化(具体内容详见《中医与兵法1》链接如下:中医与兵法(一):慢性疾病都是病邪瞒天过海侵入人体的结果。
太阳病表里寒热虚实太阳病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1. 太阳病表里证(1)太阳病表证:六经为病,只有太阳病能当表证的提纲,这是与太阳的生理特点分不开的。
太阳经上连于风府,为诸阳主气,故它总六经而统营卫,为一身之外藩,所以,太阳主表。
另外,六经各有经、腑之分,凡经受邪,而与腑比较,则因经在外而有表证的含义。
《伤寒例》说:“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
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伤寒论》第1条的“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证候,皆说明了邪伤太阳经表,太阳经气不利而发病的特点。
(2)太阳病里证:太阳之腑为膀胱,而居于下焦之里。
若太阳在经之邪不解,邪气随经入腑,由表及里,则有蓄水和蓄血的病变。
我们将它叫做太阳病的里(腑)证。
太阳蓄水证:以脉浮,微热,消渴引饮,小便不利为主证,甚或见饮水则吐的,则叫做“水逆”。
太阳蓄血证:太阳病,脉微而沉,反映了表邪入里。
而有少腹硬满,精神发狂;或少腹急结,精神如狂,然小便自利,故知为热与血结,而与水无关。
2. 太阳病寒热证(1)太阳病寒证:太阳主表,然表病而有寒热之分,不可不察。
如《伤寒论》第3条的“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条以恶寒、体痛、脉紧反映出表寒为病的特点,故可称为太阳病的表寒证。
(2)太阳病热证:有寒必有热,此乃相对而生之故。
然太阳病表热证,不外以下两种形式:一是感受温热邪气,如《伤寒论》第6条的“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因温热之邪尚在太阳,未全入里,故叫太阳病表热证。
一是由于风寒束表,日久不解,则寒郁化热,而脉由紧变缓,身由疼变重,身无汗而精神烦躁者,也可称为太阳病表热证。
此外尚有27条的“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也属于太阳病表热证的一种。
3. 太阳病虚实(1)太阳病表虚证:太阳病为表证,若表证汗出的,则叫表虚证。
中医辨证太阳病证太阳病证以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病机是风寒袭表、营卫失和⼀、太阳中风证1、太阳中风本证临床: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汗出,⿐鸣⼲呕、⾆质淡、苔薄⽩、脉浮缓病机:风寒袭表、卫失固密、营阴外泄要点: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汗出,脉浮缓治疗: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剂:桂枝汤2、太阳中风兼证(1)兼项背强⼉⼉⽤桂枝汤加葛根汤;(2)兼⽓逆作喘⽤桂枝加厚朴杏⼦汤;(3)发汗太过,汗漏不⽌⽤桂枝加附⼦汤;(4)太阳病误下后,见胸满,脉促,⽤桂枝去芍汤;(5)若胸满,脉促,恶寒明显,⽤桂枝去芍药加附⼦汤⽅;(6)桂枝新加汤证由太阳病发汗太过,⽓阴两伤,筋脉失养⽽致全⾝疼痛,脉沉迟⽆⼒。
⼆、太阳伤寒1、伤寒表实证临床:发热恶风寒,⽆汗,头项强痛、⾝疼腰痛、⾻节疼痛、喘、⾆质淡、苔薄⽩、脉浮紧病机:风寒外束,卫阳闭遏,营阴郁滞要点:发热恶风寒、⾝痛、⽆汗、脉浮紧治疗:⾟温发汗,宣肺平喘⽅剂:⿇黄汤。
2、太阳伤寒兼证(1)葛根汤证:兼有项背强⼉⼉,或下利,或呕吐不⽌,⾆淡苔薄⽩,⼆便正常⽅剂:葛根汤(治疗表证下利,称之为‘逆流挽⾈’之法)(2)⼤青龙汤证临床:发热,恶寒,⾝疼痛、⽆汗⽽烦躁、脉浮紧;或⾝不痛、但重乍有轻时。
⾆尖红,苔薄黄,脉浮缓或浮紧。
(烦躁为主证)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治疗:外散风寒,内清郁热(3)⼩青龙汤证临床:⽆汗、发热,恶寒、⾝痛、⼲呕、咳嗽、⼼下有⽓病因:风寒束表、⽔饮内停治疗:散寒化饮三、太阳表郁证临床:发热恶寒,或⾯⾊红,⾝痒,或⼀⽇再发,或热多寒少,均见⼆便、⾆脉如常病机:太阳病⽇久,正虚邪微,邪于肌表或郁⽽⽣热。
要点:发热恶寒,或⾯⾊红、⾝痒,或⼀⽇再发,或热多寒少。
治疗:桂枝⿇黄各半汤⽅(表现:⼀⽇再发,治疗:⾟温轻剂、⼩发其汗);桂枝⼆⿇黄汤⼀⽅(⾯红、⾝痒,⾟温轻剂、微发其汗);桂枝⼆越婢⼀汤⽅(热多寒少,微发其汗、兼清⾥热)。
太阳腑证⼀、太阳蓄⽔临床:发热恶寒、⼩便不利、消渴、烦渴、甚者⽔⼊即吐、下肢⽔肿,脉浮或脉数要点:⼩便不利,消渴,烦渴,脉浮。
中医如何区分太阳病证
太阳主表,为诸经之藩篱。
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统摄营卫之气。
太阳之腑为膀胱,贮藏水液,经气化由小便排出。
风寒侵袭人体,多先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即太阳经证,是伤寒病的初起阶段;若太阳经病不愈,病邪可循经入腑,而发生太阳腑证。
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博粹堂中医讲。
太阳的生理和病理:
太阳,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以固护于外,为诸经之藩篱。
太阳,亦称“隆阳”,是阳气旺盛之经。
太阳的防卫作用,主要靠命门之火温煦,以启动膀胱的气化。
盖阳气循膀胱经脉达于肌表,敷布于全身。
又太阳处于他经之外,故主表。
脏腑之俞穴均位于足太阳经上,卫阳借助俞穴以统各经营卫的运行,故太阳可统摄营卫。
由于太阳经气行于一身之外,犹如院落之篱笆,所以称太阳为六经之藩篱。
太阳主表,肺亦主表,二者关系密切。
太阳主表是因阳气敷布于外,而肺之所以主表,主要在于肺津滋养于皮毛。
体表的阳气与津液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卫外的作用。
太阳病的发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邪自外入,一是病由内发,且二者往往互为因果和转化。
邪自外入者,多因卫阳不足,风寒等邪乘虚而入,太阳首当其冲,卫气奋起抗邪,卫邪相争于肌表,致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里出表。
所谓由阴转阳,是指少阴病阳复太过,病转太阳之腑,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由里出表多指阳明兼太阳病证。
太阳病以邪气实为主,故其性质按八纲归类属表证、实证、阳证。
什么是太阳经证
【概念】太阳经证是指由于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
太阳经证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是由风寒外邪侵犯太阳经所致。
【临床表现】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上述表现是太阳病的主症主脉,无论病程长短,但见此症此脉,即可辨为太阳病。
太阳经证,由于病人感受邪气之不同、体质的差异,又有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之分:
太阳中风症
【概念】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本证是以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辨证依据。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太阳伤寒症
【概念】太阳伤寒证是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本证是以无汗,身痛,恶寒,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什么是太阳腑证
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由太阳之表内传其膀胱腑所表现的证候。
根据病机之不同,又分为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太阳蓄水证
【概念】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本证是以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少腹满并见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少腹满,消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太阳蓄血证
【概念】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与血相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侯。
本证是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等为其审证依据。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鞕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