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21.97 KB
- 文档页数:10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总结大全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总结大全(详细)学习是一颗种子,它可以在知识之水的浇淋下长成参天大树,也可以在知识之水的浸泡下发成一颗绿豆芽。
以下是小编准备的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总结大全,欢迎借鉴参考。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总结文言虚词1.之(1)助词,的。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3)代词,它。
而莫之夭阏者(4)代词,他。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5)代词,这些。
之二虫又何知(6)动词,到,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而(1)连词,表修饰。
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2)连词,表转折。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连词,表并列。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4)连词,表承接。
而控于地而已矣3.则(1)连词,就。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2)连词,或者。
时则不至(3)连词,那么。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4.然(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5.以(1)介词,把。
以五百岁为春(2)介词,用。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3)介词,凭。
奚以知其然也6.且(1)连词,而且。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2)副词,还。
彼且恶乎待哉(3)副词,将要。
且适南冥也7.于(1)介词,对于。
彼其于世/彼其于世(2)介词,在。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8.其(1)用在选择问句中,或许……或说得过去,是……还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代词,它的。
其名为鹏(3)代词,它。
其负大舟也无力(指水)高考语文易错成语1.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
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
2.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
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安,安闲。
3.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语文作为高考的重要科目之一,具有广泛的知识点,理解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点对于考试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
下面将对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点进行全面归纳总结,以便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备考。
第一部分:语法知识点1. 词类知识1.1 名词:人称、数、格、性、类别等1.2 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1.3 动词:时态、语态、语气、非谓语动词等1.4 形容词和副词:程度、比较、最高级等1.5 介词和连词:常见介词和连词的用法和搭配2. 句子结构2.1 五种基本句型:主谓、主谓宾、主宾谓、主系表、动补2.2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表语等2.3 从句: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3. 修辞手法3.1 比喻和拟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进行表达3.2 夸张和反问:通过夸张和反问增强修辞效果3.3 排比和对偶:使用排比和对偶对修辞进行加强 3.4 比较和象征:运用比较和象征手法进行修辞表达第二部分:阅读理解知识点1. 题型解析1.1 主旨题: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主要观点 1.2 细节题:寻找文章中具体的细节信息1.3 推理题: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1.4 观点态度题: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2. 阅读技巧2.1 略读:快速浏览文章,获取整体印象2.2 精读: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文意和逻辑关系2.3 空读:通过填写空缺的词语来检验对文章的理解2.4 推读:根据已有信息推断未提及的内容3. 文章类型解析3.1 说明文:理解作者提供的说明和解释3.2 议论文:分析作者观点并提供相关论据3.3 小说、故事和议论文的区别与联系3.4 新闻报道和科普文章的特点与写作手法第三部分:作文技巧与范文1. 写作方法1.1 议论文写作:提出论点、列举论据、对比观点、得出结论1.2 图表作文:描述图表数据、分析原因和趋势、给出结论1.3 应用文写作:书信、通知、便条、邀请函、文章开头结尾的写法1.4 小说写作:塑造人物、布局情节、设置悬念、展现主题2. 作文范文2.1 议论文范文:展开论点、层层递进论证、明确结论2.2 图表作文范文:客观描述数据、合理分析原因、明确观点2.3 应用文范文:规范格式、语言得体、信息准确、内容完整2.4 小说范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结构合理、主题突出通过对以上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高考语文的基础知识。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汇总梳理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汇总梳理一、语文知识点1.小说三要素:A人物B情节C环境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B论据C论证3.比喻三要素:A本体B喻体C喻词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因why何过how何果what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B偶尾同韵C中联对偶D平声合调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B议论C抒情D说明E描写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B列数字C打比方(喻)D作比较E分类别F下定义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B总分结构C分总结构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B按空间顺序C按逻辑顺序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B对比法C喻证法DE归谬法F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B拟人C排比D夸张E反问F设问G反复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B语言描写C动作描写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14.