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详案《昆虫捉迷藏3》
- 格式:doc
- 大小:92.50 KB
- 文档页数:3
中班科学优质教案昆虫捉迷藏3优质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昆虫》,详细内容为“昆虫捉迷藏”。
通过观察、探索,让幼儿解常见昆虫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它们与自然环境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解常见昆虫名称、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培养幼儿观察、探索、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关爱小动物,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昆虫与自然环境关系,培养他们观察能力。
2. 教学重点:掌握常见昆虫名称、特征和生活习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展示(蝴蝶、蚂蚁、蜜蜂等)、捉迷藏游戏道具。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纸、画笔、彩泥。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1 教师扮演小蜜蜂,与幼儿互动,引导幼儿关注昆虫。
1.2 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昆虫?它们长什样子?它们喜欢在哪里生活?”2. 新课导入(10分钟)2.1 展示PPT课件,逐一介绍蝴蝶、蚂蚁、蜜蜂等昆虫名称、特征和生活习性。
2.2 邀请幼儿分享他们解昆虫,引导幼儿观察、表达。
3. 例题讲解(15分钟)3.1 出示捉迷藏游戏道具,引导幼儿观察昆虫藏匿地方。
3.2 提问:“为什蝴蝶喜欢在花丛中捉迷藏?蚂蚁为什喜欢在地下筑巢?”3.3 讲解昆虫与自然环境关系,引导幼儿理解。
4. 随堂练习(10分钟)4.1 分组讨论,让幼儿说说自己最喜欢昆虫,并说明原因。
5. 实践活动(10分钟)5.1 组织幼儿进行“昆虫捉迷藏”游戏,让他们在实践中解昆虫生活习性。
5.2 引导幼儿观察记录表,记录游戏过程中观察到昆虫特征和藏匿地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昆虫——昆虫捉迷藏2. 内容:1)常见昆虫名称、特征、生活习性2)昆虫与自然环境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画你最喜欢昆虫,并描述它特征和生活习性。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解昆虫特征和生活习性,达到教学目标。
2024年中班科学教案昆虫捉迷藏3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启蒙教材《探索大自然》第四章“动物世界”中的第三节“昆虫捉迷藏”。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认识常见的昆虫,学习捕捉昆虫的方法,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昆虫的特点,知道昆虫的生活习性。
2. 能够认识并说出几种常见的昆虫名称。
3. 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捕捉昆虫,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常见的昆虫,学习捕捉昆虫的方法。
难点: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学会观察昆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昆虫模型、捕捉昆虫的工具、图片、PPT等。
学具:放大镜、小盒子、小网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周围的昆虫,引导幼儿发现昆虫的藏身之处。
2. 例题讲解(10分钟)(1)展示昆虫模型和图片,引导幼儿认识常见的昆虫。
(2)讲解昆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帮助幼儿了解昆虫。
3.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发放捕捉昆虫的工具,指导幼儿捕捉昆虫,并观察昆虫的特征。
4. 知识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幼儿对昆虫知识的掌握情况。
5. 实践活动(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捕捉昆虫比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昆虫捉迷藏2. 内容:(1)常见的昆虫:蝴蝶、蜜蜂、蚂蚁、蜻蜓等。
(2)昆虫的特点:有翅膀、六条腿、触角等。
(3)昆虫的生活习性:生活在草地、树林、花丛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最喜欢的昆虫,并描述它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答案:蝴蝶、蜜蜂、蚂蚁、蜻蜓等,描述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昆虫活动时,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昆虫的细节,培养观察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庭和社区中继续观察昆虫,与家长分享昆虫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认识常见的昆虫,学习捕捉昆虫的方法。
2024年中班科学教案昆虫捉迷藏3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生物世界》第三节“昆虫捉迷藏”。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昆虫的生活习性、昆虫的身体结构特点、昆虫的分类及代表性昆虫介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结构特点,能正确区分各类昆虫。
2. 通过观察、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昆虫的生活习性、身体结构特点及分类。
难点:正确区分各类昆虫,并了解代表性昆虫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昆虫模型、昆虫图片、PPT、教学视频等。
