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机操作流程图
- 格式:docx
- 大小:44.87 KB
- 文档页数:1
麻醉过程中的意外及并发症处理预案(十三项)(一)、局麻药毒性反应↓↙↘(二)、高平面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阻滞及全脊麻高平面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阻滞及全脊麻停止应用局麻药面罩吸氧快速补充血容量检测生命体征呼吸心跳停止必要时气管插管心肺复苏(三)、脊麻后头痛脊麻后头痛去枕平卧口服止痛药静脉补液静脉用苯甲酸钠咖啡因硬膜外腔注射生理盐水硬膜外腔填塞硬膜外腔注射自体血(十)、误吸综合征综合误吸综合征综合头偏向一侧, 充分吸引 气管插管呼吸支持检测生命体征纤支镜下吸引和冲洗大剂量抗生素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九)上呼吸道梗阻上呼吸道梗阻托起下颌,头偏向一侧插入喉罩置口咽或鼻咽通气道必要时气管插管呼吸心跳停止心肺复苏(十二)严重低氧血症严重低氧血症暴露胸部、手控呼吸、吸入100%氧检查麻醉机确认气管导管位置寻找漏气或通路梗阻抬高双下肢静脉肾上腺素静脉补液保持循环稳定纠正低血压严重左向右分流SVR降低(十三)拔管后喉痉挛拔管后喉痉挛轻提下颌面罩加压给氧停止一切刺激操作加深麻醉环甲膜穿刺高频通气必要时司可林80毫克静脉注射气管插管(四)、硬膜间隙血肿和截瘫(五)、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感染或脓肿椎管内感染、血肿、脓肿椎管感染 脓肿抗生素全身抗感染治疗硬膜间隙血肿、截瘫硬膜外腔穿刺抽血椎板切开血肿清除脓肿切开引流椎管探查 椎管切开冲洗(六)、气管插管操作损伤气管插管操作损伤口唇、粘膜损伤出血牙齿脱落声带损伤声门水肿立即取出,防止滑入气管或食道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压迫止血肾上腺素棉球压迫。
(八)、呼吸暂停呼吸暂停面罩人工呼吸置入鼻咽通气道插入喉罩插入气管导管人工呼吸(七)、神经、脊髓损伤1、神经、脊髓损伤退出穿刺针避免进一步损伤。
应用神经营养药糖皮质激素针灸、电疗锻炼,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十一)心跳停止。
麻醉药物的使用流程1. 麻醉药物的定义和分类•麻醉药物是在医疗过程中用于产生麻木、沉睡和失去意识状态以进行手术或其他治疗操作的药物。
•麻醉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和使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全身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和表面麻醉药物。
2. 麻醉药物的使用前准备在使用麻醉药物之前,医务人员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 确认病患的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评估麻醉风险和安全性。
- 安置合适的监测设备,如心电图监测、无创血压监测、脉搏氧饱和度监测等。
- 准备麻醉器具和药品,包括麻醉机、吸入麻醉药、静脉输注药等。
3. 麻醉药物的给药途径和技术常用的麻醉药物给药途径包括以下几种: - 静脉输注:通过静脉注射药物,迅速产生药效。
- 吸入给药:将药物蒸气通过麻醉机和麻醉面罩或气管插管送入患者呼吸道。
- 神经阻滞:通过注射麻醉药物到周围神经或神经丛,阻断痛觉传导。
4. 麻醉药物的剂量选择和调整在给予麻醉药物时,医务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剂量,并在手术过程中进行调整。
- 对于全身麻醉药物,剂量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手术类型等。
- 局部麻醉药物的剂量选择要考虑药物浓度、体积以及注射部位的特点。
5. 麻醉药物的监测和管理在麻醉药物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详细的监测和管理,以确保麻醉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
- 定期评估麻醉深度和患者的镇痛程度,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配方。
- 注意并发症的发生,如呼吸抑制、低血压、过敏反应等,及时处理并监测患者的恢复情况。
6. 麻醉药物使用的风险和安全注意事项•麻醉药物使用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医务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并做好过敏测试和监测。
•麻醉药物使用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有一定影响,需要特别注意高危患者的选择和使用。
•麻醉药物使用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药物代谢和排泄功能,避免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毒性反应。
7. 麻醉药物使用后的护理和监测•麻醉药物使用后,患者需要在恢复室进行护理和监测,包括观察呼吸、心率、血压、意识状态等。