七种短语类型:A并列短语B偏正短语C主谓短语D动宾短语E动补短语F介宾短语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A名词性短语B动词性短语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B谓语C宾语D补语E定语F状语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B数量代C副介连D助叹拟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B倒叙C插叙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B表列举事项省略C表说话中断延长19.四种波折号作用:A表解释说明前文B表后文跳跃转折C表声音中断延长D表时地数起止20.四种引号作用:A表引用实际内容B表讽刺反语C表特定称谓D表着重强调二、语文学法归类1.课文预习六步法:A查注生词,扫清三字B朗读课文,感知内容C了解作者,把握背景D标明段序,分清结构E画关键句,体会作用F简写主旨,归纳特色2.学生课堂听讲五法(细听讲做笔记):A听到listenB看到lookC写到writeD说到speakE思到think(耳眼手嘴脑五官并用)3.赏诗三步法:A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把握背景)B译析字面(通译全诗,分析景情)C阐明主旨(简述内容,阐明理趣)4.划分文章结构四法:A依据表达方式B找寻明暗线索C依据时空顺序D依据逻辑顺序5.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A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题句)B点明中心,亮出主旨(中心句)C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悬念句)D承上启下,自然衔接(过渡句)E前后照应,和谐统一(照应句)F侧面烘托,间接映衬(烘托句)G后文铺垫,埋下伏笔(铺垫句)H增强语言,突出特征(修辞句)6.辨别七类文章写法:A对比写法B象征写法C烘托写法D以小见大写法E先扬后抑写法F虚实结合写法G夹叙夹议写法高考语文易错的108个多音字总结1、单:单(shàn,姓)老师说,单(chán匈奴族首领)于只会骑马,不会骑单(dān)车。
语文高考知识点归纳总结【5篇】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1语文基本要素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3.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5.律诗四条件:八句四联偶尾同韵中联对偶平声合调6.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12.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14.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15.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16.十二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17.三种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18.三种省略号作用:表引文内容省略表列举事项省略表说话中断延长19.四种波折号作用:表解释说明前文表后文跳跃转折表声音中断延长表时地数起止20.四种引号作用:表引用实际内容表讽刺反语表特定谓语语文高考知识点总结2一鉴赏形象1人物形象(1)问:人物形象有什么特征(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答:①概括形象特征:本诗塑造了一位的身份形象。
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抓关键点手法)③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作用):寄寓的情感蕴含的哲理。
(2)人物描写手法(怎样塑造刻画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怎样表现人物情绪的)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动作神态心理语言细节描写(依附于其他描写手法存在)等侧面描写:环境烘托他人正衬对比反衬等借助修辞:比喻象征等2事物形象(咏物诗)(托物言志之物,象征人物品格理想情操)问:描写(刻画)了什么样的形象?答:①概括物象特征②结合诗句分析(点手法)③作用:象征什么样的品格,寄托什么样的情感常见形象:兰花菊花梅花松柏竹蝉马等(分析总结象征内涵)常用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对比反衬等(描写物)象征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抒发情)3景物形象:(1)意象:(蕴含诗人情感(意)的景物形象,在诗词中设有几个意象名词。
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总结一、名词活用。
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宾语如上所示,名词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如若它处在了谓语或状语的位置,则必活用。
要么名词活用为动词,要么活用为使动或意动。
文言文中的使动,其实就是现代汉语中的兼语句;文言文中的意动,其实就是一种主语以宾语怎么样的句式。
(1)左右欲刃相如。
(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以上四个例句都是名词处在了谓语的位置,它首先必须活用为动词。
例(1)、(4)分别活用为用刀杀、把鼎当作把玉当作把金子当作把珍珠当作。
但(2)、(3)却不能直接翻译为称王他、当作宾客他的父亲,而必须翻译为使他称王、以他的父亲为宾客。
(5)君为我呼之入,吾得兄事之。
(6)(愚公等人)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以上两例名词都处在了状语的位置,而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做状语的,所以如果名词处在谓语的前面,它不是做主语,就是活用为状语。
(5)、(6)两例分别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用箕畚。
(7)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
所字结构,所的后面一般跟动词,起着改变词性的作用,如说是动词,而所说则指所说的话,变成了名词。
(7)中的罾本意是渔网,是名词。
所以此处应活用为动词捕捉。
二、动词活用。
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宾语动词一般处于谓语的位置,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之分,及物动词和现代汉语一样,可以带宾语,而不及物动词现代汉语中不能带宾语,文言文中如若带了宾语,则一般活用为使动或为动。