2. 学具:放大镜、观察盒、记录表、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公园寻找昆虫,观察昆虫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对昆虫产生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展示昆虫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昆虫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结构特点。
(2)教师讲解昆虫的分类,以代表性昆虫为例,让学生了解各类昆虫的特点。
3.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昆虫进行观察,填写观察记录表,并在小组内分享观察结果。
4. 知识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和教学视频,再次巩固昆虫的分类、生活习性和身体结构特点。
5. 互动环节(5分钟)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尝试用手触摸,感受昆虫的身体结构。
6.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昆虫捉迷藏2. 内容:(1)昆虫的生活习性(2)昆虫的身体结构特点(3)昆虫的分类及代表性昆虫七、作业设计(1)画出你所观察到的昆虫,并标注其主要特征。
(2)描述昆虫的生活习性,并说明其所属分类。
2. 答案:(1)示例:蝴蝶,翅膀有色彩斑斓的图案,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触角、复眼等特征。
(2)示例:蝴蝶属于昆虫纲鳞翅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昆虫的兴趣浓厚,参与度高。
中班科学教案昆虫捉迷藏3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生物》第三节《昆虫捉迷藏》。
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常见的昆虫,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特征;通过观察、探索,发现昆虫捉迷藏的游戏乐趣;培养幼儿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认识并掌握蝴蝶、蜜蜂、蚂蚁等常见昆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探索、表达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昆虫世界的兴趣,培养幼儿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并掌握昆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探索、表达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昆虫模型、图片、捉迷藏游戏道具。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泥。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带领幼儿在户外寻找昆虫,观察昆虫的生活环境。
(2)引导幼儿描述发现的昆虫,分享观察到的有趣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展示昆虫模型和图片,讲解蝴蝶、蜜蜂、蚂蚁等常见昆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捉迷藏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观察昆虫。
(2)幼儿用画笔和彩泥记录观察到的昆虫,完成观察记录表。
4. 团队协作(10分钟)(1)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昆虫进行观察和研究。
(2)小组内讨论昆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完成小组研究报告。
5. 成果展示(10分钟)(1)每组代表展示研究成果,分享昆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引导幼儿相互学习、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昆虫捉迷藏2. 内容:(1)认识昆虫:蝴蝶、蜜蜂、蚂蚁(2)昆虫特点:生活习性、形态特征(3)捉迷藏游戏:观察、探索、记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昆虫,记录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答案:根据观察,完成观察记录表。
中班科学教案:捉迷藏的昆虫(第三版)—幼儿园中班教案教案:捉迷藏的昆虫(第三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用教材《幼儿园中班科学》第三版,主要涉及昆虫的分类、特征和生态环境等内容。
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际操作,让幼儿了解昆虫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认识常见的昆虫,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操作的能力,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昆虫的特点。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难点: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昆虫的特点,培养观察和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昆虫标本、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幼儿观察昆虫的生活环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观察与比较(10分钟)让幼儿观察昆虫标本,比较不同昆虫的外形特征,引导他们发现昆虫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3. 小组讨论(5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昆虫的生活习性,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4.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昆虫的特征和生活习性进行讲解,帮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5分钟)让幼儿通过观察图片,判断昆虫的种类,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六、板书设计昆虫的特征:1.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2. 有触角和复眼3. 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膀4. 外骨骼七、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昆虫,描述它们的特点,并画出昆虫的形态。
