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道中 (其一)
- 格式:ppt
- 大小:661.50 KB
- 文档页数:52
新城道中·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新城道中·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新城道中·其一宋朝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新城道中·其一》译文春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漂浮的晴云好似给山岭戴上一顶棉帽,初升起的太阳像挂着一个铜钲挂在树头。
矮矮的竹篱旁野桃花含笑绽放,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是最快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新城道中·其一》注释东风:春风。
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絮帽:棉帽。
钲(zhēng):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新城道中·其一》赏析这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心情,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
东风多情,雨声有意。
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
“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所以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了。
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那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
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
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
(四川省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三10月阶段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9分)新城①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②,树头初日挂铜钲③。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④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①新城:宋代杭州的属县。
此诗作于自富阳赴新城途中。
②絮帽:棉帽。
③铜钲(zhēng):古代状如钟的铜制乐器。
④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知”字写东风多情为我送行,“断”字写春雨有意创造进山条件,富有情趣。
B. 颔联以山峰佩戴棉帽和树头圆亮的铜锣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晴天的云朵和初升的太阳。
C. 尾联由写自然之景转入对农人生活的描写:西崦人家烧火煮菜以饷春耕,快乐惬意。
D. 全诗通过对春景春耕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向往田园、拒绝官场的生活态度。
15. 颈联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 D15. (1)拟人。
野桃满含笑意,溪柳摇摆起舞,赋予了野桃、溪柳人物的动作与情感;写活了春意盎然之景,植物的快活自在正体现了诗人的快活自在。
(2)动静结合。
桃花含笑、垂柳袅娜是动景,矮矮的竹篱、清澈的小溪是静景;有动有静,构成了一幅清新秀丽的雨后山村景色。
【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拒绝官场的生活态度”错。
全诗通过对春景春耕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心情,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田园、厌恶俗务的情趣,“拒绝官场”没有依据。
故选D。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颈联是“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意思是:矮矮的竹篱旁野桃花含笑绽放,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以“含笑”一词赋予桃花以人的神态,野桃满含笑意,“自摇”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桃花的艳丽;以“自摇”一词赋予溪柳以人的动作,溪柳摇摆起舞,形象地写出了溪柳婀娜的舞姿。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1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
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
这样写,就使“东风〞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联诗,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以絮喻白云并非苏轼首创,此前韩愈就有“晴云如擘絮〞的诗句〔见《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但苏诗用“披絮帽〞来比喻笼罩在山头上的白云,在前人的根底上是有所突破,较为贴切、形象、生动的。
诗人以“挂铜钲〞喻“树头初日〞也根本上到达了“形似〞。
颈联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
出句“野桃含笑竹篱短〞重在描写“野桃〞,对句“溪柳自摇沙水清〞主要是刻画“溪柳〞。
前者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竹篱短〞三字侧面衬托“野桃〞高过竹篱。
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
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人及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这种喜情。
贫困学生的感恩演讲稿模板各位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来分享我自己的感恩故事,来向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们表达我的谢意。
我是一个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我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生活十分艰难。
但是,在慈善组织、学校、老师们的帮助下,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现在我要把我的感恩之心表达出来。
一、感恩慈善组织的帮助在我小学时,因为家庭困难,我没能在家乡的小学上学,只好去了一所城里的小学,这个小学虽然帮了我跨过了一道坎,但是我的学习生活却非常不顺利。
在那个时候,我遇到了一个慈善组织,他们向我提供了衣服、书包等生活用品,为我缴纳了学费、买了书本、买了文具盒和美术用品,这对我来说可是船到桥头自然直,高考拿到了优异成绩。
我想,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很难想象我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
在这里,我要向这个慈善组织表达我的真挚感激之情和深深的感谢。
二、感恩学校为我提供的学习环境在初中时,我的学习生活已经好起来了,但因为经济原因,我们难以给我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这时,我遇到了我的班主任,他非常关心我,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
他给我提供了购买更高档次的学习用品的机会,还教会我如何做人,向我传授了学习方法,解决了一个长时间以来困扰我很久的困惑,以至于我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每次想起这些,我都倍感满足和感谢。
在此,我要向我的班主任和学校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三、感恩所有为我提供过帮助的人在我人生的成长道路上,除了父母、老师之外,还有许多无私的人为我提供过帮助。
比如,替我出钱买书,给我讲述关于学习的经验,帮我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为我提供奖学金、勤工俭学岗位等。
在这里,我要向所有曾经给过我帮助的人们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你们的希望和支持,拉近了我和成功之间的距离。
谢谢你们,感恩你们。
最后一句我想,感恩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人文精神性,是一种心灵感悟,也是一种品质的表现。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回报社会,努力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释】
东风:春风。
吹断:吹停。
积雨:长久的雨。
晴云:晴空中的云彩。
披:戴着。
絮帽:棉帽。
铜钲(zhēng):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野桃:野生桃花。
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yān):西山,夕阳落处。
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译文】
东风知道我要到山中行走,为我吹停了泛声檐间连日不断的雨。
晴空下的浮云给山岭戴上棉帽,刚刚升起的太阳给树头挂起一枚铜钲。
矮矮竹篱旁的山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沙溪边的柳条兀自摇摆。
西山人家最应快乐,他们正煮芹烧笋,准备开始春耕了。
【背景】
《新城道中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
第一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心情,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透露出一种归隐之意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意象群】
东风:春风,含春意。
晴云:晴空中的云彩,含舒适意。
苏东坡《新城道中(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课内古诗阅读(5分)
新城道中(其一)
[宋]苏东坡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8. 本诗描绘了诗人“山行”途中所见的景象,请结合这一内容分析诗人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2分)
19.元代方回和清代纪昀曾批评该诗的颔联比喻“颇拙”“究非雅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对此加以分析。
(3分)
答案:
18.诗人“山行”之际,雨过天晴,旭日东升,白色的雾霭笼罩山顶,一路春光明媚。
桃花鲜艳,竹篱低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春耕的农民正在田地里劳作。
诗人在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农家春景图,表现了他轻松愉悦、热爱自然的情趣。
(对诗中图景的描绘1分,感情定位1分)
19.不同意。
颔联以“絮帽”比喻笼罩山顶的“晴云”,以“铜钲”比喻刚刚升起的太阳,形象贴切。
况且这两个事物都是农家日常生活常见之物,用在诗人全诗描绘的春耕图景中,能以俗见雅,拙中见趣。
因此此句不失为佳句。
(观点1分,解读比喻内容1分,对比喻效果的分析到位1分)。
新城道中其一诗歌鉴赏
新城道中其一
燕子没来茶冷凉,
深巷无人日暮长。
寒灯细雨闻梧葭,
夜阑空自凭栏望。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于孤独的感受,燕子不再回来,茶变得冷淡,深巷无人,日暮长。
这种孤独感通过寒灯细雨,闻梧葭来突出了。
夜深人静,诗人在这里独自凭栏而立,望着远处的寂静夜景,更加突出了内心的孤独感。
诗歌运用了寥寥数语,表现了诗人的深情,对于独处的孤独感有着深刻的感悟。
诗中行间处处满是诗人对于孤独的描述,形象、细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这首诗歌从几个方面描绘了孤独和内心的冷落和无助感,表达了诗人的苦心思考,塑造了一种深刻而温情的诗境,唤起了我们对于孤独的感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