同时,现代汉语中动词不能处于宾语的位置,文言文中如若处于宾语的位置,则须活用为名词。
(8)项伯杀人,臣活之。
(9)曹军方连船舰,可烧而走(之)也。
(10)等死,死国可乎(《陈涉起义》)(8)、(9)两句,现代汉语中没有活了他、逃跑了他这种说法,都属于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都应活用为使动:使活了下来、使逃跑。
(10)不能译为死了国家而应活用为为动为而死。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高考文言文常识归纳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由官方所追加的称号叫谥号,非官方所加叫私谥。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就是他死后朋友所谥。
官方所加,如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语文高考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一、古代文学1. 文言文基础知识1.1 词性1.2 基本句式1.3 修辞手法1.4 文言文阅读技巧2. 古代诗歌2.1 五言绝句2.2 七言绝句2.3 音律格律2.4 诗歌鉴赏3. 古代散文3.1 隋唐散文3.2 宋代散文3.3 元明清散文3.4 散文鉴赏4. 小说与戏剧4.1 四大名著4.2 明清小说4.3 传统戏曲4.4 剧目鉴赏二、现代文学1. 白话文基础知识1.1 词性和句法1.2 清新文风与新感觉派1.3 先锋派与后现代派1.4 文学流派与代表作品2. 新时期文学2.1 新时期小说2.2 新时期散文2.3 新诗与新长诗2.4 新时期剧本3. 先锋作家与作品3.1 鲁迅与《狂人日记》3.2 茅盾与《子夜》3.3 丁玲与《叶落风》3.4 钱钟书与《围城》4. 现代戏剧与电影4.1 现代戏剧派别4.2 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关系4.3 现代电影鉴赏三、修辞与修辞手法1. 名词与动词修辞1.1 比喻1.2 拟人1.3 夸张1.4 比拟2. 形容词与副词修辞2.1 夸张与象征2.2 拟声与拟态2.3 顺畅与凝滞2.4 温柔与尖刻3. 句子修辞3.1 反问与排比3.2 双关与隐喻3.3 倒装与省略3.4 讽刺与幽默四、阅读理解与应用1. 阅读技巧1.1 主旨概括1.2 段落写作意图1.3 推理判断1.4 引用理解2. 文学鉴赏2.1 作品分析与解读2.2 语言风格把握2.3 艺术特点理解2.4 审美价值评析3. 写作与应用能力3.1 文章结构与段落拟定3.2 信息整合与论证3.3 题材选择与文风固定3.4 内容魅力与文采展示五、文言文阅读与分析1. 古代诗词欣赏1.1 选读古体诗1.2 名句背诵与解读1.3 诗歌创作与仿写1.4 诗词意象与音律感悟2. 古文阅读2.1 文言文选读2.2 句式结构解析2.3 古文名篇赏析2.4 古文名句默写3. 古代散文鉴赏3.1 隋唐文选读3.2 汉魏六朝散文3.3 元明清散文作品3.4 散文名篇赏析六、写作规范与技巧1. 写作基础知识1.1 作文思路构建1.2 文体选择与运用1.3 开篇与结尾写作1.4 段落过渡与衔接2. 议论文写作技巧2.1 议题确定与立意2.2 论证方式与方法2.3 举例与引用运用2.4 总结与观点表达3. 说明文写作技巧3.1 定义分类与分析3.2 过程与方法阐述3.3 事物特点与比较3.4 结构合理与语言准确4. 故事与描写写作4.1 细节描写与场景刻画4.2 人物塑造与形象描绘4.3 情节安排与节奏掌控4.4 修辞手法与语言运用总结:以上是语文高考必考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修辞与修辞手法、阅读理解与应用、文言文阅读与分析以及写作规范与技巧等内容。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一. 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高考语文考试的一大重点,下面总结了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知识点:【基础知识】1.文言虚词:之、乎、其、夫、于、若、者等。
2.文言句式:倒装句、宾语前置、主谓倒装等。
3.文言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问等。
【古代文化】1.《史记》:司马迁所著,全称《史记正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楚辞》:屈原所著,被誉为中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3.《唐诗三百首》: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品,包含了许多优秀的古诗佳句。
【名句赏析】1.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通过此文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现状的担忧和愤慨之情。
2.卧薪尝胆: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形容刻苦自励的精神。
3.孟子救人:出自《孟子·告子上》。
故事中,孟子与离婚妇人的对话展示了孟子的仁爱之心。
二. 现代文知识点现代文也是高考语文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现代文知识点:【修辞手法】1.比喻手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抽象的事物。
2.夸张手法:通过夸大的修辞手法来加强语言的感染力。
3.排比手法:通过对比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感染力。
【阅读策略】1.摘抄与整理:在阅读时,可以将重要观点、精彩语句摘抄下来,便于后期整理和记忆。
2.归纳总结:对所读文章进行归纳总结,提取核心思想和观点。
3.理解推理:通过推理和分析,理解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真实意图。
【经典作品】1.《红楼梦》: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2.《围城》:现代作家钱锺书所著,通过小说揭示了人们在城市中的困惑和矛盾。
3.《茶花女》:法国作家小仲马所著,以浪漫爱情为主题,描绘了茶花女玛格丽特的悲剧人生。
三. 古代文化常识高考中,古代文化常识也是一块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点:【诗词常识】1.唐诗鉴赏: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掌握一些重要的唐代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2.宋词鉴赏: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掌握一些重要的宋代词人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总结语文是高考的重要科目,也是许多学生感到困惑的科目之一。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语文,我特意总结了高考语文必背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修辞手法1. 比喻: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事物,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
常见的比喻手法有直接比喻、暗喻和隐喻。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性和行为,使表达更具感染力。
3. 夸张:夸大事物的特征和程度,以增强语言的效果。
4. 对偶:在表达中使用相对的词语或句子结构,增强修辞效果。
