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新城道中(其一)》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新城道中(其一)》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置身诗境(情境),找出主要意象,并指出意象之间的关联。
2、能缘景明情,理解景物意象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3、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深层意旨。
二、学习重点、难点掌握“缘景明情”、“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三、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铜钲.()竹篱.()西崦.()絮.帽()饷.()2.解释下列词语铜钲:西崦:饷:3.填空苏轼:1037年—1101年,字______,号________,______文学家、书画家,在诗、词、散文创作三方面都表现出非凡的才能。
学过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网搜索浙江富阳至新登(即诗中的新城)的地形图。
思考:诗中“我”是顺风而行,还是逆风而行?理由是什么?四、课堂学习(一)阅读诗歌(二)解读诗歌:1、圈点诗中的主要意象: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2、描绘意象的特点,找出意象之间的关联,体会作者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天净沙·秋思》,根据本诗中的意象填写:枯藤老树昏鸦桃树初日小桥流水人家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岭上断肠人在天涯人在道中4、阅读下列资料,知人论世,从更深的层面理解诗歌意旨。
苏轼21 岁,进京应试,得到主考官欧阳修赏识,获第二名,一时声名大噪,名动京师。
苏轼《新城道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作者及创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苏轼的诗,风格丰富多彩,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
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问题导引]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
“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
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
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
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提示: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提示:第二联写野外远景,运用比喻手法,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确山二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共案时间:星期:主备人:李俊使用人:【教学主题】《新城道中》【教学目标】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
、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知识梳理】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以苏轼的一些名句导入。
二、背景介绍:神宗熙宁六年()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三、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总之,苏轼的诗今存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
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4、《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准确翻译文章。
2、体会《世说新语》二则的寓意,学习古代儿童的优秀品质。
3、加强对古诗文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学重点:准确翻译文章,体会《世说新语》种“以事见人”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学习古代儿童的优秀品质。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教学准备:文字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世说新语》的小故事,如《司马光砸缸》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了解背景,拓展知识。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临川王集结门客编撰的,它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d的言行风貌和逸事所语的笔记小说。
三、自主学习,探究理解。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2)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理解词语。
(3)在重点理解词语基础上,翻译全文。
四、启发思考,明确寓意。
通过读文,你知道文中这两个小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指名朗读以读促讲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讨论:读了这两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2、交流:你应该学习这两个故事中哪些人物的好品质?板书:《世说新语》二则管宁割席聪明的王宁5、《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内容:课本P59~61页,例4,练习十三第1~5题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3、进一步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新城道中(其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把握苏诗的思想感情;培养和锻炼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立足文本,合作探究,自主思考、发现;教师适当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心怀苍生的情怀,并在生活学习中一点一滴贯彻。
学情分析:学生有了一定的诗歌学习基础,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稳定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他们设置学习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使之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内容情感等。
让学生理解作者情怀,学习其崇高精神,提升自身修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诗歌内容的赏析。
教学难点:乐观豁达、心怀苍生情怀的树立。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导语苏轼的诗文风采绝代,他拥有众多粉丝。
当年他自海南遇赦北还,行舟运河,夹岸千万民众围观苏大学士风采,苏轼笑曰,莫不是要看杀东坡!有位少女曾经夜夜到东坡窗户下面听他吟诗诵文;有个读书人痴迷苏轼文章不管家事,最后夫妻黯然和离;宋神宗是苏轼的超级粉丝,读苏轼文章常常废寝忘食。
PPT:苏轼的诗文好在哪里?小组合作,任选角度,鉴赏这首诗,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好”。
要求:发扬团队精神,小组合作,推荐代表发言;5分钟讨论时间;小组发言限时2分钟。
活动2【讲授】二、深入探究(1)苏诗的好,还在于其中映射的作者的生命态度。
PPT:知人论世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苏轼反对王安石的改革措施,备受排挤,于是自请外放,任杭州通判。
诗人在杭州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在赴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的路上,写下这首诗。
(2)身处逆境怎会快乐?从《新城道中(其二)》探究苏轼此时此地的心路历程,看诗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PPT:新城道中(其二) 苏轼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①听溪声。
散材②畏见搜林斧③,疲马思闻卷旆钲④。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⑤。
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⑥。
《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一等奖1、《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熟读诗歌,疏通大意,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以苏轼的一些名句导入。
二、预习检查1、背景介绍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2、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朗读感知1、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2、对照解释,初步了解诗歌内容3、有感情的品读。
四、师生合作探究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
“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
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
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
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I、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3、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
2、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Ⅱ、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Ⅲ、教学难点: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Ⅳ、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以苏轼的一些名句导入。
二、诗歌阅读①知人论世: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三、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总之,苏轼的诗今存 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
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第二单元推荐作品《新城道中(其一)/苏轼》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
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2学情分析
文科生,学生学习诗歌有一定的进步
3重点难点
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讲授】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
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新城道中》备课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缘景明情,置身诗境
3、学做旁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
2、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3、学习词人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说东坡 5分钟
1、说说你所知道的苏东坡
2、教师总结
二、学习目标 1分钟
1、缘景明情,置身诗境
2、学做旁批
三、明诗意 10分钟
1、小组讨论
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全诗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2、小组展示
3、教师总结
明确
﹙1﹚意象:
东风:善解人意。
《新城道中(其一)》课堂类型欣赏课教学目标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知识与技能熟读诗歌,疏通大意,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课堂导入以苏轼的一些名句导入。
二、预习检查1、背景介绍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朗读感知1、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2、对照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内容3、有感情的品读。
四、师生合作探究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
“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
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
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
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板书这是新城道中其一教案板书,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板书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熟读诗歌,疏通大意,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以苏轼的一些名句导入。
二、预习检查1、背景介绍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他和南宋的*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豪放词派。
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朗读感知1、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2、对照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内容3、有感情的品读。
四、师生合作探究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
“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
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
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
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苏轼《新城道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作者及创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苏轼的诗,风格丰富多彩,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
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问题导引]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
“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
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
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
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提示: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提示:第二联写野外远景,运用比喻手法,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