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教材知识复习1
- 格式:doc
- 大小:197.00 KB
- 文档页数:7
课文01 劝学一、文言词句理解(一)阅读1~2段,完成题目。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停止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 合乎 )绳.( 木匠用来取直 (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以为轮,其曲.( 弯曲的弧度 )中规.的墨线 ),车柔·( 圆规 )。
虽.( 即使 )有.( 同“又” )槁暴..( 晒干 ),不复挺.( 直 )者,车柔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 金属制的刀斧等 )就.( 接近、靠近 )砺.( 磨刀石 )则利.( 变锋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解释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内。
2.翻译画线的句子,找出得分点。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得分点:博学、参、省、乎、知,介宾后置句)3.默写文中的句子,注意易错字。
(1)《荀子·劝学》中以“青”作比时,说其“_取之于蓝__,_而青于蓝__”,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一致。
(2)文中“_故木受绳则直__,_金就砺则利__”两句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3)(2020·全国Ⅱ卷)《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车柔以为轮”,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车柔使之然也”。
(4)《荀子·劝学》中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知明而行无过__”的君子,就要“_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二)阅读第3段,完成题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 踮起脚后跟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劲疾 )也,而闻者彰.( 清楚 )。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整理大全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整理一高考英语重点语法总结: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一)直接引述别人的原话,叫做直接引语;用自己话转述别人的话,叫做间接引语。
间接引语一般构成宾语从句。
直接引语必须放在引号内,间接引语则不用引号。
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时,除将引语部分变成宾语从句外,还必须对直接引语中的人称、时态、指示代词、时间状语、地点状语等进行改变。
1.时态的变化:直接引语变为间接引语时,通常受转述动词said,asked等的影响而使用过去化的时态,即把原来的时态向过去推,也就是一般现在时变为一般过去时,现在进行时变为过去进行时,等等。
例如:Tom said to me,“My brother is doing his homework.”→Tom said to me that his brother was doing his homework.2.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时间状语、地点状语等等的变化:根据意义进行相应的变化,例如:She asked Jack,“Where have you been?”→S he asked Jack where he had been.He said,“These books are mine.”→He said that those books were his.(二)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时,都使用陈述语序,但是因为原句的句式不同,所以变成间接引语时所用的连词会有所不同。
直接引语如果是一般疑问句,用连接词whether或if;如果是特殊疑问句,则用疑问词引导间接引语。
转述的动词一般用asked,可以在其后加上一个间接宾语me,him,her,us等。
如:She said,“Is your father at home?”→She asked me if/whether my father was at home.“What do you do every Sunday?”My friend asked me.→My friend asked me what I did every Sunday.直接引语如果是祈使句,改为间接引语时,要将祈使句的动词原形变为带to的不定式,并在不定式的前面根据原句的语气(即请求或命令)加上ask,tell,order等动词,如果祈使句为否定式,则在不定式前加not。
第2节 散文阅读 二轮任务结合一轮备考及阅卷大数据,考生在散文阅读的答题中,得分率普遍低于小说。
容易出现以下失误:1.散文结构:布局谋篇找不到切入点,句段作用分析不透。
2.散文语言:语言之妙赏析不透,语言特色界定不准。
3.散文特定信息归纳概括:概括不准,要点不全。
4.探究散文的丰富意蕴:意蕴解读不全,内蕴理解肤浅。
因此在二轮复习时,要重点强化散文阅读和解题能力。
特别是上述几个常考点,要从审题、答题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突破,以做到审题更加精准,答题更加规范。
散文阅读二轮复习能力自评表对于以下做法,自己能做到的请打“√”,尚未做到的请打“×”,打“×”项便是你要在二轮复习环节中,重点攻克的。
自评内容自评结果 自评标准 1.散文阅读与小说阅读有很多共同之处,也有明显的不同,我了解二者的区别,因此遇到散文阅读题我不会紧张“√”4项及4项以下,备考不够充分;“√”5~6项,备考较为充分;“√”7~8项,备考充分;“√”9~10项,备考十分充分 2.我知道对散文思路结构的考查侧重于整体的谋篇布局,行文线索是考查的重点3.对于分析句段作用的题目,我会从它的内容特点、位置特点及表达特点三个角度去思考4.遇到概括主旨类的题目,我会特别关注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
对比较含蓄的文章,我会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进而提炼中心主旨5.对词语的赏析,我会分析用词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对句子的赏析,我会从语言、修辞、描写、表现手法及结构等切入,并能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表达效果6.我知道散文中的人物不像小说人物那样丰满、立体,而是集中突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但人物形象的作用和小说中是基本一致的7.我知道散文的物象主要有景、物两类,它是作者抒情讲道理的主要载体8.我知道赏析散文的艺术技巧,除了赏析散文的语言本身的美之外,还可赏析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9.我知道散文的意蕴不等同于散文的主题思想,它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属文本的纵深层次10.分析主旨意蕴,我会立足于文本,借助于标题、关键词句、作品评价等进行深入分析、探究第一步:审标题,明对象,掌握解读钥匙。
高考语文最全复习知识要点梳理说一句不中听的话,阅卷老师阅读时的心情可能就是你作文的分数,我们在写作时要多分几个段落,从而使自己的文章脉络清晰一些,也便于阅卷老师把握你文章的主题。
一起来看看高考语文最全复习知识要点梳理,欢迎查阅!知识梳理·重点论述类文本一、树立一种概念虽然高考试题中的论述类文章,内容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专业性很强,但毕竟考查的是阅读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此类文章阅读试题时,要牢固树立“答案就在原文中”的观念。
如“理解重要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中的“文中”即指具体的语境,有两种含义:一是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一是指具体词句的上下文。
即使“推断和想象”试题的答案也同样在原文中。
二、具备两种心态1、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