5. 对仗:在诗歌或韵文中使用对仗的句子结构,使诗歌更具韵律感。
6. 排比:通过使用连续排列的词语或句子,以增加语言的力度和节奏感。
7. 省略:在表达中省略一些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简练明了的效果。
8. 反问:以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和思考。
9. 真实与虚构:将虚构的事物描绘得真实,或是将真实的事物虚构,以创造出不同的效果。
10. 修饰:通过修饰词语的选择和搭配,使表达更精准、准确。
二、文言文常识1. 文言文的基本结构:文言文一般由五个部分组成,即出处、篇名、开篇语、正文和结尾语。
2. 文言文的常见句式: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主谓短语句、主谓宾句、主谓宾宾句、主系表句、主谓补句等。
3. 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排比、对仗、借代、离合、假设等。
4. 文言文中的常用词汇: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有虚词、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等。
5.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阅读文言文时要理解句子的结构和词语的含义,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现代文阅读技巧1. 理解题意:阅读现代文时要仔细阅读题目,弄清楚题意,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旨。
2. 分析文章结构:阅读现代文时要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弄清楚文章的脉络和逻辑关系。
3. 分析作者意图:阅读现代文时要分析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目的。
4. 提取关键信息:阅读现代文时要提取关键信息,包括事实、数据、观点和论证,做到有的放矢。
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一、阅读理解高考语文中的阅读理解考察的是考生对于文本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1.文章的主旨思想:要能够通过读懂文章,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2.文章的结构特点:了解文章的结构,包括总分结构、因果关系、对比等,能够理解文章的脉络和逻辑。
3.词语理解:通过对生词、词义和词汇之间的搭配用法的理解,来推断词义和理解作者的用词用意。
4.推理判断:通过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推理,分析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5.细节理解:对文章中的细节进行把握,完成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包括事实细节和观点细节等。
6.文章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了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能够理解并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7.文章的情感态度:分析文章中的情感态度,包括作者对事物的看法、态度和情感色彩。
针对阅读理解的知识点,考生需要多进行文章的阅读和分析,掌握一些常见的阅读题型,如主旨题、细节题、推理题等等。
每天进行一篇文章的阅读理解训练,积累阅读理解的经验。
二、作文写作高考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要部分,通过作文能够考察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作文写作涉及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章的结构:掌握好文章的基本结构,包括导入、正文、结论等部分。
2.表达技巧:通过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来丰富文章的表达,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
3.逻辑思维:文章要有逻辑性,要能够排列出有条理的文段。
4.文章的主题和观点:要能够明确文章的主题和观点,并围绕主题进行展开。
5.文章的语言风格:掌握好文章的语言风格,如简练、严谨、生动等。
6.文章的情感表达:要能够通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多进行作文训练,尝试不同的题材和写作风格。
每天进行一篇作文的练习,积累写作的经验。
三、古文阅读高考语文中的古文阅读考察的是考生对于古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古文阅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1.词语解释:了解古文中的生词和词义,掌握古文中一些特殊用法的理解。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总结(优秀7篇)文言句式(一)省略句1、(烛之武)许之(主语)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3、(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4、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5、敢以(之)烦执事(宾语)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二)倒装句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2、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同上)5、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三)判断句1、邻之厚,君之薄也。
(也表判断)2、以乱易整,不武。
(否定判断句)(四)固定句1、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何必…)2、夫晋,何厌之有?(…。
怎么…。
)文言虚词1、之(1)助词,的。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3)代词,它。
而莫之夭阏者(4)代词,他。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指宋荣子)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5)代词,这些。
之二虫又何知(6)动词,到,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而(1)连词,表修饰。
怒而飞/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决起而飞(2)连词,表转折。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3)连词,表并列。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4)连词,表承接。
而控于地而已矣3、则(1)连词,就。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2)连词,或者。