2. 调查家庭成员对昆虫的了解程度,记录在调查表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际操作,让幼儿了解了昆虫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如捉迷藏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认识更多的昆虫,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幼儿园中班科学《昆虫捉迷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认识几种常见的昆虫,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几种常见的昆虫,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 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观察和比较昆虫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幼儿观察昆虫的外形、颜色和生活环境。
2. 比较法:让幼儿比较不同昆虫的特点。
3. 互动交流法:让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昆虫图片、实物标本、视频资料等。
2. 环境:宽敞的户外活动场地,有利于幼儿观察和互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昆虫图片或实物标本,引起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2. 观察环节:让幼儿在户外活动场地观察昆虫,引导他们关注昆虫的外形、颜色和生活环境。
3. 比较环节:教师引导幼儿比较不同昆虫的特点,如翅膀、触角等。
4. 互动交流环节:让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
5. 总结环节: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次活动的内容,让幼儿谈谈自己对昆虫的认识。
6. 拓展活动:组织幼儿进行昆虫捉迷藏游戏,增强他们对昆虫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1. 幼儿对昆虫的认知程度: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了解幼儿对昆虫的认识程度。
2. 幼儿的观察和表达能力:通过分享观察心得和互动交流,评估幼儿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 幼儿的参与兴趣: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对昆虫的兴趣。
七、教学拓展1. 家庭作业:鼓励家长参与,让幼儿在家中与家长一起观察周围的昆虫,并分享观察心得。
2. 主题活动:可组织昆虫主题的活动,如昆虫手工艺、昆虫故事会等,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昆虫。
八、安全注意事项1. 确保活动场地的安全,避免昆虫叮咬或意外伤害。
2. 在观察昆虫时,教师应引导幼儿正确对待昆虫,避免捕捉和伤害它们。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昆虫捉迷藏三教案:昆虫捉迷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昆虫捉迷藏》。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昆虫的种类、特征和捉迷藏的方式。
通过观察图片和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技巧。
二、教学目标1. 使幼儿了解昆虫的种类和特征,知道昆虫善于捉迷藏。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使幼儿了解昆虫的种类、特征和捉迷藏的方式。
难点:使幼儿理解昆虫为什么善于捉迷藏,以及昆虫的生存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昆虫图片、PPT、捉迷藏道具(如玩具、纸箱等)。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幼儿进行一场真实的捉迷藏游戏,让幼儿体验到捉迷藏的乐趣。
2. 观察图片:展示各种昆虫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说出昆虫的名称。
3. 讲解昆虫特征:根据幼儿的观察,讲解昆虫的特征,如翅膀、触角、腿等。
4. 分析昆虫捉迷藏的方式:讲解昆虫为什么善于捉迷藏,以及昆虫的生存技巧。
5. 小组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思考昆虫捉迷藏的意义。
6. 实践活动:让幼儿使用学具制作昆虫捉迷藏的道具,如纸箱、玩具等。
7. 模拟捉迷藏:让幼儿使用制作的道具进行模拟捉迷藏游戏,体验昆虫捉迷藏的乐趣。
六、板书设计昆虫捉迷藏1. 昆虫的种类2. 昆虫的特征3. 昆虫捉迷藏的方式4. 昆虫的生存技巧七、作业设计1. 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昆虫,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昆虫,并说明理由。
答案:略2. 请幼儿和家长一起进行一场昆虫捉迷藏游戏,记录游戏过程和感受。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幼儿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表现出对昆虫捉迷藏的兴趣。
在观察昆虫图片和制作道具的过程中,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通过小组讨论,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拓展延伸:昆虫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班科学精品教案昆虫捉迷藏3精品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生物世界》中第三节“昆虫捉迷藏”。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昆虫身体结构、解昆虫特点,以及学习如何观察和捕捉昆虫。