只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2、一定要认真仔细。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查,往往在极细微处做文章。
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要不得的。
当然,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找不到与选项“酷似”的句子,但我们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句子,由这个相关的句子去作出推断,从而判定选项的正误。
论述类文章难度很大,万一做得不顺畅,不能影响心态,自乱阵脚。
三、明确六个步骤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比(干扰项)、排、选六步法来进行解题。
(一)读(圈点勾画)——读原文,读题干,读题肢。
读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找出正确答案,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划读原文找“概念”,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示出来: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2.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3.关联词。
4.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特别知识清单(一)语法常识[温馨寄语]语法知识,初中不教,高中不学,高考不考。
可是,在辨析和修改病句时,我们又无法回避它,甚至连高考命题都无法绕开它。
由此可见,语法知识确有学习的必要。
事实上,各地不少有经验的老师在学习辨析和修改病句前总要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语法知识。
因此,我们特地编写了本节内容,目的是给同学们提供一点应知应会的语法常识,重点是句子常识,而且仅限于“一点”“常识”范围,其余的不作展开,不作深究。
希望同学们能理解我们这点用心。
一、了解一下语法单位语法单位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分为语素(也叫词素,前面“词语”部分有介绍)、词(前面“词语”部分有介绍)、短语、句子、句群。
这里重点谈谈与辨析语病相关的短语、句子知识。
二、短语短语是词的组合,是意义和语法上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故又称词组。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短语类型主要有:按其在句中充当句子成分的功能可分为: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数量短语、介宾短语等。
按其内部结构关系可分为: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动补短语、并列短语等。
下面结合一个短语来说明。
概念说明:名词的特征和语法功能,一般在句中作主语、宾语。
词的特征和语法功能,一般在句中作谓语。
有形容词的特征和语法功能,一般在句中作谓语,也可作主语、定语。
组成。
谓语在后。
宾语在后。
语在前,描写或限制后面的中心语,其间是修饰关系。
加在中心语后面,其间是补充关系,有的中间加“得”字。
部分组成,其间是并列关系。
三、句子1.什么是句子句子是具有一个句调(形式上带句号、问号、叹号),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如:①妙!②谁?③刮风了。
④他身体很壮。
2.句子成分句子成分是句子结构的组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
其中,主、谓、宾是句子的主干,它们表述句子的主要意义;定、状、补是句子的枝叶,它们使句子表达的意义更具体形象。
在一个完整的、典型的句子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顺序一般是:(生性害羞、腼腆)定语的张明主语||[开始]状语喜欢谓语〈上〉补语(坐在教室一隅)定语的(李雅)宾语学会划分句子成分是辨析、修改病句的基础。
高考语文一词多义精准复习一、知识回顾1.一词多义的概念一个词有多个意思,这些意思又是互相联系的,叫作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是存在的,但在文言文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突出。
这是因为文言文中单音词占优势,易于引申。
例如:“兵”本义是武器,《出师表》“兵甲已足”中的“兵”就是这个意思。
《陈涉世家》“上使外将兵”中的“兵”指军队,“行收兵”中的“兵”指士兵。
2.一词多义的形式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1)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例如:朝,本义是“早晨”(朝令夕改)。
“道”的本义就是路途、道路。
另一种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
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当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义”。
例如:“走”的基本义是“步行”。
在现代汉语中谈到本义是指后者,即词的基本义,也就是常用的意义。
这种基本义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总是作为词的第一个义项。
(2)引申义。
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例如:朝,早晨是大臣朝见国君的时间,故由“早晨”引申为“朝见”(率天下诸侯而朝周);朝见的地方也叫“朝”,故引申为“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再引申为“朝代”(改朝换代)。
“道”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
“本”本义为“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3)比喻义。
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
例如:“手足”本义是“手和脚”,“兄弟”是其比喻义;“干城”本义是“盾牌和城墙”,后来喻指“捍卫者”。
(4)假借义。
所谓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它同词的本义是不相干的。
如“然”,本义是燃烧。
后来假借为:①代词,如此,这样。
如“鞣使之然也”。
②形容词词尾,相当……的样子”。
如“屋舍俨然”。
3.词义的引申方式(1)连锁式。
高考语文教材知识复习1一、基础训练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①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②距关,毋内诸侯③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④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⑤策扶老以流憩⑥赢粮而景从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⑥ D.②④⑥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安排次序B.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乃:就C.南.取汉中南:名词作状语,向南D.沛公军.霸上军:军队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4.下列句子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吾从而..之..师之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C.今之众人..焦土.. D.可怜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按词类活用的现象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吾从而师.之②辇.来于秦③吾得兄.事之④朝.歌夜弦⑤族.秦者秦也⑥鼎.铛玉.石⑦名.我固当⑧燕赵之收藏....⑨殚其地之出.⑩齐楚之精英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8.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移之官理C.故不我若也 D.吾又何能为哉二、翻译句子9.翻译下面的句子。
