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6
《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简单了解作家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过程与方法熟读诗歌,疏通大意;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并学习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1.指名朗读下面的材料(有感情的朗读)苏东坡:享受人生如果要在古人中找一个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那么应该是北宋文豪苏东坡。
懂得享受人生的人,应该是一个热忱、悠闲、无恐惧的人,而苏东坡正是这样一个人。
苏东坡对人赤诚热心,心无芥蒂,从不防人,曾经对他弟弟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又说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苏东坡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贬谪中度过的,艰苦的生活并不能打压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总能把生活过得悠闲如诗。
贬官黄州期间,为了一家人的口粮,苏东坡亲自开荒种地,挖鱼塘,筑水坝,栽橘树,托人从四川老家捎来菜籽种下。
但是他没有一点不高兴的意思,自认为远离纷争,安于世界一隅,每天睡到自然醒,逢上雨天就赖赖床……不亦快哉!吃野菜的时候,他感叹:“人间有味是清欢。
”面对自然界的美景,他自豪:“江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他是美食家,东坡肉、东坡肘子,都是他发明的做法。
他在惠州时,吃着美味的荔枝,笑眯眯地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有时也会戴上自己亲手缝制的高高的东坡帽招摇过市……苏东坡自认为是“不合时宜”的人,但是从不畏惧退缩,他为老百姓祈雨,捕蝗,兴修水利,对朝廷党争不愿“站队”,敢于直言。
对于人世的挫折打击,在他的眼里,如同路途中遇雨,他潇洒地吟咏:“一蓑烟雨任平生。
”临终前他坦然说道:“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
”2.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听后感。
《新城道中》备课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缘景明情,置身诗境3、学做旁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
2、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3、学习词人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说东坡 5分钟1、说说你所知道的苏东坡2、教师总结二、学习目标 1分钟1、缘景明情,置身诗境2、学做旁批三、明诗意 10分钟1、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全诗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2、小组展示3、教师总结明确﹙1﹚意象:东风:善解人意岭上:眉清目秀晴云:缭绕树木:清新干净初日:形象可闻野桃;笑脸迎人溪柳:自由自在、翩翩起舞、摇曳多姿水:清澈见底竹篱:嫩绿新鲜人家:煮芹烧笋﹙2﹚画面;春意盎然、嬉闹春耕、万物欣荣、百姓欢愉﹙3﹚感情欢愉,赞美、热爱、讴歌四、做批注 15分钟1、批注式读书就是给文章做批语注释,用三言两语,用三言两语,生动传神的写出心中所感。
2、批注对象关键词、运用了修辞的句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角度、心里的疑惑、可以联想、想象、补写、也可以画一幅画。
3、学生做批注4、小组讨论推荐优秀批注5、小组展示6、学生评价同学们的内心可谓丰富,感情可谓饱满,文笔可谓优美。
下面让我们温习苏轼的作品,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五、拓展延伸1、新城道中(其二)[宋]苏轼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②。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③。
[注]①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在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
《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赏析诗句,把握写景角度、修辞手法等艺术特色。
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体悟诗歌的画面美,情感美。
3、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手法,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导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他,如雨中浮萍,经历多年的宦海风波和人生荣辱;他,如风口磐石,应对世间的得失进退与悲欢离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他通观古今的气度胸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他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
他就是苏轼,潇洒大笑淡看一生羁绊,或达或穷兼济家国天下。
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说,他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
他是豪放的词人,是伟大的散文家,他的诗文书画名垂千古。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苏轼,走进他的《新城道中(其一)》。
(板书课题)二、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幻灯片出示)三、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2、对照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内容3、有感情的品读。
四、学生通译全诗,教师点拨评价五、问题导学,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学习目标1、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出作者出行时怎样的心情?运用了什么手法?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2、从所用修辞手法和写景角度两个方面赏析中间两联(颔联、颈联)。
3、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抒发了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分组讨论以上问题,各组派代表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如下:1、首联的意思是:“东风”好像知道我打算到山里去似的,特地为我吹散阴霾,使得阴雨连绵的天气突然放晴了。
首联抒发了作者旅途中的愉悦心情和乐观豁达的情怀。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知”字生动形象而富有情趣,把“东风”写成是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知己,为我进山创造条件,使“我”心想事成。
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诗人出发时的心情自然就是愉悦的。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借助意象,缘景明情,解读诗歌。
2、知人论世,探究诗歌的深层意旨。
二、教学重点、难点“缘景明情”、“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讨论、点拨四、教学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一代苏长公,四海名未已。
投荒忘岁月,积毁高城垒。
”苏门弟子陈师道用这样的诗句概括苏轼的人生。
的确,才高一世、名满朝野的苏东坡一生中遭受了无数毁谤和打击。
但是,即使身处困境,苏东坡也不戚戚于个人忧患,而是尽心职守,每到一处都注意体察民情。
今天要讲的《新城道中》就是他任杭州通判时自富阳至新城巡视后所写。
(二)阅读诗歌(三)解读诗歌1、圈点诗中的主要意象2、假象见意——描绘意象的特点,体会作者的心情。
3、沿波讨源——找出意象之间的关联和写景角度的变换,从整体上把握诗歌。
4、仿照《天净沙·秋思》,根据本诗中的意象填写:枯藤老树昏鸦桃树初日小桥流水人家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岭上断肠人在天涯人在道中5、阅读下列资料,知人论世,从更深的层面理解诗歌意旨。
苏轼21岁,进京应试,得到主考官欧阳修赏识,获第二名,一时声名大噪,名动京师。
但突然母亲病故,回乡守丧三年。
1061年,苏轼25岁,又进京,中举。
1065年,苏轼29岁,父亲苏洵病逝,妻子王弗病逝,回乡守丧三年。
1069年,苏轼33岁,回京,但赏识他的欧阳修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王安石变法:1069——1085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惹怒王安石,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
1073年,苏轼37岁,被派往杭州任通判,作《新城道中》。
1079年,苏轼43岁,“乌台诗案”,入狱。
1082年,苏轼47岁,被贬黄州,作《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
(四)诵读诗歌指导学生借助意象背诵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五)课堂练习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浙江题)齐安郡中偶题杜牧暮热游荷池杨万里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辽宁省朝阳县实验中学语文组孙明丽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3、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
2、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2、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并学习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课型: 导读课分析鉴赏课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给同学们下发的精彩文章《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同学们一定都认真读过了吧!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对苏轼也一定有了更多的了解,现在哪位同学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读后感。