时则不至(3)连词,那么。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4、然(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5、以(1)介词,把。
以五百岁为春(2)介词,用。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3)介词,凭。
奚以知其然也6、且(1)连词,而且。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2)副词,还。
彼且恶乎待哉(3)副词,将要。
且适南冥也7、于(1)介词,对于。
彼其于世/彼其于世(2)介词,在。
高考语文笔记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古代文学与诗词鉴赏1. 古代文学发展历程古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个时期,每个时期都产生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2. 传统文化与诗词鉴赏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要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就需要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3. 古代诗词的结构与风格古代诗词有律诗和绝句两种形式,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绝句则是四言。
同时,古代诗词也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七言绝句等多种风格。
4. 古代文人与作品赏析古代文人是指具有文学才能和卓越成就的人士,他们的作品被广泛流传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现代文学与鲁迅作品鉴赏1. 现代文学发展历程现代文学是指近代以来的文学创作,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现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时期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文学作品。
2. 鲁迅及其作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对于唤醒国民觉醒、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鲁迅作品的主题与风格鲁迅的作品主题丰富多样,重要作品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其中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他的作品以现实主义为基调,风格深沉、犀利,对社会问题进行了真实、深刻的揭示。
4. 鲁迅对现代文学的影响鲁迅的作品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了后来作家的创作,使现代文学走向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三、古代诗词阅读与鉴赏1. 古代诗词的阅读方法阅读古代诗词需要了解其语言表达、意象隐喻等特点,同时要注意运用语境分析来理解诗词的内涵。
2. 古代名篇赏析古代名篇包括《青玉案·元夕》、《登鹳雀楼》等,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很高,也是我们学习和欣赏古代诗词的重要参考。
3. 宋词与元曲的鉴赏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唐末宋初文学的高峰。
元曲是元代戏曲的一种形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也是古代文学的瑰宝。
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高考语文必背学问点归纳成语积累:1、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
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2、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3、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拓山林。
形容创作的艰苦。
4、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
比方无济于事。
5、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
6、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7、不为已甚:指对别人的责怪或惩罚适可而止。
8、不落窠臼:比方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9、不容置喙:不容别人插嘴。
1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方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11、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之意。
12、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留意。
13、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行磨灭的言论。
14、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
15、分庭抗礼:现在用来比方平起平坐,相互对立。
16、狗尾续貂:比方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17、管窥蠡测:比方对事物的观看和了解很狭隘、很片面。
18、沆瀣一气:比方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19、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愿悔改。
20、讳莫如深:隐瞒的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
21、济济一堂: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22、集腋成裘:积少可以成多。
23、间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一根头发,比方情势危险到了极点。
24、见微知著:见到微小的迹象,就能察知进展的趋势。
25、江河日下:比方状况一每天坏下去。
26、胶柱鼓瑟:比方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27、开门揖盗:比方引进坏人,自招祸害。
28、梁上君子:代称窃贼。
29、屡试不爽:屡次试验没有差错。
30、鳞次栉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的很密,很整齐。
文学常识:《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作,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文化素养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汲取了汉乐府的养分,所以不但擅长运用比兴,而且制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总结归纳高考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科目,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必须关注且需要下大功夫备考的科目。
