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本证-
- 格式:ppt
- 大小:333.01 KB
- 文档页数:24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本证要点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
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其热势不高,故曰“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证表气不和,每每影响里气,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
因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
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
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
要点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
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
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
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
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
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太阳病本证的类型
太阳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其本证类型包括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
1. 太阳中风证
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发热、恶寒、身痛、咳嗽、鼻塞、流涕等。
治疗方面,应以解表散寒、和营卫为主,常用桂枝汤、麻黄汤等方剂。
2. 太阳伤寒证
太阳伤寒证是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咳嗽、鼻塞、流涕等。
治疗方面,应以解表散寒、和营卫为主,常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方剂。
3. 太阳蓄水证
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小便不利、水肿、头痛、身痛、恶寒、发热等。
治疗方面,应以利水渗湿、解表散寒为主,常用五苓散、麻黄汤等方剂。
4. 太阳蓄血证
太阳蓄血证是以少腹急结,小便不利,其人如狂为其审证依据。
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少腹疼痛、尿频、尿急、尿痛、头痛、身痛等。
治疗方面,应以活血化瘀、解表散寒为主,常用桃核承气汤、桂枝汤
等方剂。
总之,太阳病本证的类型包括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各自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治法。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禁忌及兼证的证治学习要点本期需要掌握太阳病本证(太阳中风证)、禁忌及兼证的证治,特别注意太阳中风兼证的机理和证治要点。
同时要掌握太阳伤寒证及兼证的机理与证治。
熟悉经方桂枝汤的应用,理解葛根、附子等药在桂枝汤中的作用。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①,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②恶寒,淅淅③恶风,翕翕发热④,鼻鸣⑤干呕⑥者,桂枝汤主之。
【注释】①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指有发热、自汗出等临床表现。
有的释为病机,有的释为脉象,根据本条及其他有关条文的内容相衡,应以寸浮尺弱的解释理由为优。
②啬啬(sè sè)恶寒:啬是指畏缩怕冷之状,啬啬(sè sè)恶寒:形容比较严重的怕冷。
③淅淅(xī xī)恶风:如冷雨凉风侵入肌肤的感觉。
以此形容怕风的程度。
④翕翕(xī xī)发热:形容发热的轻浅,病人感觉像羽毛披覆在身上一样,比较温和的发热。
⑤鼻鸣:由于鼻塞,呼吸时气息不利而发出的鸣响。
⑥干呕:呕而无物,叫做干呕。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①)。
上五味,㕮咀②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③服一升,服已须臾,歠④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⑤令一时许,遍身漐漐⑥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⑦,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⑧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⑨、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汤药物组成【注释】①擘:同掰,将东西分开或折断。
②㕮咀:将药物碎成小块。
③适寒温:将煎好的药液凉至适宜的温度。
④歠(chuò):同啜,原意是尝或喝,这里有大口喝的意思。
⑤温覆:覆盖衣被,使周身温暖,以助出汗。
⑥漐漐:汗出极微之状,形容微汗后全身有湿润感。
伤寒脉络之太阳篇一:太阳病表证【阴阳总纲】: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太阳病定义】: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分类】: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证治】:1:桂枝汤【原文】: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技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技汤。
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第54条: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
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