麻醉过程中的意外与并发症处理预案(十三项)(一)、局麻药毒性反应↓(二)、高平面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阻滞及全脊麻高平面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阻滞及全脊麻停止应用局麻药面罩吸氧快速补充血容量检测生命体征呼吸心跳停止必要时气管插管心肺复苏(三)、脊麻后头痛脊麻后头痛去枕平卧口服止痛药静脉补液静脉用苯甲酸钠咖啡因硬膜外腔注射生理盐水硬膜外腔填塞硬膜外腔注射自体血(十)、误吸综合征综合误吸综合征综合头偏向一侧, 充分吸引气管插管呼吸支持检测生命体征纤支镜下吸引和冲洗大剂量抗生素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九)上呼吸道梗阻上呼吸道梗阻托起下颌,头偏向一侧插入喉罩置口咽或鼻咽通气道必要时气管插管呼吸心跳停止心肺复苏(十二)严重低氧血症严重低氧血症暴露胸部、手控呼吸、吸入100%氧检查麻醉机确认气管导管位置寻找漏气或通路梗阻抬高双下肢静脉肾上腺素静脉补液保持循环稳定纠正低血压严重左向右分流SVR降低(十三)拔管后喉痉挛拔管后喉痉挛轻提下颌面罩加压给氧停止一切刺激操作加深麻醉环甲膜穿刺高频通气必要时司可林80毫克静脉注射气管插管(四)、硬膜间隙血肿和截瘫(五)、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感染或脓肿椎管内感染、血肿、脓肿椎管感染 脓肿抗生素全身抗感染治疗硬膜间隙血肿、截瘫硬膜外腔穿刺抽血椎板切开血肿清除脓肿切开引流椎管探查 椎管切开冲洗(六)、气管插管操作损伤气管插管操作损伤口唇、粘膜损伤出血牙齿脱落声带损伤声门水肿立即取出,防止滑入气管或食道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压迫止血肾上腺素棉球压迫。
(八)、呼吸暂停呼吸暂停面罩人工呼吸置入鼻咽通气道插入喉罩插入气管导管人工呼吸(七)、神经、脊髓损伤1、神经、脊髓损伤退出穿刺针避免进一步损伤。
应用神经营养药糖皮质激素针灸、电疗锻炼,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十一)心跳停止。
会议记录会议名称:麻醉科常用设备操作规范与流程规范管理会议时间:2017年8月21日参加人员:麻醉机一、使用前准备1.开机前首先应检查麻醉机各管路的连接是否正确、可靠,包括麻醉机与钢瓶或中央供气口连接的进气管以及病人回路等。
2.打开氧气钢瓶或中央供气阀门,将供气压力调至0.4MP左右3.接好电源,打开麻醉机电源、气源总开关,仔细检查整机各部分是否有漏气;确认麻醉机能正常工作后再使用。
二、开机操作程序1.按病人的实际情况,麻醉师应调整好各项参数,如流量、潮气量、呼吸频率、呼吸比以及上下限报警值等,然后气体控制器上的手动/机控开关切换到机控位置。
用快速充氧将有机玻璃罩内的呼吸皮囊升到顶部,接上模拟肺,开启呼吸机试运行。
观察呼吸机工作是否正常,检测出的各项数据是否准确,若无误则可关闭呼吸机,使麻醉机处于待机状态。
2.使用时将管路接到病人身上,开启呼吸机,析开蒸发罐开关,实施手术病人麻醉。
3.在麻醉过程中,注意观察麻醉监护仪中所得到的各项测量数据,必要时作相应的参数调整。
4.麻醉结束后关闭呼吸机和蒸发罐开关,如有接台手术,应更换经过消毒的病人呼吸管路,并使麻醉机处于待机状态;如无接台手术,则关闭总电源开关和气源开关。
三、操作要求:1.麻醉机应由有资格的麻醉师负责使用,无资格人员不得操作使用。
2.出现各类报警时,应分析报警原因。
如因麻醉机本身故障引起的报警,而无法排除的应马上更换备用机,并通知工程师维修;如属病人生理参数变化引起的报警,应马上采取必要措施或关机处理。
3.麻醉机使用中,未经麻醉师同意,其他人员不能任意改变设置参数与报警上下限。
四、维护保养要求:1.每日手术结束后,需卸下流量传感器模块及病人呼吸管路做维护保养。
建议使用高温高压方式对硅胶吸管路进行消毒。
2.使用中性洗涤剂擦拭主机各表面的污垢。
3.尽可能用多个流量传感器,轮流在不同的病人之间或长时间手术中更换使用,以延长传感器的寿命。
流量传感器,需使用低压流量的纯氧氧将其吹干,以保持干燥。
麻醉科常用设备操作规范与流程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麻醉科常用设备操作规范与流程麻醉机一、使用前准备1.开机前首先应检查麻醉机各管路的连接是否正确、可靠,包括麻醉机与钢瓶或中央供气口连接的进气管以及病人回路等。
2.打开氧气钢瓶或中央供气阀门,将供气压力调至左右3.接好电源,打开麻醉机电源、气源总开关,仔细检查整机各部分是否有漏气;确认麻醉机能正常工作后再使用。
二、开机操作程序1.按病人的实际情况,麻醉师应调整好各项参数,如流量、潮气量、呼吸频率、呼吸比以及上下限报警值等,然后气体控制器上的手动/机控开关切换到机控位置。
用快速充氧将有机玻璃罩内的呼吸皮囊升到顶部,接上模拟肺,开启呼吸机试运行。
观察呼吸机工作是否正常,检测出的各项数据是否准确,若无误则可关闭呼吸机,使麻醉机处于待机状态。
2.使用时将管路接到病人身上,开启呼吸机,析开蒸发罐开关,实施手术病人麻醉。
3.在麻醉过程中,注意观察麻醉监护仪中所得到的各项测量数据,必要时作相应的参数调整。
4.麻醉结束后关闭呼吸机和蒸发罐开关,如有接台手术,应更换经过消毒的病人呼吸管路,并使麻醉机处于待机状态;如无接台手术,则关闭总电源开关和气源开关。
三、操作要求:1.麻醉机应由有资格的麻醉师负责使用,无资格人员不得操作使用。
2.出现各类报警时,应分析报警原因。
如因麻醉机本身故障引起的报警,而无法排除的应马上更换备用机,并通知工程师维修;如属病人生理参数变化引起的报警,应马上采取必要措施或关机处理。
3.麻醉机使用中,未经麻醉师同意,其他人员不能任意改变设置参数与报警上下限。
四、维护保养要求:1.每日手术结束后,需卸下流量传感器模块及病人呼吸管路做维护保养。
建议使用高温高压方式对硅胶吸管路进行消毒。
2.使用中性洗涤剂擦拭主机各表面的污垢。
3.尽可能用多个流量传感器,轮流在不同的病人之间或长时间手术中更换使用,以延长传感器的寿命。