在备考过程中,掌握并熟练运用一些必背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知识点常常被考查。
下面是我对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的总结归纳,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古代文学常识1. 古代文学流派:四大名著、元曲、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
2. 古代文学作品代表作及作者:《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等。
二、现代文学常识1. 新文化运动:背景、宗旨及代表人物。
2. 现代文学作品:《狂人日记》(鲁迅)、《家》(巴金)等。
三、现代诗歌常识1. 浪漫主义:代表诗人、代表作品、风格特点等。
2. 现代诗歌传统:代表诗人、代表作品、风格特点等。
四、文言文知识点1.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问等。
2. 文言文阅读方法:主旨要义、词句理解等。
五、鲁迅文化常识1. 鲁迅思想:"文学为人民服务"等核心观点。
2. 鲁迅代表作及特点:《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六、现代散文知识点1. 散文的定义及特点:近似散文的特点。
2. 现代散文代表作品及作者:《呐喊》(鲁迅)、《故事新编》(老舍)等。
七、文学常识1. 文学史: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2. 文学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
八、修辞手法1. 比喻:定义、作用及例子。
2. 拟人:定义、作用及例子。
九、文学名句1.名句鉴赏:《红楼梦》中的名句、《西游记》中的名句等。
十、文学批评术语1. 形象:定义及作用。
2. 寓意:定义及作用。
以上是我对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的总结归纳,希望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在备考过程中,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的核心概念,多做相关的题目和练习题,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应用能力。
相信通过努力和准备,大家一定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祝愿各位考生顺利通过高考,实现自己的梦想!。
最全高考语文知识点必学清单一、阅读理解1.文章类型判断和主旨概括2.归纳概括3.事实细节4.推理判断5.观点态度6.修辞手法7.修辞效果8.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二、相关修辞手法1.比喻2.拟人3.夸张4.排比5.设问6.反问7.对仗8.插叙9.补充说明10.并列11.托物抒情12.借代13.旁征博引14.象征15.比拟16.对称17.夸张与写实关系三、作文写作1.作文的写作类型(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等)2.作文的体裁3.作文的主旨思想4.作文的框架结构5.作文的开头结尾6.作文的段落写作7.作文的语言表达8.作文的修辞手法运用9.作文的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10.作文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四、古代文学1.古代诗歌流派和代表作2.古代诗歌创作技巧3.古代词曲流派和代表作4.古代小说流派和代表作5.古代散文流派和代表作6.古代文学家和作品7.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思想8.古代文学与时代背景的关系9.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与赏析五、现代文学1.现代诗歌流派和代表作2.现代诗歌创作技巧3.现代小说流派和代表作4.现代散文流派和代表作5.现代文学家和作品6.现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思想7.现代文学与时代背景的关系8.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与赏析六、修辞学知识1.修辞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效果3.修辞手法与表达意境的关系4.修辞手法与情感表达的关系七、古代学术和文化常识1.古代文化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的基本情况2.古代文化思想和社会制度3.古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及其价值八、现代语言知识1.现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3.现代汉语的词语运用和表达技巧4.现代汉语的语义、语用和语感九、现代语言文字常识1.现代汉字的基础知识2.现代汉字的发展演变和规范化3.现代汉字与表意、表音的关系4.现代文字的特点和应用以上是一个超详细的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清单,希望对同学们备考高考语文有所帮助。
2024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古代诗词鉴赏与默写(12-13分)考查内容:形象、语言、技巧、内容情感1、形象答题提示:(省略号内为结合诗词分析)①通过对……内容的描写,②描绘了一幅……的景象(图景)/营造了……的意境/表现一个……形象。
2、语言3、表达技巧P(1)修辞手法(常见9种手法及其效果)P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反复(2)表现手法(相反记忆)(涵括描写手法)动静、虚实、远近高低、正侧面、抑扬、联想想象、工笔白描、对比、衬托(渲染)、渲染、用典、象征、以小见大(3)抒情手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有主观情感字词)②间接抒情答题提示:本诗运用了…手法,写出+具体体现的诗句意思+这样写…(效果、情感)4、内容情感(题材分类)5、解题建议:(准确答题有“几看”)(1)题目(大小标题)(2)作者(3)序注(4)意象(5)关键词(带有主观情感字词)(6)题干(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建议:定点取向,多方印证,勿先入为主断章取义。
6、名句名篇默写(1)理解分类记忆;(2)高中部分的诗词文务必过关;(3)重点记忆不熟练的篇目;(4)对错字、生字、难字别放过,多写几遍。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现代文必考题(论述类为主)1、考点内容:(1)重要概念的含义(指代、比喻)(2)重要句子的理解和作用(看位置)(3)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繁长(4)分析行文结构思路变(5)归纳各段要点概括中心简短(6)分析作者观点态度2、考查形式:选择+主观表达题3、选择题的设错方式(设错陷阱)(1)由“或然”“必然”(可能必然)(2)由“未然”“已然”(将已经)(3)无中生有(4)故意曲解(5)以偏概全(部分全部)(6)恰好说反(是不是)(7)夸大其词(难以不可能)(8)条件互混(条件与结果互混)(9)乱设因果、假设、条件关系4、建议:(1)可先看主观题题目再看*;(2)阅读时应带笔画出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方便理清*结构和思路。