1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
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
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
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
迁光禄勋主事。
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
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
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
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
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
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吏不能诘。
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
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
显荐异节,抽拔幽陋。
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
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
资迁怒,捶书佐朱零。
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资乃止。
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
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
诏下,急捕滂等。
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
滂闻之曰:“必为我也。
”即自诣狱。
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
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
”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时年三十三。
《后汉书·党锢列传》10.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厉:通“砺”,磨炼B.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让:谦让,礼让C.滂奏.刺史奏:举奏,弹劾D.守令自知臧.污臧:通“赃”,受贿11.下列加点的字词,其意义和用法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12.以下语句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范滂耿直果断和嫉恶如仇的性格的一组是①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②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③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④忠臣除奸,王道以清。
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⑤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⑥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A.①④⑥ B.②⑤⑥C.③④⑤ D.①②③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范滂在做光禄勋主事时,由于他弹劾的人太多,陈蕃疑心他公报私仇,范滂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改变大局,于是辞官而去。
B.范滂嫉恶如仇,不与那些在行为上不孝顺长辈、不尊敬兄长,不遵循仁义礼制要求的人交往,他的外甥被同乡的人不齿,因而他就是在休息的时候也不召见自己的外甥。
C.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结党之人,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自己立刻赶到监狱,别人劝他逃走他也不肯,因为他不愿连累自己的母亲,使母亲流离他乡。
D.这篇传记写得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特别是第二次被捕时,母亲和儿子的诀别,态度从容,情辞激昂,浩然正气足以流传千古。
14.将文言文阅读文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
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基础训练1.解析:①“从”通“纵”;②“距”通“拒”,“内”通“纳”;④“趣”通“趋”;⑥“景”通“影”。
答案: D2.解析:军:驻军。
答案: D3.解析:D.谢罪。
A项,丢失/给予;B项,封建君主对妇女的宠爱叫“幸”/幸亏;C 项,面对/将要。
答案: D4.解析:A.都是连词,和。
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沛公;C项,介词,在/介词,比;D项,介词,凭、凭借/介词,用。
答案: A5.解析:C.均为“……的人”的意思。
A项,副词,已经/连词,既然;B项,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却/表顺承关系的连词,又;D项,表舒缓语气的语气助词/表叙述的语气助词。
答案: C6.解析:A项“从而”,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C项“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
D项“可怜”,古义,可惜;今义,使人怜悯。
答案: B7.解析:①名词的意动用法;②③④名词作状语;⑤⑥⑦名词作动词;⑧⑨动词作名词;⑩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 D8.解析:B项为省略句,应为“移之于官理”;A、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B二、翻译句子9.答案:1这样以后就凭着华山当做城墙,就着黄河当做护城河,占据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
“然后”,这样以后;“因”“据”要落实。
2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后,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
“若”“寿”“因”翻译时要译出。
3巫医、乐师和各类工匠这些人,君子原先是不屑一提的,但是现在的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关键词“不齿”“及”及句式“其可怪也欤”,翻译时注意落实译出。
4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他们,用威风吓唬他们,但大家最终只是苟且免于责罚,却不会感恩,表面恭顺而内心里不服。
关键词“董”“振”及状语后置句式“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译时注意落实与调整。
三、阅读鉴赏10.解析:让:责怪、责备。
答案: B11.解析:B.①是动词,认为、以为,②是介词,因为;A项中“所”都是助词,和前面的“为”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C项中“而”都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D项中“与”都是介词,为“和、跟、同”之意。
答案: B12.解析:①是写“守令”的,是从侧面表现范滂的;②是郭林宗责备陈蕃的话语;⑥是表现范滂孝道的。
答案: C13.解析:A项的错误有两处,一是弹劾官员是在“复为太尉黄琼所辟”时,二是“疑心他公报私仇”的是尚书而不是陈蕃;B项的错误在于对“寝而不召”的理解错误;C项的错误在于范滂不肯逃走的原因还有不愿意连累他人之意。
答案: D14.答案:1我听说农夫除掉杂草后,好的禾苗才会茂盛;忠臣除掉奸贼后,皇上的周围才会变得干净。
如果我的话有二心,甘愿受绞刑。
2我死了,祸事也就完了,怎么敢因我犯罪而连累您,又得让老母流离失所呢!3你现在能够和知名之士李膺、杜密齐名,死了也没什么遗憾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