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格里高利圣咏追求肃穆,只用人声,歌词采用拉丁文,不用器乐伴奏, 旋律采用简单的单旋律、不讲究节拍,不用变化音和装饰音,音域也很窄, 一般不超过八度,没有明显的节奏重音,速度徐缓,但较好地配合了拉丁 文歌词的抑口传心授 的方式来传播。格里高利圣咏追求一种肃穆、超脱的气氛,排斥人世的激 情。格里高利圣咏在产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古希腊、希伯莱、叙利亚 和巴勒斯坦地区的音乐,因此,它使我们了解了已失传的古代地中海地区 的音乐文化。可以说,格里高利圣咏也孕育了西方一千多年来的音乐艺术。
概
念
什么是“巴洛克”?
Baroque一词来自法语,意为奇怪的、不规则的珍珠。 是巴洛克末期评论家们在评论此一时期的音乐时所首先使用 的,而且一般含有贬意,指粗陋曲、奇异的、夸张的音乐。
“巴洛克音乐”是什么?
巴洛克是一个时期,而不是一种风格。这个时期出产的音 乐作品就称为巴洛克音乐,音乐的巴洛克时期通常认为大致 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地开始,到巴赫和亨德 尔为止。1750年,对位法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与 世长辞,标志着巴洛克巅峰的对位法音乐的终结,也标志着 巴洛克时代的终结。
马太受难曲
巴赫的《马太受难曲》被誉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 “最受欢迎的古典音乐作品”之一。 《马太受难曲》创作于1724-1727年。取材于《圣经》对于耶 酥受难过程的叙述。整部作品共有78首分曲,分为两大部分。第 一部分1-35分曲描述了耶酥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过程;第二 部分36-78分曲描绘了耶酥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马太受难曲》的演出时间需要超过3个小时,同时,需要2个 大型合唱队、2个管弦乐队、2台管风琴和一群唱“固定旋律”的 儿童合唱团,以表现出一种立体式音乐音响。 在该曲中人们可以感到巴赫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宗教音乐的局限, 将一股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融入其中。在描绘耶酥受难的背后, 宣扬的是为拯救人类的苦难而勇于牺牲自我的崇高道德,表现出 来的是当时身处苦难境遇中的德国民众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