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新媒体概论第一章张文俊
- 格式:ppt
- 大小:3.55 MB
- 文档页数:43
数字电视■1、数字电视(Digital TV,DTV 指节目信号的摄取、记录、处理、传播、接收和显示均采用数字技术的电视系统,包括了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播到用户端接收的全过程。
其具体传输过程是:由电视台送出的图像及声音信号,经数字压缩和数字调制后,形成数字电视信号,经过卫星、地面无线广播或有线电缆等方式传送,由数字电视接收后,通过数字解调和数字视音频解码处理还原出原来的图像及伴音。
因为全过程均采用数字技术处理,因此,信号损失小,接收效果好。
四常见新媒体类型电视台数字信号卫星无线广播有线电缆观众数字电视传输过程图像及声音信号四常见新媒体类型■2、数字信号的传播速率是每秒19.39兆字节,如此大的数据流的传递保证了数字电视的高清晰度,克服了模拟电视的先天不足,同时还由于数字电视可以允许几种制式信号的同时存在,每个数字频道下又可分为几个子频道,从而既可以用一个大数据流――每秒19.39兆字节,也可将其分为几个分流,例如4个,每个的速度就是每秒4.85兆字节,这样虽然图像的清晰度要大打折扣,却可大大增加信息的种类,满足不同的需求。
四常见新媒体类型■3、数字电视可以按以下几种方式分类: 1 按信号传输方式分类:可以分为地面无线传输地面数字电视DVB-T 、卫星传输卫星数字电视DVB-S 、有线传输有线数字电视DVB-C 三类。
目前在我国推行的电视数字化主要是有线数字电视化。
2 按产品类型分类:可以分为数字电视显示器、数字电视机顶盒、一体化数字电视接收机。
四常见新媒体类型 3 按清晰度分类:可以分为低清晰度数字电视图像水平清晰度大于250线、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图像水平清晰度大于500线、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图像水平清晰度大于800线,即HDTV 。
VCD的图像格式属于低清晰度数字电视 LDTV 水平,DVD的图像格式属于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 SDTV 水平。
4 按显示屏幕幅型分类:可以分为4:3幅型比和16:9幅型比两种类型。
数字电视的网络化发展展望作者:张文力来源:《现代交际》2013年第03期[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数字电视的网络化建设逐渐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网络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导致数字电视与网络的融合,并催发广电媒体多个方面的变革。
[关键词]数字电视网络化发展前景展望[中图分类号]TN949.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094-01近几年来,数字信息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广播电视这一大众媒体也在努力实现从传统的传播方式向数字化方式转变。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电视与网络实现了完美融合,产生了一些新兴的网络化广播电视媒体形式,并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数字电视的网络化发展必然给传统的媒介广播带来多方面的冲击和变革。
一、数字电视的网络融合趋势及其带来的改变信息的数字化转换和传播使人们数百年来建立起来的传统传播方式得以彻底的改变,并催生了全新的传播渠道。
数字化的力量最终推动了媒体与网络的完美融合,而在这一科技进步和改革的浪潮中,数字电视将传统的媒体技术与数字技术进行融合,从而给电视媒体带来了新的活力。
这一新的技术能够实现多种业务的网络结合,使得非常依赖传输渠道的传统电视媒体模式逐渐被人们所抛弃,新的媒体技术和渠道成为了人们的新宠。
媒体使用群体不再像从前一样在乎自己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他们更加在意通过自己拥有的终端平台能够得到什么样的信息服务,这导致了观众的兴趣点向内容上转移。
如今,家庭电视也逐渐从只能承担单一的视觉欣赏(即收看电视节目)功能的终端演变成了可以容纳更多元化的服务和综合更加海量内容的多媒体终端,而日益成为广播媒体供应商的共识则是——“点击率为王”的发展策略,因而,未来广播电视传媒领域的竞争手段不再是古老的收视率的高低,而是要依靠点击率对数字终端的占领来博取更多消费者和市场的青睐。
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市场上催生了大量新生的网络媒体,比如我们从前并未有耳闻的新名词,如:博客、微博、微信、移动电视等,而这些新鲜事物的产生,归其根源依然是不断融合的终端和网络的发展。
上海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复试科目及参考书目院系代码:(001)院系名称:理学院联系人:范义莲联系电话:66132510院系代码:(002)院系名称:文学院联系人:聂琳媛联系电话:66133115院系代码:(003)院系名称:外国语学院联系人:徐可珈联系电话:66133062院系代码:(004)院系名称:管理学院联系人:应惠菁联系电话:66137927院系代码:(006)院系名称:法学院联系人:江晓双联系电话:66132117院系代码:(007)院系名称: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联系人:张丽红联系电话:56332164院系代码:(008)院系名称: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联系人:盛青联系电话:56334261院系代码:(009)院系名称: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机械系联系人:赵婷婷联系电话:56331513-15 精密仪器系联系人:陆筠联系电话:56331180自动化系联系人:邓红联系电话:56331638院系代码:(010)院系名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系联系人:孙莺联系电话:69982824 电子系联系人:张文竹联系电话:56336270 金属材料系联系人:王春燕联系电话:56338074院系代码:(011)院系名称:环境及化学工程学院联系人:朱惠娟 联系电话:66136908院系代码:(012) 院系名称:生命科学学院联系人:苏洁 联系电话:66132665-83院系代码:(013) 院系名称:美术学院联系人:汪珍琦 联系电话:66133637院系代码:(014)院系名称:影视艺术技术学院联系人:洪代星联系电话:56333674院系代码:(015)院系名称:悉尼工商学院联系人:王少飞联系电话:69980028-9312院系代码:(016)院系名称:社会科学学院联系人:纪谦玉联系电话:66132442院系代码:(018)院系名称:土木系联系人:黄瑾联系电话:66132265院系代码:(032)院系名称: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联系人:储艳新联系电话:66135215院系代码:(034)院系名称:数码艺术学院联系人:孙维联系电话:69982541院系代码:(037)院系名称:社会学院联系人:陈小红联系电话:66135202院系代码:(095)院系名称:力学所联系人:麦穗一联系电话:56331451院系代码:(098)院系名称:微电子中心联系人:杨修琳联系电话:56331272院系代码:(101) 院系名称:经济学院联系人:陈齐洁 联系电话:66137926/院系代码:(103) 院系名称:图情档系联系人:杨智勇 联系电话:66134781。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1. 语言传播:人类最早的传播方式,通过口头语言传递信息。
2. 文字传播:文字的发明使得信息可以记录下来,传播更加广泛和持久。
3. 印刷传播: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大量复制和传播信息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4. 电子传播:电子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
二、新传播革命的本质新传播革命是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技术革命。
其本质是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互动性和全球化。
三、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2. 网络化:互联网连接了全球的计算机和设备,实现了信息的即时共享和交流。
3. 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
4. 多媒体:互联网可以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丰富了信息的表达方式。
5. 全球化: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和交流。
四、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 信息过载: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巨大,用户难以筛选和处理。
2. 网络安全: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3. 数字鸿沟:互联网的发展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数字鸿沟问题,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信息获取能力差距加大。
4. 媒体素养:互联网用户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才能正确使用和评价网络信息。
五、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1. 技术创新: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创新,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2. 商业模式: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推动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1. 互联网的起源:互联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立的一个网络。
2. 互联网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普及,互联网逐渐从军事领域走向民用,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网络。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新媒体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