语文高考知识点列表1. 文言文1.1 时文阅读与写作1.2 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对比与联系1.3 古文阅读与鉴赏1.4 古代诗歌鉴赏和写作技巧1.5 古代散文鉴赏和写作技巧1.6 古代小说鉴赏和写作技巧1.7 古代戏剧鉴赏和写作技巧2. 现代文学2.1 现代文学流派的发展与特点2.2 现代散文的阅读与鉴赏2.3 现代小说的阅读与鉴赏2.4 现代诗歌的阅读与鉴赏2.5 现代戏剧的阅读与鉴赏3. 修辞与写作技巧3.1 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3.1.1 比喻与拟人3.1.2 夸张与夸张对比3.1.3 对偶与排比3.1.4 反问与反义疑问3.1.5 以貌取人与典型描写3.1.6 借代与隐喻3.1.7 反复与渲染3.1.8 感官描写与场景刻画3.2 写作技巧与方法3.2.1 论说文写作技巧3.2.2 描写文写作技巧3.2.3 记叙文写作技巧3.2.4 说明文写作技巧3.2.5 应用文写作技巧4. 古代文化与文学4.1 古代思想与文化4.1.1 儒家思想的精髓及其影响4.1.2 道家思想的精髓及其影响4.1.3 墨家思想的精髓及其影响4.1.4 理学思想的精髓及其影响4.1.5 佛家思想的精髓及其影响4.2 古代文学作品4.2.1 唐诗的代表作及其特点4.2.2 宋词的代表作及其特点4.2.3 元曲的代表作及其特点4.2.4 明清小说的代表作及其特点5. 现代文化与文学5.1 现代思潮与文化5.1.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影响5.1.2 魏晋风度的精髓及其影响5.1.3 文学现代化的背景及其影响5.1.4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与启示5.2 现代文学作品5.2.1 鲁迅先生及其代表作品5.2.2 现代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5.2.3 现代诗歌的代表作及其特点5.2.4 现代小说的代表作及其特点5.2.5 现代戏剧的代表作及其特点以上是语文高考知识点的一个简单列表,对每个知识点的详细论述超过1000字的篇幅,具体内容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扩展和详细写作。
高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古诗鉴赏【考点分析】1 诗句内容的考查:是否读懂了诗句的含义和内涵,以选择题居多;2 景、情、境的考查:核心考点,高考必考;3 诗歌文字艺术考查:炼字炼句题的考查:4 诗歌常见表现手法的考查:描写方式、抒情方式、常见修辞;5 诗歌语言风格的考查:常见语言风格词汇的积累;6 其他诗歌常见题型:比较类鉴赏、诗评类鉴赏。
【常考点I 】景情境①景:写了什么景?如何写景?为何写景?什么景——意象的选择(非重点)如何写景——写景的角度与方式常见的写景角度:方位(远近/ 高低/ 俯仰/点面)、动静、虚实、正侧、色彩、感官(视觉/ 听觉/ 嗅觉/ 触觉)、白描、色调为何写景——两个落脚点,即意境的构造以及感情的抒发②情:抒发了什么感情?如何抒发感情的?抒了什么情a. 感情的多元化,涉及全诗,要学会逐联分析,避免遗漏。
b. 如何提炼诗人情感,可从意象分析、诗歌类型、卒章显志、知人论世等方式去提取。
如何抒情——即抒情方式的考查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如“乘風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间接抒情:借助外物来表达感情;借景抒情:景情的先后顺序、衬托关系(以乐写哀);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常常出现在怀古诗、咏史诗中,借古伤今(“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借古讽今(“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借古伤己(“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外,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在一首诗中也可同时出现,使得诗歌的节奏富有变化。
③境:造了什么境(描绘了什么画面)?意境的表达本诗通过AA等意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BB的CC图。
AA是构成意境的意象,BB 是形容词,用以概述意境的美学特征,CC是意境的轮廓,可简单用时空来概括。
【常考点2】比较类鉴赏①常见的命题模式大致有下列几种:景(意象)、情感、意境的比较:表达技巧的比较(角度、手法、方式); 语言风格的比较。
②类型题解题指导:a 整体感知诗歌,做好“四看”b 定位比较区间、方式以及比较点区间——是全诗的比较还是局部的比较?研读诗作对应的品评区方式——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还是辨析异同比较点——景情境、表现手法、语言风格③按照相应题型的答题公式,组织答案(同与异的区别、概括十分析的回答模式)示范:同——A诗和B 诗都如何异——A诗如何,B诗如何如何=概括+分析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①重点文言知识的考查:实词、虚词、句式、通假、古今异义; ②基础文化常识的识记与理解,注重与文章内容的勾连:③文言阅读能力的考查以及文本细节信息的捕捉;④文言翻译的基本素养。
【常考点1】文言文断句题如何训练文言断句?第一步:通过课文来训练断句语感,将课文标点去掉,重新断句第二步:尝试归纳断句的内在规律,宏观把握,微观分析①断句的基础性原则:文从字顺,前后语意不矛盾;②常见的句末词、句首词、并列句式等需要积累与关注:③不能以己度人,习惯古人的表达方式。
【常考点2】文言翻译题①文言翻译的考点: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特殊甸式:判断甸(⋯者⋯也; ⋯者⋯; ⋯,⋯也,⋯⋯者也)被动句(为⋯⋯所、见+动词、于字引导、语意被动)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省略宾语“之”)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②文言翻译的改卷原则:得分点——得分点意识十分重要。
在做翻译题之前,一定要先确认句子的得分点在哪里,然后重点翻译得分点。
③文言翻译的翻译要求:逐字翻译; 可直译就不要意译; 注意文从字顺,句子结构完整,缺少的主语与宾语要及时补齐。
【复习策略】①以高考题型为主要复习纲要,三道选择题,分别是断句、文化常识和文本细节捕捉②定位文本选择来源。
文言文选择类型基本为人物传记,且基本为循吏,文章内容基本分布在以下几个方面:官员任免调动、经济领域、军事领域、刑狱领域、监察领域、外交领域等。
基本范式:开头——出身情况、少年情况中间——人生所历职位,调动频繁,主要政绩(两到三个核心事件)结尾——怎么死的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等10 种。
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如: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
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如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
3、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有的着重说明特性,如关于“人”的定义;有的着重说明作用,如关于“肥料”的定义;有的既说明特性又说明作用,如关于“统筹方法”和“应用科学”的定义。