(学生回答:苏轼不仅是文学家,更是生活家;苏轼的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值得赞赏和学习……)老师评价:很好,同学们的感受很深刻也很全面,而且大家都一致认为苏轼是一位乐观与旷达的人,由此我想到了他的许多作品,那现在我们就来齐背其中的一篇《定风波》,老师评价:非常流畅,而且也让人感受到了他的乐观与旷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代表他这一人生态度的另一篇作品《新城道中》(其一)。
板书课题二、授新:(一)知人论世(出示课件)(重点强调写作背景)(二)自由朗读,再指名读,后听诵读录音,再有感情地齐读。
(三)结合注解,疏通全词大意。
(个别处老师作点拨)(四)分析诗歌内容:1、熟读本诗后,你认为哪个字最能表达人的情感?明确:乐(板书2、结合诗歌内容,诗中都有哪些人是乐即愉悦、高兴的?生回答:西崦人家(即农人)3、师再问:农人为什么高兴?生:煮葵烧笋饷春耕4、这其实写的是什么景象?明确:春耕繁忙。
5、以前在其他诗歌中我们也学过描写类似场景的诗句,同学们能回忆起来吗?明确:《观刈麦》中:“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6、看到如此热闹繁忙而又温馨的景象,谁也一定是快乐的?明确:诗人7、请同学们逐一找出作者乐的原因。
新城道中(其一)课型:诗歌鉴赏新授课考纲要求:1.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教学目标:1.置身诗境,理解诗意,缘景明情。
(重点)2.掌握分析意境型题答题思路。
(难点)3.感受苏轼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引导点拨、质疑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苏轼: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具人格魅力的文化大师今天,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新城道中(其一)》。
二、学习目标置身诗境,理解诗意,缘景明情。
(重点)掌握分析意境型题答题思路。
(难点)三、诵读诗歌,理解诗意1.初读——读准字音。
2.再读——把握节奏。
3.三读——品味情感。
四、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方法指导,自主探究。
2.合作交流,缘景明情。
景:绘图景境:点气氛情:析感情3.方法小结,融会贯通。
五、当堂检测,升华情感1.使用方法,合作探究。
2.缘景明情,感悟情怀。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空涧中。
使用意境分析题的答题方法,对诗中三四句实行赏析。
六、课堂总结七、教师寄语八、布置作业请以“我有一言寄苏子”为话题,写一写你对苏轼的景仰之情,100字左右。
九、板书设计新城道中(其一)苏轼景山行美景境明净闲适情愉悦快乐十、课后反思。
确山二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共案时间:星期:主备人:李俊使用人:【教学主题】《新城道中》【教学目标】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
、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知识梳理】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以苏轼的一些名句导入。
二、背景介绍:神宗熙宁六年()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三、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总之,苏轼的诗今存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
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4、《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准确翻译文章。
2、体会《世说新语》二则的寓意,学习古代儿童的优秀品质。
3、加强对古诗文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学重点:准确翻译文章,体会《世说新语》种“以事见人”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学习古代儿童的优秀品质。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教学准备:文字资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世说新语》的小故事,如《司马光砸缸》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了解背景,拓展知识。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临川王集结门客编撰的,它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d的言行风貌和逸事所语的笔记小说。
三、自主学习,探究理解。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2)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理解词语。
(3)在重点理解词语基础上,翻译全文。
四、启发思考,明确寓意。
通过读文,你知道文中这两个小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指名朗读以读促讲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讨论:读了这两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2、交流:你应该学习这两个故事中哪些人物的好品质?板书:《世说新语》二则管宁割席聪明的王宁5、《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内容:课本P59~61页,例4,练习十三第1~5题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3、进一步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新城道中(其一)》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新城道中(其一)》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城道中(其一)》的作者与背景;2.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小说的结构与主题;3.懂得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深入理解小说;4.能够运用学习成果,进行讨论、写作和表达。
二、教学重点1.主要情节;2.结构与主题;3.阅读策略。
三、教学难点1.主题的把握;2.深度阅读的实际操作。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2.讲授法;3.讨论法;4.实践法。
五、教学内容及实施步骤1.导入放映电影《新城道中(其一)》的剧照,开始介绍小说的内容和作者,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讲授首先介绍小说的背景,阐明故事发生的时代和背景。
然后讲授小说的主要情节和结构,强调主题:农民工的生活和困境。
3.阅读策略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情节、语言和文化细节,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深度。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他们的思想和阅读心得。
4.实践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和写作任务,比如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小说的理解和思考,或者设计一些展示活动,通过音乐、画画、舞蹈等形式展示对小说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小测试或者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可以从小组交流、讨论、写作和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七、总结通过以上教学步骤和方法,我们可以激发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深入了解小说背后所表达的思想和主题。
同时,通过实践与交流,学生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本次教学,我们可以看到,如何教授一篇小说并不止于简单地讲授内容和背景,更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入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
采用多元的教学策略和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获得更多的学习成果《新城道中(其一)》教案教案教学设计2《新城道中(其一)》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是在高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上进行的。
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苏轼的诗,风格丰富多彩,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
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问题导引]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
“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
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
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
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提示: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提示:第二联写野外远景,运用比喻手法,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第三联写农家近景,运用拟人手法,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