二、教学目标1. 解昆虫身体结构,知道昆虫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捕捉昆虫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生物兴趣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昆虫身体结构及其特点。
2. 教学重点:观察和捕捉昆虫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昆虫模型、放大镜、捕捉昆虫工具(如捕虫网、昆虫盒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带领学生们走到户外,观察校园里昆虫。
通过观察,让学生们发现昆虫踪迹,激发他们对昆虫兴趣。
2. 讲解昆虫身体结构(10分钟)我拿出昆虫模型,为学生讲解昆虫身体结构,如头、胸、腹、触角、翅膀等,并让学生对照教材插图进行观察。
3. 例题讲解(10分钟)我以蝴蝶为例,讲解昆虫特点,如蝴蝶翅膀、触角、颜色等,让学生解昆虫独特之处。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们分成小组,观察周围环境中昆虫,记录下它们特点和数量。
5. 学习捕捉昆虫方法(10分钟)我示范如何使用捕虫网和昆虫盒捕捉昆虫,并强调捕捉时要轻拿轻放,保护昆虫。
六、板书设计1. 昆虫身体结构:头胸腹触角翅膀2. 昆虫特点:小多腿有翅膀有触角3. 捕捉昆虫方法:使用捕虫网轻拿轻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昆虫,记录下它们特点、数量和生活环境。
2.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完成作业)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昆虫产生浓厚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和捕捉昆虫实践活动。
但在捕捉昆虫时,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指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们收集关于昆虫资料,如图片、书籍等,课下进行分享,增加对昆虫解。
同时,组织学生们参观昆虫博物馆,拓宽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需要我重点关注。
中班科学教案昆虫捉迷藏3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以《昆虫捉迷藏》为主题,通过观察和探索昆虫的生存环境,让幼儿了解昆虫的习性和特点,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 认识常见的昆虫,如蝴蝶、蚂蚁、蜜蜂等;2. 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如蝴蝶喜欢在花丛中飞舞,蚂蚁喜欢在土壤中挖洞等;3. 探索昆虫的生存环境,如草地、树木、花丛等。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认识常见的昆虫,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操作的能力;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认识常见的昆虫,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难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图片、视频、昆虫模型、生态环境图片等;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幼儿观察周围的生态环境,引导幼儿发现昆虫和昆虫的生存环境;2. 昆虫认知: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幼儿认识常见的昆虫,如蝴蝶、蚂蚁、蜜蜂等,并了解它们的特点;3. 昆虫生存环境探索:让幼儿观察昆虫在不同环境中的生活习性,如草地、树木、花丛等;4. 动手操作:让幼儿用彩笔和剪刀制作昆虫模型,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5. 小组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昆虫的生存环境和习性,培养幼儿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六、板书设计昆虫生活习性生存环境蝴蝶喜欢在花丛中飞舞花丛蚂蚁喜欢在土壤中挖洞土壤蜜蜂喜欢在花丛中采蜜花丛七、作业设计1. 画一画你最喜欢的昆虫,并写上它的名字和生活习性;2. 观察周围的生态环境,发现昆虫的生存环境,并与爸爸妈妈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和动手操作,让幼儿认识了常见的昆虫,了解了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度较高,表现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024年中班科学教案昆虫捉迷藏3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生物世界》第三节《昆虫捉迷藏》。
主要内容包括:认识昆虫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以及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学习使用简单的工具捕捉昆虫,观察昆虫并进行分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认识常见昆虫,如蝴蝶、蚂蚁、蜻蜓等。
2. 学会使用捕虫网、观察盒等工具进行昆虫捕捉、观察和分类。
3. 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昆虫的特征、昆虫捕捉与分类。
难点:昆虫的生活习性和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捕虫网、观察盒、昆虫模型、PPT课件。
学具:小本子、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课堂开始,教师展示昆虫模型,引导学生说出昆虫的名称,讨论昆虫的特点和趣味性。