①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②肥料是能供给养分使植物生长的物质。
③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④工程技术的科学叫做应用科学,它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来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学问。
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是下定义,就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的定义才是科学的。
比如,有人说:“人是两足直立的动物。
”这个定义就是不科学的,因为它没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这才是科学的定义,因为它揭示了人的本质。
4、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
下定义和作诠释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
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5、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
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6、引用: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
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7、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摹状貌使说明语言富有形象性,直观性。
试题例解:请说出下列句子分别用了什么说明方法?1. 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打比方2. 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 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 多座、房屋9000 多。
列数字3. 办法甲好,办法乙和办法丙都窝了工。
作比较4. 证明信是证明某人身份、经历等情况以及证明某件事情真相的专用书信。
下定义5. 还有一种书,插图是立体的。
打开书,书里的人和动物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作诠释句式语文学习中的基本句型句子依据用途或语气可分为四大类即: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陈述句:说明一件事情,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
疑问句:提出一个问题,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子。
祈使句:要求或者希望中国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表示祈使语气的句子。
感叹句:表示感叹语气的句子。
一、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互换:陈述句指说明意见、叙述事实的句子。
反问句是指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句子。
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有两种情况:1 肯定语气改成反问句如:天才来自勤奋。
改为:难道天才不是来自勤奋吗?2 否定语气改成反问句小孩掉进河里,我们不能见死不救。
小孩掉进河里,我们能见死不救吗?注意点:陈述句改成反问句,要把句中表示肯定的词改成表示否定的词,句末的句号改成问号,并加上“吗”、“呢”等句末的句号要改成问号。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也有两种情况: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就要把“难道”和“不”等词删去,把句末的问号改成句号,并去掉“难道⋯⋯吗”和“怎么⋯⋯呢”语气助词。
练习:1、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3、难道我们播下的种子不会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吗?4、老师对我的教导,难道我会忘记吗?二、肯定句和否定句的互换: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也可以采用否定句式,例如,“人人都都遵守课堂纪律。
”可以改写成“没有一个人不遵守课堂纪律。
”改写后句子的肯定语气要比原来的句子更强。
改写时要注意:双重否定是表示进一步的肯定,所以必须用上两个表示否定的词,也就是“否定+否定=肯定”。
如果只用一个否定的词,句子意思就完全相反了例: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天下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练习:1)全班同学都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2)学好语文和输血,对青年人的成才才会起促进作用。
3)同学们都觉得书籍是我们的好老师。
4)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会找到春天的。
5)上坡下的每一块地都被大水淹没了。
6)事情的来龙去脉得向你说清楚。
7)这里的情况你是清楚的。
三、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改写:我们在说话或写作中,有时需要直接引用别人的对话,有时需要转述。
例如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子里什么也没有看见。
”这是直接叙述的句子。
如果要改成转述的句子,就可以改成“雨来摇摇头说,他在屋子里什么也没有看见。
”改写时应注意三点:一是改换人称,将对话中表示“谁”(如我、我们等)的人称代词改成“他”或“他们”。
与引号前的人称一致起来。
二是改变标点,将冒号改成逗号,双引号去掉。
三是适当调整词语,需要时可作少量的文字改动,但不能改变句子的基本意思,使句子通顺。
例: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说,它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1)他轻轻地说:“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
”2)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3)小华告诉我:“ 我的《儿童时代》先借给你看。
”4)妈妈对我说:“ 我今晚要加班,不回家吃饭了。
”5)小华对小丽说:“明天我们班要参加区文艺会演,我得早点到校排演。
”四、陈述句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如:他碾死了小青虫。
可改成⒈“把”字句:他把小青虫碾死了。
将陈述句改成把字句,就是将句中表示动作的对象移到表示动作的词前面,加上“把”即成把字句。
在变换句式时必须保持原句的意思。
⒉“被”字句:小青虫被他碾死了。
把陈述句改成被字句,就是将句中表示接受动作的词调到句首,换上“被”就成了被字句。
这两种句子的变换只要调换句中的某些词的位置就行了。
如上面句①中只需把“碾死了”和“小青虫”的位置调换一下,再在他的后面加个“把” 字;句②则把“小青虫”与他“他”之间加个“被”字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