出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这两联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诗文导读]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
东风多情,雨声有意。
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_教学设计_教案第一篇:新城道中(其一)/苏轼_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熟读诗歌,疏通大意,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教学用具多媒体4.标签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以苏轼的一些名句导入。
二、预习检查1、背景介绍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朗读感知学生自读,初步感知,对照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内容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铜钲(zhēng竹篱(lí 西崦(yān)饷(xiǎng絮(xù)帽2.解释下列字词。
东风:春风。
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
铜钲:古代一种铜制的乐器,形状像钟,打击发声。
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3、有感情的品读。
四、师生合作探究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
“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教案教案教学设计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潘志敏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作者及创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苏轼的诗,风格丰富多彩,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
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问题导引]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
“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
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
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
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提示: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提示:第二联写野外远景,运用比喻手法,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新城道中(其一)》教程周红青 2013年9月4日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一、作者推荐: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
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这一辈子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苏轼的诗今存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
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这一辈子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
二、诗歌背景: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在这次出巡途中见到的美景和在这次山行中感受到的乐趣。
《新城道中(其一)》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简要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写作背景。
2、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3、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掌握诗句中的修辞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
2、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教师:以前我们学习的苏轼的诗歌、散文、词作,大多都是写于诗人贬谪黄州之时,所表达的情感大都为遭贬后的苦闷和在逆境中的乐观豁达。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外一种风格的诗歌。
首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苏轼。
(学生回答略)教师:一种美食,蕴藏着生命的智慧;一曲水调歌头,传唱大江南北;一种人生态度,凝聚着幸福生活的秘诀。
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说,他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他是豪放的词人,是伟大的散文家;他的书画青史永传,他的诗篇更是闻名遐迩----今天我们走近苏东坡的诗篇:《新城道中》(其一)二、出示课题、学习目标,介绍背景:1、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领略诗中生机勃勃的农家春景图。
(2)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重点是修辞手法。
(3)把握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笔下的“乐”。
2、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的春天,苏轼正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属各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本课是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所作的《新城道中》两首诗中的第一首。
三、朗读,整体感知1、听朗读音频,初步感知(注意字音)。
2、自己带着情感读一读(注意句读停顿、轻声重音)。
3、请一位同学朗读(带着感情诵读)。
4、齐声朗读。
5、置身诗境、感知内容。
要求: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然后思考并交流: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作者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在这首诗歌中,我看到了……,我仿佛听到了……,我的心情是……,苏轼的心情是……四、师生合作探究、鉴赏品味教师把学生分为三大组,每组一联诗句,学生四人一小组,交流探讨,赏析诗句。
周末测练讲评之诗歌鉴赏——静听花开踏诗行【教学目标】1、明确古代诗歌考点2、掌握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教学重难点】掌握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
一、导入新课:行舟忆永和兄弟周必大①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出发,离家渐行渐远。
“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
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E.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
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得含蓄隽永。
15.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6分)二、明确考点①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②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凝练的字、词、句)④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⑤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主旨或主题)三、解题“四步法”1、第一步:读懂诗歌内容读诗题:时间、地点、内容、目的等读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读诗句:内容、情感读注释:典故、难词、背景等2、第二步:赏析诗歌语言字、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具有特定的表现力的。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导入:播放视频,导出——展示PPT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北宋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美食:东坡肉(江浙名菜);东坡肘子(川菜)政治:欧阳修赏识,官至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后来又遭遇乌台诗案;文学艺术:(1)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散文: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如:《记承天寺夜游》(初中)《赤壁赋》(高中必修三)背诵《赤壁赋》(高中必修三)(3)书画:与黄庭坚、米芾(fú)、蔡襄并称宋四家,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如:《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绘画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如:《枯木怪石图》(4)诗歌:黄庭坚并称苏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老师:一种美食,蕴藏着生命的智慧;一曲水调歌头,传唱大江南北;一种人生态度,凝聚着幸福生活的秘诀。
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说,他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他是豪放的词人,是伟大的散文家;他的书画青史永传,他的诗篇更是闻名遐迩----今天我们有幸走近苏东坡的诗篇:《新城道中其一》板书标题;注意赏析诗歌思路(1)了解信息:出巡属县(2)分析手法:拟人、比喻、远景近景结合、侧面烘托(3)整理情感思想:愉快、厌恶世俗、热爱自然→展示PPTⅠ、教学任务:(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及文学艺术成就。