2. 教学新课(10分钟)(1)教师通过PPT课件,讲解昆虫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及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使用捕虫网、观察盒等工具。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示范如何捕捉昆虫,并进行分类,让学生观察并记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利用学具进行昆虫捕捉、观察和分类,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昆虫的主要特征2. 昆虫的捕捉与分类方法3.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昆虫,画一幅昆虫画,并注明昆虫的名称和特点。
2. 答案: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昆虫,完成画作,并标注相关信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昆虫的特征、捕捉与分类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昆虫的生活环境,了解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更多的昆虫,了解昆虫的多样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衔接;4. 作业设计与答案的明确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详案《昆虫捉迷藏3》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详案《昆虫捉迷藏3》
教学理论依据:
自然界中许多动物都有利用保护色躲避敌人、保护自己的本领,而昆虫生活环境复杂,形体相对较小,在长期适应过程中形成了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的特殊本领。
有关昆虫“保护色”的这个活动主要是间接经验的学习,属于典型的认知型科学活动。
如何摆脱老师传授、孩子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是我设计活动时思考的重点。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儿童积极参与活动,不断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
因此,活动中我以枯叶蝶等几种昆虫为桥梁,通过看看、猜猜、找找、藏藏几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幼儿与材料、与教师、与同伴有效互动,获得有关经验,达成活动目标。
刘占兰教授认为,在学龄前阶段,儿童的学习是前科学概念的学习,而不是准确科学概念的学习。
因此,在活动中我没有刻意教给幼儿“保护色”的概念,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环节设计,让幼儿真正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的本领。
另外,根据中班幼儿有意注意时间较短、思维具体形象等特点,我利用交互式白板、视频、图片等教学手段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给幼儿提供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机会,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给幼儿提供间接的、虚拟的操作体验,帮助幼儿间接经验的获得和提升。
教学策略:
1、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增加活动的直观性、趣味性和互动性。
活动中交互式白板的有效运用,使幼儿的学习变得直观、有趣,增加了幼儿与材料互动的机会,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提升了幼儿观察、猜测、推理、判断等方面的能力。
2、“捉迷藏”的游戏情境贯穿始终,让幼儿体验寻找、躲藏的乐趣。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创设了“小鸟找,昆虫藏”的情境,帮助幼儿理解昆虫能利用身体的形状和颜色隐藏自己的本领;运用“寻找躲藏的昆虫”和“昆虫捉迷藏”两个游戏,让幼儿在观察、操作、参与中加深对昆虫“保护色”的理解。
3、有效的师幼互动,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和学习品质。
在活动中,我精心设计了富有启发性的关键提问和简洁准确的小结,采用“反问”、“追问”等策略激发幼儿深入思考;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猜测、推理、判断、验证一步步得出结论,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思维品质。
通过鼓励性的评价语言,激发幼儿动手动脑,注意培养了幼儿专注、认真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枯叶蝶、尺蠖、花螳螂等昆虫利用身体颜色和形状隐藏自己的本领。
2、感受“保护色”的神奇,对昆虫及其“保护色”产生兴趣,萌发探究动物保护色的愿望。
活动重点:了解枯叶蝶、尺蠖、花螳螂等昆虫利用身体颜色和形状隐藏自己的本领。
活动难点:根据对昆虫“保护色”的认识,帮助昆虫隐藏在合适的地方。
活动准备: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图片、记录笔等。
活动过程:
1、谈话调动原有经验,引发探究昆虫的兴趣。
提问:你见过什么昆虫?在哪里见到过?
2、寻找花园里的昆虫,初步了解“保护色”。
找找看,花园里都有谁?
为什么有的昆虫一下子就能找到,有的很难发现它?
小结:原来昆虫躲在与自己身体颜色很像的地方,就不容易被发现。
3、观看视频和图片,感受“保护色”的神奇。
(1)观看视频,简单了解枯叶蝶、尺蠖、花螳螂等几种昆虫利用颜色和形状隐藏自己的本领,初步感受“保护色”的神奇。
枯叶蝶:这是什么?会有什么变化?——观察后教师讲解枯叶蝶的典型特征。
尺蠖:猜猜看这里会有谁?仔细观察又有什么新发现?——观察、猜测后用图片进行验证。
花螳螂:猜猜看,美丽的花里藏着什么小秘密?——猜测后用图片进行验证。
小结:枯叶蝶藏在树叶中,尺蠖藏在树枝上,花螳螂藏在花朵里,这样藏起来真安全,小鸟根本就找不到。
(2)出示昆虫图,请幼儿找出隐藏在各种背景中的昆虫,进一步感受保护色的神奇。
小结:自然界中有些昆虫就是这么奇妙,它们能把自己巧妙地隐藏在周围的环境中,让敌人很难发现它。
用这样的本领保护自己,可真了不起。
3、幼儿操作,运用有关“保护色”的经验帮助昆虫藏起来。
玩白板游戏:昆虫捉迷藏。
请幼儿在白板上操作,根据昆虫的颜色、形状将昆虫藏在背景图中。
4、观看视频,拓展动物保护色的经验。
除了昆虫,自然界里有很多动物也有这样保护自己的本领,我们一起看一看。
刚才你看到动物们是怎么隐藏自己的?它们隐藏自己的本领大不大?
结束语:还有许多动物都有这样特殊的本领呢!回家以后可以查查资料,找找看,再来跟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