(2)把握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重点是修辞手法。
(3)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Ⅳ、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二、朗读感知《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2、对照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3、有感情的品读。
三、师生合作探究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
这样写,就使“东风”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联诗,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思考(一)赏析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提示:①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②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③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颔联“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描写春晨山村晴景,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以絮喻白云并非苏轼首创,此前韩愈就有“晴云如擘絮”的诗句(见《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但苏诗用“披絮帽”来比喻笼罩在山头上的白云,在前人的基础上是有所突破,较为贴切、形象、生动的。
诗人以“挂铜钲”喻“树头初日”也基本上达到了“形似”。
提示:(远景、比喻)①第二联描写远景,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绵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
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
③同时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山行之乐。
颈联“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
出句“野桃含笑竹篱短”重在描写“野桃”,对句“溪柳自摇沙水清”主要是刻画“溪柳”。
前者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竹篱短”三字侧面烘托“野桃”高过竹篱。
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
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提示:(近景、拟人)①第三联描写近景,野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
②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③同时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山行之乐。
思考(二)颔联和颈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提示:①比喻,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乐器)”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②拟人,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
③颔联写野外远景,颈联写农家近景。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意思相近即可)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人及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这种喜情。
本联紧扣一个“乐”字。
雨过天晴,春暖花开,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何况这又是闹春耕的大好时光呢如此美景良辰怎不使山人倍感欢欣呢你看西崦(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春耕,其乐无穷!思考(三)尾联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①叙事抒情,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
②反映了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四、结合赏析背诵全诗:提问若干名同学《新城道中》这首诗意境优美:山岭白云缭绕,树梢朝阳悬挂,野桃笑脸迎人,溪柳摇曳多姿,溪水清澈见底,这充满生机的景色与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喜闹春耕的生动场面以及诗人欢快的心情交炽在一起,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组成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村风物画。
五、知识拓展:苏轼的相关名句(一)、词句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2.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3.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4.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5.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6.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8.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江城子》9.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江城子》10.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11.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八声甘州》12.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西江月》13.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14.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西江月》15.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16.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17.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阳关曲》18.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19.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浣溪沙》2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浣溪沙》21.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22.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2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24.人生如梦,一尊(通“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2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26.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西江月》(二)、诗句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2.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陌上花》6.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晓景》8.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9.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10.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澄迈驿通潮阁》11.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庐山烟雨》12.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有美堂暴雨》13.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14.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东栏梨花》15.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16.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三)、文句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晁错论》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前)赤壁赋》4.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后赤壁赋》六、课后巩固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4分)答案:(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分)答:⑴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
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
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本题4分,答出“任天而动”的意思给2分,结合作品分析曲笔表意给2分。
